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德人。若死。便受天福。何不自奪命。是人因是自殺者。犯不可悔罪。若不自殺者。中罪可悔。若善戒人作是念。我何以受他語自殺。若不死者。是罪可悔。若教他死已。心生悔言。我不是。何以教此善人死。還往語言。汝善人。隨壽命住。福德益多故。受福益多。莫自奪命。若不因死者。是中罪可悔。老病者。四大增減。受諸苦惱。往語是人言。汝雲何久忍是苦。何不自奪命。因死者。是罪不可悔。若不因死者。是中罪可悔。若病人作是念。我何緣受是人語。自奪命。若語病人已。心生悔。我不是。何以語此病人自殺。還往語言。汝等病人。或得良藥。善看病人。隨藥飲食。病可得瘥。莫自奪命。若不因死者。是中罪可悔。
此叁種贊歎殺。皆廣標中所無。然並如文可知。
余上七種殺。說犯與不犯。同如上火坑。
七種。指廣標中核。弶。阱。撥。及推著水中。火中。坑中也。
若人作人想殺。是罪不可悔。人作非人想殺。人中生疑殺。皆犯不可悔。非人人想殺。非人中生疑殺。是中罪可悔。
按他部。或但人想一句結重。或人想人疑二句結重。今叁句皆結重也。以理酌之。只應二句結重耳。謂人。人想不可悔。人。人疑亦不可悔。余四句結可悔。謂人作非人想。中可悔。非人作人想。中可悔。非人非人疑。中可悔。非人非人想。亦中可悔。
又一人被截手足。置著城塹中。又衆女人。來入城中。聞是啼哭聲。便往就觀。共相謂言。若有能與是人藥漿飲。使得時死。則不久受苦。中有愚直女人。便與藥漿。即死。諸女言。汝犯戒不可悔。即白佛。佛言。汝與藥漿時死者。犯戒不可悔。
此結集家。引事明判罪法。而文太略。准余律部。若作此議論時。便犯小可悔罪。若同心令彼覓藥者。同犯不可悔罪。若知而不遮者。亦犯中可悔罪。
若居士。作方便欲殺母。而殺非母。是中罪可悔(仍于母邊得方便罪。不于非母邊得罪。以是誤殺。本無殺心故也)。若居士。欲殺非母。而自殺母。是犯中罪可悔。非逆(亦于非母得方便罪。不于母邊得殺罪也)。若居士。方便欲殺人。而殺非人。是中罪可悔(但于人邊得方便罪)。若居士。作方使欲殺非人。而殺人者。犯小可悔罪(但于非人得方便罪)。若人懷畜生胎。墮此胎者。犯小可悔罪。若畜生懷人胎者。墮此胎死者。犯不可悔。若居士。作殺人方便。居士先死。後若有死者。是罪犯可悔(當未死前。僅犯方便罪。當其死時。戒體隨盡。故後有死者。彼則不犯破戒重罪也)。若居士。欲殺父母。心生疑。是父母非耶。若定知是父母。殺者是逆。罪不可悔。
此亦須六句分別。父母。父母想。父母疑。叁句是逆父母非父母想。及非父母。叁句。皆犯不可悔。非逆。
若居士生疑。是人非人。若心定知是人。殺者犯不可悔罪(亦應六句分別。二不可悔。四可悔。如前所明)。若人捉賊欲將殺。賊得走去。若以官力。若聚落力。追尋是賊。若居士逆道來追者問居士言。汝見賊不。是居士先于賊有惡心嗔恨。語言。我見在是處。以是因緣。令賊失命者。犯不可悔。若人將衆多賊欲殺。是賊得走去。若以官力。若聚落力。追逐。是居士逆道來。追者問居士言。汝見賊不是賊中。或有一人是居士所嗔者。言我見在是處。若殺非所嗔者。是罪可悔(仍于所嗔者得方便罪)。余如上說(若殺所嗔者。是罪不可悔也)。若居士。母想殺非母。犯不可悔。非逆罪(六句分別。二逆。四非逆。上已明。今重出耳)。若戲笑打他。若死者。是罪可悔(本無殺心故也。但犯戲笑打他之罪)。若狂。不自憶念。殺者。無罪(見糞而捉如旃檀無異。見火而捉。如金無異。乃名爲狂。更有心亂。痛惱所纏。二病亦爾)。若優婆塞。用有蟲水。及草木中殺蟲。皆犯罪。若有蟲。無蟲想。用亦犯。若無蟲。有蟲想。用者亦犯。
此亦應六句分別。一。有蟲有蟲想。二。有蟲。有蟲疑。二句結根本小可悔罪。叁。無蟲。有蟲想。四。無蟲。無蟲疑。二句結方便小可悔罪。五。有蟲。無蟲想。六。無蟲。無蟲想。二句無犯。今言有蟲無蟲想亦犯者。欲人谛審觀察。不可辄爾輕用水及草木故也。
有居士起新舍。在屋上住。手中失梁。墮木師頭上。即死。居士生疑。是罪爲可悔不。問佛。佛言無罪(本無有殺心故)。屋上梁。人力少。不禁故。梁墮木師頭上。殺木師。居士即生疑。佛言。無罪。從今日作。好用心。勿令殺人。又一居士。屋上作。見泥中有蠍。怖畏跳下。墮木師上。即死居士生疑。佛言。無罪。從今日好用心作。勿令殺人。又一居士。日暮。入險道。值賊。賊欲取之。舍賊而走。墮岸下織衣人上。織師即死。居士生疑。佛言。無罪。又一居士。山上推石。石下殺人。生疑。佛言。無罪。若欲推石時。當先唱石下。令人知。又一人病癰瘡未熟。居士爲破而死。即生疑。佛言。癰瘡未熟若破者。人死。是中罪可悔(雖無殺心。而有致死之理。故犯罪也)。若破熟癰瘡死者。無罪(癰瘡既熟。理應被故)。又一小兒喜笑。居士捉擊攊。令大笑故。便死。居士生疑。佛言。戲笑故。不犯殺罪。從今不應複擊攊人令笑(不應便是小可悔罪)。又一人坐。以衣自覆。居士喚言。起。是人言。勿喚。我起。便死。複喚言。起。起。便即死。居士生疑。佛言。犯中罪可悔(初喚無罪。第二喚犯中罪也)。
盜戒第二
佛告諸比邱。優婆塞。以叁種取他重物。犯不可悔。一者用心。二者用身。叁者離本處。用心者。發心思惟。欲爲偷盜。用身者。用身分等取他物。離本處者。隨物在處。舉著余處。
盜戒以六緣成不可悔。一。他物。二。他物想。叁。盜心。四。興方便取。五。直五錢(西域一大錢。直此方十六小錢。五錢則是八十小錢律攝雲。五磨灑。每一磨灑。八十貝齒。則是四百貝齒。滇南用貝齒五個。准銀一厘。亦是八分銀子耳)。六。離本處。今雲取他重物。即是他物。他物想。直五錢之叁緣。用心。即是盜心。用身。即是興方便取。離本處。即第六緣。六緣具足。失無作戒體也。
複有叁種取人重物。犯不可悔罪。一者自取。二者教他取。叁者遣使取。自取者。自手舉離本處。教他取者若優婆塞教人言。盜他物。是人隨意取。離本處時。遣使者。語使人言。汝知彼重物處不。答言知處。遣往盜取。是人隨語取離本處時。
此叁種取。皆辨所興方便不同。同以六緣成重也。
複有五種取他重物。犯不可悔。一者苦切取。二者輕慢取。叁者詐稱他名字取。四者強奪取。五者受寄取。
此五種取。亦是方便不同。同以六緣成重也。
重物者。若五錢。若直五錢物。犯不可悔。
此正釋五錢以上。皆名爲重物也。不論何物。但使本處價直八分銀子。取離處時。即犯不可悔罪。
若居士。知他有五寶。若似五寶。以偷心選擇。而未離處。犯可悔罪(未具六緣。得方便罪)。若選擇已。取離本處。直五錢者。犯不可悔(已具六緣。便失戒體。不論受用與不受用)。
五寶即五金。所謂金銀銅鐵錫也。似者。像也。以金銀等作諸器具。名爲似寶。若未成器諸金銀等。名爲生寶。故雲生像金銀寶物。謂一者生金銀寶物。二者像金銀寶物也。或雲七寶准例可知。
離本處者若織物。異繩名異處。若皮若衣。一色名一處。異色名異處。若衣皮床。一色名一處。異色名異處。若毛蓐者。不重毛名一處。一色名一處。異色名異處。是名諸處。居士爲他擔物。以盜心移左肩著右肩。右手著左手。如是身分。名爲異處。車則輪軸衡轭。船則兩舷前後。屋則梁棟椽桷。四隅及奧。皆名異處。以盜心移物著諸異處者。皆犯不可悔。
且如毛蓐。自物放一重上。他物放二重上。或自物放一色上。他物放異色上。今取他物。離彼二重。置一重中。離彼異色。置一色中。則令他人生失物想。故爲離處。而具六緣。更犯不可悔也。左肩右肩等。例皆如是。若無盜心。則雖左右數移。豈有罪哉。
衡。轅前橫木。所以駕馬。轭。轅前橫木。所以駕牛。舷。音弦。船之邊也。負棟曰梁。屋脊曰棟。椽桷。音傳角。皆屋椽也。
盜水中物者。人。筏。材木。隨水流下。居士以盜心取者。犯不可悔。若以盜心捉木令住。後流至前際(即名離處)及以盜心沈著水底(亦名離處)若舉離水時(亦名離處)皆犯不可悔。複次。有主池中養鳥。居士以盜心按著。池水中者。犯可悔罪(未離彼處故)若舉離池水。犯不可悔(離彼處故)。若人家養鳥。飛入野池。以盜心舉離水(是爲離處)。及沈著水底(亦名離處)皆犯不可悔。又有居士內外莊嚴之具。在樓觀上。諸有主鳥銜此物去。以盜心奪此鳥者。犯不可悔。(具六緣故)若見鳥銜寶而飛。以盜心遙待之時。犯中可悔。(方便罪也)若以咒力。令鳥隨意所欲至處。犯不可悔(具六緣故)。若至余處。犯中可悔(亦方便罪)。若有野鳥銜寶而去。居士以盜心奪野鳥取。犯中可悔(雖非有主物從盜心結罪)。待野鳥時。犯小可悔。又諸野鳥銜寶而去。諸有主鳥奪野鳥取。居士以盜心奪有主鳥取。犯不可悔(具六緣故。從鳥主邊得罪)。若待鳥時。犯中可悔(是方便罪)。余如上說。又有主鳥銜寶物去。爲野鳥所奪(是無主也)。居士以盜心奪野鳥取。犯中可悔(亦從盜心結罪)。若待鳥時。亦犯中可悔(准上應小可悔。中字恐誤。不則上亦應雲中可悔也)。余亦如上。若居士蒲博。以盜心轉齒勝他得五錢者。犯不可悔。
赙錢爲戲。名摴蒲。雙陸戲。名六博。賭赙家所用馬子。及圍棋子象棋子。骰子之類。皆名爲齒。轉齒者。偷棋換著乃至用藥骰子等也。准優婆塞戒經。及梵網經。則蒲博等事。亦犯輕垢。今但受五戒者。容可不犯。而轉齒勝他。全是盜心。故犯重也。
若有居士。以盜心偷舍利。犯中可悔(不可計價直故)。若以恭敬心而作是念。佛亦我師。清淨心取者。爲犯。若居士以盜心取經卷。犯不可悔。計直輕重(所盜經卷。若直五錢以上。則不可悔。若減五錢。中可悔也)。夫盜田者。…
《在家律要廣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