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四十二章經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所得、無所求,〖心不系道,亦不結業〗注意聽,心不系道,這個系道是牽挂的意思,意思就是說心也不會罣礙著,道有修沒有修,意思就是就算有修道也不執著,意思就是不執著法愛的意思,按照這一句的意思就是它也不執著這個法愛,他是真的用法來觀照,但是不會落入法的執著,叫做心不系道,亦不結業,當然他不會造業,他怎麼會造業,他已經斷欲去愛,了解本性達佛的深理,空性的思想悟到無爲法,他怎麼會再造業呢?〖無念無作,非修非證,不曆諸位,而自崇最〗你注意看,不曆諸位,師父剛剛講的現在馬上兌現,不曆諸位,而自崇最〖名之爲道〗是不是?不曆諸位當然就要契入、頓悟,對不對?就是如果你在煩惱,分別心裏面生滅法一直下手,一直想我要斷它,我要怎麼樣,那永遠不行,你一定要記住到那個根源叫做〖動念即乖〗那一句話,一念無生全體現,你一定要記住這一句話,你才有可能契入道,譬如說現在發生沖突,兩個人發生沖突,要趕快一念不生,這才是真正契入空性,這樣就是明心見性,如果他侮辱我今天生氣,好,我慢慢來我稍微忍耐,我慢慢來、慢慢來,你還是個凡夫,你還是個凡夫,你還沒有見性,你也還沒有了生死,什麼叫做了生死呢?他無量無邊的動作來,無量無邊的語言來,除了你要教化他以外示現對治,如果是一個真的大徹大悟的人,無量無邊的示現來,他都很高興、無礙爲什麼?他都無能、無所、動念即乖,連動一個念來對治都不用,生死就了了,OK!這樣子沒有事情,長伸兩腳臥,在那邊拿著扇子扇風,沒有事情,你如果有這種功夫,都沒有事情,所以用對治的慢慢的來想辦法,要除掉他那個叫做凡夫,那還早離道十萬八千裏,那麼如果說發生事情當下觀空,還歡喜心如飲甘露這樣子,是名入道之人,手指頭還會動,這種就是真功夫,也是真正入道的人,要不然你還早,一碰到事情心裏很煩惱,我明天再跟你講,要不然受不了了,這樣還是凡夫,不然會嘔死,還要經過一個月再解決,兩個月再解決,這樣還要很久,有的世間人一句話,恨了七年還在恨,恨一輩子還在恨,你看永遠都是凡夫,永遠都是凡夫,就是永遠都做凡夫,你如果要做聖人,簡單講做聖人很簡單。在最短的時間內,解決放下你一切的煩惱,愈短愈快放下你就是聖人,放到最後連一刹那、一秒鍾都不要用到,釋迦牟尼佛講的那一句〖如如不動、不取于相〗他連一秒鍾都不要,簡單講你能夠放下的時間縮短到極點,一刹那,明天早上起來夜觀明空,夜觀星星馬上見道,馬上見道,一刹那之間馬上見道,無生,原來如此!不生也不滅、不來也不去,當體就是空,所以你要記住一非一、二非二、零非零,零不是最差的是最大的,但是也是最小的爲什麼?零它沒有表什麼,都是零,也是最大的,也是最大的,一後面都加,加一個零都是最大的,它是表示最大的也是最小的,所以芥子納須彌,須彌納芥子,用零就可以證明了,這知道嗎?用零就可以證明了,真高興以後可以到學校蓋了,零是最大的,〖而自崇最,名之爲道〗對不對?沒有階位,〖此第二章,明沙門果證雖有差別,而所證之理無差別也,斷凡聖同居欲愛〗在這個地方,我叫你們編號你們就編,在這個地方寫A,A就是斷凡聖同居土的欲愛,凡聖同居土的欲愛,〖識自心源我執本空〗把那個我執本空那四個字劃曲線一直劃曲線,爲什麼呢?因爲這一段是講我執本空,欲界所有的執著,其實我執本來就是空,本來就沒有的東西,〖達佛真谛深理,悟生空所顯真如無爲之法〗什麼叫做生空呢?我們這個身是五蘊身而生起,四大所生起的,我身是當體即空悟到生空,生空就是我們這個色身,我執空叫做生空,就是所生起來這個色身,當體即空叫做生空,你如果悟到我執空,所顯的真如無爲之法,再來B〖斷方便有余欲愛識自心源法執本空〗方便有余土那就阿羅漢以上,在旁邊寫個「阿羅漢以上」,這個已經不是凡夫了是聖人了,方便有余土。有人問:師父,阿羅漢死後要往生到哪一道?他不是哪一道,他沒有哪一道,他已經跳出六道了,阿羅漢往生以後,往生方便有余土,因爲斷見、思二惑,阿羅漢有阿羅漢的淨土,可是法執沒有斷,暫時在那個地方叫做方便有余,還有法執未斷,方便就算暫時,有余就是法執未斷,還剩下無明的法執未斷,暫時住在方便有余土,欲愛識自心源怎麼樣?法執本空,法的執著本空,〖達佛俗谛深理,悟法空所顯真如無爲之法〗這是第二段,再來第叁段編C,〖斷實報無障礙欲愛〗那麼這個當然剩下都是微細惑,在旁邊寫個都是微細的法執,微細的法執不能講法執了,那是已經微細的法執,這個欲愛不是五欲六塵,是對自己的法的喜愛,〖識自心源俱空不住〗什麼叫俱空呢?俱空就是生空跟法空,兩種統統空,〖達佛中谛深理,悟俱空所顯真如無爲之法〗無爲之法,A、B、C都編完了,編完了,再來,再來另外編一、二、叁。第一〖又了知叁土欲愛即空〗即空就是當下,〖名斷欲去愛〗斷欲去愛這是當下即空,我告訴過諸位,你如果要斷惑不能有階位的,即空就是沒有什麼階位的,它不是一二叁四五六,欲愛當下就空,我們現在就是這個樣子,你如果把煩惱縮短到0.1秒,那就證果,連0.1秒都沒有,那就如如不動了,愈來愈縮小、愈來愈縮小,煩惱的時間愈來愈短,愈來愈短,短到最後一刹那之間見到星星,不然去看月亮也許會開悟得比較大,比較大,也許會開悟對不對?欲愛即空名斷欲去愛,斷欲去愛。〖識自心源遍計本虛〗遍計就是執著緣起法是真實的叫做遍計,緣起本來就是虛妄的,何以故?沒有實體可得,沒有實體可得,你怎麼樣說它是真實的呢?〖達佛真谛深理,一空一切空,無假無中而不空〗你如果說到空,一空就是如果你說到空,一切講到的統統是空,一空一切空就是當你談到空性的時候,那一切都是俱足空性,無假無中沒有一樣緣起法,乃至所謂的中道那不是空,而不空對不對?統統是空。〖悟如來藏如實空義〗如實空義,如實那麼就是指實相不立一切法的空義,〖名爲無法〗再來編第二〖了知叁土欲愛即假〗叁土就是凡聖同居土、方便有余土、實報莊嚴土,這個叁土的欲愛,當下就是緣起法,即假就是緣起的,它也是緣起的怎麼樣?〖名斷欲去愛,識自心源依他如幻〗了解緣起法就是如幻的,〖達佛俗谛真理,一假一切假,無空無中而不假〗意思就是一切假若論到假相的緣起那麼一切都是緣起,爲什麼呢?空性也是緣起裏面所顯現出來的,中道也是緣起裏面所顯現出來的,你能夠離開緣起嗎?而不假,而不離假,不假就是不離開假相,不離開緣起,加一個字更清楚,無空無中而不離假,不離假不離緣起,空性裏面沒緣起怎麼顯空性,沒有緣起怎麼顯中道呢?對不對?沒有緣起怎麼顯中道,〖悟如來藏如實不空義名無爲法〗第叁,再來就編叁〖了知叁土欲愛即中〗就是中道,〖名斷欲去愛,識自心源圓成本具,達佛中谛深理一中一切中〗講到中谛統統是中谛,〖無空無假而不中〗意思就是說空性就是中道,緣起就是中道,當下就是完成空假中的思想,怎麼可以離開空跟假來講中道呢?〖悟如來藏離即離非〗也不該離,就是說也不可以遠離這個即,也不可以遠離非,但是也就是即也就是非,所以說離開即就是離開當下,離開非也是離開否認的,離開肯定也離開否定,爲什麼?因爲它同時俱足,你不能偏哪一方的,也是即也是非,〖是即非即義〗所以說是當下也可以說不是,是即就是當下就是,非即呢?你也不能否認假相,〖名無爲法〗無爲法,無爲法就是空,〖此無爲法,本自有之,非屬新生,故「內無所得」,惟一真心,心外無法,故「外無所求」,知法如筏〗就像木筏一樣,船一樣,木筏,船一樣,〖故「心不系道」〗心不系道,知道說用了就放下,用了就放下,法就是讓我們渡河的,渡了就放下,簡單講我們運用佛法的文字,我們不能著于文字的觀念,要專修觀照,符合心法才是法,如果你一天到晚在文字上、書本裏面、佛經裏面打轉,自己不修行、不觀照,還沒有解脫,遇到事情跟以前一樣,這樣子幹脆不要看,看那麼多經典,到最後跟阿難一樣,阿難,對不對?聽了那麼多,多聞無益,不觀照、不如實相的道理,沒有用,心不系道,〖已斷惑種故「亦不結業」〗已經斷這個迷惑顛倒的種子了,〖證無分別根本實智故「無念」,證不思議後得權智故「無作」,稱性之修,修即無修〗修就是造作,造作當體就是空,注意!修即無修就是你一切的造作都是身、口、意,但是它當體即空,所以無修這不能講修,修就是次第,次第,你有次第是不能頓入的,無修就是頓入沒有次第的,所以我才告訴諸位,你那個次第思維的模式如果不放下,那個累積的觀念不放下,一、二、叁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,累積的觀念不放下,在裏面打轉是非、善惡,你不能成道,你如果不會一念回光返照,一念無生你永遠是凡夫,修即無修〖故「無修」全性作證,證無別證,故「非證」,諸位如丈尺顯虛空〗丈尺一點點顯虛空,〖而虛空元非丈尺,又如入海雖辨深淺而深淺元非大海〗本來就不是大海了,原來就不是大海了,〖故雲「不曆諸位而自崇最,名之爲道」也〗名之爲道,〖藏教則因滅會真〗因滅會真,什麼叫做因滅會真呢?因,體會到因當下就是非因而會到真實的空性,因滅會真就是這個意思,因當下要非因,〖滅非真谛〗滅非真谛,因爲它還是有,〖故真谛不曆諸位〗如果是滅那麼就是有所謂的因果的,這個由後面滅掉前面,那麼空沒有了,所謂的滅不滅的道理,故真谛不曆諸位,那麼簡單講要體會、開悟,開悟就是在那一刹那之間,完全的進入空性的狀態,叫做契入,不思善、不思惡就這麼,時是明上座本來的面目,當下像被電電到,原來如此,就不會說我再想想看,那就完了,你說我不思善、不思惡,然後頭腦就。。。師父,我再回去想想…
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佛說八大人覺經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