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輕遮。惟出家戒須問。以僧寶體尊。故加慎重。若五戒便先致問。則出家受具。何必又問耶。設欲問者。但問五逆。及自破淨戒。破他淨戒。七事可耳。至于一分。乃至滿分。自可量力受持。若夫臨時開導。貴在隨機。法無一定。不應預擬成言。俾授者僅事讀文。聽者了不解旨也○一戒爲一分。二戒爲少分。叁戒爲半分。四戒爲多分。五戒爲滿分。應隨所受稱之。不應混濫。戒經雲。若受叁歸。持二戒已。若破一戒。是名無分)。
我某甲。歸依佛。歸依法。歸依僧。盡形壽爲(一滿)分優婆塞。如來至真等正覺。是我世尊(叁說)。
我某甲。歸依佛竟。歸依法竟。歸依僧竟。盡形壽爲(一滿)分優婆塞。如來至真等正覺。是我世尊(叁說)。
若善女人。即稱優婆夷。 ·如諸佛盡壽不殺生。我某甲亦盡壽不殺生。
·如諸佛盡壽不偷盜。我某甲亦盡壽不偷盜。
·如諸佛盡壽不淫欲。我某甲亦盡壽不邪淫。
·如諸佛盡壽不妄語。我某甲亦盡壽不妄語。
·如諸佛盡壽不飲酒。我某甲亦盡壽不飲酒。
隨受幾戒。則語幾戒。亦不應混濫也。
以此受戒功德。回向無上菩提。四恩總報。叁有齊資。普與衆生。同生淨土。
薩婆多論雲。優婆塞者。秦言離惡修善。亦名親近。又雲。受叁歸竟。已得五戒。所以說五戒名者。欲使前人識五戒名字故。又雲。若破重戒。更無勝進。後還舍戒。後更受者。更不得戒也(未破則可舍。已破則無可舍。舍則可更受。破則不可更受。所以名爲邊罪也。永棄佛海邊外。名爲邊罪。既不得律儀戒。則禅戒無漏戒一切不得。然則受戒者。可不深心護持根本重罪也哉)。優婆塞戒經雲。夫禁戒者。悉于一切可殺不可殺中得。一切可殺不可殺者。無量無邊。戒之果報。亦複如是無量無邊 若有說言。離五戒已。度 生死者。無有是處 是菩提道。初根本地。名之爲戒。如是戒者。亦名初地。亦名導地。亦名平地。亦名等地。亦名慈地。亦名悲地。亦名佛迹。亦名一切功德根本。亦名福田。以是因緣。智者應當受持不毀 大般涅槃經雲。戒是一切善法梯鄧。亦是一切善法根本。如地悉是一切樹木所生之本。是諸善根之最導首。如彼商主。導諸商人。戒是一切善法勝[施-也+童]。如天帝釋所立勝[施-也+童]。戒能永斷一切惡業。及叁惡道。能療惡病。猶如藥樹。戒是生死險道資糧。戒是摧結惡賊铠仗。戒是滅結毒蛇良咒。戒是度惡業行橋梁。
問。薩婆多論雲。若破重戒。更無勝進。然設在家已受五戒。或受一日一夜八關戒齋。煩惱現前。犯不可悔罪。後求出家。誠心忏悔。還許剃度。並受具否。答。薩婆多論。自是通途軌式。凡受戒者。皆應專精護持。設有毀犯。便從墮落。豈能更有勝進。至于忏悔。則無罪不滅。乃諸佛格外深慈。必須依經如法行道。極其誠懇。方通一線。不可視作等閑也。
此叁歸五戒。約受者自說。而略錄之。若在師前受。金陵華山。杭州昭慶。皆有授居家二衆叁歸正範。及五戒正範。流通已久。茲不錄。又據正範。若在長老比邱所受。依範全用。若是比邱未任方丈。或二叁同修。或自獨處。或比邱尼。式叉尼。沙彌。沙彌尼。偶有善信。發心求受叁歸。或求受五戒者。只須從開導與之受歸受戒。及發願而已。余儀不必全用。或依此略錄亦可。既叁歸五戒。當發慈心。愍念衆生。及厭世無樂。故進之以厭離經。
No. 1123-3 叁歸五戒慈心厭離功德經(出龍藏善字函)陳增
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
聞如是。一時佛在舍衛國。祇樹給孤獨園。佛爲阿那邠邸長者。說過去久遠有梵志。名毗羅摩。饒財多寶。若布施時。用 八萬四千金缽。盛滿碎銀。八萬四千銀缽。盛滿碎金。複以八萬四千金銀澡罐。複以八萬四千牛。皆以金銀覆角。複以八萬四千玉女。莊嚴具足。複以八萬四千臥具。衆彩自覆。複以八萬四千衣裳。複以八萬四千象馬。皆以金銀鞍勒。複以八萬四千房舍布施。複于四城門中布施。隨其所欲。皆悉與之。複以一房舍施。招提僧。如上施福。不如受叁自歸。所以然者。受叁歸者。施一切衆生無畏。是故歸佛法僧。其福不可計量也。如上布施。及受叁歸福。複不如受五戒福。受五戒者。功德滿具。其福勝也。如上布施。及受叁歸五戒福。複不如彈指頃慈念衆生福也。如上布施。及受叁歸五戒。慈念衆生福。複不如起一切世間不可樂想福。所以然者。起一切世間不可樂想福。能令行者滅生死苦。終成佛道。故其福最勝也。爾時長者聞佛所說。歡喜奉行。
叁歸五戒慈心厭離功德經(終)
(按灌頂部。即以護戒神王名爲咒。律藏所攝也)。
No. 1123-4 灌頂叁歸五戒帶佩護身咒經(出龍藏恭字函大灌頂神咒部)陳增
東晉西域叁藏帛屍黎密多羅譯
聞如是。一時佛在舍衛國。祇樹給孤獨園。時與千二百五十比邱。菩薩萬人。 天龍八部。悉來在會。鹹然一心。叉手聽法。于是異道有鹿頭梵志。來到佛所。稽首作禮。胡跪合掌。白佛言。久聞瞿昙。名聲遠振。今欲舍置異學。受叁自歸。並五戒法。佛言。善哉善哉。梵志。汝能舍置余道。歸命我者。當自悔過生死之罪。其功無量。不可稱計。梵志言。諾。受教。即淨身口意。複作是念。唯願世尊。施我法戒。終身奉行。不敢毀缺。佛言。是爲如來至真等正覺。叁世諸佛。說是戒法。佛言。梵志。谛聽谛受。心持念之。又言。梵志。盡形壽歸命諸佛無上尊。盡形壽歸命法離欲尊。盡形壽歸命僧衆中尊。佛言。梵志。以叁自歸竟。是爲真正弟子。不爲邪惡所幹娆也。佛告梵志。汝能一心受叁自歸已。我當爲汝。及十方人。敕天帝釋。所遣諸鬼神。以護男子女人等輩受叁歸者。梵志因問佛言。何等是也。願欲聞之。開化十方諸受歸者。佛言。如是灌頂善神。今當爲汝。略說叁十六神。 ·四天上遣神。名彌栗頭不羅婆(此言善光)。主疾病。
·四天上遣神。名彌栗頭婆呵娑(此言善明)。主頭痛。
·四天上遣神。名彌栗頭婆邏波(此言善力)。主寒熱。
·四天上遣神。名彌栗頭抗陀羅(此言善月)。主腹滿。
·四天上遣神。名彌栗頭陀利奢(此言善見)。主癰腫。
·四天上遣神。名彌栗頭阿婁呵(此言善供)。主顛狂。
·四天上遣神。名彌栗頭伽婆帝(此言善舍)。主愚癡。
·四天上遣神。名彌栗頭悉坻哆(此言善寂)。主嗔恚。
·四天上遣神。名彌栗頭菩提薩(此言善覺)。主淫欲。
·四天上遣神。名彌栗頭提波羅(此言善天)。主邪鬼。
·四天上遣神。名彌栗頭呵娑帝(此言善住)。主傷亡。
·四天上遣神。名彌栗頭不若羅(此言善福)。主冢墓。
·四天上遣神。名彌栗頭苾阇伽(此言善術)。主四方(字略殘缺疑是善術)。
·四天上遣神。名彌栗頭伽隸娑(此言善帝)。主怨家。
·四天上遣神。名彌栗頭羅阇遮(此言善主)。主偷盜。
·四天上遣神。名彌栗頭修幹陀(此言善香)。主債主。
·四天上遣神。名彌栗頭檀那波(此言善施)。主劫賊。
·四天上遣神。名彌栗頭支多那(此言善意)。主疫毒。
·四天上遣神。名彌栗頭羅婆那(此言善吉)。主五瘟。
·四天上遣神。名彌栗頭缽婆馱(此言善山)。主蜚屍。
·四天上遣神。名彌栗頭叁摩馱(此言善調)。主注連。
·四天上遣神。名彌栗頭戾禘馱(此言善備)。主注複。
·四天上遣神。名彌栗頭波利陀(此言善敬)。主相引。
·四天上遣神。名彌栗頭波利那(此言善淨)。主惡黨。
·四天上遣神。名彌栗頭虔伽地(此言善品)。主蠱毒。
·四天上遣神。名彌栗頭毗梨駝(此言善結)。主恐怖。
·四天上遣神。名彌栗頭支陀那(此言善壽)。主厄難。
·四天上遣神。名彌栗頭伽林摩(此言善逝)。主産乳。
·四天上遣神。名彌栗頭阿留伽(此言善願)。主縣官。
·四天上遣神。名彌栗頭阇利陀(此言善固)。主口舌。
·四天上遣神。名彌栗頭阿伽馱(此言善照)。主憂惱。
·四天上遣神。名彌栗頭阿诃婆(此言善生)。主不安。
·四天上遣神。名彌栗頭娑[木*口]邏(此言善至)。主百怪。
·四天上遣神。名彌栗頭波利那(此言善藏)。主嫉妒。
·四天上遣神。名彌栗頭固陀那(此言善音)。主咒咀。
·四天上遣神。名彌栗頭韋馱羅(此言善妙)。主厭禱。
佛語梵志。是爲叁十六部神王。此諸善神。凡有萬億恒沙鬼神。以爲眷屬。陰相番代。以護男子女人等輩受叁歸者。當書神王名字。帶在身上。行來出入。無所畏也。辟除邪惡。消滅不善。梵志言。諾。唯唯。天中天。梵志又白佛言。世尊。以賜叁自歸法。天帝遣善神叁十六大王。護助我身。已蒙世尊哀愍救度。今更頂禮。請受法戒。佛言。善哉。梵志。汝當淨身口意。懇恻至心。敬受法戒。佛言。十方叁世如來。至尊等正覺。皆由叁歸五戒得之。佛言。梵志。盡形壽不殺生。不教他殺。是戒能持不。若能持者。有五神王。隨逐護汝身。不令邪神惡鬼之所得便。梵志。盡形壽不盜他人財寶。不教他行盜。是戒能持不。若能持者。有五善神王。隨逐護汝身。梵志。盡形壽不邪淫。是戒能持不。若能持者。有五神王。隨逐護汝身。衆魔皆不得便。梵志。盡形壽不妄言。绮語。兩舌。鬥亂。是戒能持不。若能持者。有五神王。隨逐護汝身。梵志。盡形壽不飲谷酒。甘蔗酒。葡萄酒。能放逸酒。如是酒皆不得飲。是戒能持不。若能持者。有五善神。隨逐護汝身。佛語梵志。是爲叁歸五戒法也。汝善持之。勿有毀犯。說已。梵志因白佛言。世尊。世尊說言。若持五戒者。有二十五善神。營衛護人身。在人左右。守于宮宅門戶之上。使萬事吉祥。唯願世尊。爲我說之。佛言。梵志。我今略演敕天帝釋。使四天王。遣諸善神。營護汝身。如是章句。善神名字。二十五王。其號如是。
神名察刍毗愈他尼。主護某身。辟邪除惡 …
《在家律要廣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