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者,乃是真如随于因缘之别名也。生灭心者,真如随于无明之缘,起动造作而生灭也。不生不灭者,即是如来藏。以其与无明生灭心和合,是故与生灭之缘非是同一又非相异(非一非异),是故获得阿黎耶识之名称。而此阿黎耶识的二义当中,其觉义,乃是四圣之根本。其不觉义,乃是六凡之本也。凡夫与圣人虽然有殊异差别,然而皆是由真如性体本自具足,随于染污和清净的差别之缘,熏习变异而现起,此即是所谓的不思议熏(真如体性不可熏而受熏也。),不思议变(真如体性不可变异而生灭变异也。),便是在说此事也。
而我如今现前称念佛名,发愿求生于极乐净土,乃至将来往生之后蒙受阿弥陀佛之授记,分身遍满于尘刹之中,摄受教化一切众生,乃是菩萨之法界。期愿究竟圆满无上菩提,以念佛之故而成佛,皆是本有的无漏亲身种子之故,即是佛法界。此佛、菩萨法界二者,皆是我自心之真如,随于净缘熏习变异而生起,并非是由他人而得到也。
此外《阿毗达摩经》的偈颂云:“无始时来界,一切法等依,由此有诸趣(六凡也)及涅槃证得(四圣也。)”
所谓的“界”,即是作“因”之义,而所谓“因”,即是指阿黎耶识当中含藏的染净种子,是故又名为“一切种子识”。如此而说仍犹涉及权教而说。若是将“界”字作“性”之义,“性”即是指一真法界,即是直如体也。四圣与六凡,皆是由一真法界性而起,因此即入于圆教之门。
所谓的圆教门者,天台宗“性具”的圆顿法门云:现前念佛的一念介尔之心,具足有百界千如,三种世间和三千诸法,即空即假即中,此外更有各自具足、互相具足之义。以随意趣向而举一法,即是一真法界之广大都摄。互相具含而又各自具足,互相圆融互相含摄,参差罗列而不杂乱,彼此相离而不分别,一与多皆能自在,不会互相滞留障碍。
是故《辅行》云:“学佛之人纵使了知自己内心具足三千性相(即各自具足之义)却不知我心能够周遍于彼三千性相,彼此彼此的三千性相,互相周遍也是如此。(此即互具之义,彼彼者,一个是彼彼之佛,一个是彼彼之众生,心佛众生,皆有各具互具之义。)就如同帝释天罗网之明珠,交相贯彻圆融含摄,重重而无有止尽也。”然而我此念佛的一念心,其之所以能够如此者,皆是由于“全性起修,全修即性”之故。
四明尊者云:“法界圆融不可思议之体性,作我现前一念之心,亦复举体作众生(九法界也。)、作诸佛(佛法界也。),作依报(器世间也。)、作正报(五蕴世间也。)”况且随便趣向而举一法,尚且都能完全具足一切法,更何况是念佛之心呢?以如是的知见念佛,即是念究竟佛,必定可以达到上品往生也。
三、心佛互遍门
弥陀法界身 遍我心想中 我心想佛时 佛即全体现
论曰:此偈颂即是《观无量寿佛经》当中所云的:“诸佛如来是法界身,入一切众生心想中,是故汝等心想佛时,是心即是三十二相,八十随形好,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。诸佛正遍知海,从心想生,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,多陀阿伽度(如来),阿罗诃(应供),三藐三佛陀(正遍知)。”
“诸佛如来”以下,统摄观想诸佛,“是故应当”以下,别观极乐世界本师无量寿佛。所谓的诸佛如来是法界身者,所谓“界”者,即是“性”之义,即是所谓的“法性身”也。无处不遍者,即是遍一切众生,一切国土,及遍于一切三世,无有遗留剩余。是故《华严经》云:“法性遍在一切处,一切众生及国土,三世悉在无有余,亦无形相而可得。”如今只说“遍入众生之心想”者,这是为了令其专一而观心,观行便容易而成就之故。此外“诸佛法身入于众生心想中”,是指诸佛心内之众生,心心皆是寂灭也。
“是故汝等心想佛时,是心即是三十二相,八十随形好,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。”者,是指众生心内之诸佛,万德圆满而庄严也。自心与诸佛互相周遍,就如同一个室内有一千盏灯,虽然灯灯各自不同,可是光明与光明之间互相周遍含摄,重重而无有穷尽也。
又“是心作佛”者,乃是从本性而起修也。“是心是佛”者,是说全部的修行即是本性也。
“诸佛正遍知海,从心想生”者,是说修行人想佛之心,乃是亲从清净法界而缘起,缘生的当体无有自性,当体即是寂灭,即是如来正遍知海,无二而无有差别也。是故我现前这一念,观想阿弥陀佛之心,即是阿弥陀佛的相好光明,其全体显现。我心与阿弥陀佛并无有二法也。
四、心佛同体门
我心与佛心 究竟无有二 举念佛现前 非一亦非异
论曰:前门所谓的自心与诸佛之所以互相周遍者,这是因为诸佛与众生都是有同一的自性清净心也。何以知其如此呢?《华严经》云:如来成正觉之时,于其自身之中,普遍见到一切众生成就正觉,乃至普遍见到一切众生入于涅槃。以其皆是同一之性,即是所谓的无性。此是果地门中含摄一切法而无遗,因为佛陀所证得的境界,即是一切众生本觉之真心也。
《华严经》又云:菩萨摩诃萨,应当知道在自心,念念之门常有佛如来成等正觉。何以故呢?诸佛如来不离于此自心而成就正觉。是故可知无论是自心,一切众生之心,亦复如是。此乃是因地门中含摄一切法而无遗,这是因为众生之心,即是诸佛如来所证得之觉体也。
若是如此者,则自心与佛、佛与自心,究竟而无二无差别也。修行人凡是举起一念,忆念阿弥陀佛之时,而阿弥陀佛即时便现前。以自心和阿弥陀佛清晰历然。是故曰“非一”。自心与阿弥陀佛乃是同一体性,是故曰“非异”。大法眼禅师云:“华严当中的六相,同相当中还有异相,其异相若是离异于同相,那么便全然不是诸佛之义。”即是此意也。
五、唯心即至门
此去西方路 远隔十万亿 弹指顷即到 以本唯心故
论曰:前去西方之路相隔于十万亿者,《阿弥陀经》云:“从是西方,过十万亿佛土,有世界名曰极乐,其土有佛,号阿弥陀佛,今现在说法。”
而所谓的“弹指即到”者,《观无量寿佛经》的〈上品上生章〉云:“此人精进勇猛故,阿弥陀如来,与观世音菩萨、大势至菩萨,及无数化佛,百千比丘声闻大众,无量的诸天,七宝之宫殿。观世音菩萨,执持著金刚台,与大势至菩萨,至修行念佛者之前。阿弥陀佛放大光明,照耀修行者之身,与诸菩萨授手迎接。观世音菩萨、大势至菩萨与无数之菩萨,赞叹此修行者,勉励劝进其心。修行者见到此种种圣境之后,心中欢喜精神踊跃,自己见到自身,乘坐于金刚台之上,随从于阿弥陀佛之后,如同弹指之顷,往生于彼极乐国土。”
西方极乐世界之净土,从此西去的距离有十万亿佛土之遥远。而其能够在弹指之间到达者,以其乃是唯心之故也。以此道理而观之,十万亿佛土并不遥远,而弹指之顷也并不较近,以心法乃是无有形体,贯彻遍满于十方世界,因此无有远近距离之故。
娑婆世界的众生,耳根最为敏利,非是其他五根之所能及,如今尝试就耳根之中而观之。就如同一百尺的高楼之上,有洪大的巨钟悬挂在其楼阁的横木之上,只要用木杵用力一击,声音便可传闻于百里之外,声音既没有前来,耳根亦不前往洪钟之旁,音声与耳闻同时,历历分明而现在于前,如此岂不是唯心的明白验证吗?
不只是所有的国土是唯心,而国土当中之佛,也是唯心所现,是故《无量寿经》云:“佛陀告诉阿难:你起身而整理衣服,双手合掌心中恭敬,顶礼无量寿佛。阿难尊者禀承佛陀的教化,正对而面向于西方,恭敬地五体投地,即时便见到西方无量寿佛,放出广大之光明,普遍照耀于一切的诸佛世界。无量寿佛的威德身像巍巍高大,就如同须弥山一样,高出于一切的诸佛世界之上,此娑婆世界法会之上的四众弟子,一时之间全部都见到彼佛。彼国世界的众生明了见到此娑婆国土,也是如此。”就在阿难礼拜西方的短暂之间,即时便见到阿弥陀佛,放大光明而普遍照耀者,此也是一切唯心之明白征验也。
此外在《华严经》中的解脱长者,开示善财童子唯心的念佛法门云:“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佛,随我之心意即可亲见。”乃至云:“然而彼如来并不来至此地,我之自身也不前往而到达彼国,如此了知一切的诸佛,以及我的自心,悉皆如梦如影,如幻如响,我如是地了知,如是地忆念,所见到的一切诸佛,皆是由于自心。”
所谓的“由于自心”者,即是一法界心也。既然说了知一切诸佛,以及我的自心,悉皆如梦如幻等。则不论是佛或是我自心,皆是从一法界真心而现起,当体便是寂灭,是故无有往来也。
清凉国师云:“既然了知境界是唯心,了知即心是佛,是故随其心之所念,则无非是佛也。”况且无有境界不是心,无有心不是佛,更加上以心志专一不屈不挠,精诚之心达到极致入微妙之地而念佛,佛陀相应于真诚之心,何以不能见佛呢?
问曰:即是诸佛之众生心,到底是如梦之心,还是为法界之心呢?
答曰:通达而得知自心与佛是如梦如幻,则当处便是寂灭,即是一真法界心,并非有二者也。
六、性德庄严门
西方安乐国 依正极庄严 须信非他物 皆是性功德
论曰:所谓西方安乐国的依报正报之庄严,皆是本性之功德者,《大乘起信论》云:“复次真如的自体相者,一切的凡夫,声闻缘觉,菩萨诸佛,并没有增减之差别,并非是由前际而生,并非是后际而消灭。(注曰:此说明真如体也,诸佛与众生,皆有同一的真性,没有生灭,没有增减,毕竟常住,无有变易。)
从原本以来,自性圆满具足一切功德,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,遍照法界义故,真实识知义故,自性清净心义故,常乐我净义故,清凉不变自在义故,具足如是过恒河沙,不离、不断、不异、不思议佛法,乃至满足无有所少义故,名为如来藏,亦名法身。”
…
《净土生无生论白话浅译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