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金剛般若波羅密經▪P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入流,而實在是無所入。因爲本性沒有「出」與「入」,當體寂靜,不生不滅,不能說有出與入

  。

  【 不入色聲香味觸法,是名須陀洹。 】

  本性沒有六塵的汙染,所以不入六塵。

  【李文 會 曰】 「 問第一果須陀洹者,知身是妄,欲入無爲之理,斷除人我執著之相。以無取心,契無得理。無取則心空,無得乃理寂。 」

  不執著,心就能空掉一切;若是有所著,心便應影現一切,煩惱就重。

  「 無得乃理寂。 (中略) 此人不入地獄,不作修羅餓鬼異類之身,此謂學人悟初果也。 」

  無得就是一切都平等,沒有來也沒有去,沒有得也沒有失。無得乃理寂,是說我們若是沒有得失的觀念,心就會安住在清淨的寂靜處。簡單講,我們今天爲什麼會活得痛苦?就是

  因爲有強烈的得失觀念。所以宗教家與政治家、世間人不同,宗教家無論碰到什麼事情,都能夠觀空,當體就能解脫;政治家若是遇到什麼事情,他會一直辯解,世間人也是不停

  向別人訴說自己的委曲、解釋自己的立場,于是來去、生滅、得失的心就又産生了。而明心見性的人因爲無所著,悟到空理,悟到一切法皆是不可得的,所以才都安住在解脫的境

  界之中。

  【逍遙翁雲】 「『 入流 』 者,謂舍凡入聖,初入聖流也。『而無所入』者,修無漏業,不入六塵。然終未能舍離塵境。 」

  初果是入流,即入聖人之流。

  【傅大士曰】 「 不入色聲香味觸法者,厭喧求靜。 」

  厭是討厭,喧是鬧處,不喜歡鬧的地方,喜歡寂靜的所在。想要求靜,就有取舍的念頭,當然就有對立的追求、強烈的得失心。這種意識心態便不能當體空一切法。

  「 六塵之境,于念未忘,所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也。 」

  【 須菩提!于意雲何?斯陀含能作是念:我得斯陀含果不? 】

  斯陀含,名一往來,是二果阿羅漢果。

  【 須菩提言:不也,世尊。何以故?斯陀含名一往來,而實無往來,是名斯陀含。 】

  一往來,需在人間、天上再往來一次。但是,就本性來說「而實無往來」。因爲《金剛經》是講本性的東西,從明心見性來說,實在是沒有來跟去的東西,方便而說一往來。

  【李文會曰】「 問第二果斯陀含者,是漸修精進之行。修無漏業,念念不住六塵境界。然終未有湛然清淨之心。一往來者,謂人間報謝,一往天上,卻來受生也。 」

  受生,再一次來受胎。

  「『 實無往來 』 者,謂前念才著,後念即覺,是無得果之心。 」

  無得果之心,他本來就沒有這種得果的念頭:不認爲「我證得二果了」。

  「 心既無我,誰雲往來。故曰 『 而實無往來 』 也。 」

  方便而說有來。

  【 須菩提,于意雲何?阿那含能作是念:我得阿那含果不? 】

  你的意思如何呢?阿那含是叁果阿羅漢。阿那含能否認爲自己得阿那含果呢?

  【 須菩提言:不也,世尊。 】

  不能。證得了叁果阿那含,自己不能這樣想:「我證得了叁果阿羅漢。」

  【 何以故?阿那含名爲不來。 】

  不來指不來人間,不是不來六道。阿那含不來人間,也就是不來欲界天,叁果聖人在色界四禅天裏,有五個天供其居住,直接超越叁界。所以阿那含名爲不來。

  【 而實無不來,是故名阿那含。 】

  所以名叫阿那含。之所以實無不來,因爲沒有來、也沒有去,實在是沒有所謂來與不來,因爲法界身遍一邊處,是故名爲阿那含。

  【李文 會 曰】「 第叁果阿那含者,已悟人法俱空,漸修精進,念念不退菩提之心。名爲不來者,謂能斷除內無欲心,外無欲境,已離欲界,不來受生,故名不來。心空無我,孰

  謂不來。 」

  心空無我,因此哪有什麼人說不來呢?

  「 故雲『而實無不來』也。 」

  因此沒有一個講能「不來」的東西,都是當體即空的東西。

  【 須菩提,于意雲何?阿羅漢能作是念:我得阿羅漢道不? 】

  阿羅漢是四果聖人。能否說我證得了阿羅漢道呢?

  【須菩提言:不也,世尊。何以故?實無有法名阿羅漢。】

  因爲是方便說而稱爲阿羅漢,實在說是沒有阿羅漢之名。本無一切法,又要怎麼立名呢?

  【世尊,若阿羅漢作是念:我得阿羅漢道,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。】

  如果宣說我得到阿羅漢果了,即是著相。真正證得阿羅漢果的人,方便稱說他是阿羅漢,其實他並未執著阿羅漢的名相。所以證果的人若聲稱已經得了阿羅漢果,就是執著名相;

  執著自己證得阿羅漢果,這個人實則沒有修行。

  如果有人常常宣傳自己:「你知不知道我很有修行?」或者問「你知道我是怎麼修行的嗎?」炫耀自己如何精進,天天拜佛到叁更半夜,日中一食(過午不食),不倒單,如何如

  何……顯得自己很偉大。這樣的人其實沒有修行。雖然他心想向道,但卻離道愈遠,爲什麼?以執著心修行!唯恐別人不知道自己有修行,總是贊歎自己很有修行。

  凡夫看人皆是凡夫,聖人看人皆是聖人,爲什麼?凡夫以凡夫心看,別人就都是凡夫,他覺得衆生都一樣。對大徹大悟的聖人眼裏,他人都是聖人,爲什麼呢?因爲對他來說一切

  皆是無爲法,他已經悟到本性,一切都是不增不減、不生不滅。因此我們若是對感情看不開就要這樣去體悟,譬如說:「黃彥銘!聽說你男朋友離開你了。」黃彥銘回答:「本來

  就沒有男朋友,哪有什麼離開?」這樣就開悟了!本來他就不來,哪有什麼離開呢?這樣就很厲害了!不過這只是跟著我說說而已,不算數。(笑)意思就是說,我們內心若是産

  生一個念頭,生出一個執著的東西,這個人境界就低了。所以常常說自己很有修行的人就有問題了。所以須菩提說:「世尊!說“我得阿羅漢道”,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相。」

  【 世尊,佛說我得無诤叁昧。 】

  無诤,就是不以抗拒的心態面臨這個世間。一切法無诤,任何事情都是包容,任何事情都退一步,任何事情都不計得失,任何事情都會歸空性,任何事情都無所住……這太不容易

  了!無诤,簡單來說,他一生都不可能跟別人吵架,一生不可能跟別人對立,一生也不會跟別人沖突,永遠不會跟任何人有任何不愉快。一個人若是證得無诤叁昧,那就破一切相

  了。而我們人都喜歡爭,爭得面紅耳赤。

  【 人中最爲第一,是第一離欲阿羅漢。 世尊,我不作是念:我是離欲阿羅漢。 】

  簡單來說,無诤的人,是世間最偉大的人。離欲阿羅漢,就是沒有情執啦!

  【李文 會 曰】 「 問第四果阿羅漢者,此是梵語,由須菩提當此果也。諸漏已盡,無複煩惱。『實無有法』者,謂無煩惱可斷,無貪嗔可離。 」

  無煩惱可斷,因爲煩惱是客塵,是做客的,本性才是本來面目。我們人的本性,本來就具足清淨妙用、智慧福德,就在我們心中;但是煩惱不能破壞它,只是暫時停留而已,就像

  飄浮在天空的烏雲,一段時間後就散開了,所以說無煩惱可斷。煩惱是妄想所起,妄想是無根、沒有根據的東西,那你說煩惱有還是沒有?就像夢中的境、水中的月、空中的花。

  夢中的境界,本來就是拿不出來的東西,它是妄想所造成的;水中的月,那是一種投影;空中的花,眼睛痛時看到空中有花 …… 這些都是幻相的東西,所以沒有煩惱可斷。

  「 情無逆順,境智俱亡,豈有得果之心。 」

  情無逆順,在情執裏已沒有所謂的順境跟逆境。一個人已經達到沒有逆境跟順境的分別,他就什麼事都好辦了。境智俱亡,境是所分別的境,智是能分別的心,能分別的智與所分

  別的境,能所雙亡。

  「 我心既空,無得道念。若于道有得,于法有名,是凡夫之行, 即著我人 衆 生 壽 者相也。 」

  「 叁昧者,梵語也,此名正定心。心無生滅,名爲正定,故雲叁昧。 」

  我們常說的 叁昧,就是用智慧,透過智慧的定。定有好幾種,外道修習的是不能透過智慧的定,只是磨練身體而已,把這個身體磨練得很強壯,坐禅很久,如修 yoga (瑜伽,相

  應法)。因爲沒有空慧的思想,所以這種定,局限于在肉體上用功。 大徹大悟的人,則于行住坐臥中,一切法都是寂靜,一切法都是空相、不來不去的東西,走到任何地言都無所

  汙染,行、住、坐、臥都是一樣的大徹大悟。要是只有坐著才開悟,那起身之後不就變成凡夫了?那麼整天只能坐著,都別拉屎了!有人說:師父!我坐禅時覺得很輕松,覺得很

  有智慧。——那麼起身之後,就不輕松、沒有智慧了?真正解脫的人,不會是一定要坐禅的,坐禅是方便讓我們攝心而已。如果說坐禅就能開悟,那麼有些外道一坐就是好幾天,

  能說他們開悟了嗎?如果說不進食就能開悟,那麼蛇冬眠時一百二十天都不用吃東西,你有能耐一百二十天不吃東西嗎?豈不是比蛇更差勁?所以,我們 人之所以會成佛,完全要

  靠正知正見的般若智慧, 空一切法:眼睛看、無所著,耳朵聽、無所著,走到何處都是一樣。

  所以我常說:你若是明心見性了,不論走到天涯海角,都是很美好的世界;若是擺不平這顆心,不論到哪個國家遊覽,還是不能自在。就像最近有幾個日本人來臺灣,本來好端端

  的卻死在了臺灣。這也算是業障啦,別的車次他不坐,偏偏就坐上那一列,就算故意挑選一列會相撞的也沒算得那麼准的;而且偏偏選了出事的車廂,擦撞時被削開,而且像是故

  意挑上會被撞死的座位。另外還有廣文,他從前是信天主教的,出家之後煩惱還是很重,他一直想要不停地搭飛機,看能不能墜機死亡,卻始終領不到保險費。很想要墜機死亡,

  可是搭了一百次飛機,在韓國、日本、新加坡之間來回地飛,飛機卻沒有一次摔下來過。所以說,世間沒有冤枉事。我昨天聽呂明祚…

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慧律法師開示錄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