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四十二章經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完了,漸就完了,這種要慢慢體會,慢慢體會,體會到有一天你尿桶打破,開悟,體會有一天蘋果掉下來,開悟,你一定要有這種過程,然後累積,累積的善因緣,福德因緣,聽經聞法,到有一天本性原來是這樣子,我們的本性原來是這樣子,原來是這樣子,這樣子,要不然沒有辦法講,沒有辦法講 。

  因爲我以前沒有了解本性的東西,都想說奇怪這個都是生滅的東西,生滅的東西本性到底要安在哪裏呢

  無所住,無所住就是什麼也沒有,什麼也沒有本性到底在哪裏

  是什麼叫做本性

  我那時候都是把本性形象化,我都把清淨的本性形象化,不曉得離執就是本性,不了解這一句話,什麼叫做本性形象化

  認爲本性它是一種東西,本性它是一種觀念,是嚴重的錯誤,嚴重的錯誤,要不然在生滅法裏面找不到,硬要把本性拿出來一種東西,不曉得它是無體可得,本來就沒有的東西,你硬要把它拿出來什麼東西,對不對?你說我來觀苦,我來觀苦,觀苦、觀苦,我來對治,那是方便說,苦沒有實體可得,你對治什麼東西,苦本來就沒有實體可得,你對治什麼東西對不對??那就是不了解本性的人,他才會我來對治、我來對治,克製一下,沒有解脫的人,所以說無量的差別相,因緣相、次第相,都是爲了那最後的一念佛道頓悟,進去,記住師父的話,沒有頓悟,你就是在有階位有次第,就永遠在因果的生滅法裏面打轉,永遠,包括法執都是這樣子。〖仍縛有爲,不得名爲沙門,「識心」者,了知心外無法,即悟遍計本空〗什麼叫做遍計本空呢?遍計的旁邊寫個,緣起法本身的錯誤的執著叫做遍計,執著有爲法爲有叫做遍計,他不曉得緣起法本來就是空,譬如說這個杯子,這就是杯子,這個就是杯子,這個杯子,我們人這個世間,講起來是很悲哀的事情,什麼事情,都沒有把事情弄得很清楚,執著自己的觀念,就是拼命的吵架,有一次,我去銀行,我去銀行,去銀行的時候,有一位女衆正在發火,我明明存十萬,爲什麼剩下九萬五千?今天一定要講出一個道理來,一定要給我一個交代,她昨天明明算十萬,今天拿來存銀行,存款簿一看九萬五,你今天對我沒有交代了,在銀行裏面破口大罵,經理也出來擺不平,經理也擺不平,經理說我再查查看、再查查看,經理不敢得罪她,開始,五千一定要查出來,就開始一個一個問,一個一個問,大家都說沒有,爲了這五千她就是不走,她說你這樣子我要告你,就把那個地方搞得雞犬不甯,經理也來,到最後沒有辦法,不然你稍微冷靜一下,我再查查看,你那裏也稍微注意一下,不會錯,我昨天算的就是十萬,很肯定,絕對不會錯,肯定不會錯,這個女衆在銀行,搞了老半天也沒有辦法解決,經理說:不好意思已經很晚了,要關門了我們還要結帳,要不然明天我們再來講好了,一回到家,她先生下班回來,他太太還在那邊,今天差點被銀行氣死,她先生問說:怎麼了?到底怎麼了?我昨天算明明十萬,到銀行竟然少了五千!不是啦!那五千是我抽走的,我今天要加油、要吃飯,要繳稅金是我拿走的,她說:我今天跟人家吵了一天,真是糟糕,跟人家吵了一天,真是太不好意思了。我要是那位女衆,下次去,臉不知道往哪裏擺會羞死了,跟人家吵了一天,那一種沒有調查清楚,就亂誣告人家還吵了一天,她不放過人家,她認爲銀行吞了她五千塊,這個就是我們說遍計所執,就是說我們一些事情要冷靜,遇到什麼事情我們一定要冷靜,事情的來龍去脈調查清楚,才不會冤枉好人,你看這位女衆,不分青紅皂白的吵了一天。

  再來,〖達本者,了知心性無實,即悟依他如幻,解無爲法者,了知真如,與一切法不一不異〗一切法你不可說它是一,你也不能說它有所差別,〖即證圓成實性,梵語「沙門」,此翻勤息謂勤修戒定慧,熄滅貪嗔癡也〗熄滅貪嗔癡,〖「常行二百五十戒」即增上戒學〗〖「進止清淨」即增上心學〗進止清淨要無相,〖「爲四真道行」即增上慧學〗增上慧學,〖謂觀察四谛而修道行也「阿羅漢」,具含叁義,一殺賊,二應供,叁不生,乃沙門所證第四無學之果,斷盡叁界見思二惑〗〖「飛行變化」,聊〗聊就是姑且〖舉六神通之一事,「曠劫壽命」謂叁種意生身〗這個意生身就是你想要投胎轉世到哪裏,都控製在你的意念,這個就是意生身,華嚴講的特別多,華嚴講的有十種意生身,那更不得了,今生今世師父如果沒有開華嚴,你也必須要把它看,就是怕看不懂,華嚴可以說。。。研究華嚴的哲學思想,實在是這一指,就是這一指非常的棒,華嚴的哲學思想,非常高深的哲學,而且華嚴研究以後,你會辯才無礙,而且對我們修行無量無邊,你如果研究華嚴,你的思維模式就會改變,我們人生的思維模式叫做積累的思維模式,我們生命的思維模式是一、二、叁從小就這樣子,對不對?就是從後面反過來轉也是一樣,ZERO、one、two、three、four、five、six、seven、一、二、叁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。都是思維模式,反過來講-1、-2、-3,簡單講我們衆生,爲什麼叫衆生,他的思維的模式就是累積的,累積就是錯誤,累積的思維模式就是錯誤,佛陀的思維模式不是這樣,佛法的思維模式像華嚴的哲學,那不是這樣思維模式的,華嚴的哲學思維的模式就是一非一,說一它不是一,當體即空,說一方便說,說理當下就空,我們說零是沒有,華嚴講零是最大,零是最大的,華嚴講零是最大,換句話說絕對是最大的,沒有數量是最大的,1後面加0,10後面再加0,100,後面再加0就1000,0是最大的,當你無相的時候你後面不要加,你把1改成0無止盡的,連那個1都不要假設,連那個假設就是離戲論,連1,1也是戲論,1是假設,連那個假設的戲論統統放下,最大、最大、最大,無量無邊,無量無邊,還會吹,華嚴的思維模式就是這樣子,芥子納須彌、須彌納芥子,芥子納須彌、須彌納芥子的思維模式,就是這樣子,大能容小、小能容大,不一樣的,所以一個有智慧的人,不是我們所想的,不是,佛陀的智慧,不是用你有限的生命的觀念,有辦法猜佛陀他到底在想什麼?我們沒有辦法的,簡單用四果羅漢的思維方式包括菩薩的思維方式,統統沒有辦法了解佛,師父剛剛講的這個觀念,你想想看是不是這樣子?是,是就很可怕,以師父這麼爛的程度,都讓你很驚訝surprised,何況是佛陀,師父這種這怎麼爛的人,講的這種觀念,你就覺得很有學問了,真的很有學問了對不對?何況佛,他的思維方式,不是像我們衆生的,大徹大悟的人,才不是像衆生的想法,完全不一樣的,爲什麼?因爲你是累積的,所以你落入數量觀,落入對立觀,落入分別、執著統統是凡夫,統統是凡夫,不能進入絕對的真空狀態,用數學就可以證明,再來〖堪能隨願久住「住動天地」言羅漢所住之處,天神地祇〗地祇就地神,〖皆爲感動,或可一行一住,皆能震動天地也〗皆能震動天地也,〖「阿那含」,此雲不還即第叁果〗〖「十九天」者,從四天王上至無煩,爲第二十,則超過下十九天,繇彼已斷欲界九品思惑,即于五淨居天〗那麼這個五淨居天,又作五不還天,我們說的無煩天、無熱天、善見天、善現天、色究竟天,五淨居天當〖中證阿羅漢〗證得阿羅漢,無煩天、無熱天、善見天、善現天、色究竟天--五不還天,〖不複還來欲界也,「斯陀含」此雲一來,即第二果〗第二果〖已斷欲界六品思惑,余叁品在〗後面的叁品還在,〖故一上欲天,一還人中,即證阿羅漢也「須陀洹」此雲預流,即是初果,已斷叁界見惑〗思惑都還沒有斷,〖初預聖流〗一開始接近聖流,〖不複墮叁惡道,但欲界九品思惑全在,故能更潤七生〗還有經過七生天上、人間,就是煩惱的業滋潤,而生當來之果叫做潤,潤就是滋長生死、增長生死,還有生死的水份在,還有生死的習氣在,潤也可以就是習氣,潤,就是潤七生,還有沒有斷的七生七世的習氣,叁界內的不是界外的,我講的是叁界內的習氣,〖謂欲界上上品〗上上品就是最難斷,〖任運貪嗔癡慢,能潤二生〗這是指思惑,底下講的都是思惑,欲界思惑有九品,上品分叁,中品分叁,下品也分叁,所以上品分上上品、上中品、上下品,中品也是分上、中、下,下品也是分上、中、下,所以變成九品,九品的上上品就是愈來愈難斷,下下品就愈來愈容易斷,所以說上上品任運貪嗔癡慢,能潤兩生就是思惑,欲界的思惑,上上品兩生才斷得了,〖上中品惑,能潤一生上下品惑,亦潤一生,中上品惑,亦潤一生中中品、中下品惑,共潤一生,下上品、下中品,下下平惑,共潤一生〗所以下下品較容易斷,上品較難斷,就像我們到極樂世界去,上上品的蓮華也很困難,也很困難除非你證到無生,要不然實在不太可能,要不然你就要念到事一心不亂,大修福德,大修福德,〖七番生死之後,方證阿羅漢果此約任運斷者,若加行斷,則複不定〗如果加行來斷那是不一定的,意思不一定就是不一定這樣子七番生死,所以這任運斷,任運斷就是不假造作,七生七世一定解決生死,最慢,任運斷就是最慢,最慢任運生死,如果加行斷,加行就是我下一番功夫,不要說七生,這一生就要解決了,這一生就要解決了,不要說經過七生七世才來了生死,加行斷不定,有時候一生,有時候兩生,最慢七生一定要了生死,〖然叁界見思雖有多品多類,總以愛欲爲本〗所以這個愛欲你把它框一框,我們愈少愈好,愈少愈好,有好東西就拿出來分給別人,分給人吃、分給人用,好的東西趕快施舍出去,趕快施舍出去,我們會活多久沒有人知道,〖愛欲一斷,便出苦輪,故喻如四肢一斷決不複用也〗尤其是我們男女的情執,夫妻的情執,那麼我們應當平淡看之,〖佛言:出家沙門者,斷欲去愛,識自心源,達佛深理,悟無爲法,內無所得,外無所求〗真好,內外都無…
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佛說八大人覺經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