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一九九九年佛七圓滿開示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節,日本一架巨無霸飛機,搭載了五百四十五名乘客,結果遭遇空雞,機上旅客僅有一名四歲約小女孩幸免,其他全部罹難。

  觀照和放下

  類此不幸事件層出不窮,相形之下,自己的遭遇就算不了什麼。如此觀照,就知道我們不是世間最不幸的人。藉由自身的慘痛教訓,學得一些經驗也不錯。若被人欺負,就作是想:幸虧對方沒有殺我,就很萬幸了!對于世間所發生的事能夠去體會,藉由新聞報導得到啓發,這也是佛法。當我們遭到不幸、橫逆和一切令我們憤怒的事,就這麼想:對方還算不錯,至少他沒有像陳進興那樣,把我殺死。若被人倒了二十萬,就想:還算不錯了,那間銀樓被搶了五千萬呢!否則你一直內心抑郁而憤怒也不是辦法。

  發菩提心和般若智慧非常重要,有智慧就懂得如何去觀照,慢慢去疏導自己的情緒,這樣,我們打佛七,才能夠做到放下的功夫。有的人念佛十年,心仍無法定,就是智慧不夠,被束縛住了。若智慧夠,一念就是佛。清淨心時時刻刻現前,不要等到打佛七才來用功,應當時時刻刻用功。

  認識世間的真相,就知道我們的生命非常脆弱。水災、火災、空難都會要我們的命,連遵守交通規則也會被撞死。我們的生命很短,很脆弱。我們一定要認識這個世間的真相,才有辦法把握每一分每一秒,來觀照、來修行。

  緣起無自性,莫執著假相

  我們既然了解這是因緣生,因緣滅的,這色身終必歸空,首先要作的即是:心不著一物。用這種心來念佛,不可執著任何一種假相。對好的事物,不要握得太緊;對壞的事物,亦毋須強烈地排斥。因爲成法、壞法,都是緣起法,都是空性法,沒有自性。好的東西握得太緊,會造成不幸;壞的東西一意攻擊、排斥、傷害,亦會造成不幸。所以,心要不著一物,不論任何事物隨手拈來,都能知悉這是會壞、會臭、會爛的。世間任何事物都要如是觀照,每一樣都會壞,都會變化,都無實體,心不可執著任何一物,用這種心念佛。

  念佛應口誦心惟

  所有念佛法中,以持名念佛最爲方便,這是印光大師再叁強調的。我們若自認爲根基不夠,無法觀想,亦無法觀照,無法達到無生,那麼很簡單,用心持念。從口出聲,由耳谛聽,自己的聲音聽得清清楚楚,如是循環不已。要想辦法計數,念幾聲內心明明白白。若持名念佛行有余力,再加上觀想,觀想西方叁聖在面前。觀想不成可用觀相念佛,亦即直接觀看佛相來念。將佛相擺在桌上,仔細地看,臨命終這叁尊前來接引,方可隨他去。總之,一定要想個辦法,讓自己念佛時心能夠定。

  修行是享受,不是負擔

  對這世間的天地萬物,要先學放得下,修行不能有如下的想法:(今天要大回向了,終于要結束了,可以輕松了,解脫了。)不可以有這種想法。如果你視這七天的辛苦爲畏途,大可不必來。那麼,每天都可以過得輕松愉快。所以,不要認爲來這裏是受苦,應當說是享受——享受法的快樂,享受修行的快樂,享受向極樂世界邁進的快樂。每天看叁寶(佛、法、僧),聽法師開示,修行應該是一種享受,而不是負擔;不是痛苦而是快樂,要抱持這種健康的心理。修行人沒有所謂的假期。因爲,持續不斷地用功,對修行而言,是很重要的。若要等臨命終再來用功,有定力者當然無妨,問題是,你會不會有病苦或業障現前?若這兩項現前,那可就淒慘了?病苦現前,雖說你很認真念佛,但宿世造何惡業,自己亦不得而知。發生車禍,被撞得喪失記憶,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,平日雖很用功念佛,但業障現前也束手無策。又如有的癌症患者,在末期時疼痛難當。我們臨命終是否有上述情形,是很難逆料的。

  你說臨終十念即可往生,但是否有把握臨終能保持正念?所以要珍惜有生之年,身處壞的環境,作壞環境的觀照來解脫;身處好的環境,做好環境的觀照來解脫。不論何時,都要作觀照,以求解脫。例如:在病苦中就觀照色身無常,只是臭皮囊,無常終有一日降臨,所以,應該要放下;身體健康就觀想:真值得慶幸,能有體力拜佛、念佛,所以應當更加用功;貧窮的人就觀想:反正我沒錢,晚上不關門也不必擔心人家來綁票(因爲沒錢,誰會來綁他?)富人就如是觀想:我的經濟能力不錯,能夠布施修福。不論貧富、健康、多病都無所著,要懂得珍惜。否則就像慈禧太後,八國聯軍時,自北京倉皇出走,來到四川時饑腸辘辘,有人獻上地瓜。平日吃滿漢全席的老佛爺,從未吃過地瓜,因爲饑餓只好將就,吃後還贊不絕口。她平日在宮中養尊處優,講究排場,此刻爲了逃命,也顧不得威儀了。專注得連自己的身份也擺在一旁。放下身段後,就覺得地瓜很美味。等到和解,八國聯軍退兵,她的架子又端起來了,耀武揚威的心態又出來了,終至亡國。——因爲她忘了自己是誰。

  由上述的故事可以知道,一個人若真爲生死,像慈禧太後那樣,後有追兵,就會拼命奔逃而忘了自己是一國之君。不但如此,滿漢全席、考究的服飾、鞋子、冬暖夏涼的皇宮......,全都置諸腦後,只爲逃命。這心情比打佛七還要厲害,還要專注。

  我們修行若用逃命的心態去用功,猶如無常鬼在背後追逐般,若不往生就被抓到叁塗受苦,就算作人也很痛苦。生恐怖心,毫不眷戀,忘記世間種種假相,一心一意拼命了生死,大家都會往生。用這種心態打佛七,保證會往生。就像慈禧太後逃命,我們被無常抓到也是沒命啊!慈禧太後忘了自己的身分是誰,不懂得珍惜自己的福報,窮奢極侈、憤恨、鬥爭,終至亡國。同樣的,我們修行人若忘了念佛,就難以往生。若一個人仍放不下是非、恩怨,竟日聽東聽西,在是非中打轉,我保證此人必定不會往生,能不墮叁塗就算很好了。

  以下有幾種錯誤的心態,應當避免。來此,不只是打佛七,回去後,在德行方面也應有所長進,那麼,面對世間諸事,即可無障無礙。將我以下所說,也就是修養方面做好,自可無所障礙,臨命終還能往生。要放下這些可怕的心病,不能有這些念頭,這樣日子就會很好過。

  貪心不可有

  對于世間的金錢、名利、夫妻間的感情,乃至世間一切緣起法的假相,都不可貪著。

  嗔恚心不可有

  如果對于別人善意的建議、好意的規勸,無法接受而大發雷霆,或有事沒事就動怒,以後誰也不敢對你說真心話。朋友、同參道友也會日漸遠離,成爲點頭之交而已,你將無法聽到真心話,只會聽到一些贊歎,如同麻醉藥,讓你甜蜜的死亡。如果是正知正見者的贊歎還無所謂,若是一個居心叵測者的贊歎,只會讓你的心性麻醉而沾沾自喜。所以,人生一定要有逆境才會成長,有贊歎也要有誹謗;有人順從你,也要有人忤逆你,我們才會長大成人。否則,只一味想聽好話,誰該講好話給我們聽呢?而且,未必在我們面前講好話的,就是好人。有時講好話的,其實是壞人,有時說壞話的,反成了好人,因爲他可能會因此而救了我們。

  有時發完脾氣,冷靜下來想想,對方說的的確沒錯,我們爲了自尊而心生抗拒,這是人之常情,因爲對方傷害了我們,誹謗了我們,但運用智慧,冷靜細思,對方所言亦不無道理。所以,不想改變自己的人,就沒有救了,面前是死路一條。要記住,不要嗔恨一切衆生。一切衆生都是我們的善知識。

  心中不可有恨

  如果心中有恨,會很淒慘,無法往生。恨就像被鋼索綁住。一般人對于不幸的事情會耿耿于懷,對于忤逆的衆生,我們會覺得他很可惡而懷恨在心。這種念頭若不及時修正,會障礙我們往生。既名之爲娑婆世界,不可能每個人所說的都遂你的意,不可能每個人都讓你看得順眼。想騙你錢的比比皆是,想霸占你財産的處處都有,因爲,我們是活在這業力所感的世間,無明所感的世間。

  有一個歌星,報上誹謗她人盡可夫,極盡破壞名譽之能事。她看到報紙,痛哭流涕,精神瀕臨崩潰,因爲報上所載與事實完全不符。從此,她對記者深惡痛絕。然而仔細想想,記者如果沒有寫出報導,就活不下去了,倘若他手頭沒資料,當然得自己編了,而所寫出來的報導,好似和她生活在一起般。

  一個知名的作家很感慨地說:“記者沒來訪問我,我甚至沒和記者交談過,雜志刊載的卻有問有答。”他也感到非常痛恨。世間人被冤枉,通常都會受不了。事實上,世上被冤枉的例子太多了,否則何以會有“枉死城”?冤獄的情形太多了,不是他殺的卻被栽贓,乃至被判死刑。我們要了解,世間這種事比比皆是,內心不要有恨,慢慢觀照這個世間,慢慢放下。

  嫉妒心態不可有

  千萬不要去嫉妒任何一個人。這世間能人愈多愈好;富人愈多愈好;美女愈多愈好;俊男愈多愈好,你不用去嫉妒別人。內心的美更勝過外貌的美。心無嫉妒才是真正的贏家,因爲心美。即使相貌平庸,但沒有嫉妒心,就勝過別人很多了。

  “害”的心態不可有

  “害”即是殘害衆生。也就是說,我們遇事不可屢思報複,不可有這種心。任何是非、恩怨到我們這裏,就讓它消失于無形,當作渾然無事,任由它去。相信因果,因果自會有所定奪。就算有委屈,因果也會幫我們伸張。雖然現在黑白顛倒,亦終有水清魚現的一日。這樣,人家會更敬佩我們。

  不可太過敏感

  太過神經質(也就是太過敏感),是很難醫治的心病。別人在講話,就趨前去聽人家在講什麼,這也是許多衆生的通病。人家喪父喪母,他走過去和對方打招呼,人家正在思考治喪的問題,沒注意到,他就起煩惱,疑神疑鬼,誤以爲別人故意不搭理他。太過敏感,事情尚未搞清楚就發怒,嗔恨衆生。這種人沒有救,別想要往生,本來很單純的事情,被他一想,變得很複雜,這樣沒辦法修行。遇到任何事就憤懑于心,被綁死了,至死都難以修行成就。所以,不可太過神經質、敏感。

  不可有攻擊性

  攻擊性意即報複。例如:你在報上披露我的事,我也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,遇事就上法院,訴…

《一九九九年佛七圓滿開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佛學問答錄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