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說,有一個人本來是坐自強號,當火車擦撞之
後,被彈到另一列莒光號上。火車不是迎面相撞,而是有一列要北上,會車之際在後面還四個車廂沒有通過時發生擦撞,火車擦撞到後半段四個車廂,死亡叁十叁人,受傷一百一
十人。這個人醒來之後還很驚訝自己怎麼會在莒光號上,而且竟然沒有摔死。受到嚴重撞擊的沒死,沒被彈出去的反而死了,想想看,這都是各人的業力不同。師媽說:「我還以
爲火車很安全,看來火車也不安全!」我說:「你什麼車都不要坐,走路去臺北好了!」哪有一樣是安全的?想安全什麼車都不要坐了,因爲沒有一樣是絕對安全的,搭飛機怕墜
機、坐火車又擔心相撞。有一首歌裏唱:「向前行!我什麼都不怕(就怕坐火車)。」聽說這首歌還得過排行榜第一名。所以說世間相,當業在鼓動的時候,會發生根本讓你想像
不到的情況。所以,無诤叁昧,就是用般若的智慧,才是真正的叁昧。
「 人中最爲第一,離欲阿羅漢者,能離一切欲,亦無離欲之心,微細四相,皆已滅盡。 」
微細四相,就是生、住、異、滅。很微細的,生,就像一件事情的生起;住,就是暫時停留;異,變化;滅,就是消失。
「 愛染不生,故謂之離欲耳。 」
把四相的外延擴大來講,就是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等等種種外相,都離不開生住異滅的變化、無常。愛染不生,所有外面生住異滅的境界,或者外表的我人衆壽等相,統
統離開欲望的束縛。
「 又曰無我心寂。 」
一個人若是無我,那麼他的心就寂。爲什麼寂呢?我們因爲有我心就煩,無我心就清淨。我們修行人都只會在肉體上拼死拼活的,什麼叫在肉體上拼命呢?譬如忏悔,師父一邊唱
:「往昔所造諸惡業……」這邊底下就哭得很傷心:嗚……嗚……我不應該生氣啦!等到第二天起床,貪嗔癡還是照常起現行,脾氣還是很大,然後又去求忏悔。所以要是忏悔兩
天,差不多有個叁天的清淨,叁天不會罵人,之後再去求忏悔,差不多又有四天不會發脾氣,這就是沒有開悟。若是大徹大悟的人,一悟千百俱了,直到他命終都不可能會生氣,
如果生氣也是演戲給衆生看的。本來就清淨的東西,要怎麼說它有來去生滅呢?所以若想知道自己有沒有功夫,看這個心:若還是會起心動念,還會煩惱,還是控製不住又接受外
境的引誘,那我們的功夫還早得很!
所以常言說「忏悔包括改過」,要是沒有明心見性,真正想改過根本沒有辦法,欲望一牽引又去造業了,煩惱一起又會生氣,貪嗔癡又具足了。所以我常常對衆生說:忏悔有沒有
效要看情況,明心見性忏悔就有效,沒有大徹大悟忏悔就沒有效。爲什麼?還是會再犯啊,還會再起煩惱。不信你明天上樓去求忏悔,然後要是你先生掴你兩個耳光,你又會哭上
好幾天,因爲你覺得委屈啊。若是阿羅漢被掴兩個耳光,他也無所謂,他會問:你還要不要打啊?有一個人實在很有趣,她給我寫的信看了很好笑,她說有一次忽然間聽到師父《
六祖壇經》的錄音帶,講到本性的東西,她得到法喜充滿,于是就無緣無故跑去跟先生說:「現在就算你怎麼磨練我,我都不會生氣。」誰知她先生跑去外面找女人,不但不回家
,而且講不到幾句話就打她、揍她,結果她哭得比誰都大聲,寫信來說:原來我是凡夫,不是聖人。太好笑了,證阿羅漢有這麼簡單嗎?聽幾句話就誇口,無緣無故叫她先生要磨
練她,真是愚癡。明心見性是真正有了定力,而她的意思是自己已經了解道理了。道理不光知道,還需要磨練啊,要有真正的定力才算有功夫。她誇口叫先生要磨練她,等真的開
始磨練時卻磨得不成人形,可憐!講到這些女人實在是講不完,沒有功夫還敢叫先生磨練她,她不知道修行是點滴的功夫。
所以說「理可頓悟、事須漸修」,事相上必須依次第進,要慢慢地修行。 修行是點滴的功夫 。你要記住古來高僧大德所說的,修行是一點一滴磨練出來的。講經說法也是同樣的
道理。有些人看師父講演很流暢,不服氣叫你起來講講看,你馬上就不順暢了。師父講經十幾年了,從大學二年級開始教書,教到今天將近二十年的時間,滿腹資料。我看過很多
錄影帶,至少有二千卷以上,全世界各個角落、各個國家,包括南極、北極、太空、物理、化學,全部都要看,不然怎麼當法師?做法師沒那麼簡單,能夠跟人家收紅包,不是只
憑幾年功夫而已,你以爲紅包好賺嗎?沒那麼簡單啦!(笑)因此我們要了解,修行要想真正有功夫,要磨練,還要無我。所以要證到離欲得道的果位沒有那麼簡單。
「(中略) 若作是念,即是心有生滅,不名離欲阿羅漢也。 」
若作是念,是指你若是說:我得到阿羅漢果。那麼還是生滅心,還不能稱爲阿羅漢。
【 世尊,我若作是念:我得阿羅漢道,世尊即不說須菩提樂阿蘭那行者。 】
須菩提說:「世尊,我若是作這個念頭:我得阿羅漢道,世尊就不會說我須菩提是很歡喜阿蘭那的行者。」阿蘭那,就是寂靜處,有的翻譯成阿蘭若。就事相來講,是離城市 叁公
裏 ,交通方便,但是人少的地方。像我們內門的旗山就是阿蘭那處,一片綠色,幾戶人家而已,環境很清靜。就理性來講,阿蘭那是清淨無诤之心。 真正清淨的道場,就是我們
不生不滅的無诤之心,這是真正的道場。 所以有人要找道場,我都叫他 應該找本性,清淨的本性就是我們最大的道場。 所以,有人說找不到道場,我告訴他:愚癡才會找不到道
場,你要去哪裏找道場?道場在這裏啦!(法師以掌撫心)所以,我若執著我是阿羅漢,佛就不會說我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。樂,就是歡喜寂靜之處。
【 以須菩提實無所行,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。 】
實無所行,因爲本性的東西,實在是無所行,不來不去的東西,寂滅處的東西,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。
【李文會曰】「 阿蘭那者,是梵語也,此名無诤。 」
無诤, 沒有鬥诤的心。一個人若是沒有鬥诤心,那就很輕松了!講《金剛經》對團體很好,夫妻沒有鬥诤的心,團體中沒有鬥诤的心,這樣以後大家都能夠降伏自己,就能不亂。
「 心若作是念,心有生滅,即是有诤心。須菩提實無所行,是無生滅,所以佛許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。 」
诤心,有鬥爭的心。 實無所行,行者是生滅法,無所行就無生滅。樂是動詞,很喜歡,所以他有能力安住于清淨。樂阿蘭那行者就是能夠安住于清淨心、寂靜之處的人。我常說,
真不知道衆生在煩惱什麼,煩惱本來就是無的東西。
【百丈禅師 雲】 「 只如今一切諸法,若于藏府中,有纖毫停留,是不出網 。」
藏府,指五髒六腑,藏腑中就是指我們的心中。網,是指叁界。只要有一點執著,就不能出網,沒有辦法脫離叁界的煩惱。
「 但有所求所得,生心動念,盡是野幹。 」
野幹,外形象狐狸,但比狐狸小,又像狗;毛色是青黃色,總是一大群行動,夜裏叫起來像狼一樣,但不是真牌的狼。
「 若藏府中,都無所求,都無所得。此人諸惡不生,人我不起。 」
若我們的心中都無所求、無所得。想想看,我們是因爲有所求才會造業,求財啦、求名啦、求利啦、求一切男女欲望,這都是求。此人諸惡不生,爲什麼?因爲都無所求。所以說
有求有苦,《金剛經》就是在講這一句,只要有求就有苦,若是無求就快樂。
「 是納須彌于芥子中。 」
須彌山言大,芥子指一念。所有叁千大千世界,大如須彌山,在一念之中馬上能夠化爲清淨。
「 不起一切貪嗔,是能吸四大海水。不受一切喜怒語言入耳中。于一切境,不惑不亂,不嗔不喜,刮削並當,得清淨。是無事人。 」
刮削並當,就是處理一切事情都很中道。刮從正面,削從側面,意思是說處理事情都很中道、很中肯。處理事相不留纖毫之煩惱,不留一物,因爲他用無相來處理。沒有什麼事,
天下本無事。所以研究《金剛經》的人,就會覺得這個世間沒有什麼事情可計較,沒有什麼事情可以煩惱的。要慢慢地觀照。不過可要記得,回去後不要叫你先生磨練你,可不要
這麼自信,真的磨練起來,你就無處可逃了!(笑)
「 勝一切知解精進頭陀,是名有天眼,是名有法界性,是作車載因果,是佛出世度衆生。 」
是作車載因果,作車就是可以運載,從因達到果的意思。
莊嚴淨土分第十
【佛告須菩提:于意雲何?如來昔在然燈佛所,于法有所得不?不也,世尊。如來在然燈佛所,于法實無所得。】
現在要來說佛的過去。如來就是釋迦佛,過去在然燈佛所,對一切法有可得嗎?不也,世尊,如來于然燈佛所,實在是無法可得。
【李文會曰】 「『 于法有所得不 』 者,如來欲破二乘之人執著之心,故有此問 。 」
【 白樂天問寬禅師雲 】 「 無修無證,何異凡夫。 」
樂天就是白居易,白居易號樂天。詩人們常會跟禅師來往。無修無證,這樣跟凡夫有什麼不同呢?
「 師雲:凡夫無明,二乘執著。離此二病,是名真修也。真修者,不得勤,不得怠。 」
真正修行的人是中道。不得勤,這裏的勤 , 可以當作是精進,但是精進得變成一種壓力,是不正常的精進,該睡覺的時候不睡覺,該起床的時候不起床,該吃飯的時候不吃飯,
人家往東,他就往西。他看起來是很精進,但是都跟別人不一樣,精進得很怪異,不是正常的勤奮。不得怠,怠就是懈怠。
「 勤則近執著。 」
雖然看起來他是很用功在修行,不過他用的觀念是一種執著,不符合團體的規則。他很精進,卻執著于他的看法,這叫做見取見,認爲自己是對的。
「 怠則落無明。 」
懈…
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