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则仍然无法超越能所,于是,六根攀缘六尘与六识虚妄和合,就变现了一切山河大地、宇宙世界,以及沉沦其中的六道有情。所以说,你对法的薰习还不够,没有力量,因此要常亲近善知识,否则自己的生命无法与佛法融为一体,就达不到理事无碍,空有不二的境界。法本身不能安住,心也就定不下来,总是想:我再换个环境,日子就会好过一点。或者觉得修行总是起起落落,提不起力量,心里就想再去找一个道场。再不然就是念佛没有受用,觉得没有意思,就想:干脆换一个法门来修,念佛不适合我。这种种的想法,都是把自己的觉性设定在某种环境或某些条件之下,然后希望去追求去获得,那么,这种念头不对了!众生的无明,就是一直不断地向外追求某些东西,向外追求安慰,要求别人同情,而不知我们的本性本来就具足,放下就是。放下妄想执著、放下取舍分别、放下爱恨恩怨,你的本性自然就显现出来。
如果不能回光返照,而只是一直透过外在的追求,那永远都是一种取舍相、生灭相、轮回相。佛法是讲不生不灭的,讲返观自照的觉性,清净无染的本心。然而,众生就是放不下。不能在日用平常中,观照一切法都是无常性的东西,一切法都是虚妄不实,是不可靠的。他当然更不晓得,处处都是我们的觉性,时时都是我们本性的显现。你只要于一切境界都不执著、无所住、无念、不分别,以不生不灭的清净心,一念回光返照,这就完成了佛道。道理很简单,但习气很难除。我们的习气很不容易除掉,所以要多亲近善知识,多听经闻法。同时,如果你能够在许多复杂的观念里面,化作很简单的心性,把很多事情都用“平常心是道”来看,那么,一切都没事,一切都是你知见立知,都是你的自我分别。
例如:两个人吵架,你觉得这个人受委曲,同情他,而责备对方,这就不对了。因为你介入中间,你就有了对立的观念。如果你能保持一颗清净心、平等的心。受委曲的人,我们稍微鼓励一下;欺负人家的,有因缘,我们私下再慢慢说,也许这样他比较能接受。因为,如果你介入他们的纷争,你还是能所不断,烦恼还是在,你本来是想解决烦恼,但人家会说你偏心,你怎么做都不对。
世间没有中庸,无相才是中庸。心无所住就是中庸,空一切法才是中庸之道。你说:“我的心要安住在那里?”。无所住就是安住,想要安住在那里都不对。那你又问:“无所住是甚么?”。无所住就是清净心的功夫。它无法透过语言表示,无所住就是自在,无所住就是解脱,无所住就是不著相,无所住就是没有分别,虽分别不作分别想,清清净净又明明白白的这颗心,用这颗心来修行就对了。如果我们假设立场,我要到达某种境界才叫做快乐,我要某种环境才觉得舒适,那么,这个假设本身就是错误的。如果我们只是用取舍的心在期待甚么,或者妄想明天,或那一天,情况会变好,这种透过时空假设的期望或追求,都是不对的。因为在佛法中,所有的解脱自在,当下完成,那是你现在就可以掌握的。你听过禅宗说:“不离当下”,当下是什么呢?就是解脱的现在,你又问:“什么是解脱的现在?”。这句话也是多余的。所以,我们学佛要有般若的智慧,惟有大般若智慧,才能断烦恼。你若想要求生极乐世界,也要有清净的心,要知道极乐净土,阿弥陀佛都是我们的心,如果不是我们本自具足,不生不灭的。那么佛法讲“无生”,不自生不他生,不来不去,那怎么能得生净土呢?因此当知,心净则国土净,要去悟我们的自性西方。要有清净心,没有烦恼的心,那才有办法。否则,一样也没有办法。
(三)问:学佛的过程中,不可能每个念头都能观照,也没有办法当下就使心性解脱,总是想要去攀缘某个东西,觉得自己好像是在学佛,有个目标,督促自己,这样就比较安心。可是,经过一阵子,就会想:我学佛到底在作甚么?然后,就一直颠倒、懈怠下来。再过不久,很颓丧时,觉得世间无常,于是又开始学佛。但是,没多久,又开始想:我学佛到底在作甚么呢?学佛有甚么意义呢?于是,又是一团疑惑。如此,反覆无常,而日子已过了一大半!
答:初学佛的过程,都是这样,重复的挣扎;重复的创伤、挫折;重复的忧郁感;重复的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失落感、无力感。然后,才慢慢地体悟出真理的东西,这是个正常的过程。如果一下子就开悟了,那你就是再来人。你现在也是再来人,一个再来轮回的人。
(四)问:如果我们的思绪总是这样的颠三倒四,一直在轮回之中,那么,如何能脱离这个圈子呢?
答:多观照,虽然我们常常在境界中迷失,常常落入重复的痛苦烦恼,重复的情绪轮回之中。但是,我们不要怕失败,怕的是你没有耐心,想放弃。我们学佛就是要有屡败屡战的精神,儒家讲:“舜何人也?禹何人也?有为者亦若是!”,学佛也是一样,要常想,佛何人也?菩萨何人也?有为者亦若是!今天我们的教主——“释迦牟尼佛”,也是经过无量劫的痛苦、挫折,难行能行,难忍能忍,如今才能开悟,见性成佛。因此,我们不要怕失败,能够在失败中记取教训,我们就能更进一步。能够承受失败挫折的人,成功就离他不远了。
因此,我们要多观照,观照一切法都是空性;观照一切法都不可得;观照一切法毕竟空寂;当下就是清净的本性,否则,永远不得解脱。你今天虽然想尽办法要离开痛苦与烦恼,但如果你不明心性,那么明天依然在挣扎之中。你用的是错误的心,你今天不悟,明天还是不悟;后天不悟,明年还是不悟啊!你如果不能当下明白自己的心性,想要期待明天会更好,认为我的未来不是梦,那是不可能的。如果你不悟,那你不是“如果还有明天”,而是“我俩没有明天。”,你的未来依旧是个颠倒梦想,明天也不可能会更好。何以故?因为“我还是原来的我”啊!
但是,如果你懂得师父的开示,不再错用心,知道我们现在用的是真心,全盘放下,无量的虚空就是你的生命,你的生命就与整个宇宙相配合,为甚么呢?因为无相就是整个生命。将你整个的生命,透过无相,展现出来的就是无量的慈悲,无量的欢喜。人家骂你,如如不动;人家碰你,如如不动;人家布施金钱给你,如如不动;人家几千万给你,你仍然一觉到天明;你损失了三百万,你还是一觉到天明。你不用这一颗本性的清净心、平等心、欢喜心,那你要用甚么心来修行呢?
所以,你今天的重复,都还是轮回相。轮回,就是你最后的答案。念头的转换,就叫做轮回;情绪有高低潮,也叫作轮回。我们要是没有这些多余的情绪和观念,生死轮转在一念之间,就解决了。所以说,要学习放下;学习宽恕;学习慈悲,拥有佛菩萨的般若智慧。虽然,我们没有办法一下子大彻大悟,有“如如不动,不取一相”的心境,但至少我们有在进步。你要永远记住一句话,不要抗拒境界,因为一切的境界都是你的心,抗拒境界就是抗拒你的心。对众生好,就是对自己好。如果你能永远的宽恕众生,你的心境就一天一天的在进步。你动一个念头去排斥众生或伤害众生,那就伤害了你的法身慧命,破坏了你的清净心,众生还未被伤害,你就先伤害了你自己的慈悲心,失去了寂静安祥。你动一个念头生气,对方还不知道,你的内心就已经先染污了。所以,永远要有慈悲喜舍的念头,因为一切的生命,一切的生活,都是在你的一念之间。其实,我们可以主宰自己的生命,我们可以不必让自己过那种痛苦烦恼的生活。如此,慢慢地回光返照,烦恼就会减少。你也不用挣扎,该来的,你还是跑不掉。读书也是一样,你以前不用功,该被当掉的,烦恼也没用,因果就是如此!因此,多余的烦恼和妄想是没有用的,重要的是,你如何把握当下,保持现前一念清净心!
如是因、如是果,所以,我们不要在果上打转,而要在因地里注意观照。在因地修行,就是要注意不要再去造恶,起坏的念头;而在果地的觉悟过程当中如有业报现前时,就要利用净土法门。当我们的果报、痛苦现前时,因为恐惧感,拼命地念佛,这也可以得救。所以,观无量寿经讲,虽是五逆十恶的大恶人,一念忏悔,念佛求生西方,也可得救,这是因为恐惧下地狱的缘故。大善的人,更可以得救,依循著信愿和净念,往生极乐世界。最怕的就是虽有行善,但对净土没有信心的人,就像是挂在半空中。总是认为我有做善事啊!我心好就好了,我又没有做坏事啊!这就不能往生了。所以大恶的人,地狱相现前,如果知道恐惧,又有福报遇到善知识,叫他忏悔发愿,求生净土。他这时知道因果,跑不掉了,拼命地念佛,那就还有救。最怕的就是那种懂一半的,说懂嘛他又不懂,说不懂他又喳喳叫,喜欢跟人家开示,可是却专门说给小姐听,偏不说给男生听。跑去女生宿舍等,而且又不是每个女生都讲,都专门讲给漂亮的女生听。人家跟他说:“师兄,你帮我开示一下。”他回答:“哎!你这么丑,我不说给你听。”分别心很重。
众生都是这样的,取舍相,心不能如大地一样平等包容,万善就不能集中。如果我们有心地的功夫,那么一切法都可以建立,一切善法都可以成就。所谓心地功夫就是“无相”,“无相”就是无所著。譬如有人心情不好,来见师父,师父就告诉他:“你不要怪别人,要怪自己没有福报,要回光返照,放下自己的看法,期待别人给你安慰是没有用的;如果你有智慧,现在就放下,与其让人家同情你,不如解脱自己。”就好像女孩子,内心里面有痛苦烦恼,需要人家安慰:“你不要哭啊!我明天买一杯木瓜牛奶给你喝,带你去看电影哦!”到最后破涕为笑,就是这样,需要人家安慰。但是明天,她仍然会发作,会发神经,那你又再安慰她,这就叫作轮回相。总是需要用安慰来解决烦恼,需要以外在的条件来愉悦她的心情。明明我们可以用智慧去观照,契入…
《慧律法师佛学问答录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