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四十二章经▪P1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几个依法不依人,我现在可以告诉诸位,全世界真正的佛教徒正知正见的有几个?我告诉你最多不超过一万,正知正见的,不是搞那个稀奇古怪,也不是整天搞法会的,他是真正有正知正见的,要见性的,那才能不扭曲。现在的人哪需要真的正知正见,不太可能的,说实在话覩境不动,那是不可能的事情。〖善解方便难〗方便度众生善解、方便,这也很困难,这个要菩萨的智慧才有办法。〖此第十二章略举二十难事以为劝诫也,顺情则易,逆情则难〗顺一切世间的人比较简单,逆一切世间的人情世故,这个比较困难,〖然能深发肯心〗你只要发肯定的心要做,〖则虽难而易〗很简单,〖其或但随流俗则虽易亦难,夫贫穷则布施为难〗我身上就只剩下这一百块钱,中午要吃饭,如果没有这一百块就没饭吃,你要我拿去打斋,这一百块打斋就完了,我就没饭吃了,拿不出来,不太可能,贫穷布施难。〖故虽少许之施,得福甚多〗因为拿得出来,〖不可不勉力也〗勉力就是努力勉力,〖然现见有贫而能施者〗贫穷能够布施,〖乃富人反不肯施则悭鄙〗悭贪吝鄙的人,〖为何如耶?豪贵学道,例施可知〗一个富有的人要怎么布施呢?你要怎么行菩萨道,你要怎么修行对不对?〖人所最重者身命诚能弃命,则何事不可为者?然未闻保命畏死之人果能长生不死,则亦何事贪惜耶?〗但是没有听到保命怕死的人,果然能够长生不死,这样何事能让我们贪惜呢?〖佛经难覩〗覩举手遇到了,看到、见到佛经,还可以坐在那里听经闻法,哪有可能。〖今幸覩佛经而不研精殚思〗这个念dan殚就是竭尽思虑,竭尽思虑, 竭尽思虑,考虑的虑,那么竭尽自己的思维,竭尽自己的思虑。〖则与不覩何异?〗如果你没有认真的研究,认真的研究来思维,那么跟没看到有什么两样呢?今天你看到佛经,但是你没有精进没有思维,这个道理,跟没有看到有什么差别呢?〖佛世难值〗很难遇上,〖今幸值佛世而不及时进修〗虽然没有遇到佛陀,但是我们还能够听到佛经,所以说我们很幸运遇到了佛经,我们如果不认真这样子不好,所以你如果遇到佛世,但是你不赶紧认真修行,〖则与不值何殊?色欲虽恒情所好〗是一般人世间人所喜爱的东西,〖然或察其味少苦多〗这个味就是乐,乐是很少的,少就是短暂,苦多,多就是长,乐的时间很短、苦的时间很长,〖或观其如幻如影则亦何难忍制?〗你只要了解这是幻影的东西,这个也不是很难控制,〖若见好时,知其未必可求则贪心自息,若被辱时,但以情恕理遣〗情恕就是我原谅他,理遣就是观照使它合理,一切法无生也没有能所,情恕就是用人情世故来宽恕,观想他是我的父母、兄弟姐妹,理遣就是通达佛理,摆平自己的心。〖则瞋意自平视富贵若草头露〗早上起来草上的露水,太阳出来就干掉了。〖何容以势临人?〗这么可以仗势欺人呢?〖观事境同梦所缘何必劳心措置?〗措置就是处理,观一切的境界就像做梦一样,何必整天烦烦恼恼在处理世间的事情呢?放下不就解决了。〖广学而不博究〗你虽然学很多,但是你没有深入的去博究,怎么样?〖如入海无指南针安能会理?恃学而生我慢如沃壤以滋稊稗〗这个念ti 稊稗,这个稊稗的意思就是两种米粒细小,两种米粒细小,不堪实用的禾本科植物,简单讲泛指田中无用的杂草,所以简单讲就是说用肥沃的土壤去滋润杂草,所以稊稗就是杂草的意思,用肥沃的土壤去滋润杂草,一点用处都没有,意思是说你仗着自己学佛很多就我慢,学佛是降伏自己却愈看轻别人,反而更糟糕。〖反害良禾〗反而害到好的草木。〖佛尝言四种不可忽:一者火虽小不可忽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,〖二者龙虽小不可忽〗大龙可以兴云吐雾的,〖三者王子虽小不可忽〗他会杀人的,将来做皇帝会杀人的,〖四者沙门虽小〗这个是指沙弥,你不要小看刚出家的沙弥,有一天他会做大法师,转动大*轮度无量无边的众生,所以应该改作沙弥,意思比较接近,沙门不应该,沙门哪里有大小?沙门应该改作沙弥的意思是比较圆满,沙弥虽小不可忽,〖今有轻未学者未知其不可忽故也〗不可以忽视这一些。〖心平等,则施难胜如来与施最下乞人功德无异〗就是都平等,〖泯是非〗就是摆平是非,〖则一切诸法无非佛法〗无是、无非、无来、无去,一切都是佛法。〖是非情见未忘决不能见法界真善知识〗当然不能见到法界真善知识,因为你是非、分别、执着未忘就是还没有放下,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你的是非、世间的情执、我执、我见没有放下,决定不能见到法界的真善知识,真善知识就是你的清净心,你的清净心、你的菩提心就是真善知识。〖不见现前一念心之实性决不可以学无上道,不学称性权实之道不能随化度人,未达随化度人方便,安能覩十法界境而一心不动?若不能于一一法界中具见一切法界事理,何繇善解同体方便?故知此二十事后后难于前前也〗后面一个一个比前面更难达到,所以最后那个善巧方便,你不见性怎么善巧方便呢?根本不可能,所以不说是非这个也是排在后面很困难的一个地方。

  

  五十五页中间,〖沙门问佛:以何因缘得知宿命,会其至道?〗要怎样藉着修行种种的因缘才能知道我前世,生生世世的宿命呢?才有宿命通可以会其至道呢?〖佛言:静心守志〗净心就是清净一切念头,守志的话就是一心不变,这样才有办法,〖可会至道,譬如磨镜〗镜子磨久了,〖垢去明存〗世尊是以这个来作比喻,本性是没有的东西你怎么磨?磨掉那些习气你就成佛。〖断欲无求,当得宿命〗你断这个欲你无所求,这样你就知道宿世。〖此第十三章〗全部四十二章,我们现在讲到第十三章,讲了将近三分之一。〖问意重在宿命答意重在会道,盖知宿命者,未必会至道而会至道者,决能知宿命也〗最重要是至道,至道就佛道了,〖沙门问佛:何者为善?何者最大?佛言:行道守真者善〗我们知道要修行守住空性真心这个是最善,因为无所执。〖志与道合者大,此第十四章,明善莫善于真修〗要守真,〖大莫大于实证也〗简单讲这个都要真功夫,不要空谈理论。〖行道守真,则万善同会志与道合〗我们的意志,志就是愿,我们这个志愿这个愿力与道合,〖则法界体圆〗圆满。

  

  五十六页,〖沙门问佛:何者多力?〗什么有最多的力量?〖何者最明?〗什么是最光明?〖佛言:忍辱多力〗有忍辱的人就是世间最有力量的人,不是比赛体力的,为什么呢?〖不怀恶故〗你一点恶的起心动念都没有,〖兼加安健〗你不怀恶而且又安健,〖忍者无恶〗有忍耐的人他就没有恶心,〖必为人尊〗在座诸位这个可能要划一线,忍者无恶,必为人尊,你有忍耐人就没有恶心,一定会被人所尊重,在座诸位你想要被人尊重吗?很简单你修习忍辱,每个人都尊重你十分,不要一碰到事情就大呼小叫,不要一碰到事情就跟人家计较那么多,不必要。〖心垢灭尽,净无瑕秽〗这个瑕秽就是肮脏。〖是为最明〗我们心烦恼的污垢如果灭尽,就是习气把它对治尽了,清净就没有漏洞没有瑕疵,这就是最明。下面这个字比较难一点,因为语意不明,〖未有天地,逮于今日〗这个就是少了几个字,你要把它加进去,前面要加,是为最明跟未有天地的中间要加进去,加在是为最明的后面,是加在未有天地的前面,要加「不生不灭的本性」未有天地,逮于今日,不生不灭的本性,这样才可以了解,否则的话不晓得讲什么东西,中间漏掉这几个字,意思的差距就很大了。意思是说我们不生不灭的本性,未有天地,人家说先有天地,还没有天地以前;逮于,逮就是一直到今天,就算还没有创办天地以前乃至于到今天统统存在,清清静静是这个意思。当你不生不灭,本性见到以后怎么样?〖十方所有,无有不见〗看得清清楚楚,无有不见,〖无有不知,无有不闻〗为什么呢?明心见性以后,〖得一切智,可谓明矣!〗如果没有加那几个字就不晓得讲什么,所以加不生不灭的本性,未有天地,逮于今日,这样才晓得,逮就是等到,一直到今天。〖此第十五章,明忍辱力大〗忍辱的力量很大,世间不是有体力的人赢,世间是什么人有忍辱,什么人就是大丈夫。〖灭垢明远也〗你如果灭掉烦恼,光明就照得愈远。〖忍有三种:一耐怨害忍〗就是受他人的怨憎恼害,亦加以忍耐,亦加以忍耐,耐怨害忍,〖亦名生忍〗〖二安受苦忍〗也就是疾病、天灾等所迫,亦加以忍受,〖安受苦忍,亦名法忍〗安受苦忍简单讲就是这个苦就是疾病、法就是天灾,无论是内在的疾病,外面的天灾这个都是苦的,所以亦名法忍。〖三谛察法忍〗谛察法忍又叫做观察法忍,这个法就是真理,你要观察不生不灭的真理,心无妄动,〖亦名第一义忍〗所以谛察法忍,法就是真理,什么是真理呢?空就是真理,空是什么?不生不灭就是无生的意思,谛察法忍就是一切法无生,亦名第一义忍,第一义忍。〖今即约耐怨害而入第一义也余文易知〗〖佛言:人怀爱欲〗我们人如果分别执着欲望,贪这个爱、贪这个情,〖不见道者〗为什么不见道呢?〖譬如澄水〗譬如清净的水,〖致手搅之〗我们用手搅一搅,〖众人共临〗大家都来看到,〖无有覩其影者〗手一直搅拌怎么可能看到脸,我们人的心这个欲望情执很重就不能见到本来的面目,〖人以爱欲交错,心中浊兴〗我们人爱欲、欲望交错,心中浊兴污秽的东西,烦恼就一直生起来,〖故不见道,汝等沙门,当舍爱欲〗这个爱其实就是贪,爱欲就是贪,贪着一切境界一切五欲六尘,〖爱欲垢尽,道可见矣!〗道就可以见到。〖此第十六章明吾人心水本澄〗澄就是清澈而平静无波,譬如说心性本自清纯,宁静无污染、垢浊澄清,我们人的心水本来就是清净的。〖即是至道:但繇爱欲所搅故不能于一念中炳现〗炳现就是明白的显现。〖十界影像也,舍三界爱欲,见思垢尽则真谛道可见,舍偏真爱欲,尘沙垢尽则俗谛道可见,舍果报爱欲…

《佛说四十二章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佛说八大人觉经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