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损于其间的。《楞严经》云:“见(八识见分),与见缘(八识相分,见相二分,皆依他起性。),并所想相(此乃不了依他,而起之遍计。),如虚空华,本无所有。此见及缘,元是菩提妙净明体。”是也。
若是如此,则不论是娑婆世界或极乐世界,此世界的众生,当来的九品莲华化生。阿弥陀佛已经成就了吾人心中当来之果报,这一切全部都是由心性之所变化造作。心性本自具足而造成,那么岂可分别能造和所造,是故即心是佛,即佛是心。即心便是国上,即国土便是心。即心是果报,即果报是心。能造之因缘,以及所造之法,当处皆是吾人之心性。是故明了此心宗而求生极乐国土者,乃是生与无生两者皆能契合之究竟至道也。
三、心土相即门
西方安乐土 去此十万亿 与我介尔心 初无彼此异
论曰:《佛说阿弥陀经》云:“从是西方,过十万亿佛土,有世界名曰极乐。”有百亿的日月,百亿的须弥山,百亿的大海,百亿的铁围山,名为一个佛的国土。十千为万,十万为亿,一尊佛的国土,自己已经是非常广大了,何况是一亿个佛的国土,更何况是十万亿佛的国土呢?如是则极乐国土距离此世界便是非常遥远。
而一般的博地凡夫,念佛求生于极乐国土,弹指之间即可到达极乐国土者,正是由于往生于吾人自心当中所具足之佛土也。所谓的“介尔心”者,即是凡夫念佛之心也,其刹那短暂之心,至为微细、至为低劣,是故称之为“介尔”。这里所谓的十万亿遥远之阿弥陀佛国土,居存于凡夫的介尔之心,即众生心是国土,即国土是众生心,是故曰:“初无彼此异”即是指原本就没有彼国土与我此心之差异也。
问曰:介尔之心,位居于我们心胸的方寸之间,如何能够包容如许遥远广大之佛土呢?
答曰:众生的介尔之心,迷昧的人认为非常微小,通达之人以广大之量观之,真实与虚妄并无二致。这实在是因为此虚妄之心,全体都是由真实的心性而缘起,真性既然是无边,心量也没有边际。真性就如同大海,妄心就同水泡浮沤,全体的大海都波动而为水泡浮沤,全体的水泡浮沤还是周遍穷尽了大海。这是因为真如不变而随缘,随缘而不变,既然称曰“随缘而不变”,岂可以用真实和虚妄之分别而局限其大小呢?
四、生佛不二门
阿弥与凡夫 迷悟虽有殊 佛心众生心 究竟无有二
论曰:所谓的阿弥陀佛者,是究竟果德之人也,成就了法身、报身、应化身等三身,有大圆镜智等四智,和十力、四无所畏,十八不共法等功德。而凡夫者,乃是因地之修行人也,具足有无量恒河沙之烦恼,造作无量恒河沙的业力系缚,当来将蒙受无量恒河沙的生死痛苦。佛与凡夫迷悟差别之相,就譬如彼天上之云和地上的泥土。而其所以称为“究竟不二”者,这是说若是根据迷悟之相貌而言,则虽然真性不二而相貌差别则有二;若是约体性而论,则相貌虽然有二而真性不二。
这是因为诸佛乃是悟得众生心内本具之诸佛,众生乃是迷昧于诸佛心内所含摄之众生。诸佛之所以彻悟者,乃是悟得众生本自具足的性体、性量、性具也。众生之所以迷惑者,乃是迷昧不知诸佛所证得的性体、性量、性具也。心性之微妙不可思议,岂有可能受其迷惑,虽似迷而其本性不迷,如此才可以说本性有存在。是故众生本有的自心“性体”,即是诸佛所证的法身,众生心之“性量”即是诸佛之报身,众生心之“性具”即是诸佛之应身,四智、十力、四无所畏、十八不共法等功德,一一合会亦可了知。
是故古德云:“诸佛心内的众生,尘尘皆是极乐;众生心内之诸佛,念念皆证得真性。”是故阿弥陀佛即是我心,我心即是阿弥陀佛,尚未举念修行之时,早就已经本来成就了;才一举起心念修行时,即便圆满成就了。诸佛与众生彼此感应道交,才有如此的道理,是故念佛之人,决定功德不会唐捐也。
五、法界为念门
法界圆融体 作我一念心 故我念佛心 全体是法界
论曰:修行者称念阿弥陀佛名号时,作阿弥陀佛观想之时,作极乐世界主伴、依报正报其余之观想之时,修习三种净业之时,一心不乱之时,散乱心称念名号之时,乃至见惑思惑浩浩广大,如恒河沙的烦恼无量无数,凡是此等有心之时,皆是由真如自性不变随缘而作,全体即是一真法界。是故法智大师云:“一真法界圆融不可思议之体,作我一念之心,亦复举体作众生、作诸佛,作依报、作正报。”
若是如此者,其余之心尚且是一真法界圆融之体,更何况是至诚念佛之心呢?是故修行者念佛之时,此心便是圆融的清净宝觉,以此微妙之心,念彼阿弥陀佛,则彼佛之法身报身应身等三身,又有何身而不念呢?求彼极乐世界的四种国土,又有何土而不往生呢?只是随著其功行浅深之不同,品位有其高下之差别而已。
六、境观相吞门
十六等诸境 事理两种观 彼此互相吞 如因陀罗网
论曰:所谓的境界和心观相吞者,正是由于事事无碍也。事事之所以无碍者,即是所谓的其本来便如是也。这是由于法界圆融不思议体,不但作我一念之心,亦复举体作众生、作诸佛,作依报、作正报。既然皆是法界圆融不思议体全体而作,那么有何一法而不即是一真法界。是故曰:“一微尘之法界不小,无边刹海之法界不大,多也是法界,少也是法界。”
是以西方极乐世界十六观之诸境界,吾人自心的事理二观,一一无非是一真法界之全体。就如同帝释天宫殿当中的因陀罗网,虽然彼此各是一颗珠,而影现进入于其他众珠之中。虽然影现进入其他众珠当中,而东方与西方的照用有其差别。
境界与心观也是如此,以境界为事相,则心观为理体,理体能够包容事相,即是以心观而吞摄境界。以心观为事相,则境界为理体,理体能够包容事相,即是以境界吞摄心观。不论是心观,不论是境界,或者以其中一者为事相,其余为理体;或是以一者为理体,其余为事相,彼此之间互相各自吞摄包含,是故就如同因陀罗网互相影现。
若是如此者,当我作观想之时,则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,便已经在我观想之内了;而我如今之身心,已经在西方极乐的依报正报之中也。了知此义而求生极乐安养,可以说是如同鸿雁飞过长空,影像沉映于寒潭水面之上,鸿雁完全没有遗留踪迹之意,寒潭也没有停留影像之心。
七、三观法尔门
能观为三观 所观即三谛 全性以起修 故称为法尔
论曰:三谛者,真谛、俗谛、中谛也。三观者,空观、假观、中观也。忘却情执离绝知解,没有比真谛更究竟的。随于因缘而应物作用,没有比俗谛更究竟的。圆融贯通空有二法,没有比中谛更究竟的。体性虚寂而灵明不昧,此乃是吾心自空者也。万物来而随缘相应,此乃是吾心自有者也。空有二法圆融而相即,此乃是吾心自中者也。而此乃是“性德”也,非是“修德”也,是三谛也,而非三观也。
而所谓的“修德”者,即是称合于真性而觉照明了也。是故体究通达此心,本自空洞无物而谓之“空”。觉照明了此性,具足一切万法而称之为“假”。圆融贯通空有二边,彼此不一不异而谓之“中”。然则即虚灵而应对万物,即应对万物而虚灵不昧,空观即是假观中观也,假观即是空观中观也,中观即是空观假观也。此乃是称合于本性而修行也,绝于对待而观照也,不可思议之三观也,首楞严大定之指南也,此乃是个别而论是如此也。
若是总体而论者,或者以吾人之心虚灵不昧者为空,以所观的万物者为假,以自心和外境不二者为中。万物乃是吾心中之物也,则有何假法而不是我自心之空。自心者乃是体察万物之心也,则何有自心之空而不即是万物之假。即吾心即万物,即万物是吾心,则何有中观而不即是空观假观呢?
是以观照极乐世界依报正报者,以吾人一心之三观,照了彼一境之三谛,便无有不可者。以吾人三观具足之一心,照了彼三谛圆融之一境,亦无有不可者。
虎溪大师云:“所观之境界为妙假、而能观之心为空,所观之境与能观之心二者双忘即是中,忘却观照则何尝有先有后,一心圆融绝待而了无形踪。”那么还有什么三观不是法尔如是呢?
八、感应任运门
我心感诸佛 弥陀即悬应 天性自相关 如磁石吸针
论曰:诸佛与众生,乃是同一个觉性之根源,迷惑与觉悟虽然悬殊,而其理体却恒常平等不二,是故曰:“诸佛是众生心内之诸佛,众生是诸佛心内之众生。”依循此理而言,则诸佛与众生,其心性之精明无时而不贯通吻合。但是诸佛无时无刻不是想要度众生,而众生念念之间却与之迷惑背离,是故大势至菩萨云:“一人专门忆念对方,一人专门遗忘对方,如此二人有时相逢、有时不相逢,有时相见、有时不相见。儿子若是能够忆念母亲,就如同母亲慈爱忆念子女一样时,母子在其经历的一生当中不会互相违背远离。若是众生的心中能够忆佛念佛,其现前和当来必定可以见佛,距离佛并不遥远。”
正是由于诸佛与众生有同一的理性、平等而无差异,天然的本性彼此互相关达,是故诸佛可以任运地拔除众生之痛苦而给予快乐。更何况是无量寿佛在因地之中,其所发下的四十八愿,立誓要成就极乐净土,摄受一切有情众生。如今阿弥陀佛的道果久远来已经成就,弘大的誓愿久远来已经圆满了,是故凡是所有的一切众生,不必担忧阿弥陀佛不会前来相应接引。
只有应当深信而忆佛念佛,一再一再地发下誓愿,求愿往生于西方净土。就如同磁石与针(针),任运自然便可吸取。然而磁石能够吸铁,而不能够吸铜。铁针能够相合于磁石,而不能够相合于玉。这个譬喻就犹如佛能够救度有缘的众生,而不能度无缘之人。众生容易感应阿弥陀佛,而不容易感应其他诸佛,这岂不是众生与阿弥陀佛誓愿互和关连者吗?是以求生西方极乐净土者,信愿…
《净土生无生论白话浅译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