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四十二章經▪P1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幾個依法不依人,我現在可以告訴諸位,全世界真正的佛教徒正知正見的有幾個?我告訴你最多不超過一萬,正知正見的,不是搞那個稀奇古怪,也不是整天搞法會的,他是真正有正知正見的,要見性的,那才能不扭曲。現在的人哪需要真的正知正見,不太可能的,說實在話覩境不動,那是不可能的事情。〖善解方便難〗方便度衆生善解、方便,這也很困難,這個要菩薩的智慧才有辦法。〖此第十二章略舉二十難事以爲勸誡也,順情則易,逆情則難〗順一切世間的人比較簡單,逆一切世間的人情世故,這個比較困難,〖然能深發肯心〗你只要發肯定的心要做,〖則雖難而易〗很簡單,〖其或但隨流俗則雖易亦難,夫貧窮則布施爲難〗我身上就只剩下這一百塊錢,中午要吃飯,如果沒有這一百塊就沒飯吃,你要我拿去打齋,這一百塊打齋就完了,我就沒飯吃了,拿不出來,不太可能,貧窮布施難。〖故雖少許之施,得福甚多〗因爲拿得出來,〖不可不勉力也〗勉力就是努力勉力,〖然現見有貧而能施者〗貧窮能夠布施,〖乃富人反不肯施則悭鄙〗悭貪吝鄙的人,〖爲何如耶?豪貴學道,例施可知〗一個富有的人要怎麼布施呢?你要怎麼行菩薩道,你要怎麼修行對不對?〖人所最重者身命誠能棄命,則何事不可爲者?然未聞保命畏死之人果能長生不死,則亦何事貪惜耶?〗但是沒有聽到保命怕死的人,果然能夠長生不死,這樣何事能讓我們貪惜呢?〖佛經難覩〗覩舉手遇到了,看到、見到佛經,還可以坐在那裏聽經聞法,哪有可能。〖今幸覩佛經而不研精殚思〗這個念dan殚就是竭盡思慮,竭盡思慮, 竭盡思慮,考慮的慮,那麼竭盡自己的思維,竭盡自己的思慮。〖則與不覩何異?〗如果你沒有認真的研究,認真的研究來思維,那麼跟沒看到有什麼兩樣呢?今天你看到佛經,但是你沒有精進沒有思維,這個道理,跟沒有看到有什麼差別呢?〖佛世難值〗很難遇上,〖今幸值佛世而不及時進修〗雖然沒有遇到佛陀,但是我們還能夠聽到佛經,所以說我們很幸運遇到了佛經,我們如果不認真這樣子不好,所以你如果遇到佛世,但是你不趕緊認真修行,〖則與不值何殊?色欲雖恒情所好〗是一般人世間人所喜愛的東西,〖然或察其味少苦多〗這個味就是樂,樂是很少的,少就是短暫,苦多,多就是長,樂的時間很短、苦的時間很長,〖或觀其如幻如影則亦何難忍製?〗你只要了解這是幻影的東西,這個也不是很難控製,〖若見好時,知其未必可求則貪心自息,若被辱時,但以情恕理遣〗情恕就是我原諒他,理遣就是觀照使它合理,一切法無生也沒有能所,情恕就是用人情世故來寬恕,觀想他是我的父母、兄弟姐妹,理遣就是通達佛理,擺平自己的心。〖則瞋意自平視富貴若草頭露〗早上起來草上的露水,太陽出來就幹掉了。〖何容以勢臨人?〗這麼可以仗勢欺人呢?〖觀事境同夢所緣何必勞心措置?〗措置就是處理,觀一切的境界就像做夢一樣,何必整天煩煩惱惱在處理世間的事情呢?放下不就解決了。〖廣學而不博究〗你雖然學很多,但是你沒有深入的去博究,怎麼樣?〖如入海無指南針安能會理?恃學而生我慢如沃壤以滋稊稗〗這個念ti 稊稗,這個稊稗的意思就是兩種米粒細小,兩種米粒細小,不堪實用的禾本科植物,簡單講泛指田中無用的雜草,所以簡單講就是說用肥沃的土壤去滋潤雜草,所以稊稗就是雜草的意思,用肥沃的土壤去滋潤雜草,一點用處都沒有,意思是說你仗著自己學佛很多就我慢,學佛是降伏自己卻愈看輕別人,反而更糟糕。〖反害良禾〗反而害到好的草木。〖佛嘗言四種不可忽:一者火雖小不可忽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,〖二者龍雖小不可忽〗大龍可以興雲吐霧的,〖叁者王子雖小不可忽〗他會殺人的,將來做皇帝會殺人的,〖四者沙門雖小〗這個是指沙彌,你不要小看剛出家的沙彌,有一天他會做大法師,轉動大*輪度無量無邊的衆生,所以應該改作沙彌,意思比較接近,沙門不應該,沙門哪裏有大小?沙門應該改作沙彌的意思是比較圓滿,沙彌雖小不可忽,〖今有輕未學者未知其不可忽故也〗不可以忽視這一些。〖心平等,則施難勝如來與施最下乞人功德無異〗就是都平等,〖泯是非〗就是擺平是非,〖則一切諸法無非佛法〗無是、無非、無來、無去,一切都是佛法。〖是非情見未忘決不能見法界真善知識〗當然不能見到法界真善知識,因爲你是非、分別、執著未忘就是還沒有放下,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如果你的是非、世間的情執、我執、我見沒有放下,決定不能見到法界的真善知識,真善知識就是你的清淨心,你的清淨心、你的菩提心就是真善知識。〖不見現前一念心之實性決不可以學無上道,不學稱性權實之道不能隨化度人,未達隨化度人方便,安能覩十法界境而一心不動?若不能于一一法界中具見一切法界事理,何繇善解同體方便?故知此二十事後後難于前前也〗後面一個一個比前面更難達到,所以最後那個善巧方便,你不見性怎麼善巧方便呢?根本不可能,所以不說是非這個也是排在後面很困難的一個地方。

  

  五十五頁中間,〖沙門問佛:以何因緣得知宿命,會其至道?〗要怎樣藉著修行種種的因緣才能知道我前世,生生世世的宿命呢?才有宿命通可以會其至道呢?〖佛言:靜心守志〗淨心就是清淨一切念頭,守志的話就是一心不變,這樣才有辦法,〖可會至道,譬如磨鏡〗鏡子磨久了,〖垢去明存〗世尊是以這個來作比喻,本性是沒有的東西你怎麼磨?磨掉那些習氣你就成佛。〖斷欲無求,當得宿命〗你斷這個欲你無所求,這樣你就知道宿世。〖此第十叁章〗全部四十二章,我們現在講到第十叁章,講了將近叁分之一。〖問意重在宿命答意重在會道,蓋知宿命者,未必會至道而會至道者,決能知宿命也〗最重要是至道,至道就佛道了,〖沙門問佛:何者爲善?何者最大?佛言:行道守真者善〗我們知道要修行守住空性真心這個是最善,因爲無所執。〖志與道合者大,此第十四章,明善莫善于真修〗要守真,〖大莫大于實證也〗簡單講這個都要真功夫,不要空談理論。〖行道守真,則萬善同會志與道合〗我們的意志,志就是願,我們這個志願這個願力與道合,〖則法界體圓〗圓滿。

  

  五十六頁,〖沙門問佛:何者多力?〗什麼有最多的力量?〖何者最明?〗什麼是最光明?〖佛言:忍辱多力〗有忍辱的人就是世間最有力量的人,不是比賽體力的,爲什麼呢?〖不懷惡故〗你一點惡的起心動念都沒有,〖兼加安健〗你不懷惡而且又安健,〖忍者無惡〗有忍耐的人他就沒有惡心,〖必爲人尊〗在座諸位這個可能要劃一線,忍者無惡,必爲人尊,你有忍耐人就沒有惡心,一定會被人所尊重,在座諸位你想要被人尊重嗎?很簡單你修習忍辱,每個人都尊重你十分,不要一碰到事情就大呼小叫,不要一碰到事情就跟人家計較那麼多,不必要。〖心垢滅盡,淨無瑕穢〗這個瑕穢就是肮髒。〖是爲最明〗我們心煩惱的汙垢如果滅盡,就是習氣把它對治盡了,清淨就沒有漏洞沒有瑕疵,這就是最明。下面這個字比較難一點,因爲語意不明,〖未有天地,逮于今日〗這個就是少了幾個字,你要把它加進去,前面要加,是爲最明跟未有天地的中間要加進去,加在是爲最明的後面,是加在未有天地的前面,要加「不生不滅的本性」未有天地,逮于今日,不生不滅的本性,這樣才可以了解,否則的話不曉得講什麼東西,中間漏掉這幾個字,意思的差距就很大了。意思是說我們不生不滅的本性,未有天地,人家說先有天地,還沒有天地以前;逮于,逮就是一直到今天,就算還沒有創辦天地以前乃至于到今天統統存在,清清靜靜是這個意思。當你不生不滅,本性見到以後怎麼樣?〖十方所有,無有不見〗看得清清楚楚,無有不見,〖無有不知,無有不聞〗爲什麼呢?明心見性以後,〖得一切智,可謂明矣!〗如果沒有加那幾個字就不曉得講什麼,所以加不生不滅的本性,未有天地,逮于今日,這樣才曉得,逮就是等到,一直到今天。〖此第十五章,明忍辱力大〗忍辱的力量很大,世間不是有體力的人贏,世間是什麼人有忍辱,什麼人就是大丈夫。〖滅垢明遠也〗你如果滅掉煩惱,光明就照得愈遠。〖忍有叁種:一耐怨害忍〗就是受他人的怨憎惱害,亦加以忍耐,亦加以忍耐,耐怨害忍,〖亦名生忍〗〖二安受苦忍〗也就是疾病、天災等所迫,亦加以忍受,〖安受苦忍,亦名法忍〗安受苦忍簡單講就是這個苦就是疾病、法就是天災,無論是內在的疾病,外面的天災這個都是苦的,所以亦名法忍。〖叁谛察法忍〗谛察法忍又叫做觀察法忍,這個法就是真理,你要觀察不生不滅的真理,心無妄動,〖亦名第一義忍〗所以谛察法忍,法就是真理,什麼是真理呢?空就是真理,空是什麼?不生不滅就是無生的意思,谛察法忍就是一切法無生,亦名第一義忍,第一義忍。〖今即約耐怨害而入第一義也余文易知〗〖佛言:人懷愛欲〗我們人如果分別執著欲望,貪這個愛、貪這個情,〖不見道者〗爲什麼不見道呢?〖譬如澄水〗譬如清淨的水,〖致手攪之〗我們用手攪一攪,〖衆人共臨〗大家都來看到,〖無有覩其影者〗手一直攪拌怎麼可能看到臉,我們人的心這個欲望情執很重就不能見到本來的面目,〖人以愛欲交錯,心中濁興〗我們人愛欲、欲望交錯,心中濁興汙穢的東西,煩惱就一直生起來,〖故不見道,汝等沙門,當舍愛欲〗這個愛其實就是貪,愛欲就是貪,貪著一切境界一切五欲六塵,〖愛欲垢盡,道可見矣!〗道就可以見到。〖此第十六章明吾人心水本澄〗澄就是清澈而平靜無波,譬如說心性本自清純,甯靜無汙染、垢濁澄清,我們人的心水本來就是清淨的。〖即是至道:但繇愛欲所攪故不能于一念中炳現〗炳現就是明白的顯現。〖十界影像也,舍叁界愛欲,見思垢盡則真谛道可見,舍偏真愛欲,塵沙垢盡則俗谛道可見,舍果報愛欲…
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佛說八大人覺經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