慧律法師佛學問答錄
慧律法師主講
逢甲大學普覺社 83 年 2 月 15 日參訪記
(一)問:請師父講一些鼓勵大衆的話:
答:說到鼓勵他人,古來高僧大德,都離不開下面這幾句話。學佛第一個要有長遠心——以前,師父在念逢甲大學的時候,有一位剛進入普覺佛學社的學長,大一剛進來,就發心說要出家,大二交到女朋友,後來就結婚了!現在,住在美國。這就是沒有長遠心,而且亂發願。隨便發願的人,學佛是不會有什麼成就的。第二要有慈悲心——要時常寬恕別人,擴大自己的胸量,不要看別人的缺點,你要活得快快樂樂,就要學習改變自己,而不是改變別人。多看衆生的優點,以慈悲柔軟的心來面對你周遭的人、事、物,這樣,就能活得比較自在解脫。第叁要發菩提心——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菩薩,皆因菩提心才得以成佛,我們要“學佛”,當然就要發菩提心。這叁者當中都有一個“心”字,修行人就是善用心的人,因爲“即心即佛”,佛法講的不外乎“心”的問題。所以,如果只是外表上在拜佛、念佛,而不懂得去除內心裏的貪、嗔、癡,那麼只是在跟佛結緣而已。真正的佛法並不在于形式或儀式,而是要觀照內在,抓出心中的煩惱賊。兵法講“攻心爲上”,運用于佛法當中也是一樣的,心才是你生命真正的主人,只有深入我們的心靈世界,才能掌握修行的根本。但講究心法並不代表就放棄因果,因爲因果與空性是不二的。因果就是空性在事相上的顯現,而一切的因緣果報當下就是空性。事相就是因果,心性就是無生。因、緣、果宛然如是,任何人都不可能破壞事相,顛倒因果。修行人即因果而超越因果,越了解佛法的人,就越了解因果,而徹見因緣法的人,那就有消息了。所以,唯有見性的人,才能不昧因果。如此,就達到了理事圓融。
另外,學佛還要具足叁個條件。第一要親近善知識——衆生的煩惱習氣都很重,突不破,無法照見五蘊皆空。因此,需要有經驗,有智慧的人來引導,善知識能啓發你內在的覺性,帶領你一步一步走向覺悟。尤其在閱讀經典方面,若無師父的教導,就容易以自己的觀念,將佛經的義理扭曲,這是很危險的。譬如打開大乘起信論,“叁細六粗”,叁種細的?六種粗的?往生論、十四講表自己看,好像是這樣?又好像不是!所以,要多多親近善知識,善知識就是我們的法身父母,若沒辦法長期跟在師父身邊修學,那就多聽錄音帶,反覆的聽,薰習久了,漸漸也能有所體會。這也是現在工商業社會弘法的變通方法之一,能不受時空的限製,讓大家接觸與聽聞佛法,這是師父一直鼓勵大家做的工作。第二要有好的環境——一棵樹的成長,除了有種子之外,還要有土地、陽光、空氣、水等的灌溉與培育,也就是說,先天的條件還要配合後天的環境,像參加佛學社團用大家共修的力量來互相提攜、討論與研究,這是一種很好的方式。第叁要能自覺——佛法就是真理,是佛陀在菩提樹下所發現證悟到的,佛陀發現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,因此在四十九年說法之中,不斷教育弟子們如何自覺。“覺”就是一種自我反省的功夫,隨著你反省的深度,就越能體會到佛法的真實。內在淨化到某種程度,本性的作用發揮出來,般若智獲得開采,那就轉凡成聖,與諸佛“同一鼻孔出氣”。當然,自覺也是要有條件,根器夠的人,一句話即見本性,根器不夠的人,那就要好好的親近善知識。現在臺灣講經弘法的法師相當多,有許多機會親近叁寶,親近善知識,聽經聞法是修學佛法上最重要的功課,所以,要多聽師父講的錄音帶,好好的學習。
(二)問:我們在學佛法的時候,感覺學佛沒有那種力量,不知道自己爲什麼要學佛?有時覺得自己過得還不錯。可是,有時候突然又想到世界沒有一樣是恒久的,但是真能了解世間是無常的時間也不多,而且從本性發出來的心力更是很少,覺得自己學佛很不踏實,不知如何突破?
答:初學佛的人,觀照的力量不夠,自己的悟性也不夠,自然對法的覺受較薄弱。不過,你有一點說得很好,知道自己不好,感覺自己發不出甚麼力量,這一點已經不錯了,表示說還有救。學佛最怕一種人,師父問他:“你有甚麼問題?”他說:“師父,我都沒有問題。”沒有問題的人問題才大,他的問題就是不曉得自己的問題在那裏?學佛的人沒有問題,這是不可能的。除非你大徹大悟、通達叁藏十二部經典,否則,就應該會有問題。沒有問題,從另一方面來說是自己觀照得不夠透徹,那就需要因緣的啓發。譬如有人,你跟他說生死無常,他體會不出來。有一天,回家的時候,別人跟他講:“你姐姐出去被車子撞死了。”他趕去醫院的太平間一看,哇!七孔流血,這姐姐長得這麼漂亮,一下子突然死了,他實在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啊!然後,痛哭流涕,這樣就慢慢的能接受無常的觀念,這是屬于間接的教育,要靠因緣事相上的提醒才能覺悟的人。而另一類人,上根利智,感受性很強,你跟他講佛法,他馬上頓悟,像六祖慧能大師,聽聞金剛經中的一句:“應無所住而生其心”,就悟了,就知道了。這種是屬于能接受直接教育,有宿世善根,大智慧根器的人,一聞千悟,但這是不容易辦到的。
佛法最重視——“悟”,不悟的人就會像經典講的“煮沙成飯”,那麼修行無量阿僧祇劫也不會成佛的。前幾天,有人問師父:“本性是常嗎?”我說:“不對,本性是無常。”他說:“奇怪,你在錄音帶裏不是跟人家講本性是常、樂、我、淨嗎?”“那本性是無常嗎?”我回答:“不是,本性是常。”他說:“師父講話怎麼顛叁倒四的呢?”我說:“沒有,是你自己顛叁倒四,不是我。佛性是常也是無常。”沒有悟的人,怎麼講都不對,悟的人怎麼講都對,都能事理圓融。法的東西,就是這樣,除非你自己去嘗到法的喜悅,悟到空性、無生的道理。否則,是無法徹底了解的。要知道,事相的因果他本身是具有連鎖性的,因就是緣就是果,緣就是果就是因,果就是因就是緣。連鎖性本身就是空性,空性就具足有連鎖的因緣法,要能體會到連鎖性本身就有超越性。無常當中就具足常,不是另外去找一個常,或有一法可得。如果,在每一個事相的動點上,都能與理體相應,那麼,一切都能化成自性清淨心的東西。簡單的來講,悟道的人,在每一個動點上,他都會覺得很有意義。不管他洗廁所、撿菜,或者別人批評他、贊歎他。因爲他用的是真心,不是生滅的意識心,所以,面對一切境界,他都能如如不動,安住在無量的喜悅與安祥當中,他對生命有了主宰,成爲最會享受生命的人。師父不是常說一句話嗎?“不懂生命的人,生命對他來說是一種懲罰。”衆生就是這樣,因爲無法透視世間的無常,追求五欲時,他就很快樂;可是快樂一過,就是更大的空虛。他不懂得無常,當然更不懂得空。整天顛顛倒倒、反反覆覆、煩煩惱惱,你如果講他,他還會編織一大堆理由,所以佛說衆生是“可憐憫者”。還有的人,認爲生命是無常,佛性是常,這也是很嚴重的錯誤,這就成了“自性見”。佛性是常就成了一潭死水,沒辦法轉凡成聖,轉煩惱爲菩提。佛性如果是無常,則又成了生滅的世間法,無法進入大般涅槃的境界。
佛性的常是如如不動,本來如是。
佛性的無常是神通變化,妙用現前。
所以,今天我們學佛提不起力量,學佛沒有味道,那是因爲你把生命、佛法分成兩截,那是你對世間法的觀照力量不夠。因此,有時會知道世間無常,一切都在變化遷流,可是,一下子又覺得生活蠻愉快的,又忘記了精進。這都是因爲平常沒有觀照的能力,所以提不起精神來。因此我們要多聽經聞法,多薰習,薰習久了就有力量。如果只是單憑著一股熱忱,但是對“法”本身不能安住,那麼心性就定不下來。
像師父的話,二十四小時都在念佛,從早到晚佛號不斷,心裏面就只有一個念頭:我要求生極樂世界。極樂世界就在我的心,我的心就是極樂世界。何以故?因爲師父念念都能觀照無常,知道這個世界是幻化的東西,知道一切法苦空無我。因此,我時時都能放下,對這個世間沒有一點貪戀。求生淨土的信念,就一直從心裏面生起,自然而然信念真切,自然就有力量。因爲對師父而言,佛法和我的生命已經融爲一體,因此也就不會患得患失,不會只是憑借著盲目和沖動,也不會在生活中失去觀照,而陷入無力感當中。
佛法裏面並沒有兩個法門,它就只有一個法門。雖然是求生極樂淨土,但還是在我們的心中,我們的心就是極樂世界,是自他不二的東西。那麼,甚麼是唯一的法門?那就是“不二法門”。如同前面我們提到的,佛性是常?是無常?其實佛性是常也是無常,不是常也不是無常,看你怎麼去了解它,執著就不對了。因此我們說“常”“無常”不二,同樣的“娑婆”與“極樂”不二,我和阿彌陀佛也是不二的,生死與涅槃不二,煩惱與菩提不二等等。佛法講的就是不二法門,而不二法門是甚麼呢?就是我們的心,我們的本性,也就是我們前面說的自覺,我們的真心。故經雲:“若人欲了知,叁世一切佛,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”。
佛陀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,度衆四十九年,講經叁百余會,無非是要令衆生開、示、悟、入佛之知見,甚麼是“佛之知見”呢?就是“覺性”,就是“如來智慧德相”,就是“摩诃般若波羅蜜”,就是“如來藏”,“自性清淨心”。如果我們一切的修行,無論誦經、拜佛、參禅、打坐、念佛、持咒,若是不能彙入不生不滅的本性,那麼都還是生滅的對立法。由于衆生無始以來的無明,一念不覺,因此,總是存在著能所的觀念,有主客二元的對立。除非是究竟的悟,究竟悟就是絕對的法界,清淨的法身。否則,如果能所仍不能斷除,一再透過無明的妄想分別,透過色心二法的主客對立,而用生滅的意識心來修行…
《慧律法師佛學問答錄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