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四十二章經▪P1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無明垢盡則中谛道可見〗所以有一句話,你們要把它寫下來,還是一樣的,有一句話叫做什麼呢?叫做「心水濁而影像昏欲垢盡而道可見」心水濁而影像昏,心水濁,濁就是濁水溪的濁,而影像昏,影像就昏暗,心水濁而影像昏,欲垢盡而道可見;欲,欲望的欲,垢,汙垢的垢,欲垢盡而道可見,道可見,這是一句很好的詞句。

  

  五十七頁,〖佛言:夫見道者〗什麼是見道呢?〖譬如持炬〗拿火把,〖入冥室中〗黑暗之室,〖其冥即滅,而明獨存〗你如果拿火把進入暗室裏面,黑暗就熄滅,這個明,光明它就存在。表示說我們妄覺無明如果滅掉,本覺的性明就常存,我們的妄覺如果無明滅掉,妄覺的無明滅掉,我們本覺的性明就常存,〖學道見谛,無明即滅〗我們可以學道見到真理,我們的煩惱就滅,但是我們的煩惱滅了以後,一明就永明,一成佛就是永遠不退縮,不變成凡夫,永遠解脫生死。〖而明常存矣!〗〖此第十七章,深顯無明無性〗深顯無明無性,〖故見道即可永滅〗見道即可永滅,〖亦顯無明未滅不得名真見道也〗不得名真見道也,〖知無明之可滅不致生于退屈〗生于退屈,〖知真見之常明亦可祛〗祛就是離開,〖增上慢矣,佛言:吾法念無念念〗這個要這樣念,什麼是佛法呢?念無念之念,雖念但是無所念的念,念無念之念,〖行無行行、言無言言,修無修修〗,所以要這樣子說,念于無念之念,雖有念但是其實是無念,這個念頭,行于無所行之行,言于無所言之言,修于無所修之修。這個念就是事相的存在,無念就是理體會歸無生,行于一切法無行,那麼當然就是無所執著的行,言于無言之言、修于無修之修。〖會者近爾,迷者遠乎!言語道斷,非物所拘,差之毫厘,失之須臾〗言語道斷,非物所拘,差一點點,差之毫厘,失之千裏,可以說一開始差一點點,到最後就差很多,失之須臾就是刹那之間,就是刹那之間,這個須臾就是須臾頃的思維分別,離真如實相的言語,失就是錯過、迷失的意思。簡單講我們佛法當中,念就是無念、行就是無行、言就是無言、修就是無修,歸根得此爲證乃知,只有證悟到空性的思想,這樣我們就了解。〖此第十八章,明念行言修皆超有無兩關,而不可以有無情見湊泊也〗湊泊就是凝聚結合,就是不可以有或者是無世間的分別心來結合來配合,因爲它不是有也不是無,你不能用世間的分別心來見到有無去跟它湊在一起的,這個湊泊就是凝聚或者是結合,跟它配合得起來,沒辦法配合有或者是配合無,世間之情見。〖念即無念故常念此無念之念〗常常念這個無念之念,〖豈以不念爲無念哉!「行」等叁句,例此可知會得則觸事全真,迷者則轉趨轉遠言語相即解脫相〗言語當下就是解脫相,〖故言語道斷,一切物即真如性故非物所拘〗物就是相就是有形相的,本性不是任何一種形相可以束縛得了的,它是縱橫自在的沒有能所,當然不會束縛在這個形相上的東西,〖才涉有無〗你如果落入有還是無,〖便隔霄壤〗霄壤就是天跟地,比喻相差甚遠,〖故差之毫厘,才涉思維,便成剩法〗剩法就是多余的,多余的。〖故失之須臾,佛言:觀天地,念非常,觀世界,念非常,觀靈覺〗不可思議的本性的當下,〖即菩提〗我們如果能夠了解天地都是無常、世界也是無常,我們這一顆不生不滅的靈明的覺知之相就是我們的菩提,菩提就是本性,〖如是知識〗我們如果能夠了解,〖得道疾矣!〗這樣就沒有什麼好執著的,天地也無常、世界也無常,那麼你執著什麼東西?保持一顆沒有能所清清靜靜的覺知,這樣你要得道就很快了。

  

  

  

  第叁輯圓滿!

  第四輯

  五十八頁,〖此第十九章,明唯心識觀,遣虛存實也〗遣虛就是遣掉虛妄的,實就是圓成實性,遣虛因爲緣起那麼就是不實,不實就是虛,那麼存實,實就是我們的覺性,就是圓滿的覺性,遣掉這個緣起虛妄不實在的假相存在一個圓滿的實性,就是般若智慧的覺性。〖天覆地載〗上天蓋著我們,那麼地就是運載著大地。〖凡情計〗計就是執著。〖計爲常住實有〗凡夫情執常住實有。〖今觀天則寒暑代謝〗代謝就是交替,就是交替。地則陵谷,陵就是高、谷就是低,地不是高就是低,那麼遞遷就是更遞變遷。〖地則陵谷遞遷〗高高低低的意思,陵就是高、谷就是低,地不是高就是低,天地不是冷就是熱,代謝就是交替,不是寒就是暑,不是高就是低。天不是寒就是暑,地不是高就是低。〖即而生滅非常〗爾就是如此。〖豈是心外實法?次觀一身之中,世爲遷流,界爲方位,世固念念不停〗那麼世是遷流,界是方位,那麼世當然是念念不停。〖界亦互對無定〗互對就是標准的設立是相對,簡單講我們世間,它就是相對的存在,從東邊看看它是西邊,從西邊看我這邊是東邊,跑到我的左邊來看,我右手是右邊,如果跑到右手的更右邊去,右手變成左邊,是對立的存在的,所以那只是互對無定,方位也是不一定的,看你定在那一個位子,簡單講這個全世界都是假設的,時間、空間這個是假設的,人體也是假設的,所以什麼是真的?世間所發明的東西,只要是世俗谛那沒有真理,真理就是法無定法,真理就是永恒的空性無常。〖于中豈有實我實法?此則遣遍計之本虛也〗遍計所執本來是虛妄的。〖次觀現前一念靈覺之性即離我法二執,便成四智菩提〗那麼四智菩提,這是指佛果的四智,全部稱爲四智心品,是唯識宗所立的,它把有漏的第八意識、第七意識、第六意識跟前五識轉變爲四種無漏的智慧,把第八意識轉變成大圓鏡智,把第七意識轉變成平等性智,把第六意識轉變成妙觀察智,把前五識轉變成成所作智,叫做四智菩提,四智菩提,這個我們唯識學都講的很清楚了。〖此則存依圓之實性也〗存依他起圓成實的實性,此則存依圓之實性,依他起圓成實的實性。〖遣虛〗如果我們能夠遣除虛妄的東西,那麼虛妄就不能增加。〖則無增益謗〗沒有增加的毀謗,如果存這個圓成實一切法不可得呢?怎麼樣?有實實在在的這個本性,〖存實則無損滅謗〗你不能否認它,無增益謗就是你不能強化它、加強它、增加它,你也不能損害它,爲什麼?它是不生不滅,所以說無增益謗就是不生,存實則無損減謗那就是不滅。〖非有非無,速契中道矣!〗所以說佛法的思維模式不拘束在這個世間的,在座諸位這個要注意聽,我們世間人的思維模式有幾個,第一個文化傳統,第二個後天的教育,第叁個無始劫來的習氣,都受到這叁種角度的影響,所以我們的思維模式都不能解脫,第一傳統習慣,習慣,我們中國人從以前到現在就是這樣子,結婚就是這種儀式,大紅大紫的,結婚的衣服就是這樣子,你要穿白色的有時候覺得很奇怪,現在大家都穿白色的,穿紅的反而奇怪,傳統習慣,我們人的思想受到傳統思維的封建思想,所以我們的考慮都會考慮到傳統,所以突不破爸爸、媽媽的觀念、奶奶的觀念、爺爺的觀念、老祖宗的觀念,突不破中國傳統的觀念,他沒有辦法突破爲什麼?他的思維模式都必須根據這個。第二個根據後天的教育,後天的教育,如果有新的知識來講的話,那也是一種現實的文字觀念的遊戲而已,後天的教育,後天的教育一直教你一直教你,你就好像什麼?你就像垃圾桶一樣,一直接受、一直接受,一直倒、倒都不能消化,從小跟你講我們要做總統,我們要做科學家要貢獻給國家,從小他就一、二、叁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,他就是這樣思維的,0後面-1、-2、-3、-4都是這樣,0、一、二、叁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,他的思維模式就是這樣子的。兩點之間最直的最快的是直線,從以前都是這樣思維,這種思維的方式從以前到現在都沒有辦法改變,受到我們後天的教育,再來受到我們慣性意識的思維模式,我的思維模式第一個一定要先建立在我,我的思維模式,我一定要先建立一個我,這是我的、這是我怎麼樣,我怎麼樣第一個,所以我們一生一世受到這叁種很大的力量,第一個傳統文化,第二個後天的教育,第叁個我執、我見的無始來的習氣影響,所以我們從來沒有去得到解脫的真理,沒有,我們一定會被這幾樣東西所束縛,所以說我們如果學佛的話,新時代的來臨,我們可以創造自己的命運,我們可以透視真理,我們可以解脫當下,我們永遠做一個解脫的人,永遠做一個自在的人,沒有受到文字傳統的影響,沒有受到我執我相思維的模式,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束縛,我們沒有在文字中遊戲,我們是用覺性在過今天的日子,我們曉得零就是最大也是最小,我們開始覺悟到零是一個很可愛的數目,零什麼都沒有,可是一加零就是十,人也是一樣,你有健康是一,一,你有健康就是一,你有學問再加一個零就是十,你有財富再加一個零就是一百,有才幹再加一個零就是一千,如果你這個一不能建立,就什麼都沒有,就什麼都沒有,什麼都沒有。如果你沒有健康那就是零,但是這個零比喻做我的心的話零無所著,那什麼都是我們的,一切的東西統統歸零,你沒有煩惱的,如果你心中懂得這個零的體會,你就沒有煩惱,零原點如如不動,兩個人起沖突歸零,不增也不減、不來也不去,今天你有一千萬,你懂得把它歸零,沒有,暫時借我們用的,借我們住的而已,你有十間樓房,不管你有多少財産你都歸零,調整到, 使它圓滿的,這樣你的財産就愈來愈大、愈來愈大,非常的大,大得不得了,零是最小的,所以說芥子納須彌,芥子是最小的。我們最小就是起心動念,可是我們的起心動念擴張開來,可以展現在無量叁千大千世界作用,我們的覺性沒有時間、空間的距離,但是我們的覺性可以運用在一切事事無礙法界,嚇死人的大。簡單講我們如果能體會到這一念無所執,零就什麼都沒有,什麼都沒有就是什麼都有。

  我們本來是應該從五十八頁中間開始上課,有些地方要稍微修正一下,請翻開四十一頁,四十一頁,四十一頁的第二…
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佛說八大人覺經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