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會很多。
若是要讓須菩提哭就沒有那麼簡單了,只有佛陀,佛陀說法令人感動哭泣。你們有沒有注意到這個地方:涕淚悲泣,解空、解悟空性第一的人也一樣會哭泣?既然一切相都是無相
的東西,須菩提了悟人空、法空,他哭什麼?簡單講, 一個聖者,他一樣有感情,但是他這種感情是會入本性的東西,是純正因悟道而生起的慈悲心。
世間人講「愛」,愛的升華是博愛,國父( 孫中山 先生)所講的博愛;博愛的升華就是慈悲;慈悲的升華,就是大慈大悲,所以佛也會流淚啊。你看須菩提,既然悟到人空、法
空,照理說一切諸法皆空,不需要哭泣,何必要哭呢?然而,悲心的流露,一樣不離世俗谛。 所以,從外相看起來,聖者跟凡夫一樣,同樣有感情、有理性;但是聖者是透過理性
與智慧,他能保持中道。
【 而白佛言:希有,世尊。 】
希有,太難得了!
【 佛說如是甚深經典,我從昔來,所得慧眼,未曾得聞過如是之經。 】
從昔來,從過去到現在。須菩提過去得到慧眼,但卻是在空有當中悟到的,還不曾聽佛陀講過這麼深的經典,因爲這是講中道、人空法空的道理。
【 世尊,若複有人,得聞是經,信心清淨,即生實相。當知是人,成就第一希有功德。 】
須菩提說:「世尊!若是有人能夠聽到這本《金剛經》,信心清淨……」要做到信心清淨,沒有那麼簡單。這裏的信心,不是指一般的信心,而是更進一步,堅固不壞的信心,不
退道念的信心。比如,稱自己對叁寶有信心,這是毛道衆生的信心,談不上「信」字。就像你單純地說對某個人有信心,有一天你一樣會對他失掉信心。所以在《大乘起信論》裏
把衆生叫做毛道凡夫,他的信心就像空中的輕毛一樣飄過來、飄過去,隨風飄蕩,心行不定。若是有人講師父很好,他就一窩蜂地湧來;若有人說這個師父如何不好,他又會離開
。來來去去,心不能定,他是依人不是依法。若是一個有了智慧的人,透過他的智慧,了解師父所說的法是正法,依法不依人,因此才能信心不退。所以我們要得到信心不退,不
是那麼簡單。
信心清淨,清淨就是一塵不染。空一切相,入一切相,空跟有當下達成中道,即生實相,也就是馬上就産生實相。所以實相是無相,當下亦是無不相。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
,爲什麼是第一希有?因爲諸佛菩薩以悟明實相爲智慧,我們若是悟明實相,當然就是成就第一佛道。
【李文 會 曰】 「『 信心清淨 』 者,信本來心,無法可得。 」
煩惱是自性本空,菩提也是自性本空,其實沒有煩惱、也沒有一種菩提的東西。菩提是相對于煩惱來說,才是菩提,菩提也是一種執著的東西。但是佛要說法,不得已而藉名相來
說。如果你執著有一個菩提可成,那又就變成煩惱的一種,變成法執。所以,沒有煩惱可得,當然也就沒有菩提可得,煩惱除掉,本性就顯現,所謂撥雲則日現,不必另外見到一
個太陽。簡單來說,本性是本來就具足的東西,煩惱除掉,本性自然顯現,好比撥雲見日,不必重複,另外尋找本性,多此一舉。所以這句的意思就是,你信本來的心是無法可得
,表示空一切相了。
「 不起妄念,心常空寂,湛然清淨。 」
這裏要做筆記。心常空寂是什麼意思?如果用我們現在的名相來解釋,就是說心理沒有任何壓力,沒有任何負擔;既不懷念過去,也不盼望未來,當下就達成佛道。心常空寂,簡
單說就是沒有負擔,對這個世間不盼望、不懷念,當下圓成佛道。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在反複地聽經,也都重複地用功,但是答案早就很明顯:我們都不能完成佛道。爲什麼會這樣
呢?因爲都不肯用我們真正的本性來修行,都是拿事相來傲視他人。經典看得稍微多一點,有了點智慧,就拿這點智慧來傲視別人,這是一種法執,變成障道。 所以,心常空寂的
意思,也就是沒有挂礙,沒有負擔,沒有夢想,沒有顛倒,完全在當下這一念完成清淨的實相。
你們說修行很難,我卻認爲修行很簡單:心常空寂,煩惱障礙不了他,也染著不了他。以前我在臺灣大學上課的時候,跟臺大同學講過:如果要用體力修行,人一天頂多只能拼四
、五個小時;但是若是用心地修行,二十四小時都能用功。用體力修行,比如拜佛,每天拼命拜啊拜,也只有身體強壯的人才能堅持較長的時間;若是年高體弱的,像廣欽老和尚
那樣,我每次去都看他坐在藤椅上,也沒見過廣欽老和尚在拜佛,若拼體力,廣欽老和尚怎麼比得上你?不過我們爬山就趕不上廣欽老和尚了,他爬山很快。若是用心地、用心靈
、用智慧來修行,二十四小時都能用功。
所以禅宗裏面講「不起于座,還得本心」——不用離開座位,就得到本來面目。一個大修行人,不起于座即悟本心,他坐在那個地方,只要放得下,他就什麼都具足。所以六祖說
:「何期自性本來清淨,何期自性本自具足。」什麼是我們的本性,本自具足,你能體會出來嗎?譬如說我恨你,而我恨你的時候我自己也很痛苦;但是我只要一念放得下,慈悲
心就産生了,對他的恨沒有了,恨變成了慈悲,這就是你本來就具足的東西。本來就具足的慈悲,只是因爲你放不下才被無明蓋覆,對不對?
我們每天念佛或是念經: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……」漸漸地對這個世間不執著了,智慧漸漸生起來了,這時候,你認爲自己漸漸有智慧了。——不對!智慧本來就有,只是你舍
不得用、你不肯用啊!所以堅持離相的功夫一直做下去,做到最後,無法可得,無佛可求,無煩惱可幹礙,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,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。什麼是我們的本性?
智慧也具足,慈悲也具足,只要不執著,你就樣樣都具足。
所以說學佛的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,學習不執著而已。若是執著,任何事你都會很痛苦。所以,沒有智慧是人生最可怕的貧窮。佛陀說過:「知足者雖貧而富,不知足者雖富而
貧。」這已經講得很清楚了,要知足。爲什麼能知足?他有智慧,有智慧他就會觀照,其實到最後連觀照也沒有,有能觀、所觀就有無窮的過患嘛。連能觀都是當下即爲空性的東
西,哪有什麼能、所?都是方便說。能觀、所觀都是空,這樣就建立了一個「本來面目」,其實本來的面目大家當下都具足,只是不會運用、舍不得用。
「『 即生實相 』 者,豁然了悟,萬法由此淨心建立,是名實相。 」
天地萬法都是由這個清淨心建立。
「 『成就第一希有功德』者,迷即佛是衆生,悟即衆生是佛。 」
「悟」字就是心字加一個吾字,吾心是悟,就是說我們本來的心是跟佛一樣是悟的、覺的意思,是覺悟的,可是我們現在迷了,所以煩惱。
「 生佛道齊,無法等比。 」
齊就是平等,衆生跟佛在道上都是平等的,不分衆生道、佛道,所謂「歸元無二路,方便有多門」。所有衆生的道當下就是佛的道。無法等比,意思是不能建立對立法,不能夠産
生對立的觀念,立對立法就不能完成佛道。不管是善惡、是非,一切法當體即空,當下就完成了佛道。
【 世尊,是實相者,即是非相,是故如來說名實相。 】
須菩提現在要爲我們解釋,什麼叫做實相呢?實相者就是非相,就是空一切相,一塵不染。一絲不挂,一塵不染,一切法了不可得,名非相。這個非相不是否認的意思。譬如說杯
子,我可以說這裏有杯子是相,但不能說拿走杯子就是非相;拿起杯子叫做無,沒有杯子,仍然是有相,因爲還有有無的觀念。非相的意思是,這是一個杯子,但它是無常法,它
不是永遠存在的,它是沒有實體的東西,不是永久性的東西,所以稱之爲非相。非相就是不離有相,若是離開有,就談不到非相。因爲連「有」都沒有了,那就成了斷滅、頑空的
東西,不存在「有」,又怎麼去談非相呢?所以非相是不離事相。
簡單講,菩提不是離開煩惱,煩惱充滿于一切心,這是「有」;而你悟了道,同樣還這個心,只是煩惱轉變成智慧而已,並沒有兩個心。這個張開的手掌是手,握成拳頭也是手,
都是一樣的。手掌和拳頭雖然都是一樣的,但是又有變化。事相的變化,當下就是本體的東西,你不能離開相而另求實相,那就變成了不可得的東西。簡言之,生活就是菩提。什
麼是佛法?生活就是佛法,不離當處,不離開我們的行住坐臥,一切相都是實相。
「是故如來說名實相」,因爲實相不可思議,不能以言語宣說,所以只有用非相去形容。非相就是空一切法,簡單說就是要離一切相。這樣以後我們修行就簡單了!我們若是丟了
錢,整夜睡不著覺,我們要想:師父說過、佛陀說過,我們要離一切相,已經成爲事實的東西,就要直下承擔,以免抱怨,痛苦無窮。我們學佛的人要直接接受,不要再動第二個
念頭,因爲這是因緣果報,是一定要受報的。若能這樣想的話,就直接會入本來面目。
本來面目是什麼?本來面目就是放下。放下是什麼?放下就是放下……你若是重複一直問下去的話,就變成不能放下。所以 只要你著一相,就不能成佛。
【李文 會 曰】 「 『即是非相』者,實相無相,故言爲非,不是無實相。 」
非相就是無相的意思,不能再多說一個「無實相」,實相是有的。實相是指無相,是有,不過這個「有」是無相的。
「 如龜毛兔角,只說龜無毛、兔無角,不說無龜毛兔角。只說實相無相,不說無實相也。 」
龜的毛、兔子的角你們見過嗎?龜怎麼會有毛呢,龜要是有毛,很快就會被拔得一根不剩了,兔子也沒有角。所以我們只說「龜無毛、兔無角」,而不說「無龜毛兔角」。一說龜
毛免角大家都知道了,明白是表示龜無毛、兔無角的意思。如同實相就是無相之意一樣,不必再表白,…
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