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【至年二十九歲,遊城四門,(見者---此爲一個字)老病死及沙門相,決志出家】【子夜】就是半夜,子夜,我們說子醜寅卯辰已午未,子夜就是十一點到一點偷跑去出家,所以說出家用偷跑的,有什麼犯不犯戒,佛陀也是用偷跑的,我們的模範生就是佛陀,要等父母答應要等到何時,所以說如果有人真的要來出家,師父我要不要征求父母的同意,我說:不用,看你自己,他說:怎麼講?佛陀也是用偷跑的,真的,真的,佛陀用偷跑的,要每一位都答應,那就不用出家了,不可能的,堅持到底,也都是自己的問題而已,是不是?師父,我是獨子,我說:佛陀是國王,佛陀是太子你要跟人家比什麼,你財産有他的多嗎?真的,講到最後他沒有出家,不行,這是事實本來就是這個樣子,以後要當皇帝大家都出家了,獨子,獨子算什麼對不對?那沒有什麼。【子夜踰城】他就跳過那個城,穿牆而過,【金刀剃發,盡棄珍飾,披樹神所獻麻衣,遊學諸國】【先從阿藍迦藍】佛一定要這樣示現的,佛沒有這樣示現先學外道,不知道外道不究竟的,佛他要成佛道,一定要示現去參外道,要參外道爲什麼?這樣才能知道外道不究竟,參外道以後他在王舍城住二十幾年講般若的思想,全度外道,世尊在王舍城住很久的時間,二十幾年,都講【大般若經】全度外道,佛陀最偉大就是全度外道,【先從阿藍迦藍習無所有處定】無所有處就是我們無想天裏面無所有處,亦【不久得證】沒有多久他就達到那種境界了,【知非究竟】這不是究竟的,【舍之而去】再【次從鬰頭藍子學習非想非非想處定】最高,最高,這就是四空天裏面最高的一個天非想非非想處,叫做非想非非想處,沒有多久也得到了,叁界內的道統統學會了,叁界內外道最強的,佛陀沒有多久就得到了,所有的道統統學會了,不知再學什麼只好靠自己了,【亦不久得證,知非究竟,舍之而去見諸外道,竟修苦行,希冀得道】希望能夠得道,修苦行吃苦拼命吃苦,吃那種苦我們受不了,有的人瘦骨如柴,有的人像金雞獨立站一只腳,有的人頭發長的時候綁在樹頭,綁在樹頭,有的人整天浸在水中,有的人整天踩火炭,整只腳燒得紅咚咚的,有的人躺在針上,瑜伽術的行者都是這個樣子,修這種苦行,這種苦行沒有用,有的人不吃,有的人不講話,【希冀得道,各以叁年爲期】叁年爲一期,【終無剋獲】一點都沒有,我告訴過諸位親近善知識,跟錯了那就會很慘,你再怎麼修都沒有用,沒有辦法,錯誤,起步就錯了,愈走就愈遠了,所以說要親近就要正知正見的,但是問題這個要福德也有因緣,【將欲度之,遂往雪山示修六年苦行,每日止食一麻一麥,皮骨連立,終不成道】吃了那麼多苦也是不能成道,【乃舍苦行,受牧女十六轉】這個轉可能是不對,這個可能應該是斛才對,一個角再一個鬥,左邊一個角,一角兩角的角,右邊一鬥兩鬥的鬥,那個念hu字,應該是十六斛,受到牧羊女十六斛,那麼十鬥爲一斛,十鬥爲一斛,【乳糜之供】就是用乳汁調製成的稀飯,簡單講就是稀飯加牛乳,稀飯加牛乳的意思很有營養,世尊吃了以後乳糜之供【精氣充足】,修行也要有道糧,不是一直餓一直餓,餓得發慌,【次往熙連河中,浴身而出,取天帝釋化現童子所施吉祥草】天帝釋就是帝釋天王,玉皇大帝,天帝釋化現童子就是玉皇大帝化成童子,布施的吉祥草,吉祥草【詣摩竭提國金剛場菩提樹下,敷草結跏趺坐,以慈心叁昧】你內在有慈心才不會對立,佛爲什麼一直要你發菩提心,要你發大悲心是諸佛的根本呢?因爲你如果有大悲就絕對的心,慈悲才能夠讓心進入絕對的狀態,沒有仇視,沒有妒忌,看到別人好我們要高興,看到別人漂亮我們高興,悲心重,看到別人病苦我們同情憐憫,所以慈心叁昧,沒有恨心叁昧,要發善良的心才可以進入叁昧,【降伏魔軍,深入四禅,觀察四谛。于臘月初八夜,明星出時,豁然大悟】豁然就是頓時領悟,【證無漏道,是爲佛寶初現世間也】證得無漏道,次文,【作是思維】等者乃追敘,追敘就是追尋過去的,【坐樹下時,以無師智】無師智就是不用老師,我們本性具足,【自然智】就是不加造作,【了知離欲,寂靜爲勝】我告訴諸位,這八個字就是關鍵,離欲寂靜這是關鍵,修行的關鍵【故先诃棄欲界惡不善法】诃棄一定要,爲什麼我們會在欲界?五欲六塵不斷,所以這些不善法先放下,【與覺觀俱,而入初禅】要保持這一顆覺性,不要受五欲六塵的感染,因爲這是欲界,而入初禅,初禅我們叫做離生喜樂地,離開欲界而生,産生喜悅的地方叫做離生喜樂地,【次複離于覺觀】連那個能觀照的也放下【內淨一心】慢慢放下能所的對立,【而入二禅】二禅就是定生喜樂地,你想要心要定嗎?就是內外要一致,怎麼能夠內外一致呢?記住!禅宗那一句話你要好好的體會,法的東西一句就夠,【動念即乖】這一句你要好好的體會,動到念頭就變成對立,簡單講不生不滅就不動到念頭,我們動到的都是絕對的念頭,清清靜靜沒有煩惱的念頭,不生不滅的念頭,我們動到的都是慈悲的念頭,沒有關系這個叫做妙用現前,同樣是念頭動念無妨,佛陀也有動念,但是我們衆生所動的念頭不能一心,爲什麼?一動它就分別,動到就執著,動到就貪嗔癡慢疑,動就身見,邊見都動這種念頭,所以動念即乖,動念即乖,所以佛來佛斬,魔來魔斬,這樣那有什麼,不善不惡進入絕對的真空狀態,什麼是佛?因爲無佛相可得,唯是一個覺性說一也不對,其實沒有佛,這個世間那裏有佛?沒有佛也沒有衆生,爲什麼?無相的東西那有什麼佛?佛就是大解脫叫做佛,所以我們叫他是佛,覺悟,覺悟,覺悟是什麼?覺悟不是什麼,它什麼都不是,所以也沒有佛也沒有所謂衆生,爲什麼?唯是一個覺性,就是一個覺性,如果說你把佛的定義把他說成叁十二相多麼的莊嚴看到就拜,錯了,那不對!釋迦牟尼佛叫你拜佛,就是叫你了解自己的本性,才叫你拜佛那是一個啓發而已,由相而引導你內在的覺性,你不要忘記你就是佛,佛是什麼?佛不是什麼,什麼也不是,他不是圓的也不是扁的,也不是青的也不是黃的,佛性非青黃赤白,非長短方圓,非大非小,非內非外,不然他是什麼東西?不然佛是什麼?這樣你了解嗎?凡是執相就不是佛,聽了很舒服,佛不是什麼,什麼統統是,就是這樣子,要慢慢的體會這個覺性的作用,而入二禅【次又離喜而證妙樂】離喜妙樂地,離這個妙樂【入于叁禅】叁禅叫做離喜妙樂地,離喜妙樂地,離開這個喜,它不只是樂,它是妙樂,外省人常常講的,我們江西省,浙江省講的妙樂,我們那個教授上課上到一半,妙樂,他常常口語就是這樣子,這個妙得不得了了【次又雙棄苦樂】連苦跟樂統統放下,【舍念清淨】連那個樂,妙統統要放下,到最後簡單講"放下"就是最後的答案,佛是什麼?覺性,覺性是什麼?沒有一樣事情放不下,包括他的生命統統放下,【入第四禅】入第四禅,如果我們有佛法的觀念,那不一樣,如果說以前,像我現在痠痛治不好,我這個痠沒有辦法,二十幾年在建中練跆拳打到,也不知道打到什麼,都痠得沒有辦法,這個中醫,西醫都沒有辦法,用物理治療,今天就去刺血,刺血,我說那個如果膽小的,可能沒有辦法,看到血就昏倒了,他就說:師父,咳一下要刺下去了,沒有關系,沒有關系,這是小事一樁,咳一聲他就刺下去,咳那一聲也沒有什麼作用,也不對症,照理說咳就該刺下去了,咳完了才刺下去非常的痛,對不對那也沒有什麼,所以說這種東西來講,一個學佛的人,他不會在意生死的問題,不會覺得很痛什麼的,沒有感覺什麼對不對?我跟佛說二十幾年的痠,那有比這種痛更困難,痠痛得沒有辦法,現在就得靠物理治療,調整我的骨盆,骨盆稍微有一點歪,不曉得是不是生太多,骨盆長歪了,骨盆扭曲了才導致神經,吃藥也吃不好,沒有辦法只好用調整的,脊椎要調整,我都沒有覺得什麼,我都沒有覺得什麼。一點的恐懼感統統沒有,內心裏面念念觀照,一切時空都是假相的,無我相,無人相,無衆生相,而且,就以世間的面子而言,當一個法師你叫什麼,笑死人了,當一個法師怎麼可以叫呢?不可以!不可以,我們就不要出聲,就不出聲,所以說我們如果有佛法的觀念,就是一切的境界現前,我們也勇者不懼,那沒有什麼,入第四禅【從四禅中,頓發叁明】四禅就是舍念清淨地,頓發叁明,叁明就是天眼明,宿命明跟漏盡明,天眼明,宿命明,漏盡明,那麼什麼叫做明,注意!加一個明,如果站在天眼來講的話,不論遠近都看得到,前世或者是再遠再近都看得到,宿命明就是不論過去或現在,漏盡明就是一切統統通達,沒有無明,所以說簡單講這個明字,是指貫穿過去,現在,未來,最主要是襯托這個,最主要是襯托這個,明那麼簡單講就是襯托過去,現在,未來統統通達,【破魔王之愛網】我們如果執著我們就著魔,我們就著了心魔,【斷外道之見縛也】外道就是邪見,加一個字邪見之縛,斷外道之見縛,外道就是執著自己是最殊勝的,最殊勝的,【或初成道句是根本智,自證菩提】,次【作是思維】等是後得智,【重觀四谛以爲說法之本,寂靜最勝,即觀滅谛,住大禅定,即觀道谛,諸魔外道,即苦集二谛也,第叁文中,鹿野苑者亦名鹿園,在波羅奈國,即佛初轉*輪之處"轉四谛*輪"者】苦集滅道名四谛,苦是世間之果,即指叁界六道色心五蘊,集是世間之因,即指見思煩惱,【及有漏善惡不動等業】你們一定要記住善惡是指欲界天,不動這是指色,無色界,這一定要記住,基本上的觀念一定要記住,所以我們要到色界要造不動業,不動業就是要有定力才有辦法,臨命終你散亂那就叁惡道了,欲界跑不掉的,臨命終要有定,如如不動,那麼欲界的光明就會現前,欲界的光明就會現前,不動等業,《淨土聖賢錄》有一位高僧修行修的很好,結…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