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生無生論白話淺譯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(注曰:此說明真如相也。“大智慧光明”者,是說本性自有神妙的知解。“遍照法界”者,是周遍于一切法界,事相理體全部皆照也。“真實識知”者,無有顛倒的正確知見也。“自性清淨”者,遠離一切癡惑雜染也。“常樂我淨”者,四德圓滿具備也。“清涼不變自在義”者,其體性遠離于癡惑和諸業,生老病死四相莫能遷變,無有種種障礙也。“不離”者,如恒河沙的自性功德,不離于真如體也。“不斷”者,無始以來而皆相續也。“不異”者,體性事相皆是同一味也。“不思議佛法”者,唯有諸佛才能究竟窮盡證得也。“乃至滿足無有所少義”者,真如體當中,性體具足一切功德也。如來既然已經究竟證得真如性已,萬般的性德圓滿彰顯,即能證驗真如本來具足一切功德也。是故名之曰“如來藏”,亦名“如來法身”。)

  問曰:上面所說的真如,其體性既然平等,遠離于一切相,雲何又說真如體有如是種種之功德。

  答曰:雖然有此種種功德之義,然而並沒有差別之相,平等而相同一味,唯是一真如等等。

  由此義理而觀之,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和正報之二報,其功德莊嚴,就如同《阿彌陀經》當中所說:珍珠羅網亮麗于天際,七寶瓊林矗立于大地,寶池流動八功德水,蓮華吐露四色之光,天樂鳴韻于六時之間,衣襟之華流散于千萬億之佛刹,化身的禽鳥演說叁十七道品,微風吹樹傳出法音,如是等無量無邊之功德,皆是西方極樂國土之依報莊嚴也。

  又如阿彌陀佛的相好有八萬四千,是故舉其“無量光明”以遍收一切相好光明。其功德以恒河沙之數來譬喻,言其“無量壽命”以統括一切的功德。說其成佛以來已經經過十劫,說明其現在正在說法而非過去或未來,以解釋衆生之疑情。聲聞之衆皆是發大菩提心之人,而菩薩多是居于補處之位,只要往生皆可住于正定聚,只要趣向于西方淨土則皆可以達到阿鞞跋致,如是等無量無邊之功德,皆是無量壽佛一佛二菩薩,以及清淨海會的眷屬等之正報莊嚴也。如上的依報正報之無量功德,原本並非他物,乃是衆生心之真如體上本有的自性功德。是故雲棲蓮池大師注疏《阿彌陀經》,一一皆以稱合理體來解釋之,其實在是有深深的意旨啊!

  問:此功德性,是爲化主阿彌陀佛之性,還是清淨海衆之性呢?

  答曰:化主世尊與清淨海衆,其原本即是同一性,然而不妨有各自具足與互攝具足之義,如前面所說一個室內的千盞明燈之譬喻,便可見此道理。

  七、佛佛同體門

  彌陀與諸佛 同一法界身 一稱無量壽 諸佛齊現前

  論曰:問:十方的諸佛,皆各有其願力,皆慈悲攝受一切衆生,何以不憶念十方諸佛,而偏偏憶念西方阿彌陀佛,只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呢?

  答曰:這是因爲諸佛如來乃是同一法身,憶念阿彌陀佛,即是憶念十方諸佛。是故只要一稱阿彌陀佛的萬德洪名,而十方諸佛便同時一齊顯現,何以故呢?因爲諸佛皆是同一的法界身之故。是故《華嚴經》雲:“一切如來一法身,真如平等無分別。”又雲:“一切諸如來,同共一法身,一心一智慧,十力四無所畏亦然。”

  以此道理來觀之,若是稱念阿彌陀佛,而十方諸佛不能現前,則阿彌陀佛並非是法界身,以其仍有自身外的諸佛之故。阿彌陀佛既然是法界身,則諸佛何以說不會現前。以此可知若是修行人至心稱念阿彌陀佛,而十方諸佛一齊現前,這又有什麼可疑惑的呢?

  八、心佛感應門

  我心感我佛 我佛即應我 應感非前後 心佛同一體

  論曰:我現前感佛之心,乃是法身真我。而我所感之佛,即是我之法身。我心即感、佛陀即應,沒有前後之時間也。何以故呢?以我心與佛乃是同一體,是故能感與能應是同一時刻,能感者是我心之感,能應者是我心之應也。是以阿彌陀佛居于法身之地,與法界之衆生心心相照。吻然相應而契合,無二無有分別。修行人如果能以信願行來感之,阿彌陀佛當處即現前,沒有一毫發的差失錯誤也。

  唐代的解脫和尚,五臺縣人,俗姓邢氏,七歲出家,最初追隨慧超禅師學法,慧超甚爲器重之,後來于五臺山專門讀誦《華嚴經》,依經典而作觀,祈求能夠見到文殊菩薩,文殊菩薩即現身而教誨雲:“你不須禮拜觐見于我,應當自我忏悔自責,必定可以大悟。”解脫和尚于是返求自己而忏悔,于是乃大悟。成得諸佛現身,爲其演說偈頌曰:“諸佛寂滅的甚深法,無量曠劫的修行如今乃得,若能向衆生開曉此法眼,一切諸佛皆隨喜于你。”解脫和尚問:“寂滅之法,如何可以言說,而教導他人呢?”諸佛即消失隱藏其形體,可是又有音聲告之曰:“以方便智慧爲燈,照見心境界,想要探究真實之法,應當一切無所見。”

  以此道理而觀之,諸佛與文殊菩薩、解脫和尚,皆是同一的法性。解脫和尚以真誠之心,求見文殊菩薩,而文殊菩薩應現。以心感求諸佛,而諸佛即應現。修念佛行的人求見阿彌陀佛,亦複如是。自心外無佛,諸佛外無心,這是由于感應道交,炳然明白而一齊顯現也。

  九、叁無差別門

  心佛及衆生 是叁無差別 我念佛發願 上求而下濟

  論曰:所謂的“心佛衆生,叁無差別”者,古代大德認爲佛法太高深,衆生法太廣大,觀照自心最爲容易,是故只有觀察心法。佛是自心之佛,是故念佛發願,上求于佛果。衆生是心中之衆生,是故慈悲向下而濟度于衆生。其之所以必須上求佛道、下濟衆生者,豈不見《楞嚴經》的說法會上,阿難尊者因爲世尊開示五陰、六入、十二處、十八界,地水火風空見識七大等,一一加以推演破除,令知皆是了不可得,本是如來藏妙真如性,清淨本然,周遍法界。因此阿難廓然大悟,乃發願雲:“願今得果成寶王,還度如是恒沙衆,將此深心奉塵刹,是則名爲報佛恩。”

  “願今得果”者,即上求于究竟佛果也。“還度如是恒沙衆”者,即下度于一切衆生也。所謂“深心”者,佛本來即是心,則本無佛果可求,在無佛可求當中,我堅定地求之。衆生也是心,則沒有衆生可以度,在無衆生可度之中,我堅決地度化衆生。是故《維摩诘經》雲:“雖然知道諸佛國土,以及一切衆生皆是空寂,而常常修行清淨國土之行,以教化于一切衆生。”

  在無可求當中而求佛果,在無可度當中而度衆生,即是所謂的“深心”。以此深心,奉獻于如微塵刹土的諸佛,精勤追求廣大的佛果。教化微塵刹土的衆生,一同生于清淨之國土,這是因爲衆生也是未來的諸佛之故。因爲如此是故能夠仰報于佛陀之恩德也。凡是修習淨業的行人,念佛時發願,上求于佛果、下化于衆生,應當要作如是了知。

  十、因果互具門

  臨終在定心 已生安養國 上品寶華中 因果各互具

  論曰:天臺智者大師雲:“臨終在定之心,即是淨土受生之心。”此乃是因中有果也。能夠華開見佛,悟無生忍,廣泛興起六度萬行,能夠于微塵刹土利益衆生,是果報之中有因地也。

  世間的小草樹木之華,或者有的先開花而後結果,或者有的先結果後開花。唯有蓮華,是開華與結果同時。華朵當中有蓮,是因中有果也。蓮中有華蔤,是果中有因也。因果互相含攝具足,過去現在未來之叁際同于一時。是故《華嚴經》當中,一切處之文殊師利說偈頌雲:“于一念之際普遍觀察無量劫,無去無來亦無住,如是了知叁世一切之事,超出于諸方便而成就十力。”

  是故修習求生西方的淨業行人,應當拳拳服膺于最後臨終的一念,直接向西方而去,永遠沒有後念之心,如此而成就,才是往生西方之明顯驗證也。《大智度論》雲:臨命終時少許的時間,能夠勝過終身修行之力,以其臨終時的心念猛利之故,就如同猛火如同毒藥。唯恐其障礙之境界現前,而使得此臨終念佛之一念不得成就也。是故普賢菩薩教導修行人預先發願雲:“願我臨欲命終時,盡除一切諸障礙,面見彼佛阿彌陀,即得往生安樂刹。”

  此外《維摩诘經》當中,文殊菩薩問維摩诘居士雲:“對于生死輪回有所畏懼,菩薩應當以何爲所依?”維摩诘居士言:“菩薩于生死輪回的畏懼當中,應當依止如來功德之力。”菩薩在生死輪回的畏懼當中,尚且必須要依止于如來之功德,更何況是尚在生死輪回的博地凡夫,而卻想要倚恃著自己的天真,作增上慢之人,這不是欺騙自己嗎?

  然而如來的功德有無量無邊,簡略地具足于《觀無量壽佛經》當中,修習淨業之行人,只要能夠隨順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者,以及其相好光明和壽命之量等,以及阿彌陀佛之少分功德。假使不能夠長久執持稱念,只要在一念短暫之間專心地瞻視仰望,而五種畏懼便可于一時之間止息,不只是生死之畏懼也。是故《華嚴經》雲:“若是能夠憶念如來少許之功德,乃至于以一念之心專注仰望,諸惡道的恐怖悉皆永遠斷除,有智慧眼者于此能夠深深悟入。”就如同子女依止母親而得到大大之安樂也。

  問曰:若是如此,趙州和尚何以說:“佛之一字,我不喜歡聽聞。”又說:“念佛一聲,漱口叁日。”此又要如何說呢?

  答曰:若是如實知道趙州和尚的落處,便允許你親見阿彌陀佛之法身,此即是真正之念佛。若是不能了知趙州和尚之意,就如同鹦鹉學語,自我耽誤又耽誤他人,其禍害並不小。是故四明尊者雲:“不肖之徒,輕視欺妄生死大事,于念佛法門求生淨土之重要法門,産生毀謗障礙他人,真是令人痛心、痛心啊!”凡是真心修習淨土行業者,應當要如是,永遠止息諸般之疑惑,專一其心憶念于佛,期願能夠往生于上品蓮華,如此才是佛陀真實之子,千萬不可以忽視也。

  續淨土生無生論

  跋

  丁卯年仲秋初一,我在靜坐中念佛,忽然心中得到此十首偈頌,我心中私自想要接續于幽溪大師的《淨土生無生論》之後,而後來並未去完成之。經過了十日,而溫陵龔明府的岸齋居士前來,我即拿出來相示于他,岸齋居士一看便知道其奧妙,並且洞視透徹其本末源委,完全沒有疑惑言議,居士請我完成此功業。我深深嘉許其般若智慧的因地深厚,乃是來自于多生多劫,並非是偶爾而成也。

  于是不違背其請求,乃宗主于諸大經大論,著作此論釋。既已完成之後,互相配合此二部論著而觀察之,彼此可以互相發明,淨土宗深妙之意旨,似乎是可以說沒有遺珠之憾了。因此思惟若非此居士,便沒有辦法發起我之論文言語。如果不是我,便無法究竟居士之淨業。佛法會遇之因緣,千載才得一遇,豈是偶然如此呢?因此而一並說明之,以記載一時之緣起也。

  西真比丘道沾書于聖箭堂

  《淨土十要》這一書,真乃修習淨業之指南,法門的至寶,可惜其原有的刻板已經失去,廣泛傳播便無緣由。化傑我募款依照原本,接續而有現今之刻板。以使得修習淨業的諸公,從始至終,可以用虔誠心去體會玩味,就如同入于五都的市集,已經無有珍寶而不陳列也。刻板的工作即將完成之時,又得到爲霖道霈大師的《續生無生論》一卷,更加就如同在衆珍寶之中,又獲得骊珠一粒,心中的欣喜無法抑止。于是恭謹地完成爲霖大師本有之心願,附帶刻印于《生無生論》之後,更使得修習淨業之諸公,無有珍寶而不收藏也。

  可庵比丘化傑書于教忠堂

  

  

《淨土生無生論白話淺譯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助念團儀規(一)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