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雾里,如果他左右移动,就有碰著真理的危险,因为,一俟浓雾消散,他便完蛋了。
2859. 一线断散,就能散失一串珍珠。一种思想,就能毁灭一个灵魂。一句言词,就能伤害一颗心灵。
2860. 不须说而言,这是多说,多说必招怨;不当言而说,这是瞎说,瞎说要惹祸。
2861. 唯有无我,才能获得快乐。学习对人慈悲,它是治疗暴躁性情的唯一处方。
2862. 凡事要以利益别人为前提,自己吃亏没关系,如果事事只想利益自己,无明烦恼就会一大堆。
2863. 我们要将生命化为一种享受,而不要让它成为一种负担。妄想、执著即是负担。
2864. 在别人和我们分享幸福的时候,自己的幸福,也同时跟著增长。
2865. 无明使人两眼一抹黑,追求著迁流变化,虚幻不实的东西。由于执著假有的力量,而引出更多幻觉,成了自己的受害者。当你用智慧透视了一切,此时周围的世界,才是以真象出现的,也因此觉悟到,自己不过是时间空间的奴隶而已。
2866. 世间所有的缘起,无一不是要启发我们的觉性。
2867. 不要抗拒命运,不要抱怨因果,直接接受它,烦恼就会减少,当下放下,烦恼即无奈你何。
2868. 众生总是透过自己的感觉和知觉来眺望外界,再以此做判断来采取行动,习惯以自我中心来看待所有的事物。
2869. 你要处理你这颗心,也不能离开你现在所有的念头。
2870. 所谓「禅」,是指不管何时、何地,皆能心平气和的生活。
2871. 我们没有抱怨人生的任何权利。假如你对人生感到不满,那只是表示我们对自己感到不满,因为,因果从不误人。好好的面对现实,并接受果报,将会比怨天尤人,更具实际的帮助。
2872. 修行人不管到那里,都要保持平常心,无挂无碍、清净自在,而修行就是要修这点自在。
2873. 修行,即是将执著的力量化为无的观念,透视它的无常性、无永恒性、因缘和合性。
2874. 佛教徒不能只单靠一股热忱,必须配合法的喜悦,才能安住在自己的岗位上。
2875. 当悲哀在我们耳畔低语,生命是我们难以忍受的重担时,我们需要勇气才能面对烦恼,将其转换成启发本性的动力。
2876. 抓芦苇时不小心会伤到手,错误的求道方法也会使人毁灭。
2877. 文字或声音的毁、誉、赞、谤,并不是因果的判决者,清楚自己的起心动念及行为,才是最重要的。
2878. 每个人应当怀著一颗虚空的心修行,有时我们可能无法受到肯定或赏识,但坚守本分、脚踏实地的鞭策自己,依旧是个人精进的正道。
2879. 我们所行的善恶,未必能在一定时间内求得报应,善与恶,是在超越时间的领域被完成的。在那个领域,虽然看不到报应的明显痕迹,但毫无疑问地,我们已经在我们的良心里,意识到它的存在。
2880. 修行人不可一直在对与不对中打转,要从忍辱下手。
2881. 所有活著的东西,都怕苦也怕死。认清你自己也是其中之一—「避免杀生吧!」不要由你引起苦恼或死亡,要尊重所有的生命。
2882. 尺有不能量短的时候,寸有不能量长的时候,每样事物都有它的缺陷之处,所以再高的才智也会有蒙蔽之处。
2883. 我们为了求生存而学习,而将种种学习,转化成一股强烈的执著,进而固执自己的习性,以为这就是真理。
2884. 共业推动著历史及宇宙的流行运转,这股巨大力量所形成的局面,即是众生所共同承受的果报。普渡众生的目的,在于以大众的力量来转回,所以我们要自利利他,有因缘就要度人学佛。
2885. 「菩萨畏因,众生畏果」。不懂佛法的人,只看到果报,而终日惶惶,恐惧灾难的来临。佛法乃是教人看清苦的因,时时检讨自己的思想、言行,以远离恶果。
2886. 把舞台上的装置卸下的时候,我们就会意识到,我们一直把它当成现实的东西,原来只是个假像。人活著也只不过是—不断的从一个假像,转移到另一个假像。而死亡的刹那,则是将现实作最真实的展现,从这层意义来看,死的最后一念是很重要的。
2887. 当死亡袭击我们的时候,无论子女、父母、亲戚或朋友,都帮不上一点忙。有信仰、有智慧的人,深知死亡的意义,而能立即扫净安心立命的道路。
2888. 突然不加思索的想起死,是不必要的,重要的是正视它、认识它,并接受死在一步一步接近我们的事实,却又能平安、喜悦地活下去。
2889. 当你为过去的回忆烦恼,为未来的事担忧的时候,你应该想起生活只是存在于现在的。当你对现在的生活倾注全力的时候,对过去的烦恼,以及对未来的担忧都将会消失的。
2890. 所谓时间是一个极大的幻影,时间不过是我们用来了解事物或生活的内在棱镜。对至高的理性而言,并无「时间」之存在,未来也是现在,时空只不过是我们藉以利用有限存在的无限存在。
2891. 佛陀说:「已经开始过灵性生活的人,就等于已把光带进幽暗的屋子里,黑暗即刻被驱散了,只要坚持这种生活,你们的内心,一定能成为一个光明世界。」
2892. 真正的宗教,必能回答最抽象的问题,并且可以从这些答案,来解决人生最实际的问题;同时,在每个人心灵中及人类社会生活中,建立巩固的精神世界。
2893. 贪欲、嗔恨、愚昧、傲慢、疑惑、邪见等会影响说话与行为,久而久之,成了习惯,便有一种力量,这就是苦恼的招集者,名为众生的苦因。
2894. 小恶不断—殊不知,这种一时能骗他人耳目的犯行,养成习惯后,总会在意想的时候浮出表面,而在无意识中,铸成恐怖的恶行。
2895. 快乐来自于以感激的心情,去接受眼前的生活。
2896. 恶事向己,好事与他,利他忘己为慈悲之极也。
2897. 喜欢归罪于别人的人,是一种缺乏勇气的态度,以及懦弱的表现,佛弟子应时时具备,一颗了解责任与知反省的心。
2898. 什么样的人是善良的人?一个人只有达到真正的宗教境界时,才能算是善良的人。然而,所谓的善是什么呢?最重要的是指智慧与意志的和谐。
2899. 心里只有「利益」这一念头的人,除了所谓「利害关系」的道德,便无其他道德,除了「物质上的幸福」这个宗教,并无其他宗教。
2900. 我们要有一颗对任何人都能合掌的心。
2901. 无论你愿不愿意,身体像有时间性的东西一样,随著年岁的增长,而逐渐衰老,被我们当成真正生命的东西,将慢慢枯萎消失,而真正的、不断成长的、不朽的生命往往到最后才觉醒。既然如此,倒不如从一开始,就认清这样的生命,过充实的精神生活。
2902. 愿我如日普照一切,不求恩报,众生有恶悉能容受,终不以此舍誓愿。
2903. 当一切都显得不可靠,短暂并且反覆无常的时候,只有德行—在深深地往下扎根,而且任何力量都无法拔除它或摧毁它。
2904. 若只是施舍一些物质或金钱,这只是一时性的救助方法,短暂的效果消失之后,依旧又要回归到原来的日子。倘若你教导众生永恒的智慧,以及足以让他发奋图强的真理,他将靠自力迈向光明的前程,这是根本性的救助方法。
2905. 盲目地尊重不合时宜的传统,认同那些已经毫无意义的种种制度、习俗或法律规章乃至宗教仪式,将比不尊重传统者,造成更大的危害。
2906. 就像箭头没有拔出,就在伤口涂上膏药一样,单靠教理而不行持,是徒劳无功的。
2907. 一句良言,好比一颗优良的树,其根底是深固的,其枝条是高耸入云。一句恶言,恰似一颗恶劣的树,从大地上连根拔去,绝没有一点安定。
2908. 愚痴的人,会把甘露化为毒药,有智慧的人,能把毒药化为甘露。
2909. 行善之人,如春园小草,不见其长,日有所增;作恶之人,若磨刀砺石,不见其损,日有所亏。
2910. 信仰带给人生力量,也带给生命希望。
2911. 我们应当用有限的生命,来孕育无限的慧命。
2912. 根源于真理的思想,方能显示其尊贵与永恒。
2913. 最真实的伟大在于仁慈,最真切的智慧在于欢喜。
2914. 你要超越你自己,才能真正得到知足与安祥。
2915. 快乐是因放下而成就的。
2916. 安逸的人藐视灾祸,灾祸却常常等待滑跤的人。
2917. 切不要因为人所知,或不为人所了解而伤心,因果自有定论。
2918. 我承认我是世界上最懦弱的人,因为,我不敢做任何一件坏事。
2919. 美德是健康,恶习是疾病。
2920. 人生本来就是苦的,咱们别再把它苦上加苦吧!
2921. 有些人终身向幻影追逐,所得也只是幻影似的满足。
2922. 众生由于分别现在因缘幻化之假相,所以妄念不断。
2923. 「爱欲之人,犹如执炬,逆风而行,必有烧手之患。」以淡泊的心态来处理欲望,不要刻意去钻求,任由自己的心念,去攀缘无穷的欲望。
2924. 假如,你正为某件外在事物所苦,事实上,使你痛苦的,并不是事物的本身,而是你对这件事物的观感。
2925. 佛法使人开智慧,找到真正的生命,找到真实的自我。
2926. 入如来室者,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;着如来衣者,柔和忍辱心是;坐如来座者,一切法空是。
2927. 治疗怠惰的唯一方法就是工作;治疗自私的唯一方法就是牺牲;治疗无信仰的唯一方法,就是听从圣贤的吩咐而舍弃猜疑。
2928. 引发你所遇到的人内在的「善」。
2929. 「无常」、「苦」、「无我」是世间一切的三大真谛。
2930. 「友谊」是迈向「慈」的一个阶段,但还不是真正的「慈」,它是出自内心喜爱别人的一个特质,但这其中却也隐藏了它的近敌——「爱染」,也就是所谓…
《慧律禅师语录精华全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