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所得、无所求,〖心不系道,亦不结业〗注意听,心不系道,这个系道是牵挂的意思,意思就是说心也不会罣碍着,道有修没有修,意思就是就算有修道也不执着,意思就是不执着法爱的意思,按照这一句的意思就是它也不执着这个法爱,他是真的用法来观照,但是不会落入法的执着,叫做心不系道,亦不结业,当然他不会造业,他怎么会造业,他已经断欲去爱,了解本性达佛的深理,空性的思想悟到无为法,他怎么会再造业呢?〖无念无作,非修非证,不历诸位,而自崇最〗你注意看,不历诸位,师父刚刚讲的现在马上兑现,不历诸位,而自崇最〖名之为道〗是不是?不历诸位当然就要契入、顿悟,对不对?就是如果你在烦恼,分别心里面生灭法一直下手,一直想我要断它,我要怎么样,那永远不行,你一定要记住到那个根源叫做〖动念即乖〗那一句话,一念无生全体现,你一定要记住这一句话,你才有可能契入道,譬如说现在发生冲突,两个人发生冲突,要赶快一念不生,这才是真正契入空性,这样就是明心见性,如果他侮辱我今天生气,好,我慢慢来我稍微忍耐,我慢慢来、慢慢来,你还是个凡夫,你还是个凡夫,你还没有见性,你也还没有了生死,什么叫做了生死呢?他无量无边的动作来,无量无边的语言来,除了你要教化他以外示现对治,如果是一个真的大彻大悟的人,无量无边的示现来,他都很高兴、无碍为什么?他都无能、无所、动念即乖,连动一个念来对治都不用,生死就了了,OK!这样子没有事情,长伸两脚卧,在那边拿着扇子扇风,没有事情,你如果有这种功夫,都没有事情,所以用对治的慢慢的来想办法,要除掉他那个叫做凡夫,那还早离道十万八千里,那么如果说发生事情当下观空,还欢喜心如饮甘露这样子,是名入道之人,手指头还会动,这种就是真功夫,也是真正入道的人,要不然你还早,一碰到事情心里很烦恼,我明天再跟你讲,要不然受不了了,这样还是凡夫,不然会呕死,还要经过一个月再解决,两个月再解决,这样还要很久,有的世间人一句话,恨了七年还在恨,恨一辈子还在恨,你看永远都是凡夫,永远都是凡夫,就是永远都做凡夫,你如果要做圣人,简单讲做圣人很简单。在最短的时间内,解决放下你一切的烦恼,愈短愈快放下你就是圣人,放到最后连一刹那、一秒钟都不要用到,释迦牟尼佛讲的那一句〖如如不动、不取于相〗他连一秒钟都不要,简单讲你能够放下的时间缩短到极点,一刹那,明天早上起来夜观明空,夜观星星马上见道,马上见道,一刹那之间马上见道,无生,原来如此!不生也不灭、不来也不去,当体就是空,所以你要记住一非一、二非二、零非零,零不是最差的是最大的,但是也是最小的为什么?零它没有表什么,都是零,也是最大的,也是最大的,一后面都加,加一个零都是最大的,它是表示最大的也是最小的,所以芥子纳须弥,须弥纳芥子,用零就可以证明了,这知道吗?用零就可以证明了,真高兴以后可以到学校盖了,零是最大的,〖而自崇最,名之为道〗对不对?没有阶位,〖此第二章,明沙门果证虽有差别,而所证之理无差别也,断凡圣同居欲爱〗在这个地方,我叫你们编号你们就编,在这个地方写A,A就是断凡圣同居土的欲爱,凡圣同居土的欲爱,〖识自心源我执本空〗把那个我执本空那四个字划曲线一直划曲线,为什么呢?因为这一段是讲我执本空,欲界所有的执着,其实我执本来就是空,本来就没有的东西,〖达佛真谛深理,悟生空所显真如无为之法〗什么叫做生空呢?我们这个身是五蕴身而生起,四大所生起的,我身是当体即空悟到生空,生空就是我们这个色身,我执空叫做生空,就是所生起来这个色身,当体即空叫做生空,你如果悟到我执空,所显的真如无为之法,再来B〖断方便有余欲爱识自心源法执本空〗方便有余土那就阿罗汉以上,在旁边写个「阿罗汉以上」,这个已经不是凡夫了是圣人了,方便有余土。有人问:师父,阿罗汉死后要往生到哪一道?他不是哪一道,他没有哪一道,他已经跳出六道了,阿罗汉往生以后,往生方便有余土,因为断见、思二惑,阿罗汉有阿罗汉的净土,可是法执没有断,暂时在那个地方叫做方便有余,还有法执未断,方便就算暂时,有余就是法执未断,还剩下无明的法执未断,暂时住在方便有余土,欲爱识自心源怎么样?法执本空,法的执着本空,〖达佛俗谛深理,悟法空所显真如无为之法〗这是第二段,再来第三段编C,〖断实报无障碍欲爱〗那么这个当然剩下都是微细惑,在旁边写个都是微细的法执,微细的法执不能讲法执了,那是已经微细的法执,这个欲爱不是五欲六尘,是对自己的法的喜爱,〖识自心源俱空不住〗什么叫俱空呢?俱空就是生空跟法空,两种统统空,〖达佛中谛深理,悟俱空所显真如无为之法〗无为之法,A、B、C都编完了,编完了,再来,再来另外编一、二、三。第一〖又了知三土欲爱即空〗即空就是当下,〖名断欲去爱〗断欲去爱这是当下即空,我告诉过诸位,你如果要断惑不能有阶位的,即空就是没有什么阶位的,它不是一二三四五六,欲爱当下就空,我们现在就是这个样子,你如果把烦恼缩短到0.1秒,那就证果,连0.1秒都没有,那就如如不动了,愈来愈缩小、愈来愈缩小,烦恼的时间愈来愈短,愈来愈短,短到最后一刹那之间见到星星,不然去看月亮也许会开悟得比较大,比较大,也许会开悟对不对?欲爱即空名断欲去爱,断欲去爱。〖识自心源遍计本虚〗遍计就是执着缘起法是真实的叫做遍计,缘起本来就是虚妄的,何以故?没有实体可得,没有实体可得,你怎么样说它是真实的呢?〖达佛真谛深理,一空一切空,无假无中而不空〗你如果说到空,一空就是如果你说到空,一切讲到的统统是空,一空一切空就是当你谈到空性的时候,那一切都是俱足空性,无假无中没有一样缘起法,乃至所谓的中道那不是空,而不空对不对?统统是空。〖悟如来藏如实空义〗如实空义,如实那么就是指实相不立一切法的空义,〖名为无法〗再来编第二〖了知三土欲爱即假〗三土就是凡圣同居土、方便有余土、实报庄严土,这个三土的欲爱,当下就是缘起法,即假就是缘起的,它也是缘起的怎么样?〖名断欲去爱,识自心源依他如幻〗了解缘起法就是如幻的,〖达佛俗谛真理,一假一切假,无空无中而不假〗意思就是一切假若论到假相的缘起那么一切都是缘起,为什么呢?空性也是缘起里面所显现出来的,中道也是缘起里面所显现出来的,你能够离开缘起吗?而不假,而不离假,不假就是不离开假相,不离开缘起,加一个字更清楚,无空无中而不离假,不离假不离缘起,空性里面没缘起怎么显空性,没有缘起怎么显中道呢?对不对?没有缘起怎么显中道,〖悟如来藏如实不空义名无为法〗第三,再来就编三〖了知三土欲爱即中〗就是中道,〖名断欲去爱,识自心源圆成本具,达佛中谛深理一中一切中〗讲到中谛统统是中谛,〖无空无假而不中〗意思就是说空性就是中道,缘起就是中道,当下就是完成空假中的思想,怎么可以离开空跟假来讲中道呢?〖悟如来藏离即离非〗也不该离,就是说也不可以远离这个即,也不可以远离非,但是也就是即也就是非,所以说离开即就是离开当下,离开非也是离开否认的,离开肯定也离开否定,为什么?因为它同时俱足,你不能偏哪一方的,也是即也是非,〖是即非即义〗所以说是当下也可以说不是,是即就是当下就是,非即呢?你也不能否认假相,〖名无为法〗无为法,无为法就是空,〖此无为法,本自有之,非属新生,故「内无所得」,惟一真心,心外无法,故「外无所求」,知法如筏〗就像木筏一样,船一样,木筏,船一样,〖故「心不系道」〗心不系道,知道说用了就放下,用了就放下,法就是让我们渡河的,渡了就放下,简单讲我们运用佛法的文字,我们不能著于文字的观念,要专修观照,符合心法才是法,如果你一天到晚在文字上、书本里面、佛经里面打转,自己不修行、不观照,还没有解脱,遇到事情跟以前一样,这样子干脆不要看,看那么多经典,到最后跟阿难一样,阿难,对不对?听了那么多,多闻无益,不观照、不如实相的道理,没有用,心不系道,〖已断惑种故「亦不结业」〗已经断这个迷惑颠倒的种子了,〖证无分别根本实智故「无念」,证不思议后得权智故「无作」,称性之修,修即无修〗修就是造作,造作当体就是空,注意!修即无修就是你一切的造作都是身、口、意,但是它当体即空,所以无修这不能讲修,修就是次第,次第,你有次第是不能顿入的,无修就是顿入没有次第的,所以我才告诉诸位,你那个次第思维的模式如果不放下,那个累积的观念不放下,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,累积的观念不放下,在里面打转是非、善恶,你不能成道,你如果不会一念回光返照,一念无生你永远是凡夫,修即无修〖故「无修」全性作证,证无别证,故「非证」,诸位如丈尺显虚空〗丈尺一点点显虚空,〖而虚空元非丈尺,又如入海虽辨深浅而深浅元非大海〗本来就不是大海了,原来就不是大海了,〖故云「不历诸位而自崇最,名之为道」也〗名之为道,〖藏教则因灭会真〗因灭会真,什么叫做因灭会真呢?因,体会到因当下就是非因而会到真实的空性,因灭会真就是这个意思,因当下要非因,〖灭非真谛〗灭非真谛,因为它还是有,〖故真谛不历诸位〗如果是灭那么就是有所谓的因果的,这个由后面灭掉前面,那么空没有了,所谓的灭不灭的道理,故真谛不历诸位,那么简单讲要体会、开悟,开悟就是在那一刹那之间,完全的进入空性的状态,叫做契入,不思善、不思恶就这么,时是明上座本来的面目,当下像被电电到,原来如此,就不会说我再想想看,那就完了,你说我不思善、不思恶,然后头脑就。。。师父,我再回去想想…
《佛说四十二章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