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損于其間的。《楞嚴經》雲:“見(八識見分),與見緣(八識相分,見相二分,皆依他起性。),並所想相(此乃不了依他,而起之遍計。),如虛空華,本無所有。此見及緣,元是菩提妙淨明體。”是也。
若是如此,則不論是娑婆世界或極樂世界,此世界的衆生,當來的九品蓮華化生。阿彌陀佛已經成就了吾人心中當來之果報,這一切全部都是由心性之所變化造作。心性本自具足而造成,那麼豈可分別能造和所造,是故即心是佛,即佛是心。即心便是國上,即國土便是心。即心是果報,即果報是心。能造之因緣,以及所造之法,當處皆是吾人之心性。是故明了此心宗而求生極樂國土者,乃是生與無生兩者皆能契合之究竟至道也。
叁、心土相即門
西方安樂土 去此十萬億 與我介爾心 初無彼此異
論曰:《佛說阿彌陀經》雲:“從是西方,過十萬億佛土,有世界名曰極樂。”有百億的日月,百億的須彌山,百億的大海,百億的鐵圍山,名爲一個佛的國土。十千爲萬,十萬爲億,一尊佛的國土,自己已經是非常廣大了,何況是一億個佛的國土,更何況是十萬億佛的國土呢?如是則極樂國土距離此世界便是非常遙遠。
而一般的博地凡夫,念佛求生于極樂國土,彈指之間即可到達極樂國土者,正是由于往生于吾人自心當中所具足之佛土也。所謂的“介爾心”者,即是凡夫念佛之心也,其刹那短暫之心,至爲微細、至爲低劣,是故稱之爲“介爾”。這裏所謂的十萬億遙遠之阿彌陀佛國土,居存于凡夫的介爾之心,即衆生心是國土,即國土是衆生心,是故曰:“初無彼此異”即是指原本就沒有彼國土與我此心之差異也。
問曰:介爾之心,位居于我們心胸的方寸之間,如何能夠包容如許遙遠廣大之佛土呢?
答曰:衆生的介爾之心,迷昧的人認爲非常微小,通達之人以廣大之量觀之,真實與虛妄並無二致。這實在是因爲此虛妄之心,全體都是由真實的心性而緣起,真性既然是無邊,心量也沒有邊際。真性就如同大海,妄心就同水泡浮漚,全體的大海都波動而爲水泡浮漚,全體的水泡浮漚還是周遍窮盡了大海。這是因爲真如不變而隨緣,隨緣而不變,既然稱曰“隨緣而不變”,豈可以用真實和虛妄之分別而局限其大小呢?
四、生佛不二門
阿彌與凡夫 迷悟雖有殊 佛心衆生心 究竟無有二
論曰:所謂的阿彌陀佛者,是究竟果德之人也,成就了法身、報身、應化身等叁身,有大圓鏡智等四智,和十力、四無所畏,十八不共法等功德。而凡夫者,乃是因地之修行人也,具足有無量恒河沙之煩惱,造作無量恒河沙的業力系縛,當來將蒙受無量恒河沙的生死痛苦。佛與凡夫迷悟差別之相,就譬如彼天上之雲和地上的泥土。而其所以稱爲“究竟不二”者,這是說若是根據迷悟之相貌而言,則雖然真性不二而相貌差別則有二;若是約體性而論,則相貌雖然有二而真性不二。
這是因爲諸佛乃是悟得衆生心內本具之諸佛,衆生乃是迷昧于諸佛心內所含攝之衆生。諸佛之所以徹悟者,乃是悟得衆生本自具足的性體、性量、性具也。衆生之所以迷惑者,乃是迷昧不知諸佛所證得的性體、性量、性具也。心性之微妙不可思議,豈有可能受其迷惑,雖似迷而其本性不迷,如此才可以說本性有存在。是故衆生本有的自心“性體”,即是諸佛所證的法身,衆生心之“性量”即是諸佛之報身,衆生心之“性具”即是諸佛之應身,四智、十力、四無所畏、十八不共法等功德,一一合會亦可了知。
是故古德雲:“諸佛心內的衆生,塵塵皆是極樂;衆生心內之諸佛,念念皆證得真性。”是故阿彌陀佛即是我心,我心即是阿彌陀佛,尚未舉念修行之時,早就已經本來成就了;才一舉起心念修行時,即便圓滿成就了。諸佛與衆生彼此感應道交,才有如此的道理,是故念佛之人,決定功德不會唐捐也。
五、法界爲念門
法界圓融體 作我一念心 故我念佛心 全體是法界
論曰:修行者稱念阿彌陀佛名號時,作阿彌陀佛觀想之時,作極樂世界主伴、依報正報其余之觀想之時,修習叁種淨業之時,一心不亂之時,散亂心稱念名號之時,乃至見惑思惑浩浩廣大,如恒河沙的煩惱無量無數,凡是此等有心之時,皆是由真如自性不變隨緣而作,全體即是一真法界。是故法智大師雲:“一真法界圓融不可思議之體,作我一念之心,亦複舉體作衆生、作諸佛,作依報、作正報。”
若是如此者,其余之心尚且是一真法界圓融之體,更何況是至誠念佛之心呢?是故修行者念佛之時,此心便是圓融的清淨寶覺,以此微妙之心,念彼阿彌陀佛,則彼佛之法身報身應身等叁身,又有何身而不念呢?求彼極樂世界的四種國土,又有何土而不往生呢?只是隨著其功行淺深之不同,品位有其高下之差別而已。
六、境觀相吞門
十六等諸境 事理兩種觀 彼此互相吞 如因陀羅網
論曰:所謂的境界和心觀相吞者,正是由于事事無礙也。事事之所以無礙者,即是所謂的其本來便如是也。這是由于法界圓融不思議體,不但作我一念之心,亦複舉體作衆生、作諸佛,作依報、作正報。既然皆是法界圓融不思議體全體而作,那麼有何一法而不即是一真法界。是故曰:“一微塵之法界不小,無邊刹海之法界不大,多也是法界,少也是法界。”
是以西方極樂世界十六觀之諸境界,吾人自心的事理二觀,一一無非是一真法界之全體。就如同帝釋天宮殿當中的因陀羅網,雖然彼此各是一顆珠,而影現進入于其他衆珠之中。雖然影現進入其他衆珠當中,而東方與西方的照用有其差別。
境界與心觀也是如此,以境界爲事相,則心觀爲理體,理體能夠包容事相,即是以心觀而吞攝境界。以心觀爲事相,則境界爲理體,理體能夠包容事相,即是以境界吞攝心觀。不論是心觀,不論是境界,或者以其中一者爲事相,其余爲理體;或是以一者爲理體,其余爲事相,彼此之間互相各自吞攝包含,是故就如同因陀羅網互相影現。
若是如此者,當我作觀想之時,則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,便已經在我觀想之內了;而我如今之身心,已經在西方極樂的依報正報之中也。了知此義而求生極樂安養,可以說是如同鴻雁飛過長空,影像沈映于寒潭水面之上,鴻雁完全沒有遺留蹤迹之意,寒潭也沒有停留影像之心。
七、叁觀法爾門
能觀爲叁觀 所觀即叁谛 全性以起修 故稱爲法爾
論曰:叁谛者,真谛、俗谛、中谛也。叁觀者,空觀、假觀、中觀也。忘卻情執離絕知解,沒有比真谛更究竟的。隨于因緣而應物作用,沒有比俗谛更究竟的。圓融貫通空有二法,沒有比中谛更究竟的。體性虛寂而靈明不昧,此乃是吾心自空者也。萬物來而隨緣相應,此乃是吾心自有者也。空有二法圓融而相即,此乃是吾心自中者也。而此乃是“性德”也,非是“修德”也,是叁谛也,而非叁觀也。
而所謂的“修德”者,即是稱合于真性而覺照明了也。是故體究通達此心,本自空洞無物而謂之“空”。覺照明了此性,具足一切萬法而稱之爲“假”。圓融貫通空有二邊,彼此不一不異而謂之“中”。然則即虛靈而應對萬物,即應對萬物而虛靈不昧,空觀即是假觀中觀也,假觀即是空觀中觀也,中觀即是空觀假觀也。此乃是稱合于本性而修行也,絕于對待而觀照也,不可思議之叁觀也,首楞嚴大定之指南也,此乃是個別而論是如此也。
若是總體而論者,或者以吾人之心虛靈不昧者爲空,以所觀的萬物者爲假,以自心和外境不二者爲中。萬物乃是吾心中之物也,則有何假法而不是我自心之空。自心者乃是體察萬物之心也,則何有自心之空而不即是萬物之假。即吾心即萬物,即萬物是吾心,則何有中觀而不即是空觀假觀呢?
是以觀照極樂世界依報正報者,以吾人一心之叁觀,照了彼一境之叁谛,便無有不可者。以吾人叁觀具足之一心,照了彼叁谛圓融之一境,亦無有不可者。
虎溪大師雲:“所觀之境界爲妙假、而能觀之心爲空,所觀之境與能觀之心二者雙忘即是中,忘卻觀照則何嘗有先有後,一心圓融絕待而了無形蹤。”那麼還有什麼叁觀不是法爾如是呢?
八、感應任運門
我心感諸佛 彌陀即懸應 天性自相關 如磁石吸針
論曰:諸佛與衆生,乃是同一個覺性之根源,迷惑與覺悟雖然懸殊,而其理體卻恒常平等不二,是故曰:“諸佛是衆生心內之諸佛,衆生是諸佛心內之衆生。”依循此理而言,則諸佛與衆生,其心性之精明無時而不貫通吻合。但是諸佛無時無刻不是想要度衆生,而衆生念念之間卻與之迷惑背離,是故大勢至菩薩雲:“一人專門憶念對方,一人專門遺忘對方,如此二人有時相逢、有時不相逢,有時相見、有時不相見。兒子若是能夠憶念母親,就如同母親慈愛憶念子女一樣時,母子在其經曆的一生當中不會互相違背遠離。若是衆生的心中能夠憶佛念佛,其現前和當來必定可以見佛,距離佛並不遙遠。”
正是由于諸佛與衆生有同一的理性、平等而無差異,天然的本性彼此互相關達,是故諸佛可以任運地拔除衆生之痛苦而給予快樂。更何況是無量壽佛在因地之中,其所發下的四十八願,立誓要成就極樂淨土,攝受一切有情衆生。如今阿彌陀佛的道果久遠來已經成就,弘大的誓願久遠來已經圓滿了,是故凡是所有的一切衆生,不必擔憂阿彌陀佛不會前來相應接引。
只有應當深信而憶佛念佛,一再一再地發下誓願,求願往生于西方淨土。就如同磁石與針(針),任運自然便可吸取。然而磁石能夠吸鐵,而不能夠吸銅。鐵針能夠相合于磁石,而不能夠相合于玉。這個譬喻就猶如佛能夠救度有緣的衆生,而不能度無緣之人。衆生容易感應阿彌陀佛,而不容易感應其他諸佛,這豈不是衆生與阿彌陀佛誓願互和關連者嗎?是以求生西方極樂淨土者,信願…
《淨土生無生論白話淺譯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