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四十二章經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果他臨命終的時候,臨命終的時候,天界的人要來接引了,兜率天的人要來接引,都要來接引,還好他保持正念,要不然他一下子就到天界去了,以世間人來講,天界已經光明無量了,兜率天四層天,因爲他修得很好,他念佛修淨土法門,念佛念到有定,我告訴過諸位,你如果念佛淨土法門,沒有往生的話也不得了,也往生天界,爲什麼呢?因爲他心無散亂,他就是念佛念到一心不亂,臨命終的時候,忉利天的仙女都來接引了,這位高僧大德,還好心很定不好色,他對女性的仙女沒有興趣,沒有興趣,他內心動一個念頭說,我這輩子是求往生極樂世界的,我是要求生極樂世界的,天界我不去,刹那之間天人化掉,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現前,臨命終那個定很重要,非常重要,但是定很重要還有最重要的就是要收集善根,你要記住佛陀那一句話,【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】,就是說平常你要趕緊爲善,你要趕快收集善的因緣,聽經聞法開智慧,能幫忙人家盡量幫忙,發善心,做好人,講好話,善的因緣盡量趕快去做,這樣臨命終,我說就像《淨土聖賢錄》寫的,如果你沒有往生極樂世界,你也會去天界,而且天界的地方他也有佛法,因爲你的善根深厚,你也會有佛法,總而言之修行是絕對有好處的,拼命念佛絕對不會吃虧的,【滅是出世之果謂因滅故果滅,便得寂靜無爲安樂,道是出世之因,謂略則戒定慧,廣則叁十七品,所謂四念處,四正勤,四如意足】這個都講過了,【五根,五力,七覺支,八正道也】這個我們在十四講表,一些經典,《楞嚴經》統統講過了,我告訴過諸位,名相一個個再重複來解釋,就沒有那麼多時間,【此四皆名"谛"者苦集滅道,審實不虛故,複名"四勝谛"者,惟有聖智乃證知故,佛即證見此四谛理】轉令一切衆生鹹使聞知從佛後得智中,後得智那麼就是我們所講的權智,後得智就是權智,依體起用,流出法音,度入衆生心中,故名爲輪,這個輪如果碾下去,煩惱就沒有了,【又輪者,摧碾之義】摧就是摧服,碾就是壓迫你的意思,煩惱把你摧折掉,破除的意思【以此教法,轉破衆生見思諸惑,故名爲輪,說此四谛*輪,凡有叁轉:一者,示轉】在旁邊寫個上根器的人,上根的人,上根器的人一開示就馬上入道,示轉,佛陀只要告訴你這是痛苦的,痛苦會逼迫我們,一天到晚都逼迫我們,此是集有招感生死的性,【此是滅,可證性】我們可以得證,大家都有佛性,此是道,叁十七道品,道就是通往,【可修性】這樣馬上證阿羅漢果,阿羅漢果,【二者,勸轉】這是中根器的,在旁邊寫個中根器的,勸轉,勸導你要修行,【謂此是苦,汝應知】貪嗔癡【此是集】涅槃這是可以滅一切的苦【汝應證】叁十七道品,八正道【此是道,汝應修】最後一個是下根器的人,下根器的人叫做【證轉】證轉就是佛陀自己自內證,要求衆生相信他,【謂此是苦,我已知】就是你要相信我是佛陀,我已經很清楚知道這個世間是苦的,我已知就是你要相信我,我已經知道,然後加一句你要相信我,【此是集,我已斷】你要相信我,【此是滅,我已證】你要相信我佛陀,【此是道,我已修】你要相信我,用他自己做比喻勉勵我們修行,簡單講下根器的人,就是要加一個你要相信,要相信佛陀,【是爲法寶初現世間也,憍陳如等五人者,一阿濕婆,此翻馬勝,二跋提,此翻小賢,叁拘利,或名摩诃男,此叁人皆佛父黨】黨就是父親那一系列的,不是母親,父黨,不就是他父親那一黨的,不是,是屬于父親這一邊的親戚,黨就是親戚的意思,皆是屬于父母親這一邊的親戚,再來【四憍陳如,此翻火器,五十力迦葉】這是外道,【或名婆敷,此二人皆佛母舅,初太子踰城出家,父王思念不置】不置就是心不安,父王思念不置,不置就是心沒有辦法安住下來,不置,心不安叫做不置,父王思念而心不安,【命此五人尋之】太子取修行不知道修的怎麼樣,有沒有發瘋,【太子既誓不肯歸,五人不敢歸國】找不到太子,找到太子結果不肯回來,我們也沒有辦法,太子出家幹脆不要回去了,沒辦法覆命,他(太子)請不回去,【遂相侍從】就在他的身邊做侍者,【太子既修苦行,二人不堪苦行者先自遁去】遁去就逃走,逃走,逃走,那是他們去他們去了二個,如果是我去我一定排第一個,第一個先走,我就說世尊你先修,等你成道才告訴我就好了,我用頭腦比較快,用吃苦的比較慢,你修行就好有消息再告訴我,這兩個人不堪苦行,我就不用堪苦行,我就不會去做這個,我會吃苦到某種程度,用腦的苦我可以,用身體的苦不吃,不睡,坐在樹下淋雨這個我沒有辦法,沒有辦法,我不會這麼修法,苦行自己先遁去,逃走,【太子後受美食,叁人樂苦行者亦複舍去】,瞧不起太子,你看,接收供養,你看,太苦受不了了,世尊是說,太過苦不能修行要中道,不可以太享受,也不可以把身體弄得太痛苦,簡單,基本的飲食也要有,結果叁個喜歡苦行的人,瞧不起太子,想說太子接收供養沒有志氣,【舍去,于鹿苑中各修異道,佛既成道,觀此五人應先得度,遂往就之,初轉*輪,憍陳如先悟】,一聽到四谛法馬上開悟,你看這樣我們就不用,那麼費心的搞了老半天,世尊你先得度一來先開示,哪需要搞了那麼久對不對?你老人家比較偉大,你是聖人對不對?修一修再教我們,這樣我們就輕松多了,喬陳如先悟,次說布施持戒生天之法,诃欲不淨,就是說一切的欲望都是不淨,都是煩惱法,贊歎出離爲樂,尤其是阿含,四阿含就是贊歎離欲之行,出離心很強,尤其是阿含的《四阿含經》那個出離心非常的強,【阿濕跋提尋悟】接著又悟【第叁說法,迦葉拘利亦悟】又開悟,碰到佛陀每一個都開悟,【是爲僧寶初現世間也,第四文中複有比丘等者,佛既度此五比丘已,次複度耶舍等五十五人,叁迦葉等一千人,舍利弗,目犍連等二百人,從是以後,度人無量,鹹令成比丘性】,每一位都讓他做比丘,【言比丘者,此翻除馑】就是福田的意思,【謂其具持二百五十淨戒,堪爲人世福田,除彼衆生,因中果上之饑馑也,所以供養僧團】,供養比丘也是功德無量,所以齋僧大家都盡心盡力,都盡心盡力在供僧,因爲大家都知道這是福田,大家都知道這是福田,世尊在經典上說,在戒律學裏面說的,供養一個不持戒的比丘,尚且無量無邊的功德,尚且,就是說這個比丘不是很有修行,但是他現僧相你供養他,尚且無量無邊的功德,何況持戒清淨的比丘,所以釋迦牟尼佛說,打我破戒比丘,比殺八萬四千父母罪更重,就是說這個比丘破戒,你連動都不能動他,這個比丘就算破戒你動他看看,你會下無間地獄,比殺八萬四千的父母罪更重,想想看他還是僧寶,所以你不要破見,你不要破見,破見就完了,破見就外道是不是?所以說比丘當中不管有修沒有修我們一律恭敬,至少他有袈裟,【又含叁義:一破惡,二乞士,叁怖魔,所說諸疑,求佛進止,猶言抉擇可否也,合掌表于一心聽法,不惰不散】,佛陀當時在世,聽法那是很精進的,都是跪著聽,不像我們現在坐著聽,要不然就席地而坐,佛陀當時在世在聽經是坐著,徒弟不可以頭比師父高,師父如果坐在椅子上,徒弟走到世尊的面前,每一個頭都要低下,你現在去泰國看看,那一個徒弟敢頭部比師父更高,沒有人敢,所以師父拜到高的,比較不會那麼痛苦,因爲他很高,拜到矮的師父你就會很吃力,師父很矮而他一百八十幾,你叫他低下頭來他會受不了,頭不低下又不行那是我師父,所以拜到矮的師父會很吃力,他要低下頭來不敢比師父更高,真的,【已上序分,下皆正說】正說。

  

  四十叁頁倒數第叁行,【佛言:辭親出家】,辭親出家,親就是我們的雙親,父母,親戚朋友,【識心達本】了解我們本來的這一顆心,【解無爲法,名曰沙門,常行二百五十戒,進止清淨】進止就是行住坐臥,進止就是進退非常的恰到好處,進止就是進退的意思,該進的進,該退的退,要非常的恰到好處的清淨,【爲四真道行】把筆拿起來,這四真就是四谛,四真谛,四真道行就是四谛道行,【成阿羅漢。阿羅漢者,能飛行變化,曠劫壽命,住動天地。次爲阿那含,阿那含者,壽終靈神上十九天,證阿羅漢,五不還天】,五不還天就是第十九天,【次爲斯陀含,斯陀含者,一上一還,叁果再來就是四果,一上一還,即得阿羅漢。次爲須陀洹,須陀洹者,七生七死,便證阿羅漢】,經過七生七死就阿羅漢了,【愛欲斷者,如四肢斷,不複用之,此第一章,總明沙門果證之差別也,欲證沙門四果,必須辭親出家,識心達本,解無爲法】了解無爲法就沒有事情了,就無事了,【蓋父母不許則佛法中不聽出家,出家而不識心達本,則身雖離俗,仍縛有爲】有爲就是生滅法,就是因果法,就是造作法也就是執著法,你有所造作有所執著只能講福不能講慧,只能講福不是真正清淨的福,被有爲法所縛,所以你如果要直接進入無爲法,就是一切法無相,一切法無念,無所得,當下一定要契入空性的東西,所有的有爲法的造作,如果不能頓悟入無爲法,所有的有爲法都只是在資糧而已,只是資糧而已,所以簡單講,你如果要成道一定要頓悟,最後那一念是一定要頓悟才有辦法,不能用漸進修行,漸進修行有無量的過患,漸進修行其實那個漸進以前都不叫做修行,那叫做資糧而已,到最後悟他一定要頓入,頓入,頓入才能契會佛性的東西是什麼,譬如說我今天斷了一點點惑,明天斷了一點點惑,後天斷了一點點惑,那只是方便講而已,真正的佛性它沒有階位,它不是因果,它是非因非果,它是不昧因果,即非因非果,它是無爲,無爲就是不加造作,身口意都是緣生緣滅的東西,所以在身口意裏面都是達到清淨的,不假任何的思維造作。散發我們本性本來的東西,所以修行到最後都沒有所謂的漸修,漸修是方便說,佛道的最後那一念,那一定是頓不能漸,漸就…
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佛說八大人覺經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