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无明垢尽则中谛道可见〗所以有一句话,你们要把它写下来,还是一样的,有一句话叫做什么呢?叫做「心水浊而影像昏欲垢尽而道可见」心水浊而影像昏,心水浊,浊就是浊水溪的浊,而影像昏,影像就昏暗,心水浊而影像昏,欲垢尽而道可见;欲,欲望的欲,垢,污垢的垢,欲垢尽而道可见,道可见,这是一句很好的词句。
五十七页,〖佛言:夫见道者〗什么是见道呢?〖譬如持炬〗拿火把,〖入冥室中〗黑暗之室,〖其冥即灭,而明独存〗你如果拿火把进入暗室里面,黑暗就熄灭,这个明,光明它就存在。表示说我们妄觉无明如果灭掉,本觉的性明就常存,我们的妄觉如果无明灭掉,妄觉的无明灭掉,我们本觉的性明就常存,〖学道见谛,无明即灭〗我们可以学道见到真理,我们的烦恼就灭,但是我们的烦恼灭了以后,一明就永明,一成佛就是永远不退缩,不变成凡夫,永远解脱生死。〖而明常存矣!〗〖此第十七章,深显无明无性〗深显无明无性,〖故见道即可永灭〗见道即可永灭,〖亦显无明未灭不得名真见道也〗不得名真见道也,〖知无明之可灭不致生于退屈〗生于退屈,〖知真见之常明亦可祛〗祛就是离开,〖增上慢矣,佛言:吾法念无念念〗这个要这样念,什么是佛法呢?念无念之念,虽念但是无所念的念,念无念之念,〖行无行行、言无言言,修无修修〗,所以要这样子说,念于无念之念,虽有念但是其实是无念,这个念头,行于无所行之行,言于无所言之言,修于无所修之修。这个念就是事相的存在,无念就是理体会归无生,行于一切法无行,那么当然就是无所执着的行,言于无言之言、修于无修之修。〖会者近尔,迷者远乎!言语道断,非物所拘,差之毫厘,失之须臾〗言语道断,非物所拘,差一点点,差之毫厘,失之千里,可以说一开始差一点点,到最后就差很多,失之须臾就是刹那之间,就是刹那之间,这个须臾就是须臾顷的思维分别,离真如实相的言语,失就是错过、迷失的意思。简单讲我们佛法当中,念就是无念、行就是无行、言就是无言、修就是无修,归根得此为证乃知,只有证悟到空性的思想,这样我们就了解。〖此第十八章,明念行言修皆超有无两关,而不可以有无情见凑泊也〗凑泊就是凝聚结合,就是不可以有或者是无世间的分别心来结合来配合,因为它不是有也不是无,你不能用世间的分别心来见到有无去跟它凑在一起的,这个凑泊就是凝聚或者是结合,跟它配合得起来,没办法配合有或者是配合无,世间之情见。〖念即无念故常念此无念之念〗常常念这个无念之念,〖岂以不念为无念哉!「行」等三句,例此可知会得则触事全真,迷者则转趋转远言语相即解脱相〗言语当下就是解脱相,〖故言语道断,一切物即真如性故非物所拘〗物就是相就是有形相的,本性不是任何一种形相可以束缚得了的,它是纵横自在的没有能所,当然不会束缚在这个形相上的东西,〖才涉有无〗你如果落入有还是无,〖便隔霄壤〗霄壤就是天跟地,比喻相差甚远,〖故差之毫厘,才涉思维,便成剩法〗剩法就是多余的,多余的。〖故失之须臾,佛言:观天地,念非常,观世界,念非常,观灵觉〗不可思议的本性的当下,〖即菩提〗我们如果能够了解天地都是无常、世界也是无常,我们这一颗不生不灭的灵明的觉知之相就是我们的菩提,菩提就是本性,〖如是知识〗我们如果能够了解,〖得道疾矣!〗这样就没有什么好执着的,天地也无常、世界也无常,那么你执着什么东西?保持一颗没有能所清清静静的觉知,这样你要得道就很快了。
第三辑圆满!
第四辑
五十八页,〖此第十九章,明唯心识观,遣虚存实也〗遣虚就是遣掉虚妄的,实就是圆成实性,遣虚因为缘起那么就是不实,不实就是虚,那么存实,实就是我们的觉性,就是圆满的觉性,遣掉这个缘起虚妄不实在的假相存在一个圆满的实性,就是般若智慧的觉性。〖天覆地载〗上天盖着我们,那么地就是运载着大地。〖凡情计〗计就是执着。〖计为常住实有〗凡夫情执常住实有。〖今观天则寒暑代谢〗代谢就是交替,就是交替。地则陵谷,陵就是高、谷就是低,地不是高就是低,那么遞迁就是更遞变迁。〖地则陵谷遞迁〗高高低低的意思,陵就是高、谷就是低,地不是高就是低,天地不是冷就是热,代谢就是交替,不是寒就是暑,不是高就是低。天不是寒就是暑,地不是高就是低。〖即而生灭非常〗尔就是如此。〖岂是心外实法?次观一身之中,世为迁流,界为方位,世固念念不停〗那么世是迁流,界是方位,那么世当然是念念不停。〖界亦互对无定〗互对就是标准的设立是相对,简单讲我们世间,它就是相对的存在,从东边看看它是西边,从西边看我这边是东边,跑到我的左边来看,我右手是右边,如果跑到右手的更右边去,右手变成左边,是对立的存在的,所以那只是互对无定,方位也是不一定的,看你定在那一个位子,简单讲这个全世界都是假设的,时间、空间这个是假设的,人体也是假设的,所以什么是真的?世间所发明的东西,只要是世俗谛那没有真理,真理就是法无定法,真理就是永恒的空性无常。〖于中岂有实我实法?此则遣遍计之本虚也〗遍计所执本来是虚妄的。〖次观现前一念灵觉之性即离我法二执,便成四智菩提〗那么四智菩提,这是指佛果的四智,全部称为四智心品,是唯识宗所立的,它把有漏的第八意识、第七意识、第六意识跟前五识转变为四种无漏的智慧,把第八意识转变成大圆镜智,把第七意识转变成平等性智,把第六意识转变成妙观察智,把前五识转变成成所作智,叫做四智菩提,四智菩提,这个我们唯识学都讲的很清楚了。〖此则存依圆之实性也〗存依他起圆成实的实性,此则存依圆之实性,依他起圆成实的实性。〖遣虚〗如果我们能够遣除虚妄的东西,那么虚妄就不能增加。〖则无增益谤〗没有增加的毁谤,如果存这个圆成实一切法不可得呢?怎么样?有实实在在的这个本性,〖存实则无损灭谤〗你不能否认它,无增益谤就是你不能强化它、加强它、增加它,你也不能损害它,为什么?它是不生不灭,所以说无增益谤就是不生,存实则无损减谤那就是不灭。〖非有非无,速契中道矣!〗所以说佛法的思维模式不拘束在这个世间的,在座诸位这个要注意听,我们世间人的思维模式有几个,第一个文化传统,第二个后天的教育,第三个无始劫来的习气,都受到这三种角度的影响,所以我们的思维模式都不能解脱,第一传统习惯,习惯,我们中国人从以前到现在就是这样子,结婚就是这种仪式,大红大紫的,结婚的衣服就是这样子,你要穿白色的有时候觉得很奇怪,现在大家都穿白色的,穿红的反而奇怪,传统习惯,我们人的思想受到传统思维的封建思想,所以我们的考虑都会考虑到传统,所以突不破爸爸、妈妈的观念、奶奶的观念、爷爷的观念、老祖宗的观念,突不破中国传统的观念,他没有办法突破为什么?他的思维模式都必须根据这个。第二个根据后天的教育,后天的教育,如果有新的知识来讲的话,那也是一种现实的文字观念的游戏而已,后天的教育,后天的教育一直教你一直教你,你就好像什么?你就像垃圾桶一样,一直接受、一直接受,一直倒、倒都不能消化,从小跟你讲我们要做总统,我们要做科学家要贡献给国家,从小他就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,他就是这样思维的,0后面-1、-2、-3、-4都是这样,0、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,他的思维模式就是这样子的。两点之间最直的最快的是直线,从以前都是这样思维,这种思维的方式从以前到现在都没有办法改变,受到我们后天的教育,再来受到我们惯性意识的思维模式,我的思维模式第一个一定要先建立在我,我的思维模式,我一定要先建立一个我,这是我的、这是我怎么样,我怎么样第一个,所以我们一生一世受到这三种很大的力量,第一个传统文化,第二个后天的教育,第三个我执、我见的无始来的习气影响,所以我们从来没有去得到解脱的真理,没有,我们一定会被这几样东西所束缚,所以说我们如果学佛的话,新时代的来临,我们可以创造自己的命运,我们可以透视真理,我们可以解脱当下,我们永远做一个解脱的人,永远做一个自在的人,没有受到文字传统的影响,没有受到我执我相思维的模式,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束缚,我们没有在文字中游戏,我们是用觉性在过今天的日子,我们晓得零就是最大也是最小,我们开始觉悟到零是一个很可爱的数目,零什么都没有,可是一加零就是十,人也是一样,你有健康是一,一,你有健康就是一,你有学问再加一个零就是十,你有财富再加一个零就是一百,有才干再加一个零就是一千,如果你这个一不能建立,就什么都没有,就什么都没有,什么都没有。如果你没有健康那就是零,但是这个零比喻做我的心的话零无所著,那什么都是我们的,一切的东西统统归零,你没有烦恼的,如果你心中懂得这个零的体会,你就没有烦恼,零原点如如不动,两个人起冲突归零,不增也不减、不来也不去,今天你有一千万,你懂得把它归零,没有,暂时借我们用的,借我们住的而已,你有十间楼房,不管你有多少财产你都归零,调整到, 使它圆满的,这样你的财产就愈来愈大、愈来愈大,非常的大,大得不得了,零是最小的,所以说芥子纳须弥,芥子是最小的。我们最小就是起心动念,可是我们的起心动念扩张开来,可以展现在无量三千大千世界作用,我们的觉性没有时间、空间的距离,但是我们的觉性可以运用在一切事事无碍法界,吓死人的大。简单讲我们如果能体会到这一念无所执,零就什么都没有,什么都没有就是什么都有。
我们本来是应该从五十八页中间开始上课,有些地方要稍微修正一下,请翻开四十一页,四十一页,四十一页的第二…
《佛说四十二章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