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金剛般若波羅密經▪P1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也是命運,是我們的業,因爲前世沒有修福

  ,沒有施舍,今天才會餓死。所以一個修行人的快樂,就是他在二六時中,隨時都活在知足中。所謂知足,就是最大的滿足;所謂滿足,就是最徹底的知足。你們知不知道這句話

  ?一個人若是活在知足當中,什麼境界都是一樣。所以我們人若是想快樂,一定要學佛,學佛才能徹徹底底解決我們人生的迷茫、煩惱。

  【李文 會 曰】 「『 甚多世尊 』 者,謂七寶滿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,以用布施,福德甚多。 『 受持四句偈 』 者,載在應化非真分中。 」

  載就是記錄的意思,應化非真分詳細講了「四句偈」

  「『 爲他人說,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』 者,若能說此大乘經義,化導衆生,了悟住無所住心,得無所得法。 」

  因此我才向諸位出家衆說:出家後,你若想要求最大的福報,不用拿錢去布施,你學師父講經說法,福德就是無量無邊。 十方叁世一切佛,都是以法爲主。弘法,你的福就無量無

  邊。

  比如淨空法師常常說到,在年輕時人家給他算命,都說他沒有福報相,只能活到叁、四十歲。淨空法師就開始印經典,他印的書都是一流的,所以華藏圖書館的書都非常好,我們

  要效法。 淨空法師大量地印製經典、講經,成爲臺灣有名的講經法師,了不起!我在這裏很贊歎他老人家。他講過很多經典,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弘法法師,臺灣省聽過他講《無量

  壽經》錄音帶的人,不計其數。 你看淨空法師的面相,雖然六、七十歲了,仍然紅光滿面呢!貌相全轉變了,因爲命運轉變了嘛。所以只要你肯發心。你們看看我現在有沒有在轉

  變?有沒有些微的光?(法師邊示意面頰邊笑,衆笑)。我們經典也印了幾百萬、幾千萬,要效法他大量地印製經典。但是要說明的是,不能印了之後到處隨意散發,也沒人看一

  眼,這樣就不行。不能浪費施主的錢,我們印的書一定要用得上,派上用場。

  「 當知受持此經,無爲功德,勝前以七寶滿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,有爲之福德也 。」

  一者是有相,一者是無相的經法,要如何相比呢?

 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

  

  

  【 複次,須菩提, 隨說是經,乃至四句偈等。 】

  隨說是經,意思是只要你遇到因緣,簡單講解這部經,即使是只解釋經典裏的四句偈。

  【 當知此處,一切世間天、人、阿修羅,皆應供養,如佛塔廟。 】

  你看!別說是講整本《金剛經》了,就算是從《金剛經》中抽出一段四句偈來說,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!因爲正法住世嘛!爲什麼如佛塔廟?因爲是依法弘法,依佛所說

  的法爲人演說。

  【 何況有人,盡能受持讀誦。 】

  受持很重要。身、口、意清淨,以無相法,真正地腳踏實地去做,叫做受持。讀誦《金剛經》的人很多,往生極樂世界的人裏有許多也是誦《金剛經》的。 ,

  【李文 會 曰】「『 隨說 』 者,心無分別,理應萬差,逢凡說凡,逢聖說聖也。『當知此處』者,謂此心也。 」

  「『 如佛塔廟 』 者,若人但爲名聞利養,心不清淨,而說是經,轉墮輪回,有何利益。 」

  好名之心(好, h à o )。出家人若是爲了名聞利養,那就慘了。 名聞利養是斷頭的利劍。 在家也好、出家也好,若是對名聞利養看不開,也就是貪著供養或愛名的人,他便心

  不清淨。因爲利用給人講《金剛經》使人歡喜,接受他人的供養,爲了貪人錢財而說法,不清淨 !

  「 心若清淨,即常空寂,不起妄念。 」

  空寂,就是無一切相。

  「 以此無所得心,無能解心,而說是經。 」

  無能解的心,無所解的經典,能所雙亡。

  「 令諸聽者,生清淨心,無諸妄念,是名供養。即此幻身,便是法身。 」

  幻身,這個身體是短暫的、幻化的身體。所以我才告訴諸位:會修行的人修一刹那,不會修行的人修塵點劫;會修行的人不起于座即見本心(就是本來面目), 不會修行的人縱經

  塵點劫也沒有消息(就是對明心見性不重視,不明了自性的本來的面目)。 所以說:不識本心,學法無益。確實是如此。

  不了解本來心性上的東西,學法無益,一點用處都沒有,因爲他只是在累積。所以你們看, 沒有在本性上下功夫的人,雖然他也一樣念佛,但他參加各種法會到處奔波,一直向外

  尋求,就像土虱一樣(土虱比喻人的煩惱重不安定,全身像虱子一樣總是擺動停不下來),心又像猴子一樣安定不下來。 拜佛、念佛、拜忏悔、拜八十八佛,最後卻還是告訴師父

  ,自己的煩惱很重。爲什麼? 因爲你對本性的東西不了解,對無所住心、空性的東西不了解,念佛就不得力啊!所以不要動不動就自己一個人跑到山上修行,我不騙你,你鐵定會

  死的,因爲你對無相法、中道法以及本性上的東西不了解,你對修行懂多少?你的情緒會變化無常啊!

  所以我們不了解佛法的人常會想:我也懂得一點佛法了,淨土就是教人念佛嘛,我要去山上搭個茅篷修行。于是每天就坐著修行,結果是愈修愈懈怠、愈修愈煩惱,下山之後變得

  奇奇怪怪,跟別人不一樣,古怪的個性跟別人合不來。修行哪裏是這樣子的? 所以師父一直再叁勸告:慢慢來,「師父會把最好的教給你,你是師父心中的小樹苗,當然給你最好

  的羅!」(模仿廣欽老法師口吻,衆笑)不要急,急什麼呢?不要動不動就說:我要離開、我要跑。我就想不通,你看出去的幾位法師,現在也一樣茫茫然。人就是不能聽善知識

  的勸告,可憐!

  所以對于無相法、本性的東西,你要徹徹底底去了解。你要是沒有煩惱,走到任何一間道場大家都歡迎;你要是沒有本性的東西,就算走到任何一間道場人家都不歡迎!貪名圖利

  ,剛剛出家就攀緣,你修的什麼行呢?這是講「即此幻身,便是法身」。

  「中有如來全身舍利,感得天人恭敬,何殊塔廟。」

  【 須菩提,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。 】

  這句話是贊歎《金剛經》的偉大。我所看過的經典都沒有這樣說,譬如在戒律中,佛陀就說應該這樣持守,或者應該那樣持守 …… 但都不曾這樣說過。當知是人,「是人」就是

  受持《金剛經》、讀誦《金剛經》的人,這個人成就最上、第一、而且又是希有之法,好到無法稱說。他成就的既是最上、又是第一、而且又希有的法。對《金剛經》贊歎到極點

  !

  【 若是經典所在之處,即爲有佛,若尊重弟子。 】

  【李文 會 曰】 「『 成就 』 者,見性無疑也。 」

  我告訴諸位,明心見性的人說法,絕對單刀直入,一點都不懷疑,因爲他已經清楚了。若是看經典照著講的人,他自己沒有明心見性,沒有徹底地了悟本性,只是照著經典的文字

  照本宣科,講來講去,也只能在經典的外圍繞圈,因爲他不曉得見性是什麼。見性這種東西,「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」。照著注解講出來的,不是他自己的東西,別人的注解「于

  我心不戚戚焉」啊,本身不見性,開口講見性法,如盲人引衆生入火坑。 非見性人說見性法,如「一盲引衆盲,相將入火坑」, 就是這樣!

  真正地、徹底地了解悟性的人,他講起法來面面俱到,不管你怎麼問,他都能貫通,因爲他對本來面目已經了解了,就是他本來心中的東西嘛!所以說:「見性人無疑」,沒有懷

  疑!他講經絕對清清楚楚,說法當中絕對絲毫都不含糊。如果有人來求印證:「師父!我這樣有沒有見性?」他馬上就可以告訴來人:「你還早。」或是:「你已經有消息。就按

  照這樣去修行。」他絕對清清楚楚!他不會搖擺不定:「嗯,可能是這樣。」或者:「嗯,可能不是哦!」見性的人不會這樣。

  「 『最上第一希有之法』者,佛與衆生本無差別,若能心常清淨,不生不滅,無諸妄念,便可立地成佛。『若尊重弟子』者,若能行住坐臥,一切時中,心無起滅,湛然清淨,常

  修佛行,念念精進,無有間斷,所在之處,自心即佛,是名佛子。故可尊重矣。 」

  這才是真正的佛子。而我們現在只能叫做「外道之子」,心外求法嘛!

  【杲 禅師 曰】 「 即心是佛,更無別佛。即佛是心,更無別心。 」

  將一切法納歸到你的心,一切唯心就對了。

  「 如拳作掌,似水成波。波即是水, 掌即是拳也。 」

  打開是掌,握起是拳,拳、掌本是一體,拳也是掌,都是同樣一只手。煩惱、佛,佛、煩惱,都是一念之間而已。

  

  如法受持分第十叁

  

  

  【 爾時,須菩提白佛言:世尊,當何名此經?我等雲何奉持? 】

  我們應該給這部經安立什麼名字呢?

  【 佛告須菩提:是經名爲金剛般若波羅密。以是名字,汝當奉持。 】

  你要奉持。

  【李文 會 曰】 「 言『金剛』者,堅利之物,故借金爲喻。『般若』者,智慧也,爲教衆生,用智慧力,照破諸法無不是空,猶如金剛觸物即碎,故名般若也。 」

  觸物即碎,碰到東西就能將其擊碎。

  「 『波羅密』者,到彼岸也。心若清淨,一切妄念不生,能度生死苦海。 」

  我們的心總是不清淨。心中最難除的就是懷疑、猜忌,總是在猜測別人的看法怎樣:「他最近都沒有來,不知道是不是有什麼誤會?」或者「他們兩人常常講話,不知道是不是在

  講我的壞話?」我們人每天都花很多時間來猜測別人的想法。要是我,我沒有時間去猜測別人。疑神疑鬼,難以修行!你說搞不清楚——你何必去管別人做什麼?我問你:你爲什

  麼要去管別人呢?沒來就沒有來嘛,你管他有來還是沒來,對不對?你若是說最親近的人沒有來,沒來就沒來嘛,他不來我們就不去啊,這就是本來的面目啊,這樣不是很輕松嗎

  ?我們現在的人就是這樣,懷…

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慧律法師開示錄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