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天他來這裏很凶,我們也相同的對待他,除了你菩薩想救他也一樣示現給他看的,不然一般都會起瞋恨心,你是否聽說過物以類聚,今天他這麼壞來找我們,那叫做惡劣的人,我們也一樣發一個惡心,跟他一樣的,不是發菩薩對治的心,你爲了救他所以你發脾氣,你不是菩薩的心,你發的也是跟他一樣的心,你要我死,我不怕你亡,物以類聚這樣那麼就是同黨的,他下地獄你也要下地獄,也是一樣要下去,所以物以類聚,聰明的人就是不能跟他同黨,他今天無理來鬧我們,我們修養自己就好,避開就好,〖則反攬彼之惡成我之惡矣!〗沒有必要,這樣子他下地獄我們不必下去,〖佛言: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,故致罵佛〗有人聽到我在守道行大慈悲,來罵佛陀,〖佛默不對〗默然不回應他,〖罵止〗就停了,〖問曰:子以禮從人〗從人就是要人家接受,從人,就是贈送給別人叫做從人,這個從就是贈人,你拿這個禮物,從人就是要贈送給別人,〖其人不納〗這個子就是行惡的人、罵佛的人,你拿這個禮物要來贈送給我,那麼那個人不納,納就是接受,如果對方不接受,〖禮歸子乎?〗是不是要還給你呢?是不是你禮物拿來給我,我不接受,禮物是不是應該要拿回去,禮歸子乎?禮物你是不是要帶回去,〖對曰:歸矣!〗是啊!我要收回來,我要收回來,禮物我要收回來,禮物你不收當然我要收回來,〖佛言:今子罵我〗現在你罵我,〖我今不納〗我不接受,我不接受你的罵,〖子自持禍歸子身矣!〗你自己持這個禍患回歸子身矣,回歸你自己,今天你罵我我沒有接受,今天你要把惡的禮物自己要拿回去,子自持禍歸子身矣!〖猶響應聲〗聲音的最後叫做響,那麼他當然是應聲,響是應聲的,有聲就有響,有響必定有聲,〖影之隨形〗有形一定要有影,有影就有形,兩個不可離開,〖終無免離〗終無免離,所以我們造惡的人,到最後一定先腐蝕自己,一定要先腐蝕自己,別人未必能讓你傷害到,你如果發一個惡心自己先煩惱,你如果做一件惡事,自己先遭遇到因果,〖終無免離,慎勿爲惡〗在唯識學來講你種什麼念頭就要收什麼果報,一定的道理,你種什麼因,一定要收到什麼果報,一點都逃不掉的,〖此第七章,即上章「彼來惡者而自惡之」之明證也,今人聞罵,鮮不發瞋〗鮮就是少,很少人說不發瞋恨心的,〖大似領謝帖子〗就是領受別人的帖子,別人發帖子來,發瞋恨心,就是等于接受他的帖子,接受他的帖子,大似領謝帖子,別人發帖子來我們收下,這就是接受人家的帖子,意思就是說別人在我們面前罵我們,我們也發了脾氣,表示發帖子來我們有接受,有接受,他如果罵我們,我們如如不動的笑笑,四兩撥千斤,在座諸位,用這種功夫來修行保證成功,四兩撥千斤,你不要起心動念,練武功所說的四兩撥千斤,用最少的力量結果抵得過千斤之重量,他搞得霧煞煞,你笑笑的接受這樣子就沒事,他對你一點辦法也沒有,換成我們起瞋恨心,〖正中罵者之計耳〗正中罵者之計,所以〖思之再思,或問:佛既大慈,何不令罵者無禍耶?答曰:佛豈欲令其得禍,無奈彼人自招禍患〗佛怎麼會要我們得禍呢?其實也都是自己招來的,也都是我們自己發的對不對?什麼都是控製在你的心念,〖今誡以慎勿爲患即是除其禍源。慈悲甚矣!〗太慈悲了。五十頁,〖佛言: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〗唾就是吐,這個唾就是唾沫就是口水,口水,〖唾不至天〗這個唾不能吐到天,天是無界限的高,仰天就是臉向著天吐口水,意思就是說惡人要害賢人,就像朝天吐口水,你不但吐不到天,口水反而掉下來,〖還從己墮〗你吐上去它又掉下來,掉在自己的臉上,〖逆風揚塵〗如果順風掃地,我們不會弄到灰塵,逆風掃地掃出去,風吹回來會弄到自己,逆風揚塵。〖塵不至彼〗髒東西不會到對方的身上,怎麼樣?風又吹回來,〖還坌〗這個念「ben四聲」,〖還坌己身〗我們說罵那個人很笨、很笨,這個人很笨,還坌己身,這個坌的意思就是指塵土飛揚著落在物體上面,就是塵土飛揚著落在物體上,叫做還坌己身,簡單講就是灰塵著身的意思,塵土飛揚著落在物體上叫做坌。
第二輯圓滿!
第叁輯
〖賢不可毀〗聖賢是不可以隨隨便便讓你毀謗的,〖禍必滅己〗這個禍患自然會滅掉,賢不可毀,禍必滅己,禍患一定會滅掉自己,不會傷害到對方,簡單講就是不可以隨便毀謗聖人、賢人、能人,你愈毀謗傷害的是自己,我們自己傷害得最厲害,〖此第八章深誡惡人令勿害賢〗不要害賢人,這個很多,你如果太厲害,欲加之罪何患無詞,以前在歌仔戲、布袋戲、電影裏面,忠臣都被奸臣害得很淒慘,很淒慘,〖而兼以勖(xu)賢人也〗來勉勵賢人,〖人若果賢〗我們人如果真正的賢,不是虛僞的,〖則如天亦如上風〗那麼就像天,也像我們前面所講的風吹回來,〖豈受唾塵〗怎麼會讓你吐到口水,還是髒東西弄的到,〖倘可受毀〗假使說會受到毀謗,〖便非賢矣!〗如果這個人真的受人毀謗,毀謗得住因爲大家都不理他了,那麼這個就不是真的賢能的人,〖佛言:博聞愛道,道必難會,守志奉道,其道甚大〗這個很重要,這是修行的關鍵,這個注意聽,我解釋給諸位聽,博聞愛道,就是說我們很認真聽經,很認真聞法,也很喜歡佛法,也很喜歡修行,但是不專,聽經很多、聞法很多,也很喜歡佛法,道必難會,這樣沒有用,這樣沒有什麼作用,守志奉道,守志這兩個字,什麼叫守志呢?就是念念觀照、念念趨向菩提而不雜名利的心,守志,我今天爲什麼要來學佛?我爲了了生死、爲了普度衆生,你不要忘記,自己的初發心是什麼,我們不要忘記自己的初發心,我們是佛,你如果這一關守得住,認真發菩提心發度衆生的心,這樣子。奉道就是每一個念頭都是依道觀照,其道甚大,就是要專。譬如說我們觀無常,我們真正徹底的來觀無常,道一定入,換句話說,聽經聞法聽了很多、很多,只知道佛法很好,有心修行,但是觀照的力量沒有,這樣子沒有用,就像一個人病的很嚴重,針都准備好了,但是不敢紮下去,不敢紮下去怕痛,我們人就是這樣子,知道聽經聞法,聽了很多怕苦,修行很苦,要看書、要拜佛、要過午不食、要怎麼精進怎麼持咒這個很苦,我只要聽經聞法就好,這樣子。這一針紮不下去病不會好,病不會好,我們的病很痛苦,很想病苦早點好,針什麼都准備好了,就差臨門一針,這一針會痛,這個痛他沒有辦法忍受,他一點痛也不要,就像我們知道要修行,生死六道輪回都知道,怎麼樣?稍微要你下點功夫,早上早點起床,四點起來用功爬不起來,不要,不要吃苦,守志奉道,其道甚大,沒有用,沒有用,沒有作用,要你念《大悲咒》,要你念《彌陀經》,不要我只要聽經就好,剩下的我不要,沒有用。〖此第九章,誡勸禀教行人須聞而思,思而修,不宜但貴口耳之學也〗這個貴就是重視,不宜但貴,貴就是重視,不能說只有重視口說耳聞之學,〖博聞者,不知隨文入觀,惟圖強記名言也〗只有想要記這些名言而已,〖愛道者,不知道本即心,妄于心外取道也〗心外有道,〖守志者,念念趨向菩提,不雜名利心也,奉道者,念念體會心源,不複向外覓也〗不用向外尋找,即心是佛。〖佛言:覩人施道,助之歡喜〗看到別人在布施,施就是布施之道,看到別人行布施之道很高興,助之歡喜,〖得福甚大〗雖然我們沒有錢布施,但是看到別人在施舍,我們替他高興,他曉得爲善、曉得施舍,我們也很歡喜心,你助人歡喜就得到福報,〖沙門問曰:此福盡乎?〗這個福報是不是這樣子會盡呢?〖佛言:譬如一炬之火〗這個炬就是火把,也可以解釋說蠟燭,蠟燭,以前都是用火把,譬如一炬之火,譬如說這個火把,〖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分取〗一支火把點著,一千支一百支全都來引火分開,〖熟食除冥〗熟食不但可以煮飯,又可以除掉黑暗,除去黑暗,火把在黑暗就消失,〖此炬如故〗這支火把還是一樣的,還是一樣的,〖福亦如是〗福報也是這樣子,簡單講就是愈有布施心的人,他就愈有福報,愈有福報,後面一個故事很有意思,我們看下去就是在這裏而已,五十一頁而已,我們看下去馬上看得到,很有意思的。〖此第十章,明隨喜功德自他兼利,福無窮盡也〗不但自利而且又他利,〖施道有叁:一資生施〗簡單講就是金錢,〖謂以財濟其貧窮,二無畏施謂于難中拔其憂苦〗困難當中拔其憂苦,〖叁者法施,謂以叁學〗戒、定、慧,〖令得四益〗四益就是四悉檀,在旁邊寫四益即是四悉檀,世界悉檀、爲人悉檀、對治悉檀、第一義悉檀,所以叫做四益,也就是四悉檀之利益,全名叫做四悉檀之利益,簡稱四益。以前我們四悉檀,不知道講過幾十遍了,尤其是《大智度論》對四悉檀特別的發揮,特別的發揮。〖不惟自行叁種施道得福甚多,即使見他行施,助令歡喜,福亦無盡〗〖「沙門」下,釋疑恐有愚人正行施時,見他隨喜,懼他分我功德,故以炬火如故曉之〗曉之就是讓我們了解,〖蓋不惟無減于我〗這個施舍不但不會減少,自己的光明、自己的福報,而且我們如果施舍,〖而福報展轉殊勝矣!〗這就是故事了,注意看你就會知道。〖昔有二人采花〗采了花以後,〖一自供佛〗他認爲這樣比較有功德,另外一個采花之後,〖一轉施人供佛〗,沒有關系轉施人供佛,〖以問彌勒,彌勒曰:自供者成辟支佛果,施人者成無上菩提〗在座諸位,爲什麼自供佛,一個人轉施供佛,一個轉施人供佛,爲什麼差距這麼多?你在旁邊要注釋,注釋,自供佛有我,轉施人供佛他無我,關鍵就在這個地方,我們以爲自己采花自己供佛,功德自己得,我采來的花,別人要供佛我拿給他,我也沒有功德,錯了,這個才是真的供佛,這個才是真的供佛,它是無我,它是無我,我自己采我有拜到佛陀,我有拜到佛陀,這樣我有得到功德,就是這樣子,我們人就是有這種心理,…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