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念。
【故雲:一念法中。演出河沙偈。時人自不識。】
所以我們一念當中,就能演出河沙的偈,時人自不識。不然我請問你:你看從師父這個腦袋裏講出多少錄音帶,你去看看有多少錄音帶,都是靠什麼呢?都是靠這個小小的腦袋,你看我這個腦袋,能裝進那麼多錄音帶嗎?不可能。看到的東西我就記起來,這也沒辦法,腦筋這麼好,我也沒辦法,可以說是過目不忘,看到之後,我就背起來了,全部背起來了。現在漸漸在老化了,有一點老化了,血管阻塞。
【又問:何名大義城?】
什麼叫做大義城呢?大義這個【義】就是道理,哪一種是大大真理的城牆呢?
【何名大義王?】
什麼人能夠當作大道理的王呢?
【師曰:】
禅師說。
【身爲大義城。心爲大義王。經雲:多聞者善于義。】
注意聽。
【不善于言說。】
要注意聽,這裏的意思一定會弄錯。多聞者,真正修行的人,多聞者,真正要聽經聞法的多聞者,善于義,這個【善】就是很容易悟入,悟入這個道理。不善于言說不是說他不會講話,而是不執著語言,這個不能誤會,因爲這句話,他用詞是用我們一般的名相,但是實際的意思不是這樣子。多聞者善于義,不善于言。簡單講,真正多聞的人,是應該很容易去悟入這個道理,而不會去執著這個語言,這個就是多聞者。
【言說生滅。義不生滅。義無形相。在言說之外。心爲大經卷。心爲大義王。】
我們的心能夠悟到一切道理。
【若不了了識心者。】
不清清楚楚了解我們這個心。
【不名善義。】
這樣不名善于了解悟入這個道理。
【只是學語人也。又問:般若經雲:度九類衆生。皆入無余涅槃。】
九類衆生就是《金剛經》講的若有想、若無想等等這一些,若卵生、胎生、濕生、化生等等,九類衆生就是這個叁界的九類衆生,皆入無余涅槃。
【又雲:實無衆生得滅度者。此兩段經文。如何通會?前後人說皆雲:實度衆生。而不取衆生相。常疑未決。請師爲說。師曰:九類衆生。一身具足。隨造隨成。是故無明爲卵生。】
我們的無明就是像卵生,無明就像這個卵一樣。
【煩惱包裹爲胎生。】
包在裏面,我們現在就是被煩惱包覆住了。【愛水】,愛水就是我們的情執不斷。
【浸潤爲濕生。】
我們的愛水不斷,我們的愛心,就是我們的情執。浸潤,繼續滋潤我們的生死,爲濕生。
【倏起煩惱爲化生。】
煩惱無緣無故的就跑出來,化生。
【悟即是佛。迷號衆生。】
【號】就是叫,迷叫做衆生。
【菩薩只以念念心爲衆生。】
菩薩只是憐愍衆生,念念爲了衆生,爲方便。
【若了念念心體空。】
我們若是念念了解,這個心當體就是空。
【名爲度衆生也。】
注意聽,我們每一念都是度衆生。所以我常常告訴諸位,有人來請教:哎呀,我先生不學佛。那一天新加坡來的信徒就請教師父:請問師父,我先生不信佛,我要怎麼樣度他?我就這樣告訴她:你先度你自己。你若是內心清清楚楚,了一切是空,你內心的衆生就全部度盡了。所以說,佛是度盡一切衆生。爲什麼?他沒有煩惱嘛。什麼叫做衆生?衆生就是因爲煩惱一直衆多而生叫做衆生。現在所有衆多的煩惱不生,就是度盡了一切衆生。就是這樣,佛已經度完衆生了,你們度完了嗎?度完你就成佛了。
【智者于自本際上度于未形。】
本際上度于無形,【本際】就是本體、自性。
【未形既空。即知實無衆生得滅度者。】
這樣就是度一切衆生。所以你若是知道無衆生可度,你就是度一切衆生,所以日日在度衆生,講經說法,日日不著相。
【僧問:】
有一位出家人這樣問。
【言語是心否?】
我們講話這個是心嗎?
【師曰:言語是緣。不是心。曰:離緣何者是心?師曰:離言語無心。曰:離言語既無心。若爲是心?】
那到底什麼是心呢?【若爲】就是那到底什麼是心啊?
【師曰:】
禅師說。
【心無形相。非離言語。】
不能離開這個語言。
【非不離言語。】
也不能離開語言,也不能說不離開語言。非離語言就是不能離開語言;非不離語言,也不可以說不離開語言。所以第一個【非】也不可以說不能離開語言,也不可以說不離語言,不離語言的話,變成執著語言。對不對?
所以【心常湛然。應用自在。】
五十八頁。
【祖師雲:若了心非心。始解心心法。】
你若是了解我們的心,當下就無一切法的心,我們若是了解心,當下就是非心。始解心心法,你就會了解真心之心法。所以若是加兩個字,你就容易了解。你就了解心心法,第一個【心】就是真心之心地法。所以加兩個字你就了解了。始解真心之心地之法,這樣就了解了,你若是了解,我們當下這個心,就是非一切心,因爲我們若是了解,非心就是無一切妄想。若了心,你若是徹底了解我們的心,非心,就不是一切凡夫的妄想心,當下就是一切空性,你就了解真心之心法,這樣你就了解了。
【僧問:如何是定慧等學?】
什麼是定跟慧之, 學呢?
【師曰:定是體。慧是用。】
定就是體,智慧就是作用。
【從定起慧。從慧歸定。如水與波。一體更無前後。】
沒有前面也沒有後面,水就是波,波就是水。
【名定慧等學。夫出家兒莫尋言逐語。】
出家兒就是出家人。不要只跟著語言,隨語言當中追逐。
【行住坐臥。並是汝性用。】
所以師父常常鼓勵你們:要將本性拿出來。
【什麼處與道不相應?且住一時休歇去。】
且住一時,請安住于無所住,這刹那之間放下一切。【休歇去】就是請你放下一切。最後一個字,你要劃叁條線。
【若不隨外境之風。性水常自湛湛。無事珍重。】
太棒了!老和尚講最後這一句,實在講得是太迷人了。若不隨外境之風,你若是不隨著外境團團轉,那麼就全部沒有事,所以我才告訴諸位,什麼叫做大修行人?天大地大的事都沒有事,人家恨他,他也不知道人家在恨他,人家在講他是非,他也不想去了解人家在講他什麼是非,人家傷害他,他也不需要了解,人家贊歎他,他就感謝人家:感謝,感謝你贊歎我。你就是不隨著外境之風轉。你稍微想想看,在這個世間當中,哪一個人能夠避免是非、對跟錯呢?因爲我們這個世間,認知度不一樣,對不對?就算佛,也照常沒辦法,就是佛來做,都沒有辦法,所以圓融、理事無礙,是本事的問題,我們已經完成了覺悟,對得起我們的良心,對得起叁寶,對得起佛教,對得起衆生,再來就不是我們的問題了,不管別人怎麼誤解我們,像廣欽老和尚講的,他說:我們不要跟別人辯解我們的立場,我們明明知道對方誹謗我們,我們也是一笑置之。我們明明知道他確實是誹謗我們,我們也不必解釋。所以廣欽老和尚最常講一句話:忍辱第一道。這是廣欽老和尚每一次開示都會講的,不相信你打開語錄看看,他都告訴你:忍辱第一道。他說:這就是有機會,讓我們學忍辱,不加辯白。剛好有這個機會,忍辱就是修學的第一道。所以在廣欽老和尚座下修行當中,徒弟若是在起煩惱的時候,老和尚都這樣跟他說:這個叫做修行嘛,逆境才叫做修行,就是要有這些多多少少的刺激才叫做修行。對對對。所以我們的本性,若是常自湛然,沒有看到、沒有聽到,一切都沒有事情,別人講,那是別人的事情,別人負因果,我們不講,我們沒有事情,身、口、意,我們清淨的本性的水,常常清清淨淨,這跟我們無關。這樣我們就不違背因果,別人要墮地獄,那不關我們的事,所以我才說:你誹謗叁寶,是你比較痛苦,不是我比較痛苦。我也是跟在家居士這樣說。人家說:師父,你怎麼常常勸人不要誹謗叁寶?我說:經典就是這樣講的啊。誹謗叁寶是你比較痛苦,不是我比較痛苦。你要注意聽哦,你會下叁途,不好。你將來的果報會很苦。而你要是有智慧,照顧自己的本性,無事珍重,那麼就全部沒有事,也不要聽是非。依法,依照釋迦牟尼佛所講的,祖師大德講的法。那麼下面,《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下》就是結束了,到最後五十九頁這些,這就要自己看,那麼下個禮拜,下星期的禮拜天,也不算下禮拜,今天已經是禮拜一了,明天共修,星期四我們請法觀,我們這一次第一次請法觀,來領導這個消災的點燈法會,大法會,你們那個《藥師經》准備好了沒有?夠不夠啊?藥師法會你們要來參加,知道嗎?所有的法師、在家居士要來參加,法觀要念《藥師經》消災解厄,你們也要參加。你們若是沒有空,當然是沒有話講啦,因爲一星期已經要上四天的課了。若是要贊助我們這個印經典的,或者是贊助這個短期出家的,就交到那邊去。說明一下:贊助短期出家,我是希望每一位信徒可以幫助一千塊,假設不夠的話,五百,如果實在不夠,沒有辦法,就五十,就是這樣。有這個機會,大家做做功德,就是這樣子。那麼《頓悟入道要門論》已經講完了,等一下我去問孫先生,總共講幾卷錄音帶,講這樣的速度很快了,買錄音帶的人比較沒有負擔,負擔不會太重,錄音帶要切得恰好一點,因爲很多人跟我反應,有時候我們的空檔好像比較多,其實那一天我有聽孫居士說,因爲我們買的帶子比較好、比較長,別人的帶子比較短,我們的帶子比較好、比較長,所以錄我們的錄完了,別人的還沒完,因此你就認爲空格好像比較大,其實不是,是因爲我們的帶子比較好又比較長,我聽孫居士是這樣解釋。有的人說:我們賣的錄音帶,因爲現在都是貼文殊講堂的標志,有的人說:師父,後面都還剩下一大段。這就表示我們的錄音帶比較長,品質也比較好一點,不是那個故意給你們這樣做的。你們還有沒有什麼問題?有沒有什麼事要講?要不要發表意見?你們有沒有什麼意見?沒有。教觀綱宗也講完了,大珠和尚也講完了,我看再講上兩年,不曉得還會講多少,我看一定講很多,十四卷?十五卷。若是要買《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》的人,可以先預訂。看是去跟孫太太訂也可以,或是跟玉清訂也可以,或是去101訂也可以,都可以,我們請孫居士大量的錄,要訂《入道要門論》的人,可以先預訂,這樣一次可以先做幾百套,才不用趕時間。好,沒有事,無事珍重,再見,下課。
《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