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看,這樣子就不必再說了,因爲他這樣子還早,不思善、不思惡,這就是本來的面目,原來如此,這樣就孺子可教也,孺子可教也,有的人也是會假裝,原來如此,下午要吃飯,開悟的人都是這個樣子,原來如此,你媽媽是女的、你爸爸是男的,我今天才知道你媽媽是女的,開悟就是這樣子,講的都是瘋子的話,講的都跟瘋子的話一樣,再來〖通教即事全真〗通教事相當體就是空性,當體就是空性,〖故真谛不曆諸位〗真正空性的思想,它不能有階位的,〖別教則中道隨緣不變,故中道不曆諸位,圓教則一色一香無非中道,故中道不曆諸位,繇上一章,方知性不廢修〗你只知道本性,性不廢修的意思就是說,性就是理念,無生的理,不廢修:你不可以離開修行的,你不精進修行你就見不到無生,你就見不到無生的,你不要說一切法本來俱足,本性俱足,我也不必修善,也不必怎麼樣斷惡,也不必怎麼樣,在這因果法裏面打轉,師父講的本性非因非果,我告訴你是因是果,本性非因非果是站在當體即空,非因非果是站在理事圓融,你又不能離開因果的,你離開因果什麼叫非因非果,完蛋了,佛教完蛋了。給你這樣講就邪知邪見了,佛教離開因果,釋迦牟尼佛在叁藏十二部經典也是說這兩個字而已「因果」,講到最後就非因非果,對不對?所以說方知性不廢修,了解悟到本性的無生,但是不可以廢掉精進,修就是精進,一定要精進如鑽木取火,一直要參禅、一直要觀照,觀照到那一刹那之間,與中道、空性相應,〖繇今一章,方知修不礙性〗你所有的修行不礙性,爲什麼呢?我現在修善知道沒有善可得,對不對?來世這個色身,以後我們成佛才有叁十二相,我們如果沒有修福跟慧,我們怎麼會有叁十二相呢?對不對?所以我們一切的修行,都可以用本性來修,本性實在是不用修爲什麼?本性俱足,所有的修當下不離因果,因果當下你就要超越它,超越它,即因果超越因果也不離因果,不離因果,要正知正見是這樣子,〖繇上一章,方知即而常六〗什麼叫做即而常六呢?當體即空但是常常,六就是次第,常六,六就是理即佛,名字即佛、觀行即佛、相似即佛、分證即佛、究竟即佛,六就是藏、通、別、圓所講的,天臺裏面所講的六即佛,六即佛,即而常六意思就是雖然當體即空,但是常常次第清楚,次第清楚,〖繇今一章,方知六而常即〗雖然次第很清楚,當體契入空性,常即:常常不離當下,方知六而常即,〖四教皆論性修,皆論六即〗四教皆論本性不生不滅的修行,但是皆論六即,六即就是次第,性修就是沒有次第,沒有次第當下就是次第,次第就是沒有次第,行布不礙圓融,圓融不礙行布,〖通此旨者,則于一代時教,思過半矣!〗什麼叫思過半矣呢?思過半矣意思就是說通達道理的旨趣,那麼對如來的一代時教,大半都可以通達,思,過半,你要這樣念你就更清楚,思,過半矣。如果你好好的回光返照,通達了這個道理,思嘛過半,過半就是佛陀的一代時教,大半你就可以通達,過半就是通達佛陀所講的一半以上的教理你統統了解,叫做思過半矣,思就是如果你能夠回光返照,在這個地方通達,這個道理跟旨趣、宗旨,那麼對如來的一代時教,大半都可以通達,叫做思過半矣,〖佛言:剃除須發而爲沙門,受道法者,去世資材,乞求取足。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,慎勿再矣!使人愚蔽者〗讓愚癡遮蔽了我們的清淨本性,這兩個字〖愛與欲也〗愛就是貪、欲就是男女,你貪執一切還有男女的欲望,〖此第叁章,贊歎頭陀勝行〗勝行就是苦行,〖以爲證道要術也,上文既雲非修非證,恐人錯會,執性廢修〗執性廢修就是執理廢事,執理廢事,懂得道理本性俱足,這樣不用修了,不用修也不用拼命的講經,也不用拼命的布施,也不用做善事,那完了、完了,那完了,那就邪知邪見了,甯可著有如須彌山,不可著空如芥子許,甯可著有,著有就是因果,甯可執著因果如須彌山,執著沒有關系,不可著空如芥子許,不可以著這個偏空如芥子許,一點點都不可以,壞了因果的空那你就完蛋了,就斷滅見了,就不是正當的見地那完了,那完了,知道嗎?所以甯可著有如須彌山,不可著空如芥子許,不可以的,而且沒有因果那幹脆不要修,我們坐在這裏這麼辛苦做什麼,本性俱足,本性俱足你就坐在家裏發呆,呆呆傻傻的,執性廢修不可以俱足執理廢事,不可以的,〖故今特申抖擻應勞之行〗這個抖擻的意思就是振奮,是頭陀的別稱,在法苑珠林六度篇裏面講,頭陀就是抖擻,我們說抖擻,怎麼抖擻呢?我們這個衣服有肮髒的時候,拿起來抖動一下,抖動一下,抖就是提手旁再一個阿鬥的鬥,提手旁,擻就是提手旁再一個數目的數,數學的數,兩個,抖擻都是提手旁,抖提手旁然後加一個鬥,擻呢?一個提手旁加一個數目的數,抖擻,抖擻就是振動,振動就是振動去煩惱,就是說我們穿一件衣服,穿一件衣服上面如果有汙垢,我們拿起啪,我們衣服洗好的時候怕有髒,甩一下讓水落下再晾衣服,我們衣服拿起的時候會有灰塵甩一下振動一下,我們現在也是一樣,我們稍微精進一下修苦行,可以把那個煩惱抖掉,抖擻就是苦行,就是去塵垢意思,這是比喻的意思,振動一下,振奮一下自己的精神,塵勞之行,〖以爲斷欲去愛之方,譬如古鏡,雖複本具光明,理須磨拭〗磨拭就是好好的擦拭,〖方得瑩淨耳!〗瑩淨就是明亮光潔,明亮光潔,〖佛言〗還講的完嗎?講不完,講不完,沒辦法,講到一半的時候,用趕的也不好是不是?我們也不急著做什麼,世間人說,你講什麼那麼快在趕什麼?趕火車,所以聽法以後心中産生無量的喜悅、無量的安詳,記住!要把煩惱縮短到一念之間就要處理它,你的道就在你的眼前,不離一絲不離一毫,見見非見,見無所見,當下就是,所以說懂得佛法的人,一句話就解決了,不懂的人搞了老半天,搞了老半天,不能用次第,不能用累積的方式修行,要用契入空性的觀空、觀無生、觀緣起無自性、觀無常,直接觀無我這樣就入了,這樣就入了,最重要就是不要跟世間人亂搞,要放下別人的好、壞跟我們沒有關系,別人再怎麼壞,這都跟我們沒有關系,我們要活得自在,超越時間、空間的自在,歡歡喜喜,以前老和尚看徒弟在吵架,師父,師父他們兩個在吵架,甲來告訴他:師父他欺負我,你比較委屈,乙來告訴師父說:師父他欺負我,你比較委屈,爲什麼?你說什麼都對,他師父已自在什麼都解脫,什麼都解脫對不對?所以說法的東西會運用的話,不得了!什麼都是喜悅得不得了,什麼都是喜悅,你就不會板個臉,整天板個臉默默的不講話,我們要很高興的過日子,待人處世也很有禮貌,也很喜悅每一個衆生的優點,看到人家漂亮也贊歎,看人家富有也贊歎,看人家中狀元也贊歎,看人家考上大學也贊歎,看人家家庭和樂也贊歎看人家的優點都是在喜悅當中,看人家缺點不要靠近不要看,保護這顆清淨的心用本性來修行,所有的是非到我的心都沒有是非,是非,師父,怎麼樣才能沒有是非,從你本身做起,如果一切是非到你心中都沒有是非,是非都沒有了,都沒有了,世間都沒有是非,所以從你本身做起,師父怎麼樣才能夠沒有是非,很簡單從你本身下手,從你本身做起,所有是非到我這裏都沒有是非OK,沒有事情,你如果能夠做到這樣,道就在我們的心中了。
四十七頁倒數第叁行,〖佛言:衆生以十事爲善,亦以十事爲惡,何等爲十?身叁、口四、意叁,身叁者,殺盜淫,口四者,兩舌、惡口、妄語、绮語;意叁者〗〖嫉〗嫉妒、〖恚〗瞋恚、〖癡〗愚癡,〖如是十事,不順聖道名十惡行,是惡若止,名十善行耳〗,四十八,〖此第四章〗因爲我們是講四十二章經,那麼四十二章經這是第四章,第四章,〖明善惡無性〗無性的意思就是說沒有實體可得,沒有實體可得,善無善性,惡也沒有真正的惡性,意思是說善惡在一念之間,只要你能夠改變,就像一只手反過來是正面,再反過來是背面,那邊如果是正面這邊就是背面,所以說〖猶如反掌〗反掌就是同一體的意思,〖而生死涅槃〗這也是同一體性,如果說生死是生死,涅槃是涅槃,那麼這是二元論的,二元論的,生死涅槃同一個體性,〖惟此叁業〗身、口、意,〖更非他物也,斷他物命,名之爲殺〗名之爲殺,譬如說今天,蘇聯的一個聯邦叫做車城,車城國家不是很大,但是要宣布獨立,世界的國家怎麼來的,本來是一個很大的國家,然後分成一地一地,它不讓中央管理,宣布獨立,一個國家就産生了,國家就是這樣來的,現在蘇聯的車城要宣布獨立,葉利欽宣布轟炸,轟炸飛機飛過去的時候,昨天跟今天就死了好幾百人了,死的都是人民,小孩就在那邊哭,父母都死了,父母都死了,炸下去整個房子都是火在燒,都是火燒房子,總統一句話,葉利欽總統一句話,空襲一句話就死好幾百人,昨天一天就死了一百多人,以後那個業要怎麼承擔,所以說這個殺,斷他物命,名之爲殺,有時候不用你親自去殺,總統你不下命令沒有人敢空襲。〖不與而取〗不與就是不給你,沒有答應的意思,不與而取〖名之爲盜〗這個與就是給的意思,他不給你,而你就把它拿過來了,不與而取這樣子叫做偷盜,〖兩相交會,名之爲淫,鬥亂彼此,名爲兩舌〗這個文字都很簡單,〖咒咀〗這個念ju,〖罵詈〗咀那個也是咒罵的意思,跟言部一個且是一樣的,言部再一個且,而且的且,那個念咒詛,咒詛,那麼這個口部念ju,這個口部念ju,咀就是咒罵的意思,所以說應該念咒咀,那麼罵詈呢?這個詈就是罵的意思,咒咀罵詈,〖名爲惡口〗〖心口相違〗嘴巴講的跟心裏想的不一樣,心裏想的跟嘴巴講的不一樣,〖名爲妄言〗妄語這個我們就多了,幾乎每天都是說謊比較多,〖無義浮辭〗什麼叫做無義呢?對真理一點都不相應的,聽了也不會解脫的,沒有什麼意義的,浮辭就是浮華的、表面的,或者是…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