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天他来这里很凶,我们也相同的对待他,除了你菩萨想救他也一样示现给他看的,不然一般都会起瞋恨心,你是否听说过物以类聚,今天他这么坏来找我们,那叫做恶劣的人,我们也一样发一个恶心,跟他一样的,不是发菩萨对治的心,你为了救他所以你发脾气,你不是菩萨的心,你发的也是跟他一样的心,你要我死,我不怕你亡,物以类聚这样那么就是同党的,他下地狱你也要下地狱,也是一样要下去,所以物以类聚,聪明的人就是不能跟他同党,他今天无理来闹我们,我们修养自己就好,避开就好,〖则反揽彼之恶成我之恶矣!〗没有必要,这样子他下地狱我们不必下去,〖佛言: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,故致骂佛〗有人听到我在守道行大慈悲,来骂佛陀,〖佛默不对〗默然不回应他,〖骂止〗就停了,〖问曰:子以礼从人〗从人就是要人家接受,从人,就是赠送给别人叫做从人,这个从就是赠人,你拿这个礼物,从人就是要赠送给别人,〖其人不纳〗这个子就是行恶的人、骂佛的人,你拿这个礼物要来赠送给我,那么那个人不纳,纳就是接受,如果对方不接受,〖礼归子乎?〗是不是要还给你呢?是不是你礼物拿来给我,我不接受,礼物是不是应该要拿回去,礼归子乎?礼物你是不是要带回去,〖对曰:归矣!〗是啊!我要收回来,我要收回来,礼物我要收回来,礼物你不收当然我要收回来,〖佛言:今子骂我〗现在你骂我,〖我今不纳〗我不接受,我不接受你的骂,〖子自持祸归子身矣!〗你自己持这个祸患回归子身矣,回归你自己,今天你骂我我没有接受,今天你要把恶的礼物自己要拿回去,子自持祸归子身矣!〖犹响应声〗声音的最后叫做响,那么他当然是应声,响是应声的,有声就有响,有响必定有声,〖影之随形〗有形一定要有影,有影就有形,两个不可离开,〖终无免离〗终无免离,所以我们造恶的人,到最后一定先腐蚀自己,一定要先腐蚀自己,别人未必能让你伤害到,你如果发一个恶心自己先烦恼,你如果做一件恶事,自己先遭遇到因果,〖终无免离,慎勿为恶〗在唯识学来讲你种什么念头就要收什么果报,一定的道理,你种什么因,一定要收到什么果报,一点都逃不掉的,〖此第七章,即上章「彼来恶者而自恶之」之明证也,今人闻骂,鲜不发瞋〗鲜就是少,很少人说不发瞋恨心的,〖大似领谢帖子〗就是领受别人的帖子,别人发帖子来,发瞋恨心,就是等于接受他的帖子,接受他的帖子,大似领谢帖子,别人发帖子来我们收下,这就是接受人家的帖子,意思就是说别人在我们面前骂我们,我们也发了脾气,表示发帖子来我们有接受,有接受,他如果骂我们,我们如如不动的笑笑,四两拨千斤,在座诸位,用这种功夫来修行保证成功,四两拨千斤,你不要起心动念,练武功所说的四两拨千斤,用最少的力量结果抵得过千斤之重量,他搞得雾煞煞,你笑笑的接受这样子就没事,他对你一点办法也没有,换成我们起瞋恨心,〖正中骂者之计耳〗正中骂者之计,所以〖思之再思,或问:佛既大慈,何不令骂者无祸耶?答曰:佛岂欲令其得祸,无奈彼人自招祸患〗佛怎么会要我们得祸呢?其实也都是自己招来的,也都是我们自己发的对不对?什么都是控制在你的心念,〖今诫以慎勿为患即是除其祸源。慈悲甚矣!〗太慈悲了。五十页,〖佛言: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〗唾就是吐,这个唾就是唾沫就是口水,口水,〖唾不至天〗这个唾不能吐到天,天是无界限的高,仰天就是脸向着天吐口水,意思就是说恶人要害贤人,就像朝天吐口水,你不但吐不到天,口水反而掉下来,〖还从己堕〗你吐上去它又掉下来,掉在自己的脸上,〖逆风扬尘〗如果顺风扫地,我们不会弄到灰尘,逆风扫地扫出去,风吹回来会弄到自己,逆风扬尘。〖尘不至彼〗脏东西不会到对方的身上,怎么样?风又吹回来,〖还坌〗这个念「ben四声」,〖还坌己身〗我们说骂那个人很笨、很笨,这个人很笨,还坌己身,这个坌的意思就是指尘土飞扬着落在物体上面,就是尘土飞扬着落在物体上,叫做还坌己身,简单讲就是灰尘着身的意思,尘土飞扬着落在物体上叫做坌。
第二辑圆满!
第三辑
〖贤不可毁〗圣贤是不可以随随便便让你毁谤的,〖祸必灭己〗这个祸患自然会灭掉,贤不可毁,祸必灭己,祸患一定会灭掉自己,不会伤害到对方,简单讲就是不可以随便毁谤圣人、贤人、能人,你愈毁谤伤害的是自己,我们自己伤害得最厉害,〖此第八章深诫恶人令勿害贤〗不要害贤人,这个很多,你如果太厉害,欲加之罪何患无词,以前在歌仔戏、布袋戏、电影里面,忠臣都被奸臣害得很凄惨,很凄惨,〖而兼以勖(xu)贤人也〗来勉励贤人,〖人若果贤〗我们人如果真正的贤,不是虚伪的,〖则如天亦如上风〗那么就像天,也像我们前面所讲的风吹回来,〖岂受唾尘〗怎么会让你吐到口水,还是脏东西弄的到,〖倘可受毁〗假使说会受到毁谤,〖便非贤矣!〗如果这个人真的受人毁谤,毁谤得住因为大家都不理他了,那么这个就不是真的贤能的人,〖佛言:博闻爱道,道必难会,守志奉道,其道甚大〗这个很重要,这是修行的关键,这个注意听,我解释给诸位听,博闻爱道,就是说我们很认真听经,很认真闻法,也很喜欢佛法,也很喜欢修行,但是不专,听经很多、闻法很多,也很喜欢佛法,道必难会,这样没有用,这样没有什么作用,守志奉道,守志这两个字,什么叫守志呢?就是念念观照、念念趋向菩提而不杂名利的心,守志,我今天为什么要来学佛?我为了了生死、为了普度众生,你不要忘记,自己的初发心是什么,我们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发心,我们是佛,你如果这一关守得住,认真发菩提心发度众生的心,这样子。奉道就是每一个念头都是依道观照,其道甚大,就是要专。譬如说我们观无常,我们真正彻底的来观无常,道一定入,换句话说,听经闻法听了很多、很多,只知道佛法很好,有心修行,但是观照的力量没有,这样子没有用,就像一个人病的很严重,针都准备好了,但是不敢扎下去,不敢扎下去怕痛,我们人就是这样子,知道听经闻法,听了很多怕苦,修行很苦,要看书、要拜佛、要过午不食、要怎么精进怎么持咒这个很苦,我只要听经闻法就好,这样子。这一针扎不下去病不会好,病不会好,我们的病很痛苦,很想病苦早点好,针什么都准备好了,就差临门一针,这一针会痛,这个痛他没有办法忍受,他一点痛也不要,就像我们知道要修行,生死六道轮回都知道,怎么样?稍微要你下点功夫,早上早点起床,四点起来用功爬不起来,不要,不要吃苦,守志奉道,其道甚大,没有用,没有用,没有作用,要你念《大悲咒》,要你念《弥陀经》,不要我只要听经就好,剩下的我不要,没有用。〖此第九章,诫劝禀教行人须闻而思,思而修,不宜但贵口耳之学也〗这个贵就是重视,不宜但贵,贵就是重视,不能说只有重视口说耳闻之学,〖博闻者,不知随文入观,惟图强记名言也〗只有想要记这些名言而已,〖爱道者,不知道本即心,妄于心外取道也〗心外有道,〖守志者,念念趋向菩提,不杂名利心也,奉道者,念念体会心源,不复向外觅也〗不用向外寻找,即心是佛。〖佛言:覩人施道,助之欢喜〗看到别人在布施,施就是布施之道,看到别人行布施之道很高兴,助之欢喜,〖得福甚大〗虽然我们没有钱布施,但是看到别人在施舍,我们替他高兴,他晓得为善、晓得施舍,我们也很欢喜心,你助人欢喜就得到福报,〖沙门问曰:此福尽乎?〗这个福报是不是这样子会尽呢?〖佛言:譬如一炬之火〗这个炬就是火把,也可以解释说蜡烛,蜡烛,以前都是用火把,譬如一炬之火,譬如说这个火把,〖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〗一支火把点着,一千支一百支全都来引火分开,〖熟食除冥〗熟食不但可以煮饭,又可以除掉黑暗,除去黑暗,火把在黑暗就消失,〖此炬如故〗这支火把还是一样的,还是一样的,〖福亦如是〗福报也是这样子,简单讲就是愈有布施心的人,他就愈有福报,愈有福报,后面一个故事很有意思,我们看下去就是在这里而已,五十一页而已,我们看下去马上看得到,很有意思的。〖此第十章,明随喜功德自他兼利,福无穷尽也〗不但自利而且又他利,〖施道有三:一资生施〗简单讲就是金钱,〖谓以财济其贫穷,二无畏施谓于难中拔其忧苦〗困难当中拔其忧苦,〖三者法施,谓以三学〗戒、定、慧,〖令得四益〗四益就是四悉檀,在旁边写四益即是四悉檀,世界悉檀、为人悉檀、对治悉檀、第一义悉檀,所以叫做四益,也就是四悉檀之利益,全名叫做四悉檀之利益,简称四益。以前我们四悉檀,不知道讲过几十遍了,尤其是《大智度论》对四悉檀特别的发挥,特别的发挥。〖不惟自行三种施道得福甚多,即使见他行施,助令欢喜,福亦无尽〗〖「沙门」下,释疑恐有愚人正行施时,见他随喜,惧他分我功德,故以炬火如故晓之〗晓之就是让我们了解,〖盖不惟无减于我〗这个施舍不但不会减少,自己的光明、自己的福报,而且我们如果施舍,〖而福报展转殊胜矣!〗这就是故事了,注意看你就会知道。〖昔有二人采花〗采了花以后,〖一自供佛〗他认为这样比较有功德,另外一个采花之后,〖一转施人供佛〗,没有关系转施人供佛,〖以问弥勒,弥勒曰:自供者成辟支佛果,施人者成无上菩提〗在座诸位,为什么自供佛,一个人转施供佛,一个转施人供佛,为什么差距这么多?你在旁边要注释,注释,自供佛有我,转施人供佛他无我,关键就在这个地方,我们以为自己采花自己供佛,功德自己得,我采来的花,别人要供佛我拿给他,我也没有功德,错了,这个才是真的供佛,这个才是真的供佛,它是无我,它是无我,我自己采我有拜到佛陀,我有拜到佛陀,这样我有得到功德,就是这样子,我们人就是有这种心理,…
《佛说四十二章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