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遺教經講記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說相應法。]

  一切如來說法都遠離四種過失,就是說他說法一定

  沒有過失,而且很相應,他沒有什麼過失呢?第一、有四種十二個字而已,你們要寫下來。

  佛說法無非處法說,無非時說法;第叁無非器說法;第四無非法。

  再說一遍,第一、佛陀說法無非處說法,就是說他說法的空間、地點絕對恰到好處,無非處說法;第二、無非時說法,因緣不具足佛陀會等待,他不會強迫自己一直要對人說法,他不會這樣,佛自知時至,佛在講經說法,他知道什麼時間什麼空間,簡單講就是,第一個就是恰到好處的空間;第二個恰到好處的時間,所以,第一個無非處,第二個,無非時;第叁,叫做無非器,器就是器具的器,就是說他所講的法,一定是對根器,沒有那個不能接受的根器,在這個時候要講四谛法,在這裏要講大乘方等經典,所以叫做無非器。無非器就是沒有不符合的根器。就是應機就對了。無非器,這是第叁個。第四個,無非法。佛不會說一些無聊的話,他所說的一定是正法。沒有講那個非法的事情,不符合正法的沒有。佛所說的絕對都是正知正見,無上正等正覺,所以,無非法。因爲講經說法,簡單講沒有閑言語。不會說聽佛講經說法,會一無所有得不到什麼,不會這樣子。佛不會說一些世間無聊的話。所以說無非處、無非時、無非器、無非法。應病與藥,令得複除。據北本涅槃經卷二十五記載,諸凡夫之病總爲貪欲、嗔恚、愚癡等叁種,教示貪欲病者觀白骨相,這是指男女或者是飲食這兩種,我們一般說不會貪,不會貪,這是平時我們可以自己解釋爲我們不貪,不要說我們在生死關頭,今天我們不要說在生死關頭、臨命終時我不貪這個不貪那個,不貪著我的身體,我甯願來受死、來束縛,來放下、來往生、來念佛,不要說這個,先試試平時吃飯這一關能不能過得了,吃飯菜擺在前面,夾你不喜歡吃的說不貪這還說得過去,那一盤明明是我們喜歡吃的,那時就擋不住了,那個貪多多少少也會有一點,今天吃水餃,我多吃兩個,出來了。所以這個不貪我們都會講,但是要真正做到沒有貪,那思惑要斷才有辦法, 要斷這個思惑,斷見惑還沒有辦法,這個沒有那麼簡單。貪欲!

  譬如說我今天打坐,坐得很喜悅想要多坐一會兒,也是法的貪欲,執著輕安的境界。定境再來就變執著了。對法的一種喜悅,打坐太好了這也是貪,這也是貪。外道就是這樣,貪著于自己的定境的喜悅的境界也是貪。還不能跳出六道輪回,所以佛陀告訴我們,貪欲要白觀骨相。

  嗔恚病者觀慈悲相,了解一切衆生都是我們生生世世的父母、兄弟、姐妹,一切平等叫觀慈悲相。

  愚癡呢?觀十二因緣相,叫做觀緣起相。愚癡就是對事理不明了,你如果觀緣起,緣起就是一切事相,性空就是不可得。簡單講一切緣起法就是不可得,所以,我們做事情要有理性,要有般若的智慧。般若的智慧要很強,所以要打破愚癡就要開始觀照,觀身無我、觀心也無我,觀十二因緣,十二緣起,十二因緣沒有一樣是我,這樣我們做事情就不會愚癡,重理性徹底地透視一切相的緣生緣滅的來龍去脈,這樣我們就不會愚癡,這樣我們就不會煩惱。所以說,這就是以煩惱爲病,以佛法爲藥的一個譬喻,叫做應病與藥權實法。權法即是萬有,實法即是空性;權法就是方便法,實法就是究竟法;權、實是不二法,不是說有一個權,另外還有一個實,不是說一個實另外一個權,簡單講應病與藥的權法與空性的實法不二法我都頂禮。

  亦禮天親造論主,造論就是他造了一本叫做《佛遺教經論》。天親菩薩所造的《佛遺教經論》。這個要講天親菩薩。

  天親菩薩又作爲世親菩薩,它有兩種翻譯,有的翻譯天親菩薩,有的翻譯世親菩薩,大家都知道他是無著菩薩的弟弟,師父這裏有資料,我讀一遍給大家聽。

  他就是俱舍論的作者,世親菩薩就是天親菩薩,他著作一本《俱舍論》,《俱舍論》的作者這個我們都有,是天親菩薩所著的造論,造論主。爲古代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創始人之一,于西元四、五世紀,就是距今一千五百年左右,他是北印度健馱羅國人,他所住的城叫作富婁沙富羅城人,乃國師。他父親不得了,他父親是國師。國師婆羅門憍屍迦的第二個兒子,其兄就是無著。這位婆羅門國師光是生了這倆個菩薩就不得了了。

  初,跟他的哥哥一開始在薩婆多部,薩婆多部翻譯成中文叫做有部,講一切都有的,有部出家。一開始,和他哥哥在薩婆多部就是有部出家,他哥哥無著菩薩直入大乘,弟弟入于經量部,立志改善有部的教義。世親就是弟弟發一個願,要把有部的義理,不圓滿的要改善。遂入迦濕彌羅國,研究大毗婆沙論。四年後回國。就是留學了四年。爲衆講毗婆沙,並作阿比達磨具舍論 。他弟弟在講經說法的時候,就毀謗大乘佛教,世親那時候一開始認爲大乘非佛說,後來他哥哥方便示現生病,這個公案這裏的資料沒有。無著菩薩示現生病:我生病很嚴重,你在床邊讀大乘經典給我聽。他哥哥哪裏有病,只是裝病躺在床上,請他弟弟讀誦大乘經典給他聽。世親菩薩在他哥哥的床邊一直讀誦大乘經典給他聽,開悟。發現他造惡業造得很重,他毀謗大乘非佛說,他拿起刀子想要割掉自己的舌頭,因爲他毀謗得很嚴重。他哥哥阻止了他,如果因此要將舌頭割下,不如從今以後贊歎大乘經典將功贖罪,要不然舌頭就被他割掉了。他說:割掉對你也沒什麼幫忙,忏悔也不能對大乘經典有什麼幫助,要他不要割舌頭。後以無著之方便開示,始悟大乘之理。哥哥度弟弟不敢直接跟他講,怕弟弟生氣,請他在床邊讀誦,他弟弟讀一讀之後開悟忏悔,本來要割舌頭,大哥阻止,又教他大乘之理轉而信奉、弘楊大乘要義,這也是大

  根器的人,世親菩薩。

  其論著與注釋之典籍甚多,奠定大乘佛教瑜伽派之基礎。重要著述,有俱舍論叁十卷,攝大乘論釋十五卷,十地經論十二卷,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度百論、菩提心論,叁十唯識頌論大乘百法明門論,都是論。無量壽經優波提舍等四十多種,著作實在是很豐富,這個是世親菩薩。世親造了一本叫做《佛遺教經論》全部一卷。印度的天親菩薩,南朝的陳代真谛叁藏所翻譯的,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冊,這個《佛遺教經論》是釋論遺教經的書,解釋遺教經,分成七科來解釋。我們一般都是序分、正宗分、流通分,它不是,它分成七科來解釋,以闡述菩薩所修的教法。分七科,就是分七個角度解釋。依此論釋,遺教經乃屬大乘部。注疏有遺教經論記叁卷,這是觀複法師所作,遺教經論注法記一卷,元照法師所作。就是說按照這一本經論來解釋都有著作。

  亦禮天親造論主。也頂禮,這個就是僧寶,也頂禮天親菩薩所著的這一本《佛遺教經論》主,天親菩薩就是論主。

  爲順初機重解釋。爲了要順從初機,深怕衆生看不懂再解釋一次。最主要是要度初機的衆生。

  [述曰:天親菩薩以七分建立所修行法]

  天親菩薩佛遺教經論裏面的七分,要用筆記下來。也就是說在修多羅中,就是經典當中,建立菩薩所修行法有七分:

  第一、序分。和我們以前的一樣;

  第二、修集世間功德分;(世間是對出世間來講的)

  第叁、成就出世間、大人功德分;

  第四、顯示畢竟甚深功德分; (就是菩薩道、佛道,這是無上的深)

  第五、顯示入證決定分;

  第六、分別未入上上證;(上上證就是佛),爲斷疑分(爲了他們而斷除這個疑惑)分別未入(分別對那個未入上上證的人跟他斷這個疑惑);

  第七、離種種自性清淨無我分。就是離種種的分別,離種種的執著。自性本來就清淨,本來就無我。

  這是一個常識,我覺得是很重要的。

  [釋此經義,推征精微]

  推征的意思就是對經文的義理深入地去探討研究,反複問辯、推敲問答。這裏面的義理博大精深、旁博引證反複論辯。精密,就是很詳細。

  [開誘殷勤]開發誘導,心意誠懇深摯。心情很誠懇、很深摯地開導晚輩的人。

  [萬古以下]千秋萬世、年代久遠。即後代、末代的人。

  [無能更贊一辭。]沒有一個人可以再有更加美好的贊美、稱頌,即說天親菩薩用七分建立所修行的法,來解釋這一本《遺教經》,來解釋一切的經典,這一本《遺教經》所講的推究、深入研究、旁博引證、反複的討論非常的精密。它的義理顯示得非常清楚,來引導開發晚輩衆生。

  很誠懇地來告訴衆生的道理。從以前到現在沒有一個人更有辦法再贊歎一詞。寫得太好了,美不勝收。

  [觀其言曰]裏面有這麼一段,

  [爲彼諸菩薩,令知方便道,以知彼道故,佛法得久住。滅除凡聖過,成就自他利。]

  爲彼一切菩薩,讓他知道方便道,(不方便怎麼度衆生呢?衆生一來就:知道嗎?即心即佛、無念、無住、無相,他哪知道你在講什麼?)簡單講,用方便道,這是深入佛道的一種善巧、一種方法、一種次第。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那種頓悟功夫,衆生的根器不夠,他一定要有次第,次第就是講方便。我們有了方便道可以開示衆生,如此佛法才得久住,讓方便說法來度衆生,不然怎麼來救度衆生呢?

  [噫!此經奧旨]奧旨指精深的含義,內容精要之處。

  [菩薩誠盡之矣]菩薩確確實實已經講得很透徹了。

  [末世鈍根,讀菩薩論,或解、或不解,或昧,或明,雖有源師節要、宏師補注]。兩位法師:宋朝的淨源法師所著作的節要,就是佛遺教經論疏節要。明朝的祩宏法師,即蓮池大師。哪個補注呢?就是佛遺教經的論疏節要,全部一卷,收在大正藏的第四十冊裏面。簡單講這兩俱都有著作,都有佛遺教經的注解。

  [仍亦攝機未偏]來攝受教化的根器,還不是很普遍。

  [今不揣],揣就是揣度、考慮、衡量。我不惜我自己的[庸愚]你看自古以來每一個都是很謙虛的,學問相當豐富,他還是說我並沒有考慮到我的愚癡,

  [辄複爲解]還是來寫一下著作,注解。對《佛遺教經》來把它寫一個解。辄就是立刻,即。就是還是不考慮自己的愚癡,不衡量…

《佛遺教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