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遺教經講記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自己的愚癡,就這麼樣再爲這一部《佛遺教經》做一次解。

  [庶幾]希望,庶幾就是也許或者是可以希望這是一種推測之詞,

  [下裏巴人]普通的老百姓,社會大衆,本來是指鄉裏通俗的歌曲的名稱,大家都會唱的,泛指俚俗的歌謠、鄉裏流傳的歌謠,現在所說的民謠。

  就是希望一般普遍的社會大衆

  [易爲赓和而已]。赓,音同庚。和,念第四聲。赓和,是回響、共鳴、附和的意思,赓和就是一起回響共鳴的意思。這個赓和是指吟詩作對,作詩互相贈送。古時候的人都吟詩作對,我作上聯你對下聯。

  希望更容易爲一般老百姓所能接受。

  要不然《佛遺教經論》天親菩薩作的那個就很深奧了,看不懂,這樣才能廣大地普度衆生。

  師父因爲這個第一篇,我從第一個字用白話,把它一連貫串地把它解釋下來。講到後面就比較簡單,就不必這樣了。今天算是第一天讓大家很清楚。

  佛遺教經解

  明朝舊的吳縣,就是江蘇丹徒縣人,還是江蘇的江甯縣人,一位叫做蕅益釋智旭法師所寫的,說:

  皈命十方大悲尊的佛寶,而且皈命應病與藥萬有的權法、空性的實法,這不二法也是皈命,這是皈命法寶,也頂禮天親菩薩所造的這一本佛遺教經論的主人。因爲我寫這本書是根據佛遺教經論來的,也順便跟它頂禮佛寶、法寶、僧寶。爲什麼要造這本經解呢?爲了要順從初機的深怕他看不懂,所以又重新解釋一遍,述曰這樣講:天親菩薩,以七分,它就是:

  第一、序分;

  第二、修集世間功德分;

  第叁、成就出世間大人功德分;

  第四、顯示畢竟甚深功德分;

  第五、顯示入證決定分;

  第六、分別未入上上證爲斷疑分第七、離種種自性清淨無我分。

  用這七分來建立菩薩所修行法,來解釋這本經典的義理。以一次又一次的深入研究,一次又一次的印證,精密的義理來開發誘導很誠懇的晚輩。自古至今我們對這本他所寫的書實在非常的贊歎,到今天也沒有人能再多加一句。那麼觀裏面他講的內容說,爲彼一切菩薩,令知方便之道。有次第性讓人可以方便修行,以知彼道,因爲知道方便道,可以度很多衆生。廣度衆生。這樣佛法就可以久住于世。可以滅除凡夫跟聖人的過失,成就自利跟利他的功德。啊!這一本經它深奧的含意,內容精要之處都寫得非常的好,菩薩實實在在已經盡他的力量,也是將內容講得很圓滿、很完整,但是因爲末世鈍根的衆生讀誦菩薩所作的論,或是了解或是不了解、或者迷迷糊糊或者很清楚,雖然有宋朝的淨源法師的佛遺教經的節要,蓮池大師祩宏大師他的補注,但是還是攝受教化的根機不能夠很普遍,現在我不惜我是愚癡的人,再一次來作注解,希望一般的社會大衆、普遍的老百姓,更加容易來共鳴、來回響、附和,這樣大家能夠來研究經論,能夠開大智慧。這是他的希望。就是這樣。

  再來,[將釋此經,大分爲二,初題目,二入文]

  一開始,解釋這個題目,

  ([初中二:初正釋題])就是佛遺教經

  [二出譯人]就是誰翻譯的呢?

  [今初,佛遺教經。][佛遺教叁字,是別名,]就是這本經才稱爲佛遺教。

  [經之一字,是通名。]通一切的經典。如《妙法蓮華經》《心經》《涅槃經》《維摩诘經》《圓覺經》《楞嚴經》第一本都通用的。但是佛遺教只有這一本而已。

  [就別名中,佛爲能說之人,遺教爲所說之法]

  [人法雙標,能所並舉也]這樣就圓滿,能夠有一個說法的因緣。

  [佛翻爲覺。衆生長劫在夢,]衆生都在作夢當中,

  [佛斷無明,如從夢覺,即自覺已,又能覺他,覺一切法無不究竟]無不究竟就是透視事跟理。透視事就是緣起,理就是無生,這樣究竟就是一點都不迷惑業,覺一切法,沒有一樣不究竟,就是沒有一樣是迷糊的。我們就是對事理跟理分不清楚,才會動怒貪、嗔、癡,我們就是沒有了解緣起性空的徹底的究竟義。佛祖是一切法無不究竟。就是一切都究竟了

  [故名爲佛。][又在夢之心,]我們晚上作夢的心一樣,這是一種比喻。例如,我們夢中的心,[心不可滅]因爲它繼續在作,作夢心是不可滅。

  [名爲本覺]只是現在作夢讓它迷惑了,

  [從夢初醒,知夢本空]人生宇宙本來就是生生滅滅盡的東西,我們今天五根攀緣五塵,竟然不能清醒,知夢本空,[名爲始覺],開始有覺悟,

  [既從夢醒,惟一覺心。]作夢也是這顆心,醒來也是這顆心,我們做衆生也是這顆心,做佛也是這顆心,但是惟一就是覺性,

  [更無二心,名究竟覺。]本心跟究竟覺、跟究竟的心都一樣,衆生的心恢複佛心,就是究竟覺,

  [此之覺心,含靈本具,]含靈就是一切衆生,含有一切不可思議的覺性,那麼簡單講一切衆生都有,所以,含靈本具。一切衆生叫做含靈。一切衆生本具。

  [無始無終。]形容法性、法界、真如,因爲這個法性、法界、真如,這是離差別對立的東西, 簡單講,無始無終,就是法爾自然。不常不斷,不生不滅,不來不去,所以用無始無終來表示,破外道的有始或者是有終的觀念。

  [釋迦牟尼不過先得我等之所同然。]然,就是如此這樣。釋迦牟尼佛不過 是先得跟我們一樣的真如本性而已,一樣的真如本性,一樣得到佛道,我們有他也有,他有我們也有,不過他先得到,不過先得我等之所同然,

  [所以示成佛道,爲我等師。]所以示現成佛,所以是我們的導師,

  [又因我等長迷不覺,故于無生無滅性中,示有生滅。]他就示現有生滅,來到人間八相成道,其實涅槃是不生不滅,他就示現有生滅。跟凡夫一樣存在這個世間,

  [譬如月輪在天,水清影現,水濁影亡。是故佛實常住。]常住就是恒常存在,永不生滅、不生不滅,所以,一直通過去、現在、未來都沒有改變,是故佛實常住。

  [未曾滅度。]不曾滅度過。

  [特爲我等一輩濁惡凡夫,]單獨爲了我們這些衆生五濁惡世的凡夫,

  [唱言]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宣唱,宣布唱言說要[入滅]了。爲什麼佛要入滅呢?因爲佛如果常常在我們身旁,我們會認爲我們不必再修行了,有佛可依靠。所以有一類的衆生,也是要示現涅槃給他看,他才會珍惜。

  所以佛陀告訴我們法欲獨始。生生滅滅的法,本來就是應當這樣子示現——示現因緣生因緣滅的。你如不示現入涅槃,人家會說他是怪人,奇怪這個人不會死?這樣子佛所說的生滅法就講不通了。連佛陀他也是一樣示現涅槃,讓那些整天都想依靠佛陀、都不修行的人,

  [令生悲戀]精進佛道。佛陀入涅槃了,我要認真修行,現在已經沒有佛祖可以依靠了,只能用觀想的了,

  [又以大悲無盡,曠濟無邊。]曠濟,就是寬闊廣大,濟就是幫助一切衆生。這麼寬闊廣大地來幫助無量無邊的衆生,

  [故雖示滅]雖然佛陀示現滅,

  [仍留遺教,接引後昆。]後昆本來是指後代的子孫,此處應該是指後世的佛弟子。接引後世的佛弟子,叫做接引後昆。

  [“遺”者,贻留。“教”者,訓戒。猶儒書所稱顧命。]顧命就是帝王的遺诏,臨終的遺命。皇帝臨命終所交代的事情,叫做顧命。

  [亦人世所謂遺囑也。依而行之,則是法子;]按照世尊交代下來的,這是如法之子。

  [不依所囑,則是大逆不孝者矣。“經”者,訓法、訓常,]訓法就是教戒、教法。法,就是世尊所演說的教理。常。就是恒常,就是我們的本體、法性的意思。

  教授、教導:世尊爲我們所演說的教理;還要教導:世尊所交代的真如本性。經,就是貫攝諸法,攝諸衆生。曆古均恒不變,連綿不斷之意。2:25

  [具如余處廣釋。] 2:39

  {亦名佛垂涅槃}垂就是接近、將近。佛將近涅槃{略說教誡經}。你也可以命名爲《佛遺教經》,也可以命名爲《佛垂涅槃略說教誡經》,但是中國人好簡,3:33-3:50所以,往後都叫做《佛遺教經》。

  [垂”者,將入未入之時。“涅槃”者,]不生不滅。離一切4:04-4:14一切如如不動,

  [離過絕非,不生不滅之義。而有四種:一、自性清淨涅槃。]每一個衆生的本性都是清淨的,站在理相來說,沒有站在相用,站在每一個衆生的本體界來說,自性清淨涅槃。

  [即一切諸法本來常寂滅相,佛與衆生平等無二,不增不減。此則不論出入。]之相。加兩個字,不論出入之相。就是沒有論斷:佛什麼時候降生?佛什麼時候入涅槃?不論這個相用。只論本體,只論不生不滅的涅槃的境界,就是不論出入。5:42

  [二、有余依涅槃。]有余,就是有剩下來的,

  [謂叁乘已斷見思子縛,]子縛就是因,斷了煩惱的因,就不會感果,

  [而所依果縛,]但是還有剩下來的果報,譬如舍利弗已證阿羅漢果,只是人還沒有往生,還沒有入涅槃,所以,子縛已斷,果縛尚存。子縛和果縛,合稱爲二縛,意思是因是上已經斷了,子就是煩惱。果就是結果,6:51色身還在,

  [身心尚在。此約證果時入。]

  [叁、無余依涅槃。]連現在叁界內的這個果報都沒有,

  [謂叁乘灰身泯智,]泯就是消滅。有身體才有這個智,沒有身體怎麼會有這個智呢?把果報身化成灰,把心智滅除。8:32也不是滅了智慧,灰身就是泯智,泯智就是灰身,人沒有身體的作用,他當然沒有智,不存在世間智慧的運用,所以,灰身泯智又叫做無依灰斷,或者說焚身灰智。也稱爲灰滅、灰斷。使塵沙變成灰,9:15簡單講,你內在裏面還有身,還有高低,內在裏面還有煩惱,心裏還有我見、我慢,沒有除,那還是沒有希望。那要靠自力啦。9:39萬緣放下,沒有果縛,那麼凡塵世居土,9:55-10:18恐懼的心,不取于相,如如不動,阿羅漢,神通自在,,所以,我們沒有一個人全部斷掉貪嗔癡,包括微細的。很難!

  簡單講,什麼叫做無爲?無爲就是無思,10:52-什麼叫做有爲?有爲就是有思,禅宗講動念好乖。 那不是修行,離無爲太遠了。我們起心動念,都關照無常,都與空相應,11:30

  無爲就是涅槃。其實我們可以每…

《佛遺教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