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生無生論白話淺譯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者,乃是真如隨于因緣之別名也。生滅心者,真如隨于無明之緣,起動造作而生滅也。不生不滅者,即是如來藏。以其與無明生滅心和合,是故與生滅之緣非是同一又非相異(非一非異),是故獲得阿黎耶識之名稱。而此阿黎耶識的二義當中,其覺義,乃是四聖之根本。其不覺義,乃是六凡之本也。凡夫與聖人雖然有殊異差別,然而皆是由真如性體本自具足,隨于染汙和清淨的差別之緣,熏習變異而現起,此即是所謂的不思議熏(真如體性不可熏而受熏也。),不思議變(真如體性不可變異而生滅變異也。),便是在說此事也。

  而我如今現前稱念佛名,發願求生于極樂淨土,乃至將來往生之後蒙受阿彌陀佛之授記,分身遍滿于塵刹之中,攝受教化一切衆生,乃是菩薩之法界。期願究竟圓滿無上菩提,以念佛之故而成佛,皆是本有的無漏親身種子之故,即是佛法界。此佛、菩薩法界二者,皆是我自心之真如,隨于淨緣熏習變異而生起,並非是由他人而得到也。

  此外《阿毗達摩經》的偈頌雲:“無始時來界,一切法等依,由此有諸趣(六凡也)及涅槃證得(四聖也。)”

  所謂的“界”,即是作“因”之義,而所謂“因”,即是指阿黎耶識當中含藏的染淨種子,是故又名爲“一切種子識”。如此而說仍猶涉及權教而說。若是將“界”字作“性”之義,“性”即是指一真法界,即是直如體也。四聖與六凡,皆是由一真法界性而起,因此即入于圓教之門。

  所謂的圓教門者,天臺宗“性具”的圓頓法門雲:現前念佛的一念介爾之心,具足有百界千如,叁種世間和叁千諸法,即空即假即中,此外更有各自具足、互相具足之義。以隨意趣向而舉一法,即是一真法界之廣大都攝。互相具含而又各自具足,互相圓融互相含攝,參差羅列而不雜亂,彼此相離而不分別,一與多皆能自在,不會互相滯留障礙。

  是故《輔行》雲:“學佛之人縱使了知自己內心具足叁千性相(即各自具足之義)卻不知我心能夠周遍于彼叁千性相,彼此彼此的叁千性相,互相周遍也是如此。(此即互具之義,彼彼者,一個是彼彼之佛,一個是彼彼之衆生,心佛衆生,皆有各具互具之義。)就如同帝釋天羅網之明珠,交相貫徹圓融含攝,重重而無有止盡也。”然而我此念佛的一念心,其之所以能夠如此者,皆是由于“全性起修,全修即性”之故。

  四明尊者雲:“法界圓融不可思議之體性,作我現前一念之心,亦複舉體作衆生(九法界也。)、作諸佛(佛法界也。),作依報(器世間也。)、作正報(五蘊世間也。)”況且隨便趣向而舉一法,尚且都能完全具足一切法,更何況是念佛之心呢?以如是的知見念佛,即是念究竟佛,必定可以達到上品往生也。

  叁、心佛互遍門

  彌陀法界身 遍我心想中 我心想佛時 佛即全體現

  論曰:此偈頌即是《觀無量壽佛經》當中所雲的:“諸佛如來是法界身,入一切衆生心想中,是故汝等心想佛時,是心即是叁十二相,八十隨形好,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。諸佛正遍知海,從心想生,是故應當一心系念谛觀彼佛,多陀阿伽度(如來),阿羅诃(應供),叁藐叁佛陀(正遍知)。”

  “諸佛如來”以下,統攝觀想諸佛,“是故應當”以下,別觀極樂世界本師無量壽佛。所謂的諸佛如來是法界身者,所謂“界”者,即是“性”之義,即是所謂的“法性身”也。無處不遍者,即是遍一切衆生,一切國土,及遍于一切叁世,無有遺留剩余。是故《華嚴經》雲:“法性遍在一切處,一切衆生及國土,叁世悉在無有余,亦無形相而可得。”如今只說“遍入衆生之心想”者,這是爲了令其專一而觀心,觀行便容易而成就之故。此外“諸佛法身入于衆生心想中”,是指諸佛心內之衆生,心心皆是寂滅也。

  “是故汝等心想佛時,是心即是叁十二相,八十隨形好,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。”者,是指衆生心內之諸佛,萬德圓滿而莊嚴也。自心與諸佛互相周遍,就如同一個室內有一千盞燈,雖然燈燈各自不同,可是光明與光明之間互相周遍含攝,重重而無有窮盡也。

  又“是心作佛”者,乃是從本性而起修也。“是心是佛”者,是說全部的修行即是本性也。

  “諸佛正遍知海,從心想生”者,是說修行人想佛之心,乃是親從清淨法界而緣起,緣生的當體無有自性,當體即是寂滅,即是如來正遍知海,無二而無有差別也。是故我現前這一念,觀想阿彌陀佛之心,即是阿彌陀佛的相好光明,其全體顯現。我心與阿彌陀佛並無有二法也。

  四、心佛同體門

  我心與佛心 究竟無有二 舉念佛現前 非一亦非異

  論曰:前門所謂的自心與諸佛之所以互相周遍者,這是因爲諸佛與衆生都是有同一的自性清淨心也。何以知其如此呢?《華嚴經》雲:如來成正覺之時,于其自身之中,普遍見到一切衆生成就正覺,乃至普遍見到一切衆生入于涅槃。以其皆是同一之性,即是所謂的無性。此是果地門中含攝一切法而無遺,因爲佛陀所證得的境界,即是一切衆生本覺之真心也。

  《華嚴經》又雲:菩薩摩诃薩,應當知道在自心,念念之門常有佛如來成等正覺。何以故呢?諸佛如來不離于此自心而成就正覺。是故可知無論是自心,一切衆生之心,亦複如是。此乃是因地門中含攝一切法而無遺,這是因爲衆生之心,即是諸佛如來所證得之覺體也。

  若是如此者,則自心與佛、佛與自心,究竟而無二無差別也。修行人凡是舉起一念,憶念阿彌陀佛之時,而阿彌陀佛即時便現前。以自心和阿彌陀佛清晰曆然。是故曰“非一”。自心與阿彌陀佛乃是同一體性,是故曰“非異”。大法眼禅師雲:“華嚴當中的六相,同相當中還有異相,其異相若是離異于同相,那麼便全然不是諸佛之義。”即是此意也。

  五、唯心即至門

  此去西方路 遠隔十萬億 彈指頃即到 以本唯心故

  論曰:前去西方之路相隔于十萬億者,《阿彌陀經》雲:“從是西方,過十萬億佛土,有世界名曰極樂,其土有佛,號阿彌陀佛,今現在說法。”

  而所謂的“彈指即到”者,《觀無量壽佛經》的〈上品上生章〉雲:“此人精進勇猛故,阿彌陀如來,與觀世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,及無數化佛,百千比丘聲聞大衆,無量的諸天,七寶之宮殿。觀世音菩薩,執持著金剛臺,與大勢至菩薩,至修行念佛者之前。阿彌陀佛放大光明,照耀修行者之身,與諸菩薩授手迎接。觀世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與無數之菩薩,贊歎此修行者,勉勵勸進其心。修行者見到此種種聖境之後,心中歡喜精神踴躍,自己見到自身,乘坐于金剛臺之上,隨從于阿彌陀佛之後,如同彈指之頃,往生于彼極樂國土。”

  西方極樂世界之淨土,從此西去的距離有十萬億佛土之遙遠。而其能夠在彈指之間到達者,以其乃是唯心之故也。以此道理而觀之,十萬億佛土並不遙遠,而彈指之頃也並不較近,以心法乃是無有形體,貫徹遍滿于十方世界,因此無有遠近距離之故。

  娑婆世界的衆生,耳根最爲敏利,非是其他五根之所能及,如今嘗試就耳根之中而觀之。就如同一百尺的高樓之上,有洪大的巨鍾懸挂在其樓閣的橫木之上,只要用木杵用力一擊,聲音便可傳聞于百裏之外,聲音既沒有前來,耳根亦不前往洪鍾之旁,音聲與耳聞同時,曆曆分明而現在于前,如此豈不是唯心的明白驗證嗎?

  不只是所有的國土是唯心,而國土當中之佛,也是唯心所現,是故《無量壽經》雲:“佛陀告訴阿難:你起身而整理衣服,雙手合掌心中恭敬,頂禮無量壽佛。阿難尊者禀承佛陀的教化,正對而面向于西方,恭敬地五體投地,即時便見到西方無量壽佛,放出廣大之光明,普遍照耀于一切的諸佛世界。無量壽佛的威德身像巍巍高大,就如同須彌山一樣,高出于一切的諸佛世界之上,此娑婆世界法會之上的四衆弟子,一時之間全部都見到彼佛。彼國世界的衆生明了見到此娑婆國土,也是如此。”就在阿難禮拜西方的短暫之間,即時便見到阿彌陀佛,放大光明而普遍照耀者,此也是一切唯心之明白征驗也。

  此外在《華嚴經》中的解脫長者,開示善財童子唯心的念佛法門雲:“我若欲見安樂世界阿彌陀佛,隨我之心意即可親見。”乃至雲:“然而彼如來並不來至此地,我之自身也不前往而到達彼國,如此了知一切的諸佛,以及我的自心,悉皆如夢如影,如幻如響,我如是地了知,如是地憶念,所見到的一切諸佛,皆是由于自心。”

  所謂的“由于自心”者,即是一法界心也。既然說了知一切諸佛,以及我的自心,悉皆如夢如幻等。則不論是佛或是我自心,皆是從一法界真心而現起,當體便是寂滅,是故無有往來也。

  清涼國師雲:“既然了知境界是唯心,了知即心是佛,是故隨其心之所念,則無非是佛也。”況且無有境界不是心,無有心不是佛,更加上以心志專一不屈不撓,精誠之心達到極致入微妙之地而念佛,佛陀相應于真誠之心,何以不能見佛呢?

  問曰:即是諸佛之衆生心,到底是如夢之心,還是爲法界之心呢?

  答曰:通達而得知自心與佛是如夢如幻,則當處便是寂滅,即是一真法界心,並非有二者也。

  六、性德莊嚴門

  西方安樂國 依正極莊嚴 須信非他物 皆是性功德

  論曰:所謂西方安樂國的依報正報之莊嚴,皆是本性之功德者,《大乘起信論》雲:“複次真如的自體相者,一切的凡夫,聲聞緣覺,菩薩諸佛,並沒有增減之差別,並非是由前際而生,並非是後際而消滅。(注曰:此說明真如體也,諸佛與衆生,皆有同一的真性,沒有生滅,沒有增減,畢竟常住,無有變易。)

  從原本以來,自性圓滿具足一切功德,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,遍照法界義故,真實識知義故,自性清淨心義故,常樂我淨義故,清涼不變自在義故,具足如是過恒河沙,不離、不斷、不異、不思議佛法,乃至滿足無有所少義故,名爲如來藏,亦名法身。”

  …

《淨土生無生論白話淺譯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助念團儀規(一)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