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國就沒有作用,你現在認爲不好的語言,是因爲大家共同認爲這個是不好的語言,那麼你在美國,在日本,它就不是什麼不好的的語言,對不對?所以這個語言是一種外相,是假的,不是真實性的,非語非義,得意者越于浮言。
【悟理者超于文字。】
悟到道理,就超過文字。
【法過語言文字。】
一切法都是超越這個語言、文字。
【何向數句中求?】
你怎麼能夠在數目、文句裏面求呢?
【是以發菩提者。】
發覺悟的人,得到佛的宗旨,就要放下這個語言。
【得意而忘言。】
不是這個意思,是要放下的意思。如果你得到佛陀即心即佛的宗旨,你就要馬上放掉這個語言的分別。
【悟理而遺教。】
你悟到這個道理而忘記。而這個遺教,悟到這個道理,而留下這個教。
【亦猶得魚忘筌。得兔忘(四+弟)也。】
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,如果你悟到這個道理,而沒有佛陀留下來這個文字的教化,那麼等于說,你就是得到魚忘筌,【筌】就是捕魚的竹簍。從前人家在抓魚的時候,這種東西我曾經看過,都用竹子編成一個簍,竹簍編成之後,有孔洞可以漏水。所以竹簍放入水裏時,魚就會跑進去,跑進去之後就跑不出來了。它編織的設計,就是只能進不能出,所以魚在裏面還能存活,拉上來之後,一整簍都是魚。【筌】就是捕魚的竹簍。那麼得兔忘(四+弟),捕兔的網叫做(四+弟),抓兔子的網子。所以我們悟到這個道理,要放下這個教,就是語言上的東西,我們就得魚而忘筌,就是你得到了魚,你就放下了這個捕魚的東西,你得了兔,就離開這個網子。意思就是說,那將來就不能再有所收獲了。所以悟到這個道理,還是不能離開文字,放下這個文字,但是不能離開文字,不是抛棄這個文字。
【有法師問:念佛是有相大乘。禅師意如何?師曰:無相猶非大乘。何況有相?】
無相都不能講有一個大乘的念頭了。
【經雲:取相凡夫。隨宜爲說。】
執著這個外相的凡夫,隨這個一切法而說,隨宜而說,隨這個權巧方便而說。
【又問:願生淨土。未審實有淨土否?】
你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未審實有淨土否?是不是真有西方極樂世界呢?
【師曰:經雲:欲得淨土。當淨其心。】
你若是想得生清淨國土,要淨其心。
【隨其心淨。即佛土淨。若心清淨。所在之處。皆爲淨土。譬如生國王家。決定紹王業。】
【紹】就是繼承,決定繼承王業。你若是出生在國王家族,你就是太子,太子將來決定做國王。
【發心向佛道。是生淨佛國。其心若不淨。在所生處。皆是穢土。淨穢在心。不在國土。】
所以若是施舍不出來時,我都會有這種想法,人若是悭貪時,我都這樣想:你想想看,我今天是應該悭貪,讓身上擁有這麼多錢,來收集衆生這麼多錢,將來墮惡道、叁惡道,不去利益衆生,而高興這一輩子,我身上有這麼多錢,24:49衣食富足,免于勞苦,我自己來享受,還是說我應該把錢一直運用出去,一直奉獻、貢獻、施舍救衆生,窮得一毛錢也沒有,來利益衆生,將來一阖眼之後,去極樂世界清淨國土。依你看,哪一種人比較聰明呢?是要貪著眼前暫擁有的一點金錢,就算讓你擁有一兩億好不好?林師兄說我發大財了嘛,是應該貪著這些錢,還是要拿這些金錢趕緊來利益衆生,趕緊來建立佛教的機構,好好的來推動,來栽培僧才、建立道場,買大藏經或是錄音帶,散發到全臺灣省。你冷靜的想想看。所以我才告訴你們,你把錢存在銀行叫做寄在國庫,寄在師父這裏,叫做佛庫,國庫遍臺灣,佛庫遍十方,你們想通了沒有?趕緊拿來寄吧。你看,真愛錢,講到最後還是要錢。真的啊,國庫遍臺灣,佛庫遍十方。你冷靜的想想看,師父剛才分析的有沒有道理,看是應該貪著眼前,讓我自己輕松,而將來墮叁惡道,貪心、悭貪不舍,會墮叁惡道啊,還是應該放下,一切都給你們,保持我的心清淨,我去西方極樂世界。又不是癡人,大家都會選去極樂世界,全部放棄,大家都要去極樂世界,誰要去執著身上的那一點錢呢?放心施舍出來,對不對?所以你冷靜想想就知道,你怎麼會施舍不出來,怎麼會貪著金錢,與人斤斤計較呢?不會這樣。
【又問:每聞說道。未審何人能見?】
意思就是說,每一次講明心見性的道,到底是哪一種人才能夠了解呢?
【師曰:有慧眼者能見。曰:甚樂大乘。如何學得?】
我很愛好大乘,要如何學大乘呢?
【師曰:悟即得。不悟不得。】
你要去悟,你才能夠得,你不悟的話就沒有辦法。
【曰:如何得悟法?】
要怎麼樣才能悟呢?
【師曰:但谛觀。曰:似何物?師曰:無物似。】
什麼東西都不是,什麼東西都不像。
【曰:應是畢竟空。】
那麼照禅師這樣說,是不是畢竟空呢?
【師曰:空無畢竟。】
這句話要注意聽,一定要注意聽。我們平常講畢竟空是方便講,禅師說:空無畢竟。就是說空當下就是平等,不能加一個畢竟,有一個畢竟,就變成有一個不畢竟的空。因爲空本來就是,當體就是沒有絕對的東西,加一個畢竟只是形容。如果說有畢竟,那還有一個不畢竟的空,那就錯誤。所以空無畢竟就是,空沒有一個畢竟的觀念,空就是當體就是什麼都沒有,叫做空無畢竟。意思就是說,空性沒有所謂的畢竟,空性就是一切法就是平等,沒有所謂的加一個畢竟的東西,叫做空無畢竟。
【曰:應是有。】
照這麼說應該是有羅。
【師曰:有而無相。曰:不悟如何?】
那麼不悟的話要怎麼辦呢?
【師曰:大德自不悟。亦無人相障。】
你自己不悟,沒有人障礙你,是你自己不悟。
【又問:佛法在于叁際否?師曰:見在無相。不在其外。】
見性,是在于無相才能見性,所以見在無相。意思就是你想要見性,是在無相法裏面,哪裏有什麼叁際呢?所以不在外。
【應用無窮。不在于內。中間無住處。】
叁際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不可得(【叁際不可得。】)
【曰:此言大混。】
【大混】就是搞不清楚,聽起來讓人家搞不清楚。
【師曰:汝正說混之一字時。在內外否?】
你說這個【混】字,混淆、大混這一個字,是內是外呢?
【曰:弟子究檢內外無蹤迹。】
我說這一個【混】字,我遍尋內外都找不到。
【師曰:若無蹤迹。明知上來語不混。】
【明知】就是可見。你找不到蹤迹,可見剛才我說的並不混淆,清清楚楚嘛,一切法無相嘛。
【曰:如何得作佛?師曰:】
禅師說。
【是心即佛。是心作佛。曰:衆生入地獄。佛性入否?師曰:如今正作惡時。更有善否?】
現在正在作惡的時候,是不是有善呢?
【曰:無。師曰:衆生入地獄。佛性亦如是。曰: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如何?師曰:作佛用是佛性。作賊用是賊性。】
這個賊性若是不改,就是不改。竊賊的頭腦都很厲害,賊的智慧是過于狀元郎的。有一個竊賊被判官抓去了,判官拍板說:你知道爲什麼抓你來這裏嗎?這個竊賊就說:我只是去辦年貨。判官說:豈有此理!去辦年貨,怎麼會被抓起來呢?從來沒聽過辦年貨被抓起來的。竊賊說:因爲我提早去辦年貨。判官說:豈有此理!提早辦年貨會犯什麼罪呢?你幾點去辦年貨的?竊賊說:商家還沒開店以前我就去辦年貨了。也就是偷竊的意思,還沒開店以前辦年貨,就是還沒有開店以前就去偷竊了,但是他講得很文雅:我是在商家還沒開店前就去辦年貨了。你看他有多厲害,你看他講的那些辯詞,反正就是很厲害,那種智慧的反應非常厲害,用這種辦法狡辯,很不得了。所以佛用就是佛性,作賊用就是賊性。
【作衆生用是衆生性。】
所以我小時候去算命,算命的這樣說我:哎喲,你這個孩子可要走對路,你看他那一道眉毛,殺氣騰騰的,這個孩子如果讓他走對了路就沒關系,這個孩子要是走錯路,衆生就很淒慘了,這個是黑道的一條龍,這個是很不好惹的人,你可要讓他走對路。這個孩子要是走對路,衆生就有福了,就可以利益很多人了。說我是這樣子的人,從小人家一看到我的眉毛就下定論了,其實我才沒有這樣子,都是亂講的,你們不曉得我從小到現在心地有多麼善良,真的啊,真的很善良啊。對啊,我才不是這樣子,誤會我了。作衆生用就是衆生性,性無形相。
【性無形相。隨用立名。】
隨一切作用立名。
【經雲:一切賢聖。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。】
無爲法就如同虛空,一切法都因爲虛空而緣起,而轉變,所以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。無爲法就如同虛空,虛空就像無爲法一般。
【僧問:】
有出家人這樣問。
【何者是佛?師曰:離心之外。即無有佛。曰:何者是法身?師曰:心是法身。謂能生萬法。故號法界之身。起信論雲:所言法者。謂衆生心。即依此心。顯示摩诃衍義。】
摩诃衍就是大乘的道理。就是因爲我們這個衆生的心,依照這個心,去顯示大乘法的道理。這個《起信論》,我們要在唯識學研究以後,在研讀班要開《起信論》,這個《起信論》雖然有的人講它是僞論,不究竟法,道理有一些問題,但是這個道理還是很重要。所以《起信論》說:所言法者,謂衆生心,按照衆生的心,當下就能爲你開示即心即佛的大乘的道理。
【又問:何名有大經卷?】
什麼叫做大經卷呢?
【內在一微塵。師曰:智慧是經卷。】
因爲智慧是無形的。
【經雲:有大經卷。量等叁千大千世界。內在一微塵中。一塵者。是一念心塵也。】
一念心,師父上次就解釋過了,一微塵表示我們的念頭就像微塵那麼小,其實是沒有,我們的念頭連微塵都沒有,它沒有方分,方是正四方形的【方】,分是分開的【分】,方分就是不可以solution,不可以再解,不可以再分開、解剖,沒有辦法。沒有方分,《俱舍論》裏面講的。所以一塵者,是一念心塵,就是我們的一…
《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