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慧律法師佛學問答錄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則仍然無法超越能所,于是,六根攀緣六塵與六識虛妄和合,就變現了一切山河大地、宇宙世界,以及沈淪其中的六道有情。所以說,你對法的薰習還不夠,沒有力量,因此要常親近善知識,否則自己的生命無法與佛法融爲一體,就達不到理事無礙,空有不二的境界。法本身不能安住,心也就定不下來,總是想:我再換個環境,日子就會好過一點。或者覺得修行總是起起落落,提不起力量,心裏就想再去找一個道場。再不然就是念佛沒有受用,覺得沒有意思,就想:幹脆換一個法門來修,念佛不適合我。這種種的想法,都是把自己的覺性設定在某種環境或某些條件之下,然後希望去追求去獲得,那麼,這種念頭不對了!衆生的無明,就是一直不斷地向外追求某些東西,向外追求安慰,要求別人同情,而不知我們的本性本來就具足,放下就是。放下妄想執著、放下取舍分別、放下愛恨恩怨,你的本性自然就顯現出來。

  如果不能回光返照,而只是一直透過外在的追求,那永遠都是一種取舍相、生滅相、輪回相。佛法是講不生不滅的,講返觀自照的覺性,清淨無染的本心。然而,衆生就是放不下。不能在日用平常中,觀照一切法都是無常性的東西,一切法都是虛妄不實,是不可靠的。他當然更不曉得,處處都是我們的覺性,時時都是我們本性的顯現。你只要于一切境界都不執著、無所住、無念、不分別,以不生不滅的清淨心,一念回光返照,這就完成了佛道。道理很簡單,但習氣很難除。我們的習氣很不容易除掉,所以要多親近善知識,多聽經聞法。同時,如果你能夠在許多複雜的觀念裏面,化作很簡單的心性,把很多事情都用“平常心是道”來看,那麼,一切都沒事,一切都是你知見立知,都是你的自我分別。

  例如:兩個人吵架,你覺得這個人受委曲,同情他,而責備對方,這就不對了。因爲你介入中間,你就有了對立的觀念。如果你能保持一顆清淨心、平等的心。受委曲的人,我們稍微鼓勵一下;欺負人家的,有因緣,我們私下再慢慢說,也許這樣他比較能接受。因爲,如果你介入他們的紛爭,你還是能所不斷,煩惱還是在,你本來是想解決煩惱,但人家會說你偏心,你怎麼做都不對。

  世間沒有中庸,無相才是中庸。心無所住就是中庸,空一切法才是中庸之道。你說:“我的心要安住在那裏?”。無所住就是安住,想要安住在那裏都不對。那你又問:“無所住是甚麼?”。無所住就是清淨心的功夫。它無法透過語言表示,無所住就是自在,無所住就是解脫,無所住就是不著相,無所住就是沒有分別,雖分別不作分別想,清清淨淨又明明白白的這顆心,用這顆心來修行就對了。如果我們假設立場,我要到達某種境界才叫做快樂,我要某種環境才覺得舒適,那麼,這個假設本身就是錯誤的。如果我們只是用取舍的心在期待甚麼,或者妄想明天,或那一天,情況會變好,這種透過時空假設的期望或追求,都是不對的。因爲在佛法中,所有的解脫自在,當下完成,那是你現在就可以掌握的。你聽過禅宗說:“不離當下”,當下是什麼呢?就是解脫的現在,你又問:“什麼是解脫的現在?”。這句話也是多余的。所以,我們學佛要有般若的智慧,惟有大般若智慧,才能斷煩惱。你若想要求生極樂世界,也要有清淨的心,要知道極樂淨土,阿彌陀佛都是我們的心,如果不是我們本自具足,不生不滅的。那麼佛法講“無生”,不自生不他生,不來不去,那怎麼能得生淨土呢?因此當知,心淨則國土淨,要去悟我們的自性西方。要有清淨心,沒有煩惱的心,那才有辦法。否則,一樣也沒有辦法。

  (叁)問:學佛的過程中,不可能每個念頭都能觀照,也沒有辦法當下就使心性解脫,總是想要去攀緣某個東西,覺得自己好像是在學佛,有個目標,督促自己,這樣就比較安心。可是,經過一陣子,就會想:我學佛到底在作甚麼?然後,就一直顛倒、懈怠下來。再過不久,很頹喪時,覺得世間無常,于是又開始學佛。但是,沒多久,又開始想:我學佛到底在作甚麼呢?學佛有甚麼意義呢?于是,又是一團疑惑。如此,反覆無常,而日子已過了一大半!

  答:初學佛的過程,都是這樣,重複的掙紮;重複的創傷、挫折;重複的憂郁感;重複的産生一種莫名其妙的失落感、無力感。然後,才慢慢地體悟出真理的東西,這是個正常的過程。如果一下子就開悟了,那你就是再來人。你現在也是再來人,一個再來輪回的人。

  (四)問:如果我們的思緒總是這樣的顛叁倒四,一直在輪回之中,那麼,如何能脫離這個圈子呢?

  答:多觀照,雖然我們常常在境界中迷失,常常落入重複的痛苦煩惱,重複的情緒輪回之中。但是,我們不要怕失敗,怕的是你沒有耐心,想放棄。我們學佛就是要有屢敗屢戰的精神,儒家講:“舜何人也?禹何人也?有爲者亦若是!”,學佛也是一樣,要常想,佛何人也?菩薩何人也?有爲者亦若是!今天我們的教主——“釋迦牟尼佛”,也是經過無量劫的痛苦、挫折,難行能行,難忍能忍,如今才能開悟,見性成佛。因此,我們不要怕失敗,能夠在失敗中記取教訓,我們就能更進一步。能夠承受失敗挫折的人,成功就離他不遠了。

  因此,我們要多觀照,觀照一切法都是空性;觀照一切法都不可得;觀照一切法畢竟空寂;當下就是清淨的本性,否則,永遠不得解脫。你今天雖然想盡辦法要離開痛苦與煩惱,但如果你不明心性,那麼明天依然在掙紮之中。你用的是錯誤的心,你今天不悟,明天還是不悟;後天不悟,明年還是不悟啊!你如果不能當下明白自己的心性,想要期待明天會更好,認爲我的未來不是夢,那是不可能的。如果你不悟,那你不是“如果還有明天”,而是“我倆沒有明天。”,你的未來依舊是個顛倒夢想,明天也不可能會更好。何以故?因爲“我還是原來的我”啊!

  但是,如果你懂得師父的開示,不再錯用心,知道我們現在用的是真心,全盤放下,無量的虛空就是你的生命,你的生命就與整個宇宙相配合,爲甚麼呢?因爲無相就是整個生命。將你整個的生命,透過無相,展現出來的就是無量的慈悲,無量的歡喜。人家罵你,如如不動;人家碰你,如如不動;人家布施金錢給你,如如不動;人家幾千萬給你,你仍然一覺到天明;你損失了叁百萬,你還是一覺到天明。你不用這一顆本性的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歡喜心,那你要用甚麼心來修行呢?

  所以,你今天的重複,都還是輪回相。輪回,就是你最後的答案。念頭的轉換,就叫做輪回;情緒有高低潮,也叫作輪回。我們要是沒有這些多余的情緒和觀念,生死輪轉在一念之間,就解決了。所以說,要學習放下;學習寬恕;學習慈悲,擁有佛菩薩的般若智慧。雖然,我們沒有辦法一下子大徹大悟,有“如如不動,不取一相”的心境,但至少我們有在進步。你要永遠記住一句話,不要抗拒境界,因爲一切的境界都是你的心,抗拒境界就是抗拒你的心。對衆生好,就是對自己好。如果你能永遠的寬恕衆生,你的心境就一天一天的在進步。你動一個念頭去排斥衆生或傷害衆生,那就傷害了你的法身慧命,破壞了你的清淨心,衆生還未被傷害,你就先傷害了你自己的慈悲心,失去了寂靜安祥。你動一個念頭生氣,對方還不知道,你的內心就已經先染汙了。所以,永遠要有慈悲喜舍的念頭,因爲一切的生命,一切的生活,都是在你的一念之間。其實,我們可以主宰自己的生命,我們可以不必讓自己過那種痛苦煩惱的生活。如此,慢慢地回光返照,煩惱就會減少。你也不用掙紮,該來的,你還是跑不掉。讀書也是一樣,你以前不用功,該被當掉的,煩惱也沒用,因果就是如此!因此,多余的煩惱和妄想是沒有用的,重要的是,你如何把握當下,保持現前一念清淨心!

  如是因、如是果,所以,我們不要在果上打轉,而要在因地裏注意觀照。在因地修行,就是要注意不要再去造惡,起壞的念頭;而在果地的覺悟過程當中如有業報現前時,就要利用淨土法門。當我們的果報、痛苦現前時,因爲恐懼感,拼命地念佛,這也可以得救。所以,觀無量壽經講,雖是五逆十惡的大惡人,一念忏悔,念佛求生西方,也可得救,這是因爲恐懼下地獄的緣故。大善的人,更可以得救,依循著信願和淨念,往生極樂世界。最怕的就是雖有行善,但對淨土沒有信心的人,就像是挂在半空中。總是認爲我有做善事啊!我心好就好了,我又沒有做壞事啊!這就不能往生了。所以大惡的人,地獄相現前,如果知道恐懼,又有福報遇到善知識,叫他忏悔發願,求生淨土。他這時知道因果,跑不掉了,拼命地念佛,那就還有救。最怕的就是那種懂一半的,說懂嘛他又不懂,說不懂他又喳喳叫,喜歡跟人家開示,可是卻專門說給小姐聽,偏不說給男生聽。跑去女生宿舍等,而且又不是每個女生都講,都專門講給漂亮的女生聽。人家跟他說:“師兄,你幫我開示一下。”他回答:“哎!你這麼醜,我不說給你聽。”分別心很重。

  衆生都是這樣的,取舍相,心不能如大地一樣平等包容,萬善就不能集中。如果我們有心地的功夫,那麼一切法都可以建立,一切善法都可以成就。所謂心地功夫就是“無相”,“無相”就是無所著。譬如有人心情不好,來見師父,師父就告訴他:“你不要怪別人,要怪自己沒有福報,要回光返照,放下自己的看法,期待別人給你安慰是沒有用的;如果你有智慧,現在就放下,與其讓人家同情你,不如解脫自己。”就好像女孩子,內心裏面有痛苦煩惱,需要人家安慰:“你不要哭啊!我明天買一杯木瓜牛奶給你喝,帶你去看電影哦!”到最後破涕爲笑,就是這樣,需要人家安慰。但是明天,她仍然會發作,會發神經,那你又再安慰她,這就叫作輪回相。總是需要用安慰來解決煩惱,需要以外在的條件來愉悅她的心情。明明我們可以用智慧去觀照,契入…

《慧律法師佛學問答錄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基隆照善寺開示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