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四十二章經

  佛說四十二章經

  慧律法師

  ----勤學自省 恭錄

  請打開叁十七頁倒數第一行,"後漢"當然就對前漢,也就是西漢所說的"迦葉摩騰"迦葉摩騰這是中印度人生于婆羅門家,博通大小乘的經典,第一個來到中國傳法翻譯經典,還有【竺法蘭同譯】那麼這個竺法蘭也是中印度人,他一天誦經都誦數萬卷,就是數萬章,是印度學者之師,他們兩個在印度都很有地位,非常有地位。那麼在東漢明帝的時候派遣蔡愔至西域求取經典,在永平十年就是西元六十七年,跟迦葉摩騰結伴前來中國,在洛陽的白馬寺翻譯四十二章經,所以後漢迦葉摩騰竺法蘭同譯,叁十八頁"後漢,即東漢對前漢而言之"那麼前漢就是西漢,【孝明皇帝】也就是漢孝明帝【永平叁年】【歲次】就是那一個年代的呢?【庚申】庚申年就是西元六十年,西元六十年簡單講距今一千九百叁十四年,我們今年是一九九四,一千九百多年將近兩千年的人,【帝夢金人】全身都是金色的,【項有日光】項我們前面叫做脖子,簡單講脖子的後面叫做頸子,頸子的後面就是有光圈,項有日光就是我們畫的佛像頭頂上的光圈,畫佛像頭頂都有光圈,項有日光,這個日光怎麼樣?【飛來殿庭】這個殿庭就是皇上大殿的前面,【以問群臣,太史】太史就是古時候的一種官名,是史官負責曆史的,負責曆史的但是兼掌天文曆算,他是一個史官,曆史的史,史官,是兼掌天文曆算,他了解天地的曆算是什麼,叫做【傅毅】太史傅毅,古時候的人名大部分都兩個字比較多,【對曰:臣聞西域有神號之爲佛】我聽說西域,西域,注意聽,漢代稱敦煌以西的地方也就是今天中國的新疆,中國的新疆也就是蘇俄的中亞細亞的東南部,蘇俄的中亞細亞的東南部或是中國的新疆都稱爲西域,都稱爲西域,這個是我們漢代的時候稱敦煌以西,你要記住敦煌以西統稱爲西域,敦煌我們都曉得很有名的佛窟,西域有神號之爲佛【陛下所夢】陛下古時候臣子對帝王的尊稱,陛下所夢到的【其必是乎!】一定是指這個,【博士】博士就是我們現在的教育部,掌管全國的學術,文化,教育或者是技藝,技藝就是像我們現在所講的工藝,我們現在所說的勞工,那麼這個博士重要的是掌管教育跟學術,所以等于我們現在的教育部,像我們現在所說的教育部,博士,那麼一個名字叫做【王遵】,教育部的部長他就這樣講【王遵亦奏曰:有事禀奏,禀奏什麼呢?】按周書異記,周朝所寫的異記怎麼樣?【載佛誕于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】周昭王二十六年大約西元前,要加一個前,西元前一零二六年,一零二六年,加起來距離今天就是叁千年,佛誕就是叁千年,印度沒有重視曆史,所以我們說佛誕是兩千五百多年,但是按照曆史記載周昭王二十六年,那個是西元前一零二六,西元前一零二六加西元後一九九四,算算也有叁千一百多年,距離我們今天是叁千零二十年,距離我們今天是叁千多年,所以有兩種曆史,有的說叁千多年,那麼印度因爲它很不重視曆史,而且印度以前是怎麼樣的你知道嗎?以前我看傳記,以前它記載佛誕是這樣子的,它用一個很大的牆壁,就像我們現在所說的水泥牆,然後每一年打一個洞,就是每一年打一個洞,今年到了打一個洞,看打幾個洞就是佛誕距今多少年,但是那時候印度群雄割據的狀態,像我們的六國常常打仗,阿育王才來統一,都常常戰爭,一戰爭就忘了打洞,一戰爭就忘了打洞,一戰爭就忘了打洞,也不知道忘了打多少個洞,一戰爭就忘了打洞,沒有辦法,所以它那個記載因爲以前沒有用筆,就是佛陀當時在世的時候誦戒都沒有戒本的,這個很清楚可以看得到,佛陀當時在世的時候沒有紙可以記載,到最後就是用貝頁,所以記載曆史以當時來講,按照工具,按照科學,科技都很困難,到底是誰記載的,也不管什麼佛組,時間到就打一個洞,明年又打一個洞,一戰爭就忘記打了,到底有多少年也不知道,所以有的人講叁千多年,有的人講兩千五百多年,少打了五百多個洞,就是時常打仗,所以記算方式我們要了解一下,繼續看,【時江河泛溢,大地皆動,五色光貫太微】,太微就是前面所講的那個殿庭,太微就是皇帝之庭,聽旨之庭,皇帝大殿前面聽旨之庭,聽旨庭,皇帝聽政的大殿前面叫做太微,就像佛教所說的大殿的前面,皇帝聽政的大殿前面都放光,五色光貫太微,【太史】我們剛剛講的太史,另外一個太史他就【蘇由蔔之】以前的人都兩個字的名字而已,兩個字,蘇由,蔔之,就蔔卦看看,【得乾之九五】乾之九五就是皇上(皇帝)表示說至尊的意思,【飛龍在天】飛龍在天這個是易經的乾卦,飛龍在天比喻利益無量的衆生,利見大人意思就是有利益衆生的大聖人出現,【是西方大聖人也】所以飛龍在天就是易經的乾卦,有乾卦跟坤卦,易經的乾卦最上乘的卦,不得了,飛龍在天表示利見大人,利益的利,見到的見,大人,利見大人,【後一千年,聲教流被此土】我們中國跟大乘佛教特別有緣,所以佛法尚未傳入,佛陀的光就已經照射到了,佛陀一誕生,我們這裏就有記載了,【王命刻石爲記】因爲這是後來的事情,看到這種瑞相把它刻在石頭上,刻在石頭上讓後代的人來印證,王命刻石爲記,古時候就是雕刻刻石頭,跟印度當時候都是一樣的,都是用刻的,王命刻石爲記【埋之南郊】【南方的郊外,【後于周穆王時】周穆王把筆拿起來,是西元前一零零一年到西元前九百四十七年,那麼西元前一零零一年,一零零一年那就這樣慢慢倒回來算,1001,1000,再來999,998要倒算回來你不要把它加上去,如果說你把1001年把它減怎麼樣子,那就不是這樣子減法,不能這樣減法,要慢慢的倒算回來,倒算回來才對,倒算回來,就把它算回來,後來在周穆王的時候,就是西元前一零零一年到西元前九百四十七年,就是愈來愈少,愈來愈少,這其中大概經過了五十四年,【乾坤震動】乾坤就是天地,就是天地,天地震動【有白虹】白虹怎麼樣?【十二道】十二道【貫日經天】貫日經天就是貫穿太陽,通徹天際,【太史扈多占之】再蔔卦看看,【謂是西方大聖人入滅之象】的迹象【明帝】我們說的東漢明帝,【乃于七年歲次甲子】就是西元六十四年,西元六十四年,他在西元六十年夢到的,在西元六十四年【敕郎中蔡愔】這個字念yin,敕郎中就是一位官叫做蔡愔,【中郎將秦景】你看全都是兩個字的,他們的名字都是兩個字的,從前面的傅毅到蘇由到扈多到蔡愔到秦景到王遵,統統都是兩個字,名字都是兩個字的,中郎將叫做秦景【博士王遵等一十八人】【西尋佛法,至印度國請迦葉摩騰及竺法蘭】剛才已經簡單介紹過了,【用白馬馱經】這個馱經就是背負經典的意思,用白馬馱經,馱就是用背部背東西,簡單講就是放在馬背上,放在馬背上面,把一切經典都放在上面,【並將舍利,及畫佛像】全部運回中國,【以永平十年,歲次丁卯】這個丁卯是西元六十七年,【至洛陽】洛陽,這個西元六十七年你要記住,東漢明帝永平十年,西元六十七年,佛教第一個來到中國,這個年代你一定要背起來,這是佛教的開始,佛教的開始永平十年,西元六十七年,這個一定要背起來,來到洛陽,河南的洛陽,【帝悅】皇帝很高興,【造白馬寺】因爲是白馬運回來的,運回來在白馬寺,白馬寺是在河南洛陽縣的東邊,在白馬寺的旁邊寫個【我國最古的僧寺】我國最古老的道場就是白馬寺,第一座道場白馬寺,【譯四十二章經】翻譯四十二章,所以四十二章翻譯的時間是最早的,第一部翻譯到中國來那就是四十二章經,其他的大乘經典後來的人再慢慢翻譯,四十二章經【至十四年正月一日,五嶽】我們中國人,東嶽泰山,中國是嶽,嶽飛的嶽,五嶽的嶽是嶽飛的嶽,可是我現在講的東嶽泰山不是,一個山再一個地獄的獄,上面一個山,東嶽泰山,南嶽衡山,西嶽華山,北嶽恒山,中嶽是嵩山,嵩山是一個山再一個高,東南西北中,泰衡華恒嵩,泰就是泰山,衡就是衡山,華就是華山,恒:永恒的恒,那麼嵩呢?就是一個山再一個高,再讀一遍,東嶽就是泰山,泰山,南嶽就衡,平衡的衡,衡山就是平衡的衡,雙人旁,,西嶽華山,北嶽恒山,一個心再一橫再一個日再一橫,北嶽恒山,中嶽,中間的中,中嶽就是嵩山,這個我們讀地理都讀過,五嶽是分布在黃淮平原的外緣,大部是花崗岩,花崗岩的高峰,花崗岩這個可以做大理石的,【五嶽道士】他們都在深山修練,道士是拿拂塵的,拿拂塵的,【負情不悅】皇帝這麼重視佛教他們不高興,這個道士叫做【褚善信】這個念chu叁聲chu,等于處決的處的音一樣的,處決你是不是處,叁聲褚,處是四聲,但是它是叁聲chu,褚善信這個道士很不高興叫做負情不悅,這個負就是違背,情就是心意,就是違背了這些道士的心意,所以很不舒服,不悅就是很不高興,負情不悅,負情不悅就是違背了這些道士的心意,認爲皇帝重視佛教,不重視道教的經典,所以很不爽快,很不高興,【表請較試】比較比較,要較量較量。【乃于十五日大集白馬寺南門】大家都集合白馬寺的南門,這個就像電影上在鬥法一樣,道士跟和尚在比賽,【信等】信就是褚善信,信等就是這些道士,其實也跟現在的道士不一樣,以前的修練比較好,不像現在在嚼槟榔,抽煙,不是這樣子,以前的人也是很有修行,只是不是無漏法而已,【信等以靈寶諸經】用這個符咒怎麼樣?【諸經置道東壇上】置道,放在東邊的壇上,建壇放在上面,信等以靈寶諸經就是他們認爲不可思議的經典,咒語,那些種種的經典,靈寶諸經就是他們的經典,他們認爲很偉大,很靈,很寶貴的經典放置在東邊,【帝以經像舍利置道西七寶行殿上】七寶行殿上【信等繞壇涕泣】用哭的,不一定會贏就趕快跪下來哭,跪下來哭,【啓請天尊】你看他們的天尊都是長胡子的,啓請天尊,他們不知道天尊是叁界內的…
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佛說八大人覺經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