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慧律禅師語錄精華全集▪P2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霧裏,如果他左右移動,就有碰著真理的危險,因爲,一俟濃霧消散,他便完蛋了。

  2859. 一線斷散,就能散失一串珍珠。一種思想,就能毀滅一個靈魂。一句言詞,就能傷害一顆心靈。

  2860. 不須說而言,這是多說,多說必招怨;不當言而說,這是瞎說,瞎說要惹禍。

  2861. 唯有無我,才能獲得快樂。學習對人慈悲,它是治療暴躁性情的唯一處方。

  2862. 凡事要以利益別人爲前提,自己吃虧沒關系,如果事事只想利益自己,無明煩惱就會一大堆。

  2863. 我們要將生命化爲一種享受,而不要讓它成爲一種負擔。妄想、執著即是負擔。

  2864. 在別人和我們分享幸福的時候,自己的幸福,也同時跟著增長。

  2865. 無明使人兩眼一抹黑,追求著遷流變化,虛幻不實的東西。由于執著假有的力量,而引出更多幻覺,成了自己的受害者。當你用智慧透視了一切,此時周圍的世界,才是以真象出現的,也因此覺悟到,自己不過是時間空間的奴隸而已。

  2866. 世間所有的緣起,無一不是要啓發我們的覺性。

  2867. 不要抗拒命運,不要抱怨因果,直接接受它,煩惱就會減少,當下放下,煩惱即無奈你何。

  2868. 衆生總是透過自己的感覺和知覺來眺望外界,再以此做判斷來采取行動,習慣以自我中心來看待所有的事物。

  2869. 你要處理你這顆心,也不能離開你現在所有的念頭。

  2870. 所謂「禅」,是指不管何時、何地,皆能心平氣和的生活。

  2871. 我們沒有抱怨人生的任何權利。假如你對人生感到不滿,那只是表示我們對自己感到不滿,因爲,因果從不誤人。好好的面對現實,並接受果報,將會比怨天尤人,更具實際的幫助。

  2872. 修行人不管到那裏,都要保持平常心,無挂無礙、清淨自在,而修行就是要修這點自在。

  2873. 修行,即是將執著的力量化爲無的觀念,透視它的無常性、無永恒性、因緣和合性。

  2874. 佛教徒不能只單靠一股熱忱,必須配合法的喜悅,才能安住在自己的崗位上。

  2875. 當悲哀在我們耳畔低語,生命是我們難以忍受的重擔時,我們需要勇氣才能面對煩惱,將其轉換成啓發本性的動力。

  2876. 抓蘆葦時不小心會傷到手,錯誤的求道方法也會使人毀滅。

  2877. 文字或聲音的毀、譽、贊、謗,並不是因果的判決者,清楚自己的起心動念及行爲,才是最重要的。

  2878. 每個人應當懷著一顆虛空的心修行,有時我們可能無法受到肯定或賞識,但堅守本分、腳踏實地的鞭策自己,依舊是個人精進的正道。

  2879. 我們所行的善惡,未必能在一定時間內求得報應,善與惡,是在超越時間的領域被完成的。在那個領域,雖然看不到報應的明顯痕迹,但毫無疑問地,我們已經在我們的良心裏,意識到它的存在。

  2880. 修行人不可一直在對與不對中打轉,要從忍辱下手。

  2881. 所有活著的東西,都怕苦也怕死。認清你自己也是其中之一—「避免殺生吧!」不要由你引起苦惱或死亡,要尊重所有的生命。

  2882. 尺有不能量短的時候,寸有不能量長的時候,每樣事物都有它的缺陷之處,所以再高的才智也會有蒙蔽之處。

  2883. 我們爲了求生存而學習,而將種種學習,轉化成一股強烈的執著,進而固執自己的習性,以爲這就是真理。

  2884. 共業推動著曆史及宇宙的流行運轉,這股巨大力量所形成的局面,即是衆生所共同承受的果報。普渡衆生的目的,在于以大衆的力量來轉回,所以我們要自利利他,有因緣就要度人學佛。

  2885. 「菩薩畏因,衆生畏果」。不懂佛法的人,只看到果報,而終日惶惶,恐懼災難的來臨。佛法乃是教人看清苦的因,時時檢討自己的思想、言行,以遠離惡果。

  2886. 把舞臺上的裝置卸下的時候,我們就會意識到,我們一直把它當成現實的東西,原來只是個假像。人活著也只不過是—不斷的從一個假像,轉移到另一個假像。而死亡的刹那,則是將現實作最真實的展現,從這層意義來看,死的最後一念是很重要的。

  2887. 當死亡襲擊我們的時候,無論子女、父母、親戚或朋友,都幫不上一點忙。有信仰、有智慧的人,深知死亡的意義,而能立即掃淨安心立命的道路。

  2888. 突然不加思索的想起死,是不必要的,重要的是正視它、認識它,並接受死在一步一步接近我們的事實,卻又能平安、喜悅地活下去。

  2889. 當你爲過去的回憶煩惱,爲未來的事擔憂的時候,你應該想起生活只是存在于現在的。當你對現在的生活傾注全力的時候,對過去的煩惱,以及對未來的擔憂都將會消失的。

  2890. 所謂時間是一個極大的幻影,時間不過是我們用來了解事物或生活的內在棱鏡。對至高的理性而言,並無「時間」之存在,未來也是現在,時空只不過是我們藉以利用有限存在的無限存在。

  2891. 佛陀說:「已經開始過靈性生活的人,就等于已把光帶進幽暗的屋子裏,黑暗即刻被驅散了,只要堅持這種生活,你們的內心,一定能成爲一個光明世界。」

  2892. 真正的宗教,必能回答最抽象的問題,並且可以從這些答案,來解決人生最實際的問題;同時,在每個人心靈中及人類社會生活中,建立鞏固的精神世界。

  2893. 貪欲、嗔恨、愚昧、傲慢、疑惑、邪見等會影響說話與行爲,久而久之,成了習慣,便有一種力量,這就是苦惱的招集者,名爲衆生的苦因。

  2894. 小惡不斷—殊不知,這種一時能騙他人耳目的犯行,養成習慣後,總會在意想的時候浮出表面,而在無意識中,鑄成恐怖的惡行。

  2895. 快樂來自于以感激的心情,去接受眼前的生活。

  2896. 惡事向己,好事與他,利他忘己爲慈悲之極也。

  2897. 喜歡歸罪于別人的人,是一種缺乏勇氣的態度,以及懦弱的表現,佛弟子應時時具備,一顆了解責任與知反省的心。

  2898. 什麼樣的人是善良的人?一個人只有達到真正的宗教境界時,才能算是善良的人。然而,所謂的善是什麼呢?最重要的是指智慧與意志的和諧。

  2899. 心裏只有「利益」這一念頭的人,除了所謂「利害關系」的道德,便無其他道德,除了「物質上的幸福」這個宗教,並無其他宗教。

  2900. 我們要有一顆對任何人都能合掌的心。

  2901. 無論你願不願意,身體像有時間性的東西一樣,隨著年歲的增長,而逐漸衰老,被我們當成真正生命的東西,將慢慢枯萎消失,而真正的、不斷成長的、不朽的生命往往到最後才覺醒。既然如此,倒不如從一開始,就認清這樣的生命,過充實的精神生活。

  2902. 願我如日普照一切,不求恩報,衆生有惡悉能容受,終不以此舍誓願。

  2903. 當一切都顯得不可靠,短暫並且反覆無常的時候,只有德行—在深深地往下紮根,而且任何力量都無法拔除它或摧毀它。

  2904. 若只是施舍一些物質或金錢,這只是一時性的救助方法,短暫的效果消失之後,依舊又要回歸到原來的日子。倘若你教導衆生永恒的智慧,以及足以讓他發奮圖強的真理,他將靠自力邁向光明的前程,這是根本性的救助方法。

  2905. 盲目地尊重不合時宜的傳統,認同那些已經毫無意義的種種製度、習俗或法律規章乃至宗教儀式,將比不尊重傳統者,造成更大的危害。

  2906. 就像箭頭沒有拔出,就在傷口塗上膏藥一樣,單靠教理而不行持,是徒勞無功的。

  2907. 一句良言,好比一顆優良的樹,其根底是深固的,其枝條是高聳入雲。一句惡言,恰似一顆惡劣的樹,從大地上連根拔去,絕沒有一點安定。

  2908. 愚癡的人,會把甘露化爲毒藥,有智慧的人,能把毒藥化爲甘露。

  2909. 行善之人,如春園小草,不見其長,日有所增;作惡之人,若磨刀砺石,不見其損,日有所虧。

  2910. 信仰帶給人生力量,也帶給生命希望。

  2911. 我們應當用有限的生命,來孕育無限的慧命。

  2912. 根源于真理的思想,方能顯示其尊貴與永恒。

  2913. 最真實的偉大在于仁慈,最真切的智慧在于歡喜。

  2914. 你要超越你自己,才能真正得到知足與安祥。

  2915. 快樂是因放下而成就的。

  2916. 安逸的人藐視災禍,災禍卻常常等待滑跤的人。

  2917. 切不要因爲人所知,或不爲人所了解而傷心,因果自有定論。

  2918. 我承認我是世界上最懦弱的人,因爲,我不敢做任何一件壞事。

  2919. 美德是健康,惡習是疾病。

  2920. 人生本來就是苦的,咱們別再把它苦上加苦吧!

  2921. 有些人終身向幻影追逐,所得也只是幻影似的滿足。

  2922. 衆生由于分別現在因緣幻化之假相,所以妄念不斷。

  2923. 「愛欲之人,猶如執炬,逆風而行,必有燒手之患。」以淡泊的心態來處理欲望,不要刻意去鑽求,任由自己的心念,去攀緣無窮的欲望。

  2924. 假如,你正爲某件外在事物所苦,事實上,使你痛苦的,並不是事物的本身,而是你對這件事物的觀感。

  2925. 佛法使人開智慧,找到真正的生命,找到真實的自我。

  2926. 入如來室者,一切衆生中大慈悲心是;著如來衣者,柔和忍辱心是;坐如來座者,一切法空是。

  2927. 治療怠惰的唯一方法就是工作;治療自私的唯一方法就是犧牲;治療無信仰的唯一方法,就是聽從聖賢的吩咐而舍棄猜疑。

  2928. 引發你所遇到的人內在的「善」。

  2929. 「無常」、「苦」、「無我」是世間一切的叁大真谛。

  2930. 「友誼」是邁向「慈」的一個階段,但還不是真正的「慈」,它是出自內心喜愛別人的一個特質,但這其中卻也隱藏了它的近敵——「愛染」,也就是所謂…

《慧律禅師語錄精華全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