慧律法师佛学问答录
慧律法师主讲
逢甲大学普觉社 83 年 2 月 15 日参访记
(一)问:请师父讲一些鼓励大众的话:
答:说到鼓励他人,古来高僧大德,都离不开下面这几句话。学佛第一个要有长远心——以前,师父在念逢甲大学的时候,有一位刚进入普觉佛学社的学长,大一刚进来,就发心说要出家,大二交到女朋友,后来就结婚了!现在,住在美国。这就是没有长远心,而且乱发愿。随便发愿的人,学佛是不会有什么成就的。第二要有慈悲心——要时常宽恕别人,扩大自己的胸量,不要看别人的缺点,你要活得快快乐乐,就要学习改变自己,而不是改变别人。多看众生的优点,以慈悲柔软的心来面对你周遭的人、事、物,这样,就能活得比较自在解脱。第三要发菩提心——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,皆因菩提心才得以成佛,我们要“学佛”,当然就要发菩提心。这三者当中都有一个“心”字,修行人就是善用心的人,因为“即心即佛”,佛法讲的不外乎“心”的问题。所以,如果只是外表上在拜佛、念佛,而不懂得去除内心里的贪、嗔、痴,那么只是在跟佛结缘而已。真正的佛法并不在于形式或仪式,而是要观照内在,抓出心中的烦恼贼。兵法讲“攻心为上”,运用于佛法当中也是一样的,心才是你生命真正的主人,只有深入我们的心灵世界,才能掌握修行的根本。但讲究心法并不代表就放弃因果,因为因果与空性是不二的。因果就是空性在事相上的显现,而一切的因缘果报当下就是空性。事相就是因果,心性就是无生。因、缘、果宛然如是,任何人都不可能破坏事相,颠倒因果。修行人即因果而超越因果,越了解佛法的人,就越了解因果,而彻见因缘法的人,那就有消息了。所以,唯有见性的人,才能不昧因果。如此,就达到了理事圆融。
另外,学佛还要具足三个条件。第一要亲近善知识——众生的烦恼习气都很重,突不破,无法照见五蕴皆空。因此,需要有经验,有智慧的人来引导,善知识能启发你内在的觉性,带领你一步一步走向觉悟。尤其在阅读经典方面,若无师父的教导,就容易以自己的观念,将佛经的义理扭曲,这是很危险的。譬如打开大乘起信论,“三细六粗”,三种细的?六种粗的?往生论、十四讲表自己看,好像是这样?又好像不是!所以,要多多亲近善知识,善知识就是我们的法身父母,若没办法长期跟在师父身边修学,那就多听录音带,反覆的听,薰习久了,渐渐也能有所体会。这也是现在工商业社会弘法的变通方法之一,能不受时空的限制,让大家接触与听闻佛法,这是师父一直鼓励大家做的工作。第二要有好的环境——一棵树的成长,除了有种子之外,还要有土地、阳光、空气、水等的灌溉与培育,也就是说,先天的条件还要配合后天的环境,像参加佛学社团用大家共修的力量来互相提携、讨论与研究,这是一种很好的方式。第三要能自觉——佛法就是真理,是佛陀在菩提树下所发现证悟到的,佛陀发现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,因此在四十九年说法之中,不断教育弟子们如何自觉。“觉”就是一种自我反省的功夫,随著你反省的深度,就越能体会到佛法的真实。内在净化到某种程度,本性的作用发挥出来,般若智获得开采,那就转凡成圣,与诸佛“同一鼻孔出气”。当然,自觉也是要有条件,根器够的人,一句话即见本性,根器不够的人,那就要好好的亲近善知识。现在台湾讲经弘法的法师相当多,有许多机会亲近三宝,亲近善知识,听经闻法是修学佛法上最重要的功课,所以,要多听师父讲的录音带,好好的学习。
(二)问:我们在学佛法的时候,感觉学佛没有那种力量,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佛?有时觉得自己过得还不错。可是,有时候突然又想到世界没有一样是恒久的,但是真能了解世间是无常的时间也不多,而且从本性发出来的心力更是很少,觉得自己学佛很不踏实,不知如何突破?
答:初学佛的人,观照的力量不够,自己的悟性也不够,自然对法的觉受较薄弱。不过,你有一点说得很好,知道自己不好,感觉自己发不出甚么力量,这一点已经不错了,表示说还有救。学佛最怕一种人,师父问他:“你有甚么问题?”他说:“师父,我都没有问题。”没有问题的人问题才大,他的问题就是不晓得自己的问题在那里?学佛的人没有问题,这是不可能的。除非你大彻大悟、通达三藏十二部经典,否则,就应该会有问题。没有问题,从另一方面来说是自己观照得不够透彻,那就需要因缘的启发。譬如有人,你跟他说生死无常,他体会不出来。有一天,回家的时候,别人跟他讲:“你姐姐出去被车子撞死了。”他赶去医院的太平间一看,哇!七孔流血,这姐姐长得这么漂亮,一下子突然死了,他实在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啊!然后,痛哭流涕,这样就慢慢的能接受无常的观念,这是属于间接的教育,要靠因缘事相上的提醒才能觉悟的人。而另一类人,上根利智,感受性很强,你跟他讲佛法,他马上顿悟,像六祖慧能大师,听闻金刚经中的一句: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,就悟了,就知道了。这种是属于能接受直接教育,有宿世善根,大智慧根器的人,一闻千悟,但这是不容易办到的。
佛法最重视——“悟”,不悟的人就会像经典讲的“煮沙成饭”,那么修行无量阿僧祇劫也不会成佛的。前几天,有人问师父:“本性是常吗?”我说:“不对,本性是无常。”他说:“奇怪,你在录音带里不是跟人家讲本性是常、乐、我、净吗?”“那本性是无常吗?”我回答:“不是,本性是常。”他说:“师父讲话怎么颠三倒四的呢?”我说:“没有,是你自己颠三倒四,不是我。佛性是常也是无常。”没有悟的人,怎么讲都不对,悟的人怎么讲都对,都能事理圆融。法的东西,就是这样,除非你自己去尝到法的喜悦,悟到空性、无生的道理。否则,是无法彻底了解的。要知道,事相的因果他本身是具有连锁性的,因就是缘就是果,缘就是果就是因,果就是因就是缘。连锁性本身就是空性,空性就具足有连锁的因缘法,要能体会到连锁性本身就有超越性。无常当中就具足常,不是另外去找一个常,或有一法可得。如果,在每一个事相的动点上,都能与理体相应,那么,一切都能化成自性清净心的东西。简单的来讲,悟道的人,在每一个动点上,他都会觉得很有意义。不管他洗厕所、捡菜,或者别人批评他、赞叹他。因为他用的是真心,不是生灭的意识心,所以,面对一切境界,他都能如如不动,安住在无量的喜悦与安祥当中,他对生命有了主宰,成为最会享受生命的人。师父不是常说一句话吗?“不懂生命的人,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。”众生就是这样,因为无法透视世间的无常,追求五欲时,他就很快乐;可是快乐一过,就是更大的空虚。他不懂得无常,当然更不懂得空。整天颠颠倒倒、反反覆覆、烦烦恼恼,你如果讲他,他还会编织一大堆理由,所以佛说众生是“可怜悯者”。还有的人,认为生命是无常,佛性是常,这也是很严重的错误,这就成了“自性见”。佛性是常就成了一潭死水,没办法转凡成圣,转烦恼为菩提。佛性如果是无常,则又成了生灭的世间法,无法进入大般涅槃的境界。
佛性的常是如如不动,本来如是。
佛性的无常是神通变化,妙用现前。
所以,今天我们学佛提不起力量,学佛没有味道,那是因为你把生命、佛法分成两截,那是你对世间法的观照力量不够。因此,有时会知道世间无常,一切都在变化迁流,可是,一下子又觉得生活蛮愉快的,又忘记了精进。这都是因为平常没有观照的能力,所以提不起精神来。因此我们要多听经闻法,多薰习,薰习久了就有力量。如果只是单凭著一股热忱,但是对“法”本身不能安住,那么心性就定不下来。
像师父的话,二十四小时都在念佛,从早到晚佛号不断,心里面就只有一个念头:我要求生极乐世界。极乐世界就在我的心,我的心就是极乐世界。何以故?因为师父念念都能观照无常,知道这个世界是幻化的东西,知道一切法苦空无我。因此,我时时都能放下,对这个世间没有一点贪恋。求生净土的信念,就一直从心里面生起,自然而然信念真切,自然就有力量。因为对师父而言,佛法和我的生命已经融为一体,因此也就不会患得患失,不会只是凭借著盲目和冲动,也不会在生活中失去观照,而陷入无力感当中。
佛法里面并没有两个法门,它就只有一个法门。虽然是求生极乐净土,但还是在我们的心中,我们的心就是极乐世界,是自他不二的东西。那么,甚么是唯一的法门?那就是“不二法门”。如同前面我们提到的,佛性是常?是无常?其实佛性是常也是无常,不是常也不是无常,看你怎么去了解它,执著就不对了。因此我们说“常”“无常”不二,同样的“娑婆”与“极乐”不二,我和阿弥陀佛也是不二的,生死与涅槃不二,烦恼与菩提不二等等。佛法讲的就是不二法门,而不二法门是甚么呢?就是我们的心,我们的本性,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自觉,我们的真心。故经云:“若人欲了知,三世一切佛,应观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”。
佛陀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,度众四十九年,讲经三百余会,无非是要令众生开、示、悟、入佛之知见,甚么是“佛之知见”呢?就是“觉性”,就是“如来智慧德相”,就是“摩诃般若波罗蜜”,就是“如来藏”,“自性清净心”。如果我们一切的修行,无论诵经、拜佛、参禅、打坐、念佛、持咒,若是不能汇入不生不灭的本性,那么都还是生灭的对立法。由于众生无始以来的无明,一念不觉,因此,总是存在著能所的观念,有主客二元的对立。除非是究竟的悟,究竟悟就是绝对的法界,清净的法身。否则,如果能所仍不能断除,一再透过无明的妄想分别,透过色心二法的主客对立,而用生灭的意识心来修行…
《慧律法师佛学问答录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