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生无生论白话浅译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(注曰:此说明真如相也。“大智慧光明”者,是说本性自有神妙的知解。“遍照法界”者,是周遍于一切法界,事相理体全部皆照也。“真实识知”者,无有颠倒的正确知见也。“自性清净”者,远离一切痴惑杂染也。“常乐我净”者,四德圆满具备也。“清凉不变自在义”者,其体性远离于痴惑和诸业,生老病死四相莫能迁变,无有种种障碍也。“不离”者,如恒河沙的自性功德,不离于真如体也。“不断”者,无始以来而皆相续也。“不异”者,体性事相皆是同一味也。“不思议佛法”者,唯有诸佛才能究竟穷尽证得也。“乃至满足无有所少义”者,真如体当中,性体具足一切功德也。如来既然已经究竟证得真如性已,万般的性德圆满彰显,即能证验真如本来具足一切功德也。是故名之曰“如来藏”,亦名“如来法身”。)

  问曰:上面所说的真如,其体性既然平等,远离于一切相,云何又说真如体有如是种种之功德。

  答曰:虽然有此种种功德之义,然而并没有差别之相,平等而相同一味,唯是一真如等等。

  由此义理而观之,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报和正报之二报,其功德庄严,就如同《阿弥陀经》当中所说:珍珠罗网亮丽于天际,七宝琼林矗立于大地,宝池流动八功德水,莲华吐露四色之光,天乐鸣韵于六时之间,衣襟之华流散于千万亿之佛刹,化身的禽鸟演说三十七道品,微风吹树传出法音,如是等无量无边之功德,皆是西方极乐国土之依报庄严也。

  又如阿弥陀佛的相好有八万四千,是故举其“无量光明”以遍收一切相好光明。其功德以恒河沙之数来譬喻,言其“无量寿命”以统括一切的功德。说其成佛以来已经经过十劫,说明其现在正在说法而非过去或未来,以解释众生之疑情。声闻之众皆是发大菩提心之人,而菩萨多是居于补处之位,只要往生皆可住于正定聚,只要趣向于西方净土则皆可以达到阿鞞跋致,如是等无量无边之功德,皆是无量寿佛一佛二菩萨,以及清净海会的眷属等之正报庄严也。如上的依报正报之无量功德,原本并非他物,乃是众生心之真如体上本有的自性功德。是故云栖莲池大师注疏《阿弥陀经》,一一皆以称合理体来解释之,其实在是有深深的意旨啊!

  问:此功德性,是为化主阿弥陀佛之性,还是清净海众之性呢?

  答曰:化主世尊与清净海众,其原本即是同一性,然而不妨有各自具足与互摄具足之义,如前面所说一个室内的千盏明灯之譬喻,便可见此道理。

  七、佛佛同体门

  弥陀与诸佛 同一法界身 一称无量寿 诸佛齐现前

  论曰:问:十方的诸佛,皆各有其愿力,皆慈悲摄受一切众生,何以不忆念十方诸佛,而偏偏忆念西方阿弥陀佛,只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呢?

  答曰:这是因为诸佛如来乃是同一法身,忆念阿弥陀佛,即是忆念十方诸佛。是故只要一称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,而十方诸佛便同时一齐显现,何以故呢?因为诸佛皆是同一的法界身之故。是故《华严经》云:“一切如来一法身,真如平等无分别。”又云:“一切诸如来,同共一法身,一心一智慧,十力四无所畏亦然。”

  以此道理来观之,若是称念阿弥陀佛,而十方诸佛不能现前,则阿弥陀佛并非是法界身,以其仍有自身外的诸佛之故。阿弥陀佛既然是法界身,则诸佛何以说不会现前。以此可知若是修行人至心称念阿弥陀佛,而十方诸佛一齐现前,这又有什么可疑惑的呢?

  八、心佛感应门

  我心感我佛 我佛即应我 应感非前后 心佛同一体

  论曰:我现前感佛之心,乃是法身真我。而我所感之佛,即是我之法身。我心即感、佛陀即应,没有前后之时间也。何以故呢?以我心与佛乃是同一体,是故能感与能应是同一时刻,能感者是我心之感,能应者是我心之应也。是以阿弥陀佛居于法身之地,与法界之众生心心相照。吻然相应而契合,无二无有分别。修行人如果能以信愿行来感之,阿弥陀佛当处即现前,没有一毫发的差失错误也。

  唐代的解脱和尚,五台县人,俗姓邢氏,七岁出家,最初追随慧超禅师学法,慧超甚为器重之,后来于五台山专门读诵《华严经》,依经典而作观,祈求能够见到文殊菩萨,文殊菩萨即现身而教诲云:“你不须礼拜觐见于我,应当自我忏悔自责,必定可以大悟。”解脱和尚于是返求自己而忏悔,于是乃大悟。成得诸佛现身,为其演说偈颂曰:“诸佛寂灭的甚深法,无量旷劫的修行如今乃得,若能向众生开晓此法眼,一切诸佛皆随喜于你。”解脱和尚问:“寂灭之法,如何可以言说,而教导他人呢?”诸佛即消失隐藏其形体,可是又有音声告之曰:“以方便智慧为灯,照见心境界,想要探究真实之法,应当一切无所见。”

  以此道理而观之,诸佛与文殊菩萨、解脱和尚,皆是同一的法性。解脱和尚以真诚之心,求见文殊菩萨,而文殊菩萨应现。以心感求诸佛,而诸佛即应现。修念佛行的人求见阿弥陀佛,亦复如是。自心外无佛,诸佛外无心,这是由于感应道交,炳然明白而一齐显现也。

  九、三无差别门

  心佛及众生 是三无差别 我念佛发愿 上求而下济

  论曰:所谓的“心佛众生,三无差别”者,古代大德认为佛法太高深,众生法太广大,观照自心最为容易,是故只有观察心法。佛是自心之佛,是故念佛发愿,上求于佛果。众生是心中之众生,是故慈悲向下而济度于众生。其之所以必须上求佛道、下济众生者,岂不见《楞严经》的说法会上,阿难尊者因为世尊开示五阴、六入、十二处、十八界,地水火风空见识七大等,一一加以推演破除,令知皆是了不可得,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,清净本然,周遍法界。因此阿难廓然大悟,乃发愿云:“愿今得果成宝王,还度如是恒沙众,将此深心奉尘刹,是则名为报佛恩。”

  “愿今得果”者,即上求于究竟佛果也。“还度如是恒沙众”者,即下度于一切众生也。所谓“深心”者,佛本来即是心,则本无佛果可求,在无佛可求当中,我坚定地求之。众生也是心,则没有众生可以度,在无众生可度之中,我坚决地度化众生。是故《维摩诘经》云:“虽然知道诸佛国土,以及一切众生皆是空寂,而常常修行清净国土之行,以教化于一切众生。”

  在无可求当中而求佛果,在无可度当中而度众生,即是所谓的“深心”。以此深心,奉献于如微尘刹土的诸佛,精勤追求广大的佛果。教化微尘刹土的众生,一同生于清净之国土,这是因为众生也是未来的诸佛之故。因为如此是故能够仰报于佛陀之恩德也。凡是修习净业的行人,念佛时发愿,上求于佛果、下化于众生,应当要作如是了知。

  十、因果互具门

  临终在定心 已生安养国 上品宝华中 因果各互具

  论曰:天台智者大师云:“临终在定之心,即是净土受生之心。”此乃是因中有果也。能够华开见佛,悟无生忍,广泛兴起六度万行,能够于微尘刹土利益众生,是果报之中有因地也。

  世间的小草树木之华,或者有的先开花而后结果,或者有的先结果后开花。唯有莲华,是开华与结果同时。华朵当中有莲,是因中有果也。莲中有华蔤,是果中有因也。因果互相含摄具足,过去现在未来之三际同于一时。是故《华严经》当中,一切处之文殊师利说偈颂云:“于一念之际普遍观察无量劫,无去无来亦无住,如是了知三世一切之事,超出于诸方便而成就十力。”

  是故修习求生西方的净业行人,应当拳拳服膺于最后临终的一念,直接向西方而去,永远没有后念之心,如此而成就,才是往生西方之明显验证也。《大智度论》云:临命终时少许的时间,能够胜过终身修行之力,以其临终时的心念猛利之故,就如同猛火如同毒药。唯恐其障碍之境界现前,而使得此临终念佛之一念不得成就也。是故普贤菩萨教导修行人预先发愿云:“愿我临欲命终时,尽除一切诸障碍,面见彼佛阿弥陀,即得往生安乐刹。”

  此外《维摩诘经》当中,文殊菩萨问维摩诘居士云:“对于生死轮回有所畏惧,菩萨应当以何为所依?”维摩诘居士言:“菩萨于生死轮回的畏惧当中,应当依止如来功德之力。”菩萨在生死轮回的畏惧当中,尚且必须要依止于如来之功德,更何况是尚在生死轮回的博地凡夫,而却想要倚恃著自己的天真,作增上慢之人,这不是欺骗自己吗?

  然而如来的功德有无量无边,简略地具足于《观无量寿佛经》当中,修习净业之行人,只要能够随顺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者,以及其相好光明和寿命之量等,以及阿弥陀佛之少分功德。假使不能够长久执持称念,只要在一念短暂之间专心地瞻视仰望,而五种畏惧便可于一时之间止息,不只是生死之畏惧也。是故《华严经》云:“若是能够忆念如来少许之功德,乃至于以一念之心专注仰望,诸恶道的恐怖悉皆永远断除,有智慧眼者于此能够深深悟入。”就如同子女依止母亲而得到大大之安乐也。

  问曰:若是如此,赵州和尚何以说:“佛之一字,我不喜欢听闻。”又说:“念佛一声,漱口三日。”此又要如何说呢?

  答曰:若是如实知道赵州和尚的落处,便允许你亲见阿弥陀佛之法身,此即是真正之念佛。若是不能了知赵州和尚之意,就如同鹦鹉学语,自我耽误又耽误他人,其祸害并不小。是故四明尊者云:“不肖之徒,轻视欺妄生死大事,于念佛法门求生净土之重要法门,产生毁谤障碍他人,真是令人痛心、痛心啊!”凡是真心修习净土行业者,应当要如是,永远止息诸般之疑惑,专一其心忆念于佛,期愿能够往生于上品莲华,如此才是佛陀真实之子,千万不可以忽视也。

  续净土生无生论

  跋

  丁卯年仲秋初一,我在静坐中念佛,忽然心中得到此十首偈颂,我心中私自想要接续于幽溪大师的《净土生无生论》之后,而后来并未去完成之。经过了十日,而温陵龚明府的岸斋居士前来,我即拿出来相示于他,岸斋居士一看便知道其奥妙,并且洞视透彻其本末源委,完全没有疑惑言议,居士请我完成此功业。我深深嘉许其般若智慧的因地深厚,乃是来自于多生多劫,并非是偶尔而成也。

  于是不违背其请求,乃宗主于诸大经大论,著作此论释。既已完成之后,互相配合此二部论著而观察之,彼此可以互相发明,净土宗深妙之意旨,似乎是可以说没有遗珠之憾了。因此思惟若非此居士,便没有办法发起我之论文言语。如果不是我,便无法究竟居士之净业。佛法会遇之因缘,千载才得一遇,岂是偶然如此呢?因此而一并说明之,以记载一时之缘起也。

  西真比丘道沾书于圣箭堂

  《净土十要》这一书,真乃修习净业之指南,法门的至宝,可惜其原有的刻板已经失去,广泛传播便无缘由。化杰我募款依照原本,接续而有现今之刻板。以使得修习净业的诸公,从始至终,可以用虔诚心去体会玩味,就如同入于五都的市集,已经无有珍宝而不陈列也。刻板的工作即将完成之时,又得到为霖道霈大师的《续生无生论》一卷,更加就如同在众珍宝之中,又获得骊珠一粒,心中的欣喜无法抑止。于是恭谨地完成为霖大师本有之心愿,附带刻印于《生无生论》之后,更使得修习净业之诸公,无有珍宝而不收藏也。

  可庵比丘化杰书于教忠堂

  

  

《净土生无生论白话浅译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助念团仪规(一)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