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別有一大總相法門〗這一句是來自于《大乘起信論》,大總相法門,這是《起信論》所講的,什麼叫做大總相法門呢?就是體大、相大、用大,一切法統統具足體大、相大、用大,〖直是頭頭法法無非大總相法門也〗爲什麼多一個「大」呢?因爲盡虛空遍法界,都不能離開緣起性空的體相用的作用叫做大,絕待的大不是相對的大,絕待的大,〖依一真地而施化道〗依一真地而施化道,方便權巧的度化衆生,〖如依大地而有四時之木〗根據大地有春、夏、秋、冬的木,〖春生〗春天如果生,〖夏榮〗榮就是長得很茂盛,〖秋實〗實就是結果,有果實,秋天就結果,實就是結果,〖冬落〗冬天就要掉落下來,〖番番生,番番榮〗這個番番就是更替,就是次第的依序,一次又一次的生,一次又一次的茂盛,一次又一次的結果,一次又一次的掉落,〖番番實,番番落〗看到水果不要只知道吃,看到水果就知道春、夏、秋、冬年年的新陳代謝,就可以覺悟我們人的生、老、病、死。其實宇宙萬物的真理早就在你的眼前,真理本來就是在我們的眼前,只是我們不會用,看到樹上水果掉下來只曉得要撿起來吃,你覺悟到什麼?好吃,好吃,好吃這樣子,就是知道好吃其他不會覺悟,講起來很悲哀,〖終而複始〗一次又一次,〖始而複終,遍于十方,亘于叁世,皆是如來自在神力也〗因爲他是自在的,才有真正的神力,所以他來我們人間示現成道,他是演一出戲給你看而已,我的出世就是這樣子,演一出戲給你看。我就是要修苦行吃這麼多苦,這樣我才可以成佛道,你看所以世尊他就是得過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的演員,很會演戲演得很傳神,演的從一出世覺得他好像就是一個凡夫,出世就是這樣子,也是要讀書也是要修苦行,最後放棄外道在菩提樹下證果轉*輪,你看示現起來跟我們平常人都是一模一樣的,一模一樣的。意思就是他在告訴你真理,佛也不例外,你要依循于佛的腳迹,你也是要這樣子做。〖佛說四十二章經解,是經頓漸兼收,首唱「識心達本」〗你如果了解這個心能夠達到根本,〖「解無爲法,名爲沙門」,又言「心不系道」〗心也不會說:我就在修行,系道,心不會一直說我在修行的執著,〖亦不結業〗他絕對不會去造業,他就是無爲法沒什麼可修,道沒有道,沒有什麼修不修,〖無念無作〗無念就是凡所有念皆是與空相應,無作就是說雖作一切不執著一切,你說他修也不對,〖非修〗〖非證〗爲什麼非證?他本來就有了,爲什麼非證呢?本來就具足了證什麼,我們本性本來就具足的東西,〖不曆諸位而自崇最名之曰道〗不曆諸位簡單講就是沒有漸次性當下契入,師父上次就有告訴過諸位到究竟義乃佛的成道那一刹那,一定要頓入不能漸入,漸的話就無量的過失,無量的過失,只是到最後那一刹那,一定要頓悟,沒有頓悟就是不立階位,當下契入空性若論佛法一切現成,這樣子OK,師父你常說OK,我怎麼都不OK呢?不能契入那一刹那的空性的思想,不能契入,那是永遠都在次第裏面打轉,在裏面團團轉、團團轉,轉不出來。《金剛經》,〖金剛〗就是《金剛經》,〖無住之旨〗無住之旨,《金剛經》最重要就是說那兩個字「無所住」,無住,〖維摩不二之門〗不二就是當下,不能把它分成兩個,空有不二是不是?〖不越乎此矣!〗也不能超過這個道理,四十二章經裏面有一段說,〖又言「飯千億叁世諸佛」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,夫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,所謂自性天真佛也,叁世諸佛覺此而已非有所加也〗非有所加,〖諸供養中,法供養最〗那麼是最高的,那麼法供養可以讓我們解脫,可以讓我們解脫,〖法供養者,識自本心,了法空寂,念念佛出世,念念佛滅度,是爲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,豈外求哉?〗你不能向外求的要向內觀照的,七十一頁,〖此爲頓教〗這就是頓教,〖其間羅舉四真道〗四真道就是四谛,四谛就是四真道,四種真實之道。什麼叫做成實論?你聽過一句成實論、俱舍論嗎?什麼叫做成實論?我告訴你成實論就是成四谛之實叫做成實論,成實成四谛之實,苦、集、滅、道的真實性叫做成實論,很簡單。注意,成實論裏面就是發揮四谛的真理,叫做成四谛之實,成實論,所以叫做四真道,〖十善行,诃斥欲染〗五欲六塵的汙染,〖策發淨業,警世非常,覺諸幻化,此爲漸教,夫欲染不去,則淨行難成,淨行不成,則本明不發,故反複于斷愛去欲之修以爲行道守真之助,而要歸于無我〗一定要無我。無我才能夠成道,有我是絕對不可能,加一個字,若了得無我之理,〖了得無我〗因爲它的字太簡單了義理不明,若了得無我的道理,心垢自然滅掉,〖心垢自盡,常光現前〗你如果能夠了解了得無我之理,無我的道理,心垢自盡,常光現前,〖是則名爲解無爲法,然而世之人,往往貪著有爲不舍愛欲者,何也?〗爲什麼呢?〖由不知人命無常,世界幻化,以須臾之樂,招長劫之殃,刃蜜炬風〗前面有比喻過了,刀上有蜜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,炬風,那麼逆風會燒手之患,〖其言絕痛〗確確實實讓人家很清楚,其言絕痛就是表示說這個人確確實實讓我們感受很強,〖苟有丈夫之志者其可不瞿然深省乎?〗這個瞿就是恐懼的樣子,恐懼要好好的反省,〖經言:「佛所言說,譬如食蜜,中邊皆甜」,學者于此盡心焉,則五部諸經俱可得門而入矣!〗這個五部經有兩種解釋,如果廣泛的意思來講的話,廣義來講是五乘的佛法,廣義來講,如果是狹義的來解釋的話是專指大乘的五部代表經典,華嚴經、法華經、大般若經、大集經,集就是集合的集,涅槃經,再講一遍,如果廣義來講是五乘的佛法,叫做五部經典,如果是狹義的來講是專指大乘的五部代表經典,華嚴經、法華經、大般若經、大集經、涅槃經,俱可得門而入矣!〖一行道人〗一行道人〖彭際清書〗把筆拿起來,彭際清一七四零到一七九六,也就是活了五十七歲,活了五十七歲,清朝人。清代,這是一位居士,他的外號叫做二林居士,一二叁四的二,雙木林的林,二林居士,法名,那是他皈依的法名叫做際清。這個人爲什麼很重要呢?爲什麼要講?因爲這位居士就是作《淨土聖賢錄》的發起人,彭際清。我們現在禮拜二在共修開示的那一本《淨土聖賢錄》,他就是發起人,然後他跟他的侄子,他的侄子要叫他叔叔。這個侄子也是飽學詩書,飽學詩書,所以《淨土聖賢錄》就是彭際清叫他的孫子,彭際清把資料拿給他,叫他的孫子把它全部整理起來,然後經過彭際清的校對校稿擬訂以後才排版印出來。付梓這個梓指付印的意思,所以這個彭際清學問非常的好。這裏有他過去的來曆,我簡單講給大家聽,師父直接解釋白話文。他出生是士族家庭,士就是士大夫的士,就是飽學詩書,乾隆年間舉進士,進士,近視你知道嗎?進士、近視、盡是,所有的進士統統是近視眼叫做進士、盡是、近視。以前常說一句笑話,進士、盡是、近視全部都是近視,叫做進士、盡是、近視,以前都是講講笑話,他以前是中進士,但是辭官不就,這個人當官沒有興趣,他怕送到長庚,官(臺語肝諧音)太大會送到長庚,所以不想當官,飽學詩書但是不想當官,一開始先學儒家的思想,再來就是宋、明的理學,理學,宋、明的理學,他對古文非常有興趣,後來覺得生命短暫要修練,所以他就修練叁年的道教,學習道教的修練之術,修了叁年沒有成功,與道士無緣,修了叁年本來要修練長生不老,不老長生之術,沒有修成後來就放棄,看了佛經以後,二十九歲開始轉而信佛,所以他比我慢,我二十歲大學一年級,大學一年級就學佛了。所以說二十九歲才信佛,自號知歸子,知道回歸的一個兒子叫做知歸子,知道的知、歸依的歸、兒子的子,知歸子,自己號知歸子,日以禮誦爲務,平常都很認真拜佛,很認真誦經,並看《大藏經》,但是律部他沒有看,律部沒有看,律部那個比丘戒、比丘尼戒,他不能看的,律藏不能看。所以在家居士,律藏他不能通叁藏,他只能通兩藏,經藏跟論藏他律藏不能看,律藏不能看,受菩薩戒、素食、淨行,就是跟他太太都斷絕夫妻關系。那麼他更從聞學定公受淨土之教,他閉關。這位在家居士閉關于蘇州文星閣勤修一行叁昧,一行叁昧就是行、住、坐、臥統統在念佛,所以稱他爲一行道人,一行就是行、住、坐、臥統統在念佛。這個人不簡單,樂善好施,當時如果講到彭際清,沒有一個不知道的,大善人,就是大善人,你如果說缺什麼,他統統布施給你,大善人。要往生淨土,沒有樂善好施那不行的,一毛不拔那不行的,這樣子你怎麼往生淨土呢?不行的,樂善好施,就是好布施,只要能夠利益衆生他就布施,這個跟印光大師一樣,印光大師把所有的供養,大陸剛好有水災,他就把所有的供養,印光大師把所有的供養都拿去赈災,拿去赈災,印光大師全集裏面我有看到,總共有七冊。不得了,所有供養拿來都撥去赈災,大水來的統統去救濟,生平他致力淨土的弘傳,他的著作很豐富,他寫…我念一下,寫「一乘決疑論」主張佛跟儒一致的,佛家的思想跟孔子的思想是一致的,「華嚴念佛叁昧論」主張禅、淨融合,寫「淨土叁經新論」發揮淨土的教義,此外還有「居士傳」「善女人傳」「淨土聖賢錄」等等,學問實在好得不得了,所以晚近,我們在清朝以來的,晚近就是我們這一代的淨土宗,這麼大的昌盛,可以說是超越一切諸家,跟彭際清有很大的關系,因爲他的著作很豐富,啓發了人家的信心,所以他一直弘揚淨土。在嘉慶元年正月逝世,世壽五十七歲,這彭際清因爲很重要,所以師父才重複的講,一七四零到一七九六。
本講座全部圓滿!!!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