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天都考試自己:今天,我有涅槃境界嗎?你有思,有思就有爲。什麼是無爲法?無爲法就是沒有思。就像禅宗講的,佛法?12:21,當體即空。空即是無生。12:27修行的最終目的就是無余涅槃。所以根據金光明經?經上的記載,那麼斷盡叁百煩惱,那種境界叫做有余涅槃。把色身焚身灰智,那就是無余涅槃。
同學們,諸位法師,如果問師父:師父!什麼是涅槃?有事就不能涅槃。有煩惱就不能涅槃。無事,就接近無爲法。那麼無爲的相似境,就是遠離惡境,雖然沒有民煩惱,但是相似無爲。懂得避開,遠離因緣、煩惱,每天自我觀照,所以也是涅槃,但是13:40
[複歸無名無物本體。今正約此論垂入也。]在這個時候,灰身泯智,來入斷,叫做無余依涅槃。
[四、無住涅槃。]不執著于涅槃,喜悅的境界,那就是活佛。執著于涅槃的境界——一定要度衆生,14:30一定要倒駕慈航,
[謂諸佛菩薩,有智慧故,不住生死;]這個住就是捆綁。不會被生死所捆綁,這不能講執著,講執著不恰當。不住生死就是不被生死所束縛。
[有慈悲故,不住涅槃。]也不會被涅槃的喜悅産生一種執著,(如果)執著于清淨的涅槃道,那怎麼度衆生呢?
[不住生死,故能非滅示滅;]15:31,不能非滅而方便示滅。
[不住涅槃,故能非生示生。]因非生而方便示生。
[佛久證此無住涅槃,今爲有緣度盡,故示垂入無余涅槃,實不同二乘之一滅永滅也。]16:18斷見思惑,進入方便有余土,有微細清淨的四大的色身,沒有獲得大神通,16:00-
[又涅槃有叁義:一、性淨涅槃,即法身理體。此則無出無入。二圓淨涅槃,即般若。斷惑究竟,冥合性真。此則一入永入。叁、方便淨涅槃,即解脫。方便示現,起諸應化。此則數出數入。若以叁義對上四種者:性淨,即自性清淨涅槃,亦即無住涅槃之體;圓淨,即無住涅槃之相;方便淨,即無住涅槃之用。]
相叫做圓淨,用就是方便,所以我們一定要方便善巧度衆生。
[其有余依、無余依二種,若在二乘分中,]二乘人,分就是類,這一類二乘人當中,
[則攝屬圓淨。]攝屬于圓淨,爲什麼攝屬于圓淨呢?[以是圓淨之少分故。]佛是大圓滿、大境界、大清淨是不是?阿羅漢二乘人,辟支佛是圓淨少分。
[但顯偏真。]即偏真空理,偏真就是偏空的意思,也叫單空。這是指小乘的空理之外,以其所說的理偏于一邊。爲苦不疊什麼?它不能把有來圓滿。所以,有是俗谛,它耽于談空偏真,所以沒有圓滿。
[未顯俗谛中谛,]沒有顯俗谛也沒有顯中谛,
[但淨見思分段。]淨見思這個分段生死。
[未淨塵沙無明及變易也。]變易的生死,就是境界的轉變而已,沒有粗糙的生死,但是有境界的轉變。方便說是變易生死。
[若在如來分中,則攝屬方便淨。初成道時示同二乘之有余依。]示同二乘還有色身。
又稱大經、又稱涅槃經,又稱大涅槃經,無論大經也好、涅槃經也好,大涅槃經也好,都是在說大般涅槃經,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冊,系宣說如來常住衆生悉有佛性,連那個造惡的斷善根的闡提都可以成佛,這個教義是非常的圓滿,非常的圓滿。
[此爲簡略故。]
[二出譯人]
[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]
[姚興建國。亦稱爲秦,故名“姚秦”。叁藏者,經律論也。]通達叁藏的一個法師,叫做鸠摩羅什。叁藏法師不是專門指唐玄奘法師,凡是通達叁藏的統統叫做叁藏法師。
[經诠一心]就是闡明解釋我們的一心。
[律規叁業。] 規就是規正、規範,經典是解釋我們這一顆真如的清淨心;而戒律學呢?是規範我們身口意的叁業;這個論呢?([論開慧辯])因爲它是用問答的方式,這個開就是啓發,論是啓發我們智慧之辯。開也可以叫做教導,論是教導我們智慧的論辯。
[以茲叁學自軌軌他。]軌是指約束。火車有這個軌道,公路有公路的軌道,飛機也有一定的軌道,不然會撞山。你沒有一定的軌道,那如何達到目的地呢?還是不能亂飛的,所以自約束還可以來約束別人。
[名爲“法師”,鸠摩羅什,此雲童壽。童年時便有耆(讀qi,第2聲)德故。]就是老年人的德性。耆一般都是六十歲或者七十歲的人,小孩就有老年人的德性。我也是這樣,我是小孩子,就有老年人的身體,我現在就是步入老年人的身體,身體快要退化了。
[翻梵成華。名之曰“譯”。]把梵文翻譯成華文,
[二入文爲叁:初序分,二正宗分,叁流通分。今初]
那麼序分在《遺教經》裏面講,修多羅顯示利益成就畢竟故,是中成就畢竟有六種功德。即序分要分六個功德來講。
把筆拿起來。
[釋迦牟尼佛]編號一、[初轉*輪]編號二、[度阿若憍陳如]編號叁;[最後說法]就是二,[度須跋陀羅。]是叁, [所應度者,皆已度訖]就是四,[于娑羅雙樹間,將入涅槃,是時中夜,寂然無聲。]是五,[爲諸弟子略說法要。]這是六,第六段。
釋迦牟尼佛,初轉*輪度度阿若憍陳如;最後說法度度須跋陀羅。所應度者都已經度完了,于娑羅雙樹間,將入涅槃,是時中夜,寂然無聲,爲諸弟子略說法要。六種的功德編號已經出來了,已經編好了。
(第五頁,把筆拿起來,很重要的。)
第一行下面叫做法師成就畢竟功德,這爲編號一,
(第五頁的倒數第四行,中間,)
論名爲開法門,成就畢竟功德爲編號二,序分有六種功德。
(跳一行)
論名爲弟子成就畢竟功德編號叁。
(倒數第叁行)
論名爲大總相成就畢竟功德,編號四。
(第六頁的第四行,第叁個字)
爲因果自相成就畢竟功德,有四種自相寫五。第五大段畢竟功德。
(第六頁第六行的最下面)
論名此句爲分別總相成就畢竟功德,編號六。
(翻回來,第四頁,倒數第二行)
故論中稱爲別相編一。
(這一行的倒數第五個字)
故論中稱爲總相,編二。
(第五頁的第二行)
此相與二乘略同具此總別二相,這個總別二相劃一線,然後寫叁。
簡單講:別相、總相、總別二相就是法師成就畢竟功德。法師成就畢竟功德,它就是叁種相:別相、總相、總別二相。
(第六頁)剛才你們寫的第五,第五就是在第四行,第四行我們寫因果自相成就畢竟功德。把筆拿起來。謂“雙樹”間,是因自相,因自相寫一,[將入涅槃]是因共果自相寫二,[是時中夜]是總自相寫叁,[寂然無聲]是果自相,這個編四,因自相、因共果自相、總自相、果自相,然後在你們剛剛的因果自相成就畢竟功德的旁邊,寫一個括弧(有四自相)有四種自相。就是第五大段的因果自相成就畢竟功德有四種自相。
(第六頁的第六行)
上首眷屬人位差別,這個人位差別劃一線,編號一;
[法要]者世出世間法位差別,法位差別劃一線,寫二;
這兩個就是第六個:分別總相成就畢竟功德的兩相。分別人、法跟兩位的差別,人位的差別跟法位的差別。
那麼這幾段的總綱,已經寫得很清楚了——知道這總共有六種功德:第一種法師的畢竟功德有叁相;因果的自相成就功利有四自相;分別總相成就功德有兩位。這樣一段落很清楚地標示出來。
[“釋迦”,此翻能仁,]能仁就是有慈悲的作用。這個是站在相用的角度。相用就是事,事相的角度。事是對理講的;相用的角度是對本體來講的。
[佛之姓也。]能仁就是大慈悲心。站在事相來講佛的姓。
[“牟尼”,此翻寂默,佛之名也。]空即是無生,就是怎麼樣?寂默能夠寂靜,默就是無诤。內心裏面進入空性的無诤狀態,那麼就是本體,就是所謂的理。連佛的名字都是理事圓融:就姓來講能仁。
[約姓,則事相有異,]有差別。
[故論中稱爲別相;]你看別就是差別相。所以剛才叫你編號爲一,對不對?我們現在正在講法師成就畢竟功德,這個法師當然就是指佛。論中這個論就是指天親世親菩薩所造的《佛遺教經論》裏面所講的:就性來說,這個事相上有差別,但是在《佛遺教經論》的天親菩薩所講的稱爲別相,也就是講它的詳解就是根據這個論中,這個論字就是《佛遺教經論》。要特別記住。根據《佛遺教經論》裏面講到這裏稱爲別相。
[約名,則諸佛理同,]諸佛的理都相同。
[故論中稱爲總相。]故剛剛叫大家劃出來的,總相諸佛理同爲什麼?總相大家都一樣的,總相就沒有什麼差別。事相它才有別相。諸佛理同,每一尊佛所證悟到的都是究竟義,對不對?理同。所以論中就是《佛遺教經論》裏面所講的稱爲總相。
[又“能仁”則具大慈悲,不住無爲,此相與二乘全別;]
因爲二乘沒有大悲心,這一願這一相與二乘人只求自利不一樣。
[“寂默”則具大智慧,不住有爲,此相與二乘略同。具此總別二相,]融合總相前面所講的:別相的事相、總相的理同,這兩相圓融,
[名之爲佛,]這叫做佛。
[義如前解。論判此句,]這個論就是《佛遺教經論》判別這一句,就是釋迦牟尼佛判這一句,即
[是法師成就畢竟功德也。]所以,這個法師簡單講那就是佛。 這一段就是序分裏面第一個功德。下面我們看第二段,叫做開法門成就畢竟功德。
[佛成道已,說法四十九年,度人無量,今舉初後,以括始終。]現在舉最初說法、度阿若憍陳如,最後說法度須跋陀羅。以括就是包括。來包括佛一代實教的開始跟結束,表法的,講兩個就表示佛的一生一世、一輩子度衆生。
[初在鹿野苑中,叁轉四谛*輪,]叁轉四谛*輪就是講了十二周,叁次講四谛*輪。什麼叫做叁轉?第一個,示相轉,爲上根的人示相轉,第二個爲中根的人做叫勸相轉,第叁個爲下根的人證相轉。
什麼叫做示相轉?示:開示的示,法相的相,示相轉就是我只要稍微開示一下,指示一下你就能夠悟道,叫做示相轉。這當然就是上根器的阿羅漢。
佛陀說此是苦有逼迫性,此是集有招感性,此是滅有可證性,此是道有可修性。利根的人一聽到,…
《佛遺教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