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金剛般若波羅密經▪P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法空的觀念,仍然是執著,執著于還有一個法可以空,便是「取非法」。

  「『 不應取法、不應取非法 』 者,此謂有無俱遣,語默雙亡。若取法相,即有法執。若取非法相,即有空執。有執則煩惱熾然,無執則信心清淨。 」

  若是取法相,你就有法執;若取非法相,就變成對空的執著。

  【以是義故,如來常說:汝等比丘,知我說法,如筏喻者。法尚應舍,何況非法。】

  以是義故,因爲這種道理。筏,船,竹編的小船。喻者,用船來比喻。法尚應舍何況非法,不管法相、非法相,全部要舍。

  因爲這種道理,所以如來常常說:你們這些出家衆(這裏比丘當然指包括在家人的一切修行人啦),應該如何修行呢?知我說法,要知道我所說的法,可以用船來比喻。若是已藉

  由這艘船渡過彼岸,那麼船就要放下了;不可以我已渡過抵達彼岸,還要把船扛在肩上,這樣只能增加負擔。

  船是藉以渡過河的工具,不是用來扛在肩上行走的。 法也是如此,法是要來方便運用的,不是要讓你執著的。 船就表示般若的智慧的法, 法是讓人從痛苦中解脫,不是讓人執著

  它的文字和外相的東西。在藉著船由此岸渡過彼岸後,就要把船放下。 你用無相法渡過彼岸,法當然就要放下。更何況,法都要舍離了,何來執著非法呢,那個空的東西更是不可

  以執著的!

  【李文會曰】 「 執有說空,因何用筏?有執既喪,空說奚存? 」

  喪,就是亡。奚,就是何。有都不存在了,哪還需要說什麼空呢?所以要記住:空,不可以離開有來講空。意思是說,你執著有來說空,那麼何必用到船的存在呢?有執既喪,對

  有的執著若是破除,哪還需要說空的存在呢?也就是說,若破除了有,空當然就不存在了。

  「 既已渡河,那更存筏! 」

  已經渡過彼岸了,何必再把船扛在背後呢?

  【傅大士曰】 「 經雲:若人欲識佛境界,當淨其意如虛空。 」

  淨,就是舍一切法,無所住。當淨,就是意識裏面不住一切法。

  「 外無一法而建立,法尚應舍,何況非法乎。 」

  所以師父告訴你:若是整天都看別人的過失,你的煩惱就很重。早就告訴過你們這個道理了,二十四小時中只要檢討自己就好了。爲什麼?一切法不可得嘛。 你若看外在、執著外

  在,內心的生命就會慚慚消失。所以學佛的人,最基本的修養一定要有,就是要先學習身、口、意清淨。

  無得無說分第七

  

  【 須菩提,于意雲何?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耶?如來有所說法耶? 】

  佛說:須菩提,你的意思如何呢?如來是不是真的有得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呢?如來有所說法嗎?如來就是釋迦佛。

  【 須菩提言:如我解佛所說義,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。 】

  如我解佛所說義,指就我所了解的、佛所說的道理。無有定法,也就是說,佛針對每一個衆生的根機,說不同的法。

  【法華經雲】 「 諸根利鈍,精進懈怠,隨其所堪,而爲說法。 」諸根,衆生的根機,有利根與鈍根、精進與懈怠的區別。 衆生能接受什麼法,佛菩薩就爲他們說什麼法。

  「 是故法無定相,迷悟懸殊。若未悟時,似無所得。若悟了時,似有所得。 」

  迷跟悟的差別是很大。

  「 得與不得,皆是妄見。但不可執著,自契中道,豈有定法可說耶? 」

  自自然然會契合中道。意思就是無有定法可說,對這個人說的法,對另一個人的根機卻不一定契合,所以無定法可說。

  【何以故?如來所說法,皆不可取、不可說,非法、非非法。】

  爲什麼呢?如來所說法的語言都不可以執著,我們所要悟的是其中的道理,不是語言,所以「皆不可取」。文字是假借來讓我們解脫的,不是要要去執著的。所謂不可說,是恐怕

  我們執著佛所說的文字,不能了解佛教我們的悟入無相之法,所以才說「皆不可取、不可說」。

  「非法非非法」,非法就是沒有定法,佛所說的都沒有定法,沒有一個永久性的東西,只是暫時藉著聲音、文字來顯示道理,所以叫做非法。非非法,第一個「非」意思是不能說

  :不能說沒有法,不能說無法可說。非法是沒有真實法;非非法是不能說非法,不能說空的法,即不能說「無法可說」,因爲「說非法」也建立了假有的前提,所以也不可以否認

  法。

  【 黃檗禅師 曰】 「 法本不有,莫作無見。 」

  法本來是沒有的東西。無,就是斷滅、否認的意思。這句意思是說,當你透視法的時候,可以說是無,但是你不能否認法什麼都沒有。

  「 法本不無,莫作有見。 」

  又不能說沒有佛法,因爲它的妙用清清楚楚。雖有妙用,但卻是不可得、不可即的東西。

  「 謂無即成斷滅,謂有即成邪見。 」

  說無就成了斷滅語,說有就變成邪見。

  【 所以者何?一切賢聖,皆以無爲法,而有差別。 】

  所以者何,爲什麼呢?無爲法,就是平等法,每一個人若能證得法身平等,個個都是證悟到無爲法。而有差別,就是在空性的法身平等法上建立差別,猶如虛空,到處都平等,但

  是其中就有樓房的高低、有男女、有東西南北,有種種的對立和差別。也就是說如來的法性平等,但是每個衆生的業有深淺、輕重的不同,因此所展現的智慧就有高低,根機有利

  鈍。因此有的人喜歡學深法,有的人喜歡學淺法。既然有差別,就沒有一個定相可說。

  依法出生分第八

  

  【須菩提,于意雲何?若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,以用布施,是人所得福德,甯爲多不?】

  你的意思怎麼樣呢?假如有人用叁千大千世界這麼大範圍中的七寶來布施,那麼這個人所得到的福德是不是很多呢?

  【 須菩提言:甚多,世尊。何以故?是福德,即非福德性,是故如來說福德多。 】

  說到福德,是本來就具足的東西,不可思議、無量無邊的東西。「說福德即非福德性」,因爲真正的福德是無所住的,根本是不可言說的。是故如來「方便」說福德多,加上「方

  便」二字後就清楚了。簡單講,「是福德」就是有,「即非福德」就是空,「是故如來說福德多」就是中道——不管從哪個角度,都顯示出真正的福德是不可言說的。因爲不能言

  說,才是真正的福德。

  【川禅師曰】 「 叁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,此是住相布施。希求福利,得福雖多,而于識心見性,了無所得。 」

  【傅大士曰】 「 寶滿叁千界,赍持作福田。 」

  赍(音 j ī)持就是送給、供養的意思。送了很多寶貝來種福田。《普門品》裏有 「赍持重寶」,是攜帶的意思,帶了很多寶貝。

  「 惟成有漏業,終不離人天。 」

  這只能是有漏煩惱之業,還是離不開人天的六道輪回。

  「 故知住相布施,即非福德性。 」

  住相布施,是有執著的布施,不是福德之性。

  「 若人心無能所,識心見性,方名福德性也。 」

  我們人的心若是無能亦無所,即無能布施的人,也無所布施的物,才能見到本性。

  【若複有人,于此經中受持,乃至四句偈等。爲他人說,其福勝彼。】

  這裏要注意「受持」二字。什麼叫做受持呢?受持就是要身、口、意清淨。用什麼受持呢?無所住。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整本《金剛經》都是在說這一句。所謂受持,若是無

  所住,身、口、意就清淨。

  「受持乃至四句偈等,爲他人說,其福勝彼。」爲什麼呢?我們爲別人演說,別人能夠按照這樣去受持,明心見性了,才是真正得到佛的智慧。用七寶布施,就算是滿叁千大千世

  界七寶,也只得人天福報而已;而現在若是以四句偈爲他演說,如能如法修持,他就能解脫。

  【李文會曰】 「 受持者,身、口、意皆清淨是也。曉解經義,依教而行,如船入海,無所不通,意名受持。既不解經義,而又懈怠,心口相違,如入溝港,即有斷絕,非受持也

  。 」

  溝港會愈走愈小,是死胡同,是走向絕路,這不是真正的受持。大海則是愈來愈大。

  【百丈禅師曰】 「 眼耳鼻舌,各各若不貪染一切諸法,是名受持四句偈,亦名四果仙人,亦名六通羅漢。若能受持乃至四句偈等,功德廣大,勝彼叁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也。 」

  【何以故?須菩提,一切諸佛,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,皆從此經出。】

  簡單講, 般若是諸佛之母。 《心經》是講般若,所以全稱《般若波羅密多心經》,《金剛經》也是講般若,所以全稱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,都有般若,兩部經用意相同,立場

  都是般若的思想。

  【李文會曰】 「 無相福德,生出應身。無相智慧,顯出真身。 」

  應身即應化身。一者是福德,一者是智慧。

  「 謂從此己心中出菩提法也。 」

  一切諸佛,皆是從這本經所出。可見《金剛經》從傳到中國,千余年來盛行是不可思議的。

  【須菩提!所謂佛法者,即非佛法,是名佛法。】

  佛恐怕二乘人向外追求,以爲真有一個佛法,所以告訴我們:當體就是空。所以說「佛法者即非佛法」。

  【文殊師利雲】 「 都無染著,意不舍離。見如不見,聞如不聞。心境空寂,自然清淨。是故佛法非佛法也。 」

  都無染著,執著性放下。意不舍離,當下不離心性的東西。

  一相無相分第九

  

  【 須菩提,于意雲何?須陀洹能作是念:我得須陀洹果不? 】

  這是問初果羅漢的境界。佛說:「須菩提,你的意思如何呢?初果阿羅漢能不能說自己得到初果阿羅漢呢?」

  【 須菩提言:不也,世尊。 】

  須菩提說,不能!

  【 何以故?須陀洹名爲入流,而無所入。 】

  若從本性來說,須陀洹是無所入,說「入」是暫時方便說。所以初果阿羅漢名雖爲…

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慧律法師開示錄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