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疑、猜想,大半的時間都用來猜測別人的想法,一直想解釋自己的立場給別人聽:「你不要誤會我,我不是這樣子,我是怎樣怎樣……」 把自己解脫
的大智慧,白白放在倉庫裏面不用,反而浪費生命去解釋自己給別人, 似乎他的生命受著別人的牽製一樣。
心若清淨,一念妄想不生,這樣才能夠解脫。你管別人的想法幹嘛?你也不必一直爲你的行爲解釋,只要對得起自己,對得起良心,別人說什麼都跟我們沒關系。這是很重要的一
項修行。我們差不多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人,整天都在猜測別人:「不知道他怎麼回事最近都不理我?買冰棒給他也不肯吃?」不需要這樣!
「 『汝當奉持』者,只是奉持自心,行住坐臥,勿令分別人我是非也。 」
【所以者何?須菩提,佛說般若波羅蜜,即非般若波羅蜜,是名般若波羅蜜。】
「即非般若波羅蜜」,真正的般若是不可言說,佛說的般若波羅蜜是實相無相的東西,是絕對的智慧,所以若是加上言說,就不是般若波羅蜜,但是方便可稱之爲般若波羅蜜。「
佛說般若波羅蜜」,佛所說的般若波羅蜜就是有;「即非般若波羅蜜」,這個般若波羅蜜是空,是名,是中道,是方便稱名般若波羅蜜,即不得已才方便而說。
譬如說我,「我」是什麼人?我是慧律法師啊,于是就需要個稱謂。假使我沒有這個假名,你只能說:就是那個啦,那個在講經的,皮膚白白的,矮矮小小的,相貌很像劉德華啦
……(衆笑)形容不出來啊,講了老半天也不知道在講哪一個。要是直接說那是慧律法師呀,全臺灣省大家都認識他,就不必搞老半天了,對不對?就是這樣。所以說, 地圖雖然
是假的,但是可以讓你找到目的地。 我講經的時候,常常這樣來解釋(師擊醒木): 文字雖然是假的,但是就可以讓你成佛。文字也沒有所謂的文字,因爲道理就在文字當中,
文字就是實相,實相不離文字嘛!
【李文 會 曰】 「『佛說般若波羅蜜』者,實相般若之堅,觀照般若之利,截煩惱源,達涅槃岸。 」
「 『即非般若波羅蜜』者,既知法體元空,本無妄念,若無諸挂礙,何必持戒忍辱,湛然清淨,自在逍遙,是名即非般若也。 」
所以說「心平何勞持戒」,就是這個意思。六祖惠能大師講:心若平,持什麼戒呢?沒戒可持啦!若是平等心,哪有所謂戒的東西可持呢?
【 須菩提,于意雲何?如來有所說法不? 】
須菩提!你的意思如何呢?如來是不是真的有說法呢?
【 須菩提白佛言:世尊,如來無所說。 】
一切本性本空的東西,如果執著有所說法,這樣還是不離開我、人、衆生、壽者四相。所以若說如來有所說法,即是謗佛。因爲說法者無法可說,本性本來是不生不滅的東西,說
的什麼法呢?方便而稱之爲說法。
【 須菩提,于意雲何?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,是爲多不? 】
把叁千大千世界磨成沙,那麼這些沙是不是很多,微塵是不是很多呢?
【 須菩提言:甚多,世尊。須菩提,諸微塵,如來說非微塵,是名微塵。 】
佛說的微塵,實在不是微塵,因爲它是變化的東西,方便而稱爲微塵。
【 如來說世界,非世界,是名世界。 】
爲什麼呢?心的問題、業力的問題。諸佛菩薩心清淨,就說一個極樂世界;衆生的惡重,十惡業重,就稱爲娑婆世界。所以佛說的這個世界,也沒有一個真正的世界,只是方便稱
爲世界。爲什麼?因爲心若清淨就是極樂世界,心若不清淨就是娑婆世界,所以是名世界。簡單講,就是心的問題,一念悟與不悟的問題,問題就在于這裏。
【李文 會 曰】 「『 微塵 』 者,衆生妄念,煩惱客塵,遮蔽淨性,喻如微塵。如是煩惱妄想,如病眼人見空中花,如愚癡人捉水中月、求鏡中像,枉用其心。 」
「枉用其心」,諸位啊,你若是把這段句話貼在牆壁上,慢慢就會開悟了!你今天從早到晚忙到死,「生前枉費心萬千,死後空持手一雙」,高僧這句話一針見血啊!要把「枉費
心機」這句話貼出來天天警示自己。
譬如,希望子女有成就,一直拼命栽培他,栽培是沒錯,但是希望不要太大;希望事業做很大,用盡心機要賺很多錢,到最後時卻是破産;用盡心機照顧這個身體,每天都是吃活
的動物,殺生,照顧到最後還是一死而已。 殺生食肉,我們的肚子變成了墳墓,動物的墳場。人死後葬在山上,動物則埋葬在我們腹中。我們的身體也是一座墳墓,同大地的墳墓
相比只是規模大小不同而已。 這些就是枉用其心。我們在這個世間,一切都是白費心機,到眼睛閉時什麼都沒有了。
【逍遙翁雲】 「『 非微塵是名微塵 』 者,一念悟來,轉爲妙用。前念無諸妄想,湛然清淨,即非微塵。後念不住清淨,是名微塵。 」
一念悟來,連布袋戲的腔調都有這樣念。後念不住清淨,連清淨都不能執著。
「『 非世界是名世界 』 者,若無妄念,即佛世界;有妄念,即衆生世界。 」
簡單說,講來講去都是心,哪有真實的世界呢?所以佛「非世界是名世界」,就是說沒有一個真正固定的世界,都是心的問題。
「 前念清淨,即非世界。後念不住清淨,是名世界。 」
【 須菩提,于意雲何?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不? 】
叁十二相,就是佛的莊嚴相。
【 不也,世尊。不可以叁十二相得見如來。何以故?如來說叁十二相,即是非相,是名叁十二相。 】
如來說真正的叁十二相莊嚴,實質是本性的叁十二相,不是外表的叁十二相,所以說即是非相。名叁十二相,方便而說它是叁十二相。
【李文 會 曰】 「『 叁十二相 』 者,謂眼耳鼻舌身五根中,具修六波羅蜜,謂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智慧是也。于意根中,修無住無爲,是叁十二相清淨行也。 」
我們的意根要定位在哪裏?要定位在無住無爲。當我們的心把一切法定在無所住、無所著之處,即是叁十二相清淨行。如來若是執著叁十二相就不能得到叁十二相,如來因爲無所
執著叁十二相,所以得到叁十二相。
「 如來說叁十二相,即是非相,是名叁十二相者。 」
這就是我們的法身。
「 此謂法身有名無相,故雲非相。即悟非相,即見如來。 」
法身也是只有其名,沒有其相。
【 須菩提,若有善男子善女人,以恒河沙等身布施。 】
【李文 會 曰】 「 譬如有人舍身命布施,求無上菩提,此謂住相布施也。 」
【 禅 要 經 雲】 「 若于外相求之,雖經萬劫,終不能得。 」
「 一念見性,人法俱空。 」
我們在一念的刹那間明心見性,人空法也空。
「 即名正見。而爲他人說此經典,所得淨妙無相,無爲功德,無有限量。 」
離相寂滅分第十四
{ 因大陸宏傑法師在坐,故師開場雲:昨天是對大專生講,用國語,今天要用臺灣話講,那就對你(指宏傑法師)很抱歉了。我們的宏傑法師很了不起,今年才二十八歲,就已經
講過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。他是浙江溫州人,在閩南佛學院教過書。我非常地敬佩他,從第一次見到他就很恭敬,非常贊歎!他是在大陸,年輕出家,現在在美國的皇後學院念書
,專攻英文。他才二十八歲就這麼發大心,我四十了,比他多十二歲,卻仍然一事無成(師謙詞)。我跟宏傑法師講,大陸我是什麼親戚也沒有啦,將來要是有機會回大陸,麻煩
他照顧一下。他說要做我的侍者,其實不敢當、不敢當!所以今天我講臺灣話實在對不起宏傑法師了。 }
我們一直在問:「師父!要怎麼修行?」你注意看這四個字:「離相」、「寂滅」。所謂寂滅,不是死氣沈沈。簡單講,離相寂滅的意思,就是直截了當,就是說 諸佛菩薩要修行
,一定要離相。 什麼叫做離相呢?離相就是染著不了他。 我常常用一個比喻,譬如說蒼蠅,到處飛來飛去的,飛到黏蠅紙上時,就黏在上面飛不走了。著相的人就是這樣,染著
五欲六塵就脫離不了,振翅欲飛,卻心有余而力不足。離相就不一樣了,離相就像「腳底抹油」,雖然他也同樣停在上面,你卻沾染不了他。內在方面,我們的內心若是運用智慧
透視,即相離相,這才是諸佛菩薩真正用功的下手處。
簡單來說,你常常問善知識應該怎麼修行?其實不困難:你若是離相,你的心就永遠安住在寂靜的狀態。就是這麼簡單!而離相不是離開這個相,而是即相離相,名爲離相,意思
就是面臨這個現實的社會而超越 ,用現代話來講就是面對這個現實,當下超越這個現實,也就是現實的東西不能束縛你,這就稱爲離相。 寂滅,你的心馬上就得到安詳,安住在
一種非常非常靜的狀態,這個靜不是沒有智慧的靜。簡單講,寂滅就是透過智慧,透視每一種相都是假的,雖然同樣處于一般日常生活當中,可是卻沒有一種相能妨礙他,這就叫
做離相。
【 爾時須菩提,聞說是經,深解義趣,涕淚悲泣。 】
因爲須菩提聽到這部經典之後,了悟到人空與法空,得到了中庸之道,所以就感慨:實在是非常希有!涕淚悲泣,就是感動。
我們人的哭泣有很多種,要讓男人哭的機會比較少,要是說到讓女人哭,那就容易了,講不到幾句話,心裏感動她就會哭。像今天差不多來了十幾輛遊覽車,有人一見到師父就哭
了,很感動地說:「我今天從那麼遠的地方來到這裏,只要能見到師父一面,我死都甘願。」你看我多麼有魅力,竟然讓人說死都甘願!我說:「你講得太嚴重了!」這人說著說
著便哭起來控製不住,邊哭還邊訴說:「幸好我見到師父了。」我說:「我還沒有往生。」(衆笑)真是愛說笑!我還沒有往生,一定見得到我的,怎麼會見不到呢?所以說讓女
衆哭的機…
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