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生無生論白話淺譯
法宣法師
明天臺山幽溪沙門傳燈和南撰
清閩鼓山沙門道霈造
法宣法師白話譯
靈峰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第九
淨土生無生論
一、一真法界門
二、身土緣起門
叁、心土相即門
四、生佛不二門
五、法界爲念門
六、境觀相吞門
七、叁觀法爾門
八、感應任運門
九、彼此恒一門
十、現未互在門
舊跋
跋
續淨土生無生論
一、一真法界門
二、性心具造門
叁、心佛互遍門
四、心佛同體門
五、唯心即至門
六、性德莊嚴門
七、佛佛同體門
八、心佛感應門
九、叁無差別門
十、因果互具門
跋
靈峰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第九
成時述曰:靈峰老人雲:“昔日之人排列淨土蓮宗有七位祖師,這是太狹隘局限也。只如天臺宗的創教祖師智者大師,凡是端坐時皆不背向西方,躺臥時必定合掌。其發揚闡明西方淨土之論著,就如同堂堂之軍陣,正正之旌旗,無有人敢與其爲敵。又如法眼宗的直傳子孫永明禅師,晝夜稱念阿彌陀佛十萬聲,以奉行萬般善行而莊嚴回向極樂安養。其發揚闡明淨土法門,就如同大將軍的軍令一出便如高山般堅固,沒有人膽敢更動改變者,這些難道不也是淨土蓮宗的祖師嗎?”
天臺宗幽溪的無盡法師,奉行慈雲大師的行願爲日課,講演自己所著述的《淨土生無生論》,每一次登座說法,天樂便降臨于虛空。臨命終時以手指筆畫虛空,書寫《妙法蓮華經》的經題,然後堅定站立而往生,如果其作爲淨土蓮宗的嫡傳子孫,又有何愧疚呢?
淨土十要當中收集幽溪大師的兩種著作,如今會集而成爲一要,近代的諸位法師當中,幽溪大師的著作乃是稀有之絕唱也!
淨土生無生論
明天臺山幽溪沙門傳燈和南撰
稽首能仁圓滿智 無量壽覺大導師 所說安養大乘經 了義了義至圓頓
妙德普賢觀自在 勢至清淨大海衆 馬鳴龍樹及天親 此土廬山蓮社祖
天臺智者並法智 古往今來弘法師 我今皈命禮叁寶 求乞冥加發神識
敬采經論秘密旨 闡明淨土生無生 普使將來悟此門 斷疑生信階不退
即將造作此論,特別建立爲十門:一、一真法界門。二、身土緣起門。叁、心土相即門。四、生佛不二門。五、法界爲念門。六、境觀相吞門。七、叁觀法爾門。八、感應任運門。九、彼此恒一門。十、現未互在門。
初、一真法界門
一真法性中 具足十法界 依正本融通 生佛非殊致
論曰:所謂的“一真法界”,即是一切衆生本有的心性。此衆生本有的心性,本自具足有無量之功德,承受無量不同的名稱。爲何說其具有無量之功德呢?舉其最精要的來說明之,即是所謂的“性體”、“性量”、“性具”。
雲何稱之爲“性體”呢?這是說衆生本有的心性,遠離于“有”、“無”、“亦有亦無”和“非有非無”四句之分別,絕于百種過非,其體性堅固凝然而不動不搖,清淨無垢無有染汙,不生不滅,常住而不毀壞。
雲何稱之爲“性量”呢?這是說衆生本有的心性,豎窮于過去現在未來等叁世,橫遍于十方虛空。十方世界有其邊際,而虛空無有邊際。虛空有其邊際,而衆生的心性無有邊際。現在之世有其邊際,而過去和未來世則無有邊際。過去和未來世有其邊際,而衆生的心性無有邊際。衆生本有的心性是非有邊際可盡之無盡,非有數量可度量之無量。
雲何稱之爲“性具”呢?這是說衆生本有之心性,具足有十法界,所謂的佛法界、菩薩法界、緣覺法界、聲聞法界、天法界、修羅法界、人法界、畜生法界、餓鬼法界、地獄法界,此乃是“衆生假名世間”。其次還有衆生的正報,即所謂佛的五陰、菩薩的五陰,乃至地獄的五陰,此乃是“五陰實法世間”。其次還有衆生的依報,即所謂的佛國土、菩薩國土、乃至地獄的國土。(此乃是“依報國土世間”。)
爲了令人容易理解之故,而作此“性體”、“性量”、“性具”叁種分別。如果能夠悟得其意旨而言,即“性具”的當下,便是“性體”、“性量”。“性體”離于過失絕于百非,即是“性具”的十法界離于過失、絕于百非。“性體”的體性堅固凝然而不動不搖,清淨無垢無有染汙,不生不滅,常住而無有毀壞。“性具”的十法界也一樣體性堅固凝然,乃至清淨無染,不生不滅等等。
“性量”豎窮叁世、橫遍十方,非有邊際可盡之無盡,非有數量可度量之無量,“性具”的十法界也是如此豎窮叁世橫遍十方,非有邊際可盡之無盡,非有數童可度量之無量。正報的五陰實法,亦如同于“性體”、“性量”,清淨本然、周遍無盡。依報的國土,也是如同“性體”、“性量”,清淨本然、周遍無盡。
此“性體”、“性量”、“性具”之叁法,也稱之爲叁谛,性體即是中谛,性量即是真谛,性具即是俗谛。是故《楞嚴經》雲:“而如來藏,本來微妙而圓滿之心,非是心非是空,非地水火風,非眼耳鼻舌身意,非色聲香味觸法,非眼界,乃至非意識界,非無明,乃至非老死。非無明盡,乃至非老死盡。非苦集滅道,非智,非得,非檀那,乃至非般刺若。非怛闼阿竭,非阿羅诃,非叁耶叁菩,非常樂我淨。”此即是“性量”之無相,是爲真谛。
“而如來藏,元本光明的心性微妙,即是心即是空,即是地水火風,即是六凡,即是二乘,乃至即是如來常樂我淨。”此即是“性具”的十法界,是爲俗谛。
“而如來藏,微妙光明的心性根元,遠離于即一切法、亦遠離于非一切法,是即一切法、亦非是即一切法”。此即是指“性體”的統攝一切,此即是爲中谛。
又雲:“如來藏,實性之色法真實即空,實性之空即真實之色,清淨本然,周遍法界,地水火風空見識,莫不皆是如此。”地水火風空見識,即是“性具”也。清淨本然,即是“性體”也。周遍法界,即是“性量”也。此外地水火風空,清淨本然,周遍法界,即是依報國土的“性體”、“性量”也。見和識的清淨本然,周遍法界,即是正報五陰的“性體”、“性量”也。
雲何說此一真法界、衆生本有之心性,承受了無量的名稱呢?舉其重要者言之,此衆生本有之心性,或者名之爲空如來藏,或者名爲真如、佛性,或者名爲庵摩羅識,或者名爲大圓鏡智,或者名爲菩提、涅槃。性體、性量名爲空如來藏,即是性具的十法界,正報五陰,依報國土亦名空如來藏。性體、性量名爲真如佛性,即性具的十法界、正報、依報等名爲真如佛性。性體、性量名爲庵摩羅識,即性具的十法界、正報、依報等名爲庵摩羅識。性體、性量名爲大圓鏡智,即性具的十法界、正報、依報等名爲大圓鏡智。性體、性量名爲菩提涅槃,即性具的十法界、正報、依報等名爲菩提涅槃。是故曰:“一真的法性當中,具足有十法界,依報和正報本自融通,衆生與諸佛並無二致。”
問曰:此一真法界的心性,是指衆生的最初之心即是呢?還是諸佛最後究竟之心才是呢?若是衆生的最初之心即是,則應當沒有空如來藏、真如、佛性,庵摩羅識、大圓鏡智、菩提、涅槃等七種名稱。若是諸佛最後究竟之心才是,則應當沒有包含其余之九法界。不論是初心或是後心都有過失,那麼其立義便不能成就。
答曰:此正是顯示一切衆生的初心即是一真法界。由于有衆生的初心是一真法界,才有諸佛究竟的後心之是一真法界。由于有諸佛究竟的後心之是,才能顯示衆生本有的初心即是一真法界。
爲何說衆生的初心是一真法界,才有諸佛究竟的後心之是呢?就如同諸佛果地的依報正報互相融通,色法心法無二無差別,垂示形相于九法界之中,以種種的方便度化衆生,悉皆是由于證得此因地心所具足的功德之故。是故曰:“諸佛果地的圓融圓通,只是證得衆生本有之理性。”是故可以稱合于本性而施設種種的教化,不必謀慮而自然相應。若不是如此者,則何異于小乘和外道之人,以意識分別作意而得到神通。
是故法智大師雲:六即之義,並不是專門在指佛,一切的假實諸法,叁乘人天,下至于蛄蜣甲蟲、地獄衆生之色心,皆須以六即辨別其最初與最後。所謂的理即蛄蜣甲蟲,名字即蛄蜣甲蟲,乃至究竟即蛄蜣甲蟲。以其論及十法界皆是理體本性所具足之故,無非皆是一真法界,同一而不可以更改。是故從“名字即”以去,不唯只是顯示佛界,其余九法界也是同樣彰顯,乃至于到了其果地,十界皆是“究竟即”。
雲何說由于諸佛究竟的後心是,才能夠顯示衆生的初心是一真法界呢?正是由于諸佛究竟後心的果地,全是由于全體證得衆生的理體本性,是故果地的菩提涅槃等七種名目,全部都是衆生本有性德之美稱。只是因爲衆生是在迷惑之中,其本性之功德不能顯現,是故沒有此種稱號。可是如果就其性德而言,怎麼可以說其無有呢?是故初心後心俱是善,其立義才能成就。
二、身土緣起門
一真法界性 不變能隨緣 叁身及四土 悉由心變造
論曰:“一真法界性”,即是前文所說明的性體、性量、性具也。教門當中說:“真如不變而隨緣,隨緣而不變”者,正是由于性體性量即是性具之故。如儒家說:“君子不器”,以其行善行惡皆有可能也。是故晉譯的《華嚴經》雲:“能隨染淨緣,具造十法界。”這是說真如體性當中所具足的九法界,能夠隨著染緣,而造作事相當中的九法界。真如體性當中所具有的佛法界,能夠隨著淨緣,而造作事相當中的佛法界。其所以能夠如此者,正是由于體性本來具足的“性具”,體性若是不具足者,何以可以稱其能夠呢?天臺家當中說:“都是由于理性本來具足,才有事相的緣起之用。”就是在說此事啊!
由此可知事相當中的十法界、法報化叁身和四種國土,悉皆是由真如法性隨緣所變造的。既然曰“真如不變而隨緣,隨緣而不變”,則事相當中染淨的報身和國土,當體即是真性,沒有一絲毫可以減…
《淨土生無生論白話淺譯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