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金剛般若波羅密經▪P1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怠就落入無明,就是愚癡。

  「 乃爲心要耳。 」

  簡單說,在僧團裏,做任何事情都要保持中道,別人怎麼樣我就怎麼樣,不落入人家的口舌。人家是一我就是一,人家是二我就是二,讓師父好做人,僧衆也比較容易管理,當然

  在家人就跟師父沒有什麼關聯啦!所以我們要精進,但不要讓精進變成一種執著的方式。

  「 此是初學入道之法門也。 」

  要想修行,每天要保持固定的功課,然後好好地修持,心要保持無所著,不要讓自己很累,也不要讓自己懈怠,這個叫做中道。就像火車要緩緩地加速,不然一下子開得太快就會

  翻車了。

  「『 于法實無所得 』 者,須菩提謂如來自性本來清淨,而于然燈佛所,于法實無所得。 」

  【 須菩提,于意雲何?菩薩莊嚴佛土不?不也,世尊。何以故?莊嚴佛土者,即非莊嚴,是名莊嚴。 】

  【李文會曰】 「『 莊嚴佛土 』 者,謂造寺寫經,布施供養,此是著相莊嚴。 」

  而現在《金剛經》所說的都是破相。

  「 若人心常清淨,不向外求,任運隨緣,一無所得,行住坐臥,與道相應,是名莊嚴佛土。 」

  任運隨緣,就是隨一切緣。這樣才是真正莊嚴佛土。簡單說,哪種人才是真正在修行呢?就是證果,與道相應的人。在這個世間,你看電視上有很多人在講經,但那個不能叫講道

  ,因爲無道可談,那只能說是在勸善,譬如勸人吃素啦、戒殺啦等等。那不是講道, 真正的道,是內在得到大自在解脫,行住坐臥,一塵不染。 所以某一些人認爲他在講經、講

  道,說實在的,無道可談,他所講的不能令人究竟解脫,只能說他在勸善,勸人做善事。吃素哪裏是道呢?道是解脫,吃素聞只是助緣啊,持戒也是助緣,般若實相才叫做道。

  釋迦牟尼佛講過:若說法者,不會歸實相者,亦是外道。 所有的講經說法,如果沒有會歸到實相,可以說都是外道法。 對菩薩來說,聲聞、緣覺是外道;階位低的菩薩對階位高

  的菩薩來說是外道;菩薩對佛來說是外道。爲什麼?因爲還不究竟了解心地上的東西。所以我們常說「講道」,其實道是非常不容易講的,「道可道,非常道,名可名,非常名」

  ,是不是?因此,我告訴諸位, 真正想莊嚴佛土,真正要報佛恩,就是要悟道,只有悟道的人才能真正報佛恩。因爲徹徹底底地悟道了,才能夠了解佛恩是什麼。

  【是故須菩提,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。不應住色生心,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。】

  【李文會曰】 「 菩薩之心,心常空寂,無諸妄念,不生不滅,不動不搖,即是清淨心也。凡夫之心,無明起滅,妄想顛倒,取舍善惡、凡聖等見,是名濁亂心也。 」

  「 不應住色生心者,心若清淨,即不被諸境惑亂也。 」

  住色法,住就是執著,執著外境,所産生的都是煩惱。心若清淨,其實唯心無境嘛。

  學佛的人,可以將一件很嚴重的事想得很單純;沒有學佛的人,可以將一件很單純的事情想得很複雜、很痛苦,會被困擾,氣得整夜睡不著,神經衰弱。學佛的好處不是可以用金

  錢、用世間的學問所能了解的。學佛的人,實在是世間大大有福報、大大快樂的人。所以說境界是有,但在學佛人看來是無。認爲境界是有的凡夫,他過得非常痛苦;認爲境界是

  無的人,了解唯心所造,把一件事情想得很單純,那就什麼事情都沒有。如果別人傷害我們,我們就想:我前世害人家,所以今生要被他陷害,這很正常!

  所以,要記住師父一句話: 娑婆世界生活的定義,就是磨擦、鬥诤;極樂世界生活的定義就是解脫、自在。 簡單說,在這個世界生活就是絕對的磨擦!我們的生命裏時時刻刻都

  在跟別人磨擦,這就是娑婆世界!來到娑婆世界的生命,一定會經曆磨擦,隨時都在跟別人擦撞,就是這樣子。你要是比較厲害,別人定要扯你後腿;做個生意,生意上也會有磨

  擦,對不對?而極樂世界的生活就是解脫。因此你若是將一切事情當作是理所當然會發生的,那麼你就能很快樂地接受逆境,就得到解脫。

  【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 】

  這八個字就是明心見性的關鍵,整本《金剛經》所說的要如何修行,就是這八個字: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。簡單解釋,就是說應該用無所著,而生出我們本性的清淨之心。生其心

  的「其心」,是清淨心,明心見性的妙用之心。再強調一次,要想知道整本《金剛經》教我們如何修行,「應該無所執著,而生出我們本性的清淨之心」,這句話就是解釋。

  【李文 會 曰】 「 衆生之心,本無所住。因境來觸,遂生其心。不知觸境是空,將謂世法是實。 」

  不知一切境界當下就是空,認爲實實在在有這種法的存在。

  「 便于境上住心,正猶猿猴捉月,病眼見花。 」

  便在境界當中執著。猿猴捉月,月在水中映現出來,可是猴子不了解,想要捉月亮卻捉不到。病眼見花,像是有毛病的眼睛,看到空中有花。

  「 一切萬法,皆從心生。 」

  所以我一直告訴諸位,你可以認爲一件事情很嚴重,但是要說沒事也可以把它變成沒事。只是我們人都忍不下這口氣,要報仇,而報仇一定是走入痛苦的路線。若是遇到實在無法

  解決的事,真的太可惡了,可以訴諸法律,國家自然有一個公道。愚癡的人才會報複,譬如說有人對不起我,我若拿刀殺死他,我也是得死啊!他對不起我,我可以請法律製裁他

  ,既可以保護自己,又可以討回公道,報仇則是愚癡的行爲。

  「 若悟真性,即無所住。無所住心,即是智慧。無諸煩惱,譬如大空,無有挂礙。有所住心,即是妄念,六塵競起,譬如浮雲往來不定。 」

  【 維摩經雲 】 「 欲得淨土,但淨其心。 」

  這句話很重要。你說要往生極樂世界,但是你的心不清淨,要怎麼才能去呢?

  「 隨其心淨,即佛土淨。 」

  頻率才會感應啦。想去諸佛的清淨之土,首要的工作是心就要先清淨,隨其心淨,業才能感應,電波才能接近。

  【黃檗禅師曰】 「 離卻有無諸法,心如日輪,常在虛空,自然不照而照。 」

  不照而照,就像我們並沒有要求太陽它才照耀,不像燈光,要晚上打開開關後才能照明。不照而照就是沒有經過,不假造作,自然而照。本性也是這樣,不假任何造作,自然清淨

  自在,智慧無量,所以自然不照而照。

  「 豈不是省力底事。 」

  這樣是不是很省力呢。

  「 到此之時,無棲泊處。 」

  無棲泊處,就是沒有稍許的停留,沒有一個地方會讓你想停留。簡單說,無棲泊處就是無停留之處,無所住的意思,就是一塵不染,無一法可得住。

  「 即是行諸佛路;便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;是你清淨法身,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。 」

  【 須菩提,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。于意雲何?是身爲大不? 】

  如果有一個人的色身就像須彌山那麼高大,你的意思怎麼樣呢?這樣是不是很大呢?

  【 須菩提言:甚大,世尊。何以故?佛說非身,是名大身。 】

  【李文會曰】 「 有相有可量,不名大身。法身心量廣大,等虛空界,無形無相,無可比量,方名大身。」

  

  無爲福勝分第十一

  

  【 須菩提,如恒河中所有沙數,如是沙等恒河。于意雲何?是諸恒河沙,甯爲多不? 】

  沙等恒河,就是將每一粒沙當作一條恒河的意思。佛說問須菩提:「恒河的一粒沙又當作一條恒河,恒河中所有沙子數目的恒河,這些恒河中的沙是不是很多呢?」去過印度的人

  就知道,恒河沙柔細得像面粉一樣。光是抓起一把,就有好幾百萬粒沙,那麼就是有好幾百萬條恒河,而這一條恒河有多少粒沙,每一粒沙都當作一條恒河,其中沙的數目是不是

  很多呢?

  【 須菩提言:甚多,世尊。但諸恒河,尚多無數,何況其沙。 】

  光是一粒沙當作一條恒河,恒河就已經不計其數了,已經多得不得了!何況其沙。

  【 須菩提,我今實言告汝。 】

  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。

  【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,以七寶滿爾所叁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,得福多不? 】

  爾所,那麼多、等量的意思。以滿那麼多恒河沙數七寶布施,這樣是不是能得到很大的福報呢?

  【 須菩提言:甚多,世尊。 】

  得福很多,世尊。

  【 佛告須菩提:若善男子善女人,于此經中,乃至受持四句偈等,爲他人說,而此福德,勝前福德。 】

  爲什麼呢?因爲你布施七寶再多,也只是獲得人天福報而已;而若是受持如實知見,如法修行,則會成佛!

  四句偈,可指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。受持四句偈,就是徹底地觀照無常,爲他人說。若是徹徹底底了解這個世間無常,我們就不會痛苦,就算

  損失再多的錢,也不會痛苦,因爲已經遇上了,就能歡喜的接受。可是我們人就是太閑了,活在太閑的日子裏,就想多少玩些股票,然後多少輸一點,也多多少少痛苦一些。我們

  辛辛苦苦地教鋼琴,又無緣無故拿錢去玩股票,我不是在說陳勤陀啦!(衆笑)我們人就是太閑了才跑股票市場,但卻玩得愈大輸得愈多,或是贏了一點錢,就想把虧損的再賺回

  來,這些都是錯誤的!

  我們若是叁餐能溫飽了,就要趕緊修福,若是有多余的錢,要趕緊買錄音帶、書籍去度衆生,不停去做,一直擴大,使更多的衆生來學佛,這樣才能真正積功累德。真正想得財寶

  的人,就要弘揚佛法,而不是拿錢去玩股票。想玩股票穩贏這很難說,有些經濟學家玩股票照樣輸到破産。所以說到福大,有了佛法才是福大。以我今天做師父的心,因爲我徹徹

  底底了解藏經的道理,就算今天窮到沒有叁餐吃,生活很困難,我仍然很有歡喜心,這個肉體能挨得過就好了。若是挨不過餓死了,這…

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慧律法師開示錄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