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四十二章经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果他临命终的时候,临命终的时候,天界的人要来接引了,兜率天的人要来接引,都要来接引,还好他保持正念,要不然他一下子就到天界去了,以世间人来讲,天界已经光明无量了,兜率天四层天,因为他修得很好,他念佛修净土法门,念佛念到有定,我告诉过诸位,你如果念佛净土法门,没有往生的话也不得了,也往生天界,为什么呢?因为他心无散乱,他就是念佛念到一心不乱,临命终的时候,忉利天的仙女都来接引了,这位高僧大德,还好心很定不好色,他对女性的仙女没有兴趣,没有兴趣,他内心动一个念头说,我这辈子是求往生极乐世界的,我是要求生极乐世界的,天界我不去,刹那之间天人化掉,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现前,临命终那个定很重要,非常重要,但是定很重要还有最重要的就是要收集善根,你要记住佛陀那一句话,【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】,就是说平常你要赶紧为善,你要赶快收集善的因缘,听经闻法开智慧,能帮忙人家尽量帮忙,发善心,做好人,讲好话,善的因缘尽量赶快去做,这样临命终,我说就像《净土圣贤录》写的,如果你没有往生极乐世界,你也会去天界,而且天界的地方他也有佛法,因为你的善根深厚,你也会有佛法,总而言之修行是绝对有好处的,拼命念佛绝对不会吃亏的,【灭是出世之果谓因灭故果灭,便得寂静无为安乐,道是出世之因,谓略则戒定慧,广则三十七品,所谓四念处,四正勤,四如意足】这个都讲过了,【五根,五力,七觉支,八正道也】这个我们在十四讲表,一些经典,《楞严经》统统讲过了,我告诉过诸位,名相一个个再重复来解释,就没有那么多时间,【此四皆名"谛"者苦集灭道,审实不虚故,复名"四胜谛"者,惟有圣智乃证知故,佛即证见此四谛理】转令一切众生咸使闻知从佛后得智中,后得智那么就是我们所讲的权智,后得智就是权智,依体起用,流出法音,度入众生心中,故名为轮,这个轮如果碾下去,烦恼就没有了,【又轮者,摧碾之义】摧就是摧服,碾就是压迫你的意思,烦恼把你摧折掉,破除的意思【以此教法,转破众生见思诸惑,故名为轮,说此四谛*轮,凡有三转:一者,示转】在旁边写个上根器的人,上根的人,上根器的人一开示就马上入道,示转,佛陀只要告诉你这是痛苦的,痛苦会逼迫我们,一天到晚都逼迫我们,此是集有招感生死的性,【此是灭,可证性】我们可以得证,大家都有佛性,此是道,三十七道品,道就是通往,【可修性】这样马上证阿罗汉果,阿罗汉果,【二者,劝转】这是中根器的,在旁边写个中根器的,劝转,劝导你要修行,【谓此是苦,汝应知】贪嗔痴【此是集】涅槃这是可以灭一切的苦【汝应证】三十七道品,八正道【此是道,汝应修】最后一个是下根器的人,下根器的人叫做【证转】证转就是佛陀自己自内证,要求众生相信他,【谓此是苦,我已知】就是你要相信我是佛陀,我已经很清楚知道这个世间是苦的,我已知就是你要相信我,我已经知道,然后加一句你要相信我,【此是集,我已断】你要相信我,【此是灭,我已证】你要相信我佛陀,【此是道,我已修】你要相信我,用他自己做比喻勉励我们修行,简单讲下根器的人,就是要加一个你要相信,要相信佛陀,【是为法宝初现世间也,憍陈如等五人者,一阿湿婆,此翻马胜,二跋提,此翻小贤,三拘利,或名摩诃男,此三人皆佛父党】党就是父亲那一系列的,不是母亲,父党,不就是他父亲那一党的,不是,是属于父亲这一边的亲戚,党就是亲戚的意思,皆是属于父母亲这一边的亲戚,再来【四憍陈如,此翻火器,五十力迦叶】这是外道,【或名婆敷,此二人皆佛母舅,初太子踰城出家,父王思念不置】不置就是心不安,父王思念不置,不置就是心没有办法安住下来,不置,心不安叫做不置,父王思念而心不安,【命此五人寻之】太子取修行不知道修的怎么样,有没有发疯,【太子既誓不肯归,五人不敢归国】找不到太子,找到太子结果不肯回来,我们也没有办法,太子出家干脆不要回去了,没办法覆命,他(太子)请不回去,【遂相侍从】就在他的身边做侍者,【太子既修苦行,二人不堪苦行者先自遁去】遁去就逃走,逃走,逃走,那是他们去他们去了二个,如果是我去我一定排第一个,第一个先走,我就说世尊你先修,等你成道才告诉我就好了,我用头脑比较快,用吃苦的比较慢,你修行就好有消息再告诉我,这两个人不堪苦行,我就不用堪苦行,我就不会去做这个,我会吃苦到某种程度,用脑的苦我可以,用身体的苦不吃,不睡,坐在树下淋雨这个我没有办法,没有办法,我不会这么修法,苦行自己先遁去,逃走,【太子后受美食,三人乐苦行者亦复舍去】,瞧不起太子,你看,接收供养,你看,太苦受不了了,世尊是说,太过苦不能修行要中道,不可以太享受,也不可以把身体弄得太痛苦,简单,基本的饮食也要有,结果三个喜欢苦行的人,瞧不起太子,想说太子接收供养没有志气,【舍去,于鹿苑中各修异道,佛既成道,观此五人应先得度,遂往就之,初转*轮,憍陈如先悟】,一听到四谛法马上开悟,你看这样我们就不用,那么费心的搞了老半天,世尊你先得度一来先开示,哪需要搞了那么久对不对?你老人家比较伟大,你是圣人对不对?修一修再教我们,这样我们就轻松多了,乔陈如先悟,次说布施持戒生天之法,诃欲不净,就是说一切的欲望都是不净,都是烦恼法,赞叹出离为乐,尤其是阿含,四阿含就是赞叹离欲之行,出离心很强,尤其是阿含的《四阿含经》那个出离心非常的强,【阿湿跋提寻悟】接着又悟【第三说法,迦叶拘利亦悟】又开悟,碰到佛陀每一个都开悟,【是为僧宝初现世间也,第四文中复有比丘等者,佛既度此五比丘已,次复度耶舍等五十五人,三迦叶等一千人,舍利弗,目犍连等二百人,从是以后,度人无量,咸令成比丘性】,每一位都让他做比丘,【言比丘者,此翻除馑】就是福田的意思,【谓其具持二百五十净戒,堪为人世福田,除彼众生,因中果上之饥馑也,所以供养僧团】,供养比丘也是功德无量,所以斋僧大家都尽心尽力,都尽心尽力在供僧,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福田,大家都知道这是福田,世尊在经典上说,在戒律学里面说的,供养一个不持戒的比丘,尚且无量无边的功德,尚且,就是说这个比丘不是很有修行,但是他现僧相你供养他,尚且无量无边的功德,何况持戒清净的比丘,所以释迦牟尼佛说,打我破戒比丘,比杀八万四千父母罪更重,就是说这个比丘破戒,你连动都不能动他,这个比丘就算破戒你动他看看,你会下无间地狱,比杀八万四千的父母罪更重,想想看他还是僧宝,所以你不要破见,你不要破见,破见就完了,破见就外道是不是?所以说比丘当中不管有修没有修我们一律恭敬,至少他有袈裟,【又含三义:一破恶,二乞士,三怖魔,所说诸疑,求佛进止,犹言抉择可否也,合掌表于一心听法,不惰不散】,佛陀当时在世,听法那是很精进的,都是跪着听,不像我们现在坐着听,要不然就席地而坐,佛陀当时在世在听经是坐着,徒弟不可以头比师父高,师父如果坐在椅子上,徒弟走到世尊的面前,每一个头都要低下,你现在去泰国看看,那一个徒弟敢头部比师父更高,没有人敢,所以师父拜到高的,比较不会那么痛苦,因为他很高,拜到矮的师父你就会很吃力,师父很矮而他一百八十几,你叫他低下头来他会受不了,头不低下又不行那是我师父,所以拜到矮的师父会很吃力,他要低下头来不敢比师父更高,真的,【已上序分,下皆正说】正说。

  

  四十三页倒数第三行,【佛言:辞亲出家】,辞亲出家,亲就是我们的双亲,父母,亲戚朋友,【识心达本】了解我们本来的这一颗心,【解无为法,名曰沙门,常行二百五十戒,进止清净】进止就是行住坐卧,进止就是进退非常的恰到好处,进止就是进退的意思,该进的进,该退的退,要非常的恰到好处的清净,【为四真道行】把笔拿起来,这四真就是四谛,四真谛,四真道行就是四谛道行,【成阿罗汉。阿罗汉者,能飞行变化,旷劫寿命,住动天地。次为阿那含,阿那含者,寿终灵神上十九天,证阿罗汉,五不还天】,五不还天就是第十九天,【次为斯陀含,斯陀含者,一上一还,三果再来就是四果,一上一还,即得阿罗汉。次为须陀洹,须陀洹者,七生七死,便证阿罗汉】,经过七生七死就阿罗汉了,【爱欲断者,如四肢断,不复用之,此第一章,总明沙门果证之差别也,欲证沙门四果,必须辞亲出家,识心达本,解无为法】了解无为法就没有事情了,就无事了,【盖父母不许则佛法中不听出家,出家而不识心达本,则身虽离俗,仍缚有为】有为就是生灭法,就是因果法,就是造作法也就是执着法,你有所造作有所执着只能讲福不能讲慧,只能讲福不是真正清净的福,被有为法所缚,所以你如果要直接进入无为法,就是一切法无相,一切法无念,无所得,当下一定要契入空性的东西,所有的有为法的造作,如果不能顿悟入无为法,所有的有为法都只是在资粮而已,只是资粮而已,所以简单讲,你如果要成道一定要顿悟,最后那一念是一定要顿悟才有办法,不能用渐进修行,渐进修行有无量的过患,渐进修行其实那个渐进以前都不叫做修行,那叫做资粮而已,到最后悟他一定要顿入,顿入,顿入才能契会佛性的东西是什么,譬如说我今天断了一点点惑,明天断了一点点惑,后天断了一点点惑,那只是方便讲而已,真正的佛性它没有阶位,它不是因果,它是非因非果,它是不昧因果,即非因非果,它是无为,无为就是不加造作,身口意都是缘生缘灭的东西,所以在身口意里面都是达到清净的,不假任何的思维造作。散发我们本性本来的东西,所以修行到最后都没有所谓的渐修,渐修是方便说,佛道的最后那一念,那一定是顿不能渐,渐就…

《佛说四十二章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佛说八大人觉经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