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遗教经讲记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自己的愚痴,就这么样再为这一部《佛遗教经》做一次解。

  [庶几]希望,庶几就是也许或者是可以希望这是一种推测之词,

  [下里巴人]普通的老百姓,社会大众,本来是指乡里通俗的歌曲的名称,大家都会唱的,泛指俚俗的歌谣、乡里流传的歌谣,现在所说的民谣。

  就是希望一般普遍的社会大众

  [易为赓和而已]。赓,音同庚。和,念第四声。赓和,是回响、共鸣、附和的意思,赓和就是一起回响共鸣的意思。这个赓和是指吟诗作对,作诗互相赠送。古时候的人都吟诗作对,我作上联你对下联。

  希望更容易为一般老百姓所能接受。

  要不然《佛遗教经论》天亲菩萨作的那个就很深奥了,看不懂,这样才能广大地普度众生。

  师父因为这个第一篇,我从第一个字用白话,把它一连贯串地把它解释下来。讲到后面就比较简单,就不必这样了。今天算是第一天让大家很清楚。

  佛遗教经解

  明朝旧的吴县,就是江苏丹徒县人,还是江苏的江宁县人,一位叫做蕅益释智旭法师所写的,说:

  皈命十方大悲尊的佛宝,而且皈命应病与药万有的权法、空性的实法,这不二法也是皈命,这是皈命法宝,也顶礼天亲菩萨所造的这一本佛遗教经论的主人。因为我写这本书是根据佛遗教经论来的,也顺便跟它顶礼佛宝、法宝、僧宝。为什么要造这本经解呢?为了要顺从初机的深怕他看不懂,所以又重新解释一遍,述曰这样讲:天亲菩萨,以七分,它就是:

  第一、序分;

  第二、修集世间功德分;

  第三、成就出世间大人功德分;

  第四、显示毕竟甚深功德分;

  第五、显示入证决定分;

  第六、分别未入上上证为断疑分第七、离种种自性清净无我分。

  用这七分来建立菩萨所修行法,来解释这本经典的义理。以一次又一次的深入研究,一次又一次的印证,精密的义理来开发诱导很诚恳的晚辈。自古至今我们对这本他所写的书实在非常的赞叹,到今天也没有人能再多加一句。那么观里面他讲的内容说,为彼一切菩萨,令知方便之道。有次第性让人可以方便修行,以知彼道,因为知道方便道,可以度很多众生。广度众生。这样佛法就可以久住于世。可以灭除凡夫跟圣人的过失,成就自利跟利他的功德。啊!这一本经它深奥的含意,内容精要之处都写得非常的好,菩萨实实在在已经尽他的力量,也是将内容讲得很圆满、很完整,但是因为末世钝根的众生读诵菩萨所作的论,或是了解或是不了解、或者迷迷糊糊或者很清楚,虽然有宋朝的净源法师的佛遗教经的节要,莲池大师祩宏大师他的补注,但是还是摄受教化的根机不能够很普遍,现在我不惜我是愚痴的人,再一次来作注解,希望一般的社会大众、普遍的老百姓,更加容易来共鸣、来回响、附和,这样大家能够来研究经论,能够开大智慧。这是他的希望。就是这样。

  再来,[将释此经,大分为二,初题目,二入文]

  一开始,解释这个题目,

  ([初中二:初正释题])就是佛遗教经

  [二出译人]就是谁翻译的呢?

  [今初,佛遗教经。][佛遗教三字,是别名,]就是这本经才称为佛遗教。

  [经之一字,是通名。]通一切的经典。如《妙法莲华经》《心经》《涅槃经》《维摩诘经》《圆觉经》《楞严经》第一本都通用的。但是佛遗教只有这一本而已。

  [就别名中,佛为能说之人,遗教为所说之法]

  [人法双标,能所并举也]这样就圆满,能够有一个说法的因缘。

  [佛翻为觉。众生长劫在梦,]众生都在作梦当中,

  [佛断无明,如从梦觉,即自觉已,又能觉他,觉一切法无不究竟]无不究竟就是透视事跟理。透视事就是缘起,理就是无生,这样究竟就是一点都不迷惑业,觉一切法,没有一样不究竟,就是没有一样是迷糊的。我们就是对事理跟理分不清楚,才会动怒贪、嗔、痴,我们就是没有了解缘起性空的彻底的究竟义。佛祖是一切法无不究竟。就是一切都究竟了

  [故名为佛。][又在梦之心,]我们晚上作梦的心一样,这是一种比喻。例如,我们梦中的心,[心不可灭]因为它继续在作,作梦心是不可灭。

  [名为本觉]只是现在作梦让它迷惑了,

  [从梦初醒,知梦本空]人生宇宙本来就是生生灭灭尽的东西,我们今天五根攀缘五尘,竟然不能清醒,知梦本空,[名为始觉],开始有觉悟,

  [既从梦醒,惟一觉心。]作梦也是这颗心,醒来也是这颗心,我们做众生也是这颗心,做佛也是这颗心,但是惟一就是觉性,

  [更无二心,名究竟觉。]本心跟究竟觉、跟究竟的心都一样,众生的心恢复佛心,就是究竟觉,

  [此之觉心,含灵本具,]含灵就是一切众生,含有一切不可思议的觉性,那么简单讲一切众生都有,所以,含灵本具。一切众生叫做含灵。一切众生本具。

  [无始无终。]形容法性、法界、真如,因为这个法性、法界、真如,这是离差别对立的东西, 简单讲,无始无终,就是法尔自然。不常不断,不生不灭,不来不去,所以用无始无终来表示,破外道的有始或者是有终的观念。

  [释迦牟尼不过先得我等之所同然。]然,就是如此这样。释迦牟尼佛不过 是先得跟我们一样的真如本性而已,一样的真如本性,一样得到佛道,我们有他也有,他有我们也有,不过他先得到,不过先得我等之所同然,

  [所以示成佛道,为我等师。]所以示现成佛,所以是我们的导师,

  [又因我等长迷不觉,故于无生无灭性中,示有生灭。]他就示现有生灭,来到人间八相成道,其实涅槃是不生不灭,他就示现有生灭。跟凡夫一样存在这个世间,

  [譬如月轮在天,水清影现,水浊影亡。是故佛实常住。]常住就是恒常存在,永不生灭、不生不灭,所以,一直通过去、现在、未来都没有改变,是故佛实常住。

  [未曾灭度。]不曾灭度过。

  [特为我等一辈浊恶凡夫,]单独为了我们这些众生五浊恶世的凡夫,

  [唱言]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宣唱,宣布唱言说要[入灭]了。为什么佛要入灭呢?因为佛如果常常在我们身旁,我们会认为我们不必再修行了,有佛可依靠。所以有一类的众生,也是要示现涅槃给他看,他才会珍惜。

  所以佛陀告诉我们法欲独始。生生灭灭的法,本来就是应当这样子示现——示现因缘生因缘灭的。你如不示现入涅槃,人家会说他是怪人,奇怪这个人不会死?这样子佛所说的生灭法就讲不通了。连佛陀他也是一样示现涅槃,让那些整天都想依靠佛陀、都不修行的人,

  [令生悲恋]精进佛道。佛陀入涅槃了,我要认真修行,现在已经没有佛祖可以依靠了,只能用观想的了,

  [又以大悲无尽,旷济无边。]旷济,就是宽阔广大,济就是帮助一切众生。这么宽阔广大地来帮助无量无边的众生,

  [故虽示灭]虽然佛陀示现灭,

  [仍留遗教,接引后昆。]后昆本来是指后代的子孙,此处应该是指后世的佛弟子。接引后世的佛弟子,叫做接引后昆。

  [“遗”者,贻留。“教”者,训戒。犹儒书所称顾命。]顾命就是帝王的遗诏,临终的遗命。皇帝临命终所交代的事情,叫做顾命。

  [亦人世所谓遗嘱也。依而行之,则是法子;]按照世尊交代下来的,这是如法之子。

  [不依所嘱,则是大逆不孝者矣。“经”者,训法、训常,]训法就是教戒、教法。法,就是世尊所演说的教理。常。就是恒常,就是我们的本体、法性的意思。

  教授、教导:世尊为我们所演说的教理;还要教导:世尊所交代的真如本性。经,就是贯摄诸法,摄诸众生。历古均恒不变,连绵不断之意。2:25

  [具如余处广释。] 2:39

  {亦名佛垂涅槃}垂就是接近、将近。佛将近涅槃{略说教诫经}。你也可以命名为《佛遗教经》,也可以命名为《佛垂涅槃略说教诫经》,但是中国人好简,3:33-3:50所以,往后都叫做《佛遗教经》。

  [垂”者,将入未入之时。“涅槃”者,]不生不灭。离一切4:04-4:14一切如如不动,

  [离过绝非,不生不灭之义。而有四种:一、自性清净涅槃。]每一个众生的本性都是清净的,站在理相来说,没有站在相用,站在每一个众生的本体界来说,自性清净涅槃。

  [即一切诸法本来常寂灭相,佛与众生平等无二,不增不减。此则不论出入。]之相。加两个字,不论出入之相。就是没有论断:佛什么时候降生?佛什么时候入涅槃?不论这个相用。只论本体,只论不生不灭的涅槃的境界,就是不论出入。5:42

  [二、有余依涅槃。]有余,就是有剩下来的,

  [谓三乘已断见思子缚,]子缚就是因,断了烦恼的因,就不会感果,

  [而所依果缚,]但是还有剩下来的果报,譬如舍利弗已证阿罗汉果,只是人还没有往生,还没有入涅槃,所以,子缚已断,果缚尚存。子缚和果缚,合称为二缚,意思是因是上已经断了,子就是烦恼。果就是结果,6:51色身还在,

  [身心尚在。此约证果时入。]

  [三、无余依涅槃。]连现在三界内的这个果报都没有,

  [谓三乘灰身泯智,]泯就是消灭。有身体才有这个智,没有身体怎么会有这个智呢?把果报身化成灰,把心智灭除。8:32也不是灭了智慧,灰身就是泯智,泯智就是灰身,人没有身体的作用,他当然没有智,不存在世间智慧的运用,所以,灰身泯智又叫做无依灰断,或者说焚身灰智。也称为灰灭、灰断。使尘沙变成灰,9:15简单讲,你内在里面还有身,还有高低,内在里面还有烦恼,心里还有我见、我慢,没有除,那还是没有希望。那要靠自力啦。9:39万缘放下,没有果缚,那么凡尘世居土,9:55-10:18恐惧的心,不取于相,如如不动,阿罗汉,神通自在,,所以,我们没有一个人全部断掉贪嗔痴,包括微细的。很难!

  简单讲,什么叫做无为?无为就是无思,10:52-什么叫做有为?有为就是有思,禅宗讲动念好乖。 那不是修行,离无为太远了。我们起心动念,都关照无常,都与空相应,11:30

  无为就是涅槃。其实我们可以每…

《佛遗教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