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四十二章经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完了,渐就完了,这种要慢慢体会,慢慢体会,体会到有一天你尿桶打破,开悟,体会有一天苹果掉下来,开悟,你一定要有这种过程,然后累积,累积的善因缘,福德因缘,听经闻法,到有一天本性原来是这样子,我们的本性原来是这样子,原来是这样子,这样子,要不然没有办法讲,没有办法讲 。

  因为我以前没有了解本性的东西,都想说奇怪这个都是生灭的东西,生灭的东西本性到底要安在哪里呢

  无所住,无所住就是什么也没有,什么也没有本性到底在哪里

  是什么叫做本性

  我那时候都是把本性形象化,我都把清净的本性形象化,不晓得离执就是本性,不了解这一句话,什么叫做本性形象化

  认为本性它是一种东西,本性它是一种观念,是严重的错误,严重的错误,要不然在生灭法里面找不到,硬要把本性拿出来一种东西,不晓得它是无体可得,本来就没有的东西,你硬要把它拿出来什么东西,对不对?你说我来观苦,我来观苦,观苦、观苦,我来对治,那是方便说,苦没有实体可得,你对治什么东西,苦本来就没有实体可得,你对治什么东西对不对??那就是不了解本性的人,他才会我来对治、我来对治,克制一下,没有解脱的人,所以说无量的差别相,因缘相、次第相,都是为了那最后的一念佛道顿悟,进去,记住师父的话,没有顿悟,你就是在有阶位有次第,就永远在因果的生灭法里面打转,永远,包括法执都是这样子。〖仍缚有为,不得名为沙门,「识心」者,了知心外无法,即悟遍计本空〗什么叫做遍计本空呢?遍计的旁边写个,缘起法本身的错误的执着叫做遍计,执着有为法为有叫做遍计,他不晓得缘起法本来就是空,譬如说这个杯子,这就是杯子,这个就是杯子,这个杯子,我们人这个世间,讲起来是很悲哀的事情,什么事情,都没有把事情弄得很清楚,执着自己的观念,就是拼命的吵架,有一次,我去银行,我去银行,去银行的时候,有一位女众正在发火,我明明存十万,为什么剩下九万五千?今天一定要讲出一个道理来,一定要给我一个交代,她昨天明明算十万,今天拿来存银行,存款簿一看九万五,你今天对我没有交代了,在银行里面破口大骂,经理也出来摆不平,经理也摆不平,经理说我再查查看、再查查看,经理不敢得罪她,开始,五千一定要查出来,就开始一个一个问,一个一个问,大家都说没有,为了这五千她就是不走,她说你这样子我要告你,就把那个地方搞得鸡犬不宁,经理也来,到最后没有办法,不然你稍微冷静一下,我再查查看,你那里也稍微注意一下,不会错,我昨天算的就是十万,很肯定,绝对不会错,肯定不会错,这个女众在银行,搞了老半天也没有办法解决,经理说:不好意思已经很晚了,要关门了我们还要结帐,要不然明天我们再来讲好了,一回到家,她先生下班回来,他太太还在那边,今天差点被银行气死,她先生问说:怎么了?到底怎么了?我昨天算明明十万,到银行竟然少了五千!不是啦!那五千是我抽走的,我今天要加油、要吃饭,要缴税金是我拿走的,她说:我今天跟人家吵了一天,真是糟糕,跟人家吵了一天,真是太不好意思了。我要是那位女众,下次去,脸不知道往哪里摆会羞死了,跟人家吵了一天,那一种没有调查清楚,就乱诬告人家还吵了一天,她不放过人家,她认为银行吞了她五千块,这个就是我们说遍计所执,就是说我们一些事情要冷静,遇到什么事情我们一定要冷静,事情的来龙去脉调查清楚,才不会冤枉好人,你看这位女众,不分青红皂白的吵了一天。

  再来,〖达本者,了知心性无实,即悟依他如幻,解无为法者,了知真如,与一切法不一不异〗一切法你不可说它是一,你也不能说它有所差别,〖即证圆成实性,梵语「沙门」,此翻勤息谓勤修戒定慧,熄灭贪嗔痴也〗熄灭贪嗔痴,〖「常行二百五十戒」即增上戒学〗〖「进止清净」即增上心学〗进止清净要无相,〖「为四真道行」即增上慧学〗增上慧学,〖谓观察四谛而修道行也「阿罗汉」,具含三义,一杀贼,二应供,三不生,乃沙门所证第四无学之果,断尽三界见思二惑〗〖「飞行变化」,聊〗聊就是姑且〖举六神通之一事,「旷劫寿命」谓三种意生身〗这个意生身就是你想要投胎转世到哪里,都控制在你的意念,这个就是意生身,华严讲的特别多,华严讲的有十种意生身,那更不得了,今生今世师父如果没有开华严,你也必须要把它看,就是怕看不懂,华严可以说。。。研究华严的哲学思想,实在是这一指,就是这一指非常的棒,华严的哲学思想,非常高深的哲学,而且华严研究以后,你会辩才无碍,而且对我们修行无量无边,你如果研究华严,你的思维模式就会改变,我们人生的思维模式叫做积累的思维模式,我们生命的思维模式是一、二、三从小就这样子,对不对?就是从后面反过来转也是一样,ZERO、one、two、three、four、five、six、seven、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。都是思维模式,反过来讲-1、-2、-3,简单讲我们众生,为什么叫众生,他的思维的模式就是累积的,累积就是错误,累积的思维模式就是错误,佛陀的思维模式不是这样,佛法的思维模式像华严的哲学,那不是这样思维模式的,华严的哲学思维的模式就是一非一,说一它不是一,当体即空,说一方便说,说理当下就空,我们说零是没有,华严讲零是最大,零是最大的,华严讲零是最大,换句话说绝对是最大的,没有数量是最大的,1后面加0,10后面再加0,100,后面再加0就1000,0是最大的,当你无相的时候你后面不要加,你把1改成0无止尽的,连那个1都不要假设,连那个假设就是离戏论,连1,1也是戏论,1是假设,连那个假设的戏论统统放下,最大、最大、最大,无量无边,无量无边,还会吹,华严的思维模式就是这样子,芥子纳须弥、须弥纳芥子,芥子纳须弥、须弥纳芥子的思维模式,就是这样子,大能容小、小能容大,不一样的,所以一个有智慧的人,不是我们所想的,不是,佛陀的智慧,不是用你有限的生命的观念,有办法猜佛陀他到底在想什么?我们没有办法的,简单用四果罗汉的思维方式包括菩萨的思维方式,统统没有办法了解佛,师父刚刚讲的这个观念,你想想看是不是这样子?是,是就很可怕,以师父这么烂的程度,都让你很惊讶surprised,何况是佛陀,师父这种这怎么烂的人,讲的这种观念,你就觉得很有学问了,真的很有学问了对不对?何况佛,他的思维方式,不是像我们众生的,大彻大悟的人,才不是像众生的想法,完全不一样的,为什么?因为你是累积的,所以你落入数量观,落入对立观,落入分别、执着统统是凡夫,统统是凡夫,不能进入绝对的真空状态,用数学就可以证明,再来〖堪能随愿久住「住动天地」言罗汉所住之处,天神地祇〗地祇就地神,〖皆为感动,或可一行一住,皆能震动天地也〗皆能震动天地也,〖「阿那含」,此云不还即第三果〗〖「十九天」者,从四天王上至无烦,为第二十,则超过下十九天,繇彼已断欲界九品思惑,即于五净居天〗那么这个五净居天,又作五不还天,我们说的无烦天、无热天、善见天、善现天、色究竟天,五净居天当〖中证阿罗汉〗证得阿罗汉,无烦天、无热天、善见天、善现天、色究竟天--五不还天,〖不复还来欲界也,「斯陀含」此云一来,即第二果〗第二果〖已断欲界六品思惑,余三品在〗后面的三品还在,〖故一上欲天,一还人中,即证阿罗汉也「须陀洹」此云预流,即是初果,已断三界见惑〗思惑都还没有断,〖初预圣流〗一开始接近圣流,〖不复堕三恶道,但欲界九品思惑全在,故能更润七生〗还有经过七生天上、人间,就是烦恼的业滋润,而生当来之果叫做润,润就是滋长生死、增长生死,还有生死的水份在,还有生死的习气在,润也可以就是习气,润,就是润七生,还有没有断的七生七世的习气,三界内的不是界外的,我讲的是三界内的习气,〖谓欲界上上品〗上上品就是最难断,〖任运贪嗔痴慢,能润二生〗这是指思惑,底下讲的都是思惑,欲界思惑有九品,上品分三,中品分三,下品也分三,所以上品分上上品、上中品、上下品,中品也是分上、中、下,下品也是分上、中、下,所以变成九品,九品的上上品就是愈来愈难断,下下品就愈来愈容易断,所以说上上品任运贪嗔痴慢,能润两生就是思惑,欲界的思惑,上上品两生才断得了,〖上中品惑,能润一生上下品惑,亦润一生,中上品惑,亦润一生中中品、中下品惑,共润一生,下上品、下中品,下下平惑,共润一生〗所以下下品较容易断,上品较难断,就像我们到极乐世界去,上上品的莲华也很困难,也很困难除非你证到无生,要不然实在不太可能,要不然你就要念到事一心不乱,大修福德,大修福德,〖七番生死之后,方证阿罗汉果此约任运断者,若加行断,则复不定〗如果加行来断那是不一定的,意思不一定就是不一定这样子七番生死,所以这任运断,任运断就是不假造作,七生七世一定解决生死,最慢,任运断就是最慢,最慢任运生死,如果加行断,加行就是我下一番功夫,不要说七生,这一生就要解决了,这一生就要解决了,不要说经过七生七世才来了生死,加行断不定,有时候一生,有时候两生,最慢七生一定要了生死,〖然三界见思虽有多品多类,总以爱欲为本〗所以这个爱欲你把它框一框,我们愈少愈好,愈少愈好,有好东西就拿出来分给别人,分给人吃、分给人用,好的东西赶快施舍出去,赶快施舍出去,我们会活多久没有人知道,〖爱欲一断,便出苦轮,故喻如四肢一断决不复用也〗尤其是我们男女的情执,夫妻的情执,那么我们应当平淡看之,〖佛言:出家沙门者,断欲去爱,识自心源,达佛深理,悟无为法,内无所得,外无所求〗真好,内外都无…

《佛说四十二章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佛说八大人觉经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