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入流,而实在是无所入。因为本性没有「出」与「入」,当体寂静,不生不灭,不能说有出与入
。
【 不入色声香味触法,是名须陀洹。 】
本性没有六尘的污染,所以不入六尘。
【李文 会 曰】 「 问第一果须陀洹者,知身是妄,欲入无为之理,断除人我执著之相。以无取心,契无得理。无取则心空,无得乃理寂。 」
不执著,心就能空掉一切;若是有所著,心便应影现一切,烦恼就重。
「 无得乃理寂。 (中略) 此人不入地狱,不作修罗饿鬼异类之身,此谓学人悟初果也。 」
无得就是一切都平等,没有来也没有去,没有得也没有失。无得乃理寂,是说我们若是没有得失的观念,心就会安住在清净的寂静处。简单讲,我们今天为什么会活得痛苦?就是
因为有强烈的得失观念。所以宗教家与政治家、世间人不同,宗教家无论碰到什么事情,都能够观空,当体就能解脱;政治家若是遇到什么事情,他会一直辩解,世间人也是不停
向别人诉说自己的委曲、解释自己的立场,于是来去、生灭、得失的心就又产生了。而明心见性的人因为无所著,悟到空理,悟到一切法皆是不可得的,所以才都安住在解脱的境
界之中。
【逍遙翁云】 「『 入流 』 者,谓舍凡入圣,初入圣流也。『而无所入』者,修无漏业,不入六尘。然终未能舍离尘境。 」
初果是入流,即入圣人之流。
【傅大士曰】 「 不入色声香味触法者,厌喧求静。 」
厌是讨厌,喧是闹处,不喜欢闹的地方,喜欢寂静的所在。想要求静,就有取舍的念头,当然就有对立的追求、强烈的得失心。这种意识心态便不能当体空一切法。
「 六尘之境,于念未忘,所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也。 」
【 须菩提!于意云何?斯陀含能作是念:我得斯陀含果不? 】
斯陀含,名一往来,是二果阿罗汉果。
【 须菩提言:不也,世尊。何以故?斯陀含名一往来,而实无往来,是名斯陀含。 】
一往来,需在人间、天上再往来一次。但是,就本性来说「而实无往来」。因为《金刚经》是讲本性的东西,从明心见性来说,实在是没有来跟去的东西,方便而说一往来。
【李文会曰】「 问第二果斯陀含者,是渐修精进之行。修无漏业,念念不住六尘境界。然终未有湛然清净之心。一往来者,谓人间报谢,一往天上,却来受生也。 」
受生,再一次来受胎。
「『 实无往来 』 者,谓前念才著,后念即觉,是无得果之心。 」
无得果之心,他本来就没有这种得果的念头:不认为「我证得二果了」。
「 心既无我,谁云往来。故曰 『 而实无往来 』 也。 」
方便而说有来。
【 须菩提,于意云何?阿那含能作是念:我得阿那含果不? 】
你的意思如何呢?阿那含是三果阿罗汉。阿那含能否认为自己得阿那含果呢?
【 须菩提言:不也,世尊。 】
不能。证得了三果阿那含,自己不能这样想:「我证得了三果阿罗汉。」
【 何以故?阿那含名为不来。 】
不来指不来人间,不是不来六道。阿那含不来人间,也就是不来欲界天,三果圣人在色界四禅天里,有五个天供其居住,直接超越三界。所以阿那含名为不来。
【 而实无不来,是故名阿那含。 】
所以名叫阿那含。之所以实无不来,因为没有来、也没有去,实在是没有所谓来与不来,因为法界身遍一边处,是故名为阿那含。
【李文 会 曰】「 第三果阿那含者,已悟人法俱空,渐修精进,念念不退菩提之心。名为不来者,谓能断除内无欲心,外无欲境,已离欲界,不来受生,故名不来。心空无我,孰
谓不来。 」
心空无我,因此哪有什么人说不来呢?
「 故云『而实无不来』也。 」
因此没有一个讲能「不来」的东西,都是当体即空的东西。
【 须菩提,于意云何?阿罗汉能作是念:我得阿罗汉道不? 】
阿罗汉是四果圣人。能否说我证得了阿罗汉道呢?
【须菩提言:不也,世尊。何以故?实无有法名阿罗汉。】
因为是方便说而称为阿罗汉,实在说是没有阿罗汉之名。本无一切法,又要怎么立名呢?
【世尊,若阿罗汉作是念:我得阿罗汉道,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。】
如果宣说我得到阿罗汉果了,即是著相。真正证得阿罗汉果的人,方便称说他是阿罗汉,其实他并未执著阿罗汉的名相。所以证果的人若声称已经得了阿罗汉果,就是执著名相;
执著自己证得阿罗汉果,这个人实则没有修行。
如果有人常常宣传自己:「你知不知道我很有修行?」或者问「你知道我是怎么修行的吗?」炫耀自己如何精进,天天拜佛到三更半夜,日中一食(过午不食),不倒单,如何如
何……显得自己很伟大。这样的人其实没有修行。虽然他心想向道,但却离道愈远,为什么?以执著心修行!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有修行,总是赞叹自己很有修行。
凡夫看人皆是凡夫,圣人看人皆是圣人,为什么?凡夫以凡夫心看,别人就都是凡夫,他觉得众生都一样。对大彻大悟的圣人眼里,他人都是圣人,为什么呢?因为对他来说一切
皆是无为法,他已经悟到本性,一切都是不增不减、不生不灭。因此我们若是对感情看不开就要这样去体悟,譬如说:「黄彦铭!听说你男朋友离开你了。」黄彦铭回答:「本来
就没有男朋友,哪有什么离开?」这样就开悟了!本来他就不来,哪有什么离开呢?这样就很厉害了!不过这只是跟着我说说而已,不算数。(笑)意思就是说,我们内心若是产
生一个念头,生出一个执著的东西,这个人境界就低了。所以常常说自己很有修行的人就有问题了。所以须菩提说:「世尊!说“我得阿罗汉道”,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相。」
【 世尊,佛说我得无诤三昧。 】
无诤,就是不以抗拒的心态面临这个世间。一切法无诤,任何事情都是包容,任何事情都退一步,任何事情都不计得失,任何事情都会归空性,任何事情都无所住……这太不容易
了!无诤,简单来说,他一生都不可能跟别人吵架,一生不可能跟别人对立,一生也不会跟别人冲突,永远不会跟任何人有任何不愉快。一个人若是证得无诤三昧,那就破一切相
了。而我们人都喜欢争,争得面红耳赤。
【 人中最为第一,是第一离欲阿罗汉。 世尊,我不作是念:我是离欲阿罗汉。 】
简单来说,无诤的人,是世间最伟大的人。离欲阿罗汉,就是没有情执啦!
【李文 会 曰】 「 问第四果阿罗汉者,此是梵语,由须菩提当此果也。诸漏已尽,无复烦恼。『实无有法』者,谓无烦恼可断,无贪嗔可离。 」
无烦恼可断,因为烦恼是客尘,是做客的,本性才是本来面目。我们人的本性,本来就具足清净妙用、智慧福德,就在我们心中;但是烦恼不能破坏它,只是暂时停留而已,就像
飘浮在天空的乌云,一段时间后就散开了,所以说无烦恼可断。烦恼是妄想所起,妄想是无根、没有根据的东西,那你说烦恼有还是没有?就像梦中的境、水中的月、空中的花。
梦中的境界,本来就是拿不出来的东西,它是妄想所造成的;水中的月,那是一种投影;空中的花,眼睛痛时看到空中有花 …… 这些都是幻相的东西,所以没有烦恼可断。
「 情无逆顺,境智俱亡,岂有得果之心。 」
情无逆顺,在情执里已没有所谓的顺境跟逆境。一个人已经达到没有逆境跟顺境的分别,他就什么事都好办了。境智俱亡,境是所分别的境,智是能分别的心,能分别的智与所分
别的境,能所双亡。
「 我心既空,无得道念。若于道有得,于法有名,是凡夫之行, 即著我人 众 生 寿 者相也。 」
「 三昧者,梵语也,此名正定心。心无生灭,名为正定,故云三昧。 」
我们常说的 三昧,就是用智慧,透过智慧的定。定有好几种,外道修习的是不能透过智慧的定,只是磨练身体而已,把这个身体磨练得很强壮,坐禅很久,如修 yoga (瑜伽,相
应法)。因为没有空慧的思想,所以这种定,局限于在肉体上用功。 大彻大悟的人,则于行住坐卧中,一切法都是寂静,一切法都是空相、不来不去的东西,走到任何地言都无所
污染,行、住、坐、卧都是一样的大彻大悟。要是只有坐着才开悟,那起身之后不就变成凡夫了?那么整天只能坐着,都别拉屎了!有人说:师父!我坐禅时觉得很轻松,觉得很
有智慧。——那么起身之后,就不轻松、没有智慧了?真正解脱的人,不会是一定要坐禅的,坐禅是方便让我们摄心而已。如果说坐禅就能开悟,那么有些外道一坐就是好几天,
能说他们开悟了吗?如果说不进食就能开悟,那么蛇冬眠时一百二十天都不用吃东西,你有能耐一百二十天不吃东西吗?岂不是比蛇更差劲?所以,我们 人之所以会成佛,完全要
靠正知正见的般若智慧, 空一切法:眼睛看、无所著,耳朵听、无所著,走到何处都是一样。
所以我常说:你若是明心见性了,不论走到天涯海角,都是很美好的世界;若是摆不平这颗心,不论到哪个国家游览,还是不能自在。就像最近有几个日本人来台湾,本来好端端
的却死在了台湾。这也算是业障啦,别的车次他不坐,偏偏就坐上那一列,就算故意挑选一列会相撞的也没算得那么准的;而且偏偏选了出事的车厢,擦撞时被削开,而且像是故
意挑上会被撞死的座位。另外还有广文,他从前是信天主教的,出家之后烦恼还是很重,他一直想要不停地搭飞机,看能不能坠机死亡,却始终领不到保险费。很想要坠机死亡,
可是搭了一百次飞机,在韩国、日本、新加坡之间来回地飞,飞机却没有一次摔下来过。所以说,世间没有冤枉事。我昨天听吕明祚…
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