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。要平常多觀照,然後變成一種習慣,那麼你的起心動念,一動念你馬上就知道,觀照力強,
一動念馬上知道。不會隨著習性而走。
【因其覺根,遂能顯現諸功德樹。涅槃之果德,因此而成。如是觀心,可名爲了。】
【問:上說真如佛性,一切功德,因覺爲根,未審無明之心,以何爲根?】
【答:
無明之心,雖有八萬四千煩惱情欲,及恒河沙衆惡,皆因叁毒以爲根本。其叁毒者,貪嗔癡是也。】
【此叁毒心,自能具足一切諸惡。猶如大樹,根雖是一,所生枝葉其數無邊。彼叁毒根,一一根中,生諸惡業百
千萬億,倍過于前,不可爲喻。】
「爲喻」就是爲之作比喻。
【如是叁毒心,于本體中,應現六根,】
顯現在六根,我們的眼睛就是六根,你看了就産生六識,就分別六塵,
【亦名六賊,即六識也。由此六識,出入諸根,貪著萬境,】
凡夫只要沒有聽到佛法,沒有一個人有辦法躲過這個貪著的境界。包括師父在內,沒有辦法!如果今天沒有聽到
佛法,就拼命的創業,拼命的貪嗔癡,是世間的善人沒有錯啦,偶爾拿一些錢來布施,可是不能解脫。也是叁世
的佛冤,福報享盡了,又去做牛做馬。貪著萬境,
【能成惡業,】
哪一個惡不是因爲貪著而來的?
【障真如體,故名六賊。一切衆生,由此叁毒六賊,惑亂身心,沈沒生死,輪回六趣,受諸苦惱;猶如江河,因
小泉源,洎流不絕,】
「洎」是水,加水的肉汁叫做洎。這個「洎」字劃掉,改成「涓」。「涓流」就是細流。
【乃能彌漫,波濤萬裏。若複有人斷其本源,即衆流皆息。求解脫者,能轉叁毒爲叁聚淨戒,】
攝律儀、攝善法、饒益有情,
【轉六賊爲六波羅蜜,自然永離一切諸苦。】
【問:六趣叁界廣大無邊,若唯觀心,何由免無窮之苦?】
【答:叁界業報,唯心所生;本若無心,于叁界中,即出叁界。其叁界者,即叁毒也;貪爲欲界,嗔爲色界,癡
爲無色界,故名叁界。由此叁毒,造業輕重,受報不同,分歸六處,故名六趣。】
好了!明天再從這個地方開始講。明天是八關齋戒,歡迎大家參加。還有水陸法會,我們已經開始報名,不要等
到最後的時候才報名,這樣子我們作業很麻煩。有錢的就先拿出來嘛,不要這樣吝啬,叫你布施你就布施嘛!先
參加內壇或者是外壇,我們在處理,就可以慢慢把法會的牌子寫起來,不要等到最後才一大堆的擠在後面,這個
作業起來很麻煩。好了!停課的時候,就用這一張,把星期六改成金剛法會,就誦《金剛經》。因爲師父講課講
了六年,修持的時間很少,所以一方面讓師父休息,一方面我們加強修行,所以星期六,我們有金剛法會。我們
星期天大悲法會,就是禮拜大悲忏。我們由法顯來領衆,法宣跟法顯來領衆。那麼法深跟法然在臺東,如果回來
的話,再給他領衆一天。星期一是藥師法會,誦《藥師經》。這個都很好的,非常好的,《金剛經》、大悲忏,
乃至于藥師法會,都很好。誦《藥師經》、念藥師咒。星期二共修不變。只有大悲忏在一樓、二樓,不過要做這
個忏以前,我希望法宣跟法顯先自己彩排,先自己冷靜想想看:我這個法會,應該怎麼唱才會莊嚴。你不要既沒
有心理准備,也沒有彩排,一來的話就領衆,然後樓上念一種,樓下念一種,課本也不夠,要香花迎、香花請,
結果沒看到什麼香,也沒看到什麼花,統統沒有。說要內心要想說:我應該准備什麼東西,那一天領衆,我應該
怎麼做,麥克風應該弄幾支,法器是誰來控製,要先有一個理念嘛!其實做事並不難,只要你冷靜,把你的計劃,
一、二、叁......先自己有個規定,然後私下彩排,法器要彩排,唱念要彩排,否則的話,你一上臺一領衆啊,
就麻煩了,真的!像我們以前在念南普陀佛學院的時候,有一個比丘,他認爲他自己維那很行,那一天我打木魚,
他認爲他自己維那很行,就把眼睛閉起來了,結果那個磬跟掉了好幾個磬位。我要跟他比的時候,他眼睛又閉起
來了,他又不看,我在打木魚的時候,我在左邊锵一聲,他沒有看到,雖然他很有辦法,可是他太自負,師父做
事情不敢這樣。像這本經書我們都看得懂,可是我今天要講,已經看了四次了,每天淩晨起來,就要再翻一遍,
就怕講錯。要不然講這個有什麼困難,可是不可以這樣。知己知彼,百戰百勝,不可輕敵啊!我們如果輕視了我
們的職業、職責,我們會失敗的。所以這麼簡單,師父都要看四次,怕講錯違背因果。所以這個法會不能隨隨便
便的,自己私下要練習,要多准備,誰、麥克風、位置站哪裏,一定要整個僧團彩排,大悲忏能夠下來全部參加
共修,盡量不要缺席。沒有課的時候,就四點做晚課。有法會的時候,全體法師都參加,這不是很莊嚴嗎?然後
晚上請一個人出食就可以了。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諸位請翻開《達摩破相論》的第52頁,倒數第二行 (新版第65頁第7行)
【問:雲何輕重分之爲六?】
【答曰:
衆生不了正因,】
「正因」就是成佛的正因。那麼什麼是成佛的正因呢?那就是明心見性。衆生不了成佛的正因,就是明心見性,
是成佛最主要的正因。
【迷心修善,】
這個迷心,就是迷了這個平等的心、空性的心,也就是說,以執著的心來修這個善。
【未免叁界,生叁輕趣。】
罪業比較輕,就是叁善道的意思。比較重就生叁惡道。
【雲何叁輕趣?】
輕是對重來講的。爲什麼說叁輕趣呢?
【所謂迷修十善,妄求快樂,】
迷修十善的意思就是:迷了這一顆心,來修這個十善,只能得到人天果報,妄求快樂。所以說
【未免貪界,】
沒有辦法離開這個貪心,所以
【生于天趣。】
那麼第二,
【迷持五戒,妄起愛憎,未免嗔界,】
持五戒,但是心沒有辦法斷除這個愛跟恨,愛恨交織,這當然就是嗔恨。所以他有持五戒,可是心不平穩,所以
只能
【生于人趣。】
那麼第叁,
【迷執有爲,】
有爲就是生滅。迷,又執著于有爲,然後
【信邪求福,】
信邪就是不正。他有布施的念頭,但是沒有正念。所以叫做信邪求福。
【未免癡界,生阿修羅趣。如是叁類,名叁輕趣。】
【雲何叁重?】
少了一個字,叁重「趣」,就是惡業比較重一點的。
【所謂縱叁毒心,】
放縱我們貪嗔癡的心,
【唯造惡業,】
一天到晚吃飽飯無所事事,就去搶銀行、擄人勒索、搶女孩子的皮包,偷人家的機車啊、汽車啊、販毒啊,無所
不造。
【墮叁重趣。】
第一個,
【若貪業重者,墮惡鬼趣;】
貪心不除嘛!再來,
【嗔業重者,墮地獄趣;癡業重者,墮畜生趣。】
所以畜生大部分都是愚癡。那我們一憤怒起來,就會墮地獄趣。
【如是叁重,通前叁輕,】
那麼叁重加上叁輕,
【遂成六趣。故知一切苦業由自心生,】
心起心動念,造這個業,所以說
【但能攝心,】
攝心就是只要我們能夠控製這一顆心,把它守住,
【離諸邪惡,叁界六趣輪回之苦,自然消滅離苦,】
「離苦」兩個字劃掉。
【即得解脫。】
「離苦」兩個字是多余的。
【問曰:如佛所說,我于叁大阿僧祇劫,無量勤苦,方成佛道。雲何今說,唯只觀心,】
【製叁毒,即名解脫?】
加一個字,「而」製叁毒,即名解脫?
【答:
佛所說言,無虛妄也。阿僧祇劫者,即叁毒心也;】
【胡言阿僧祇,】
「胡言」就是印度話。
【漢名不可數。】
「漢」就是中國。在中國來講,就是不可數。
【此叁毒心,】
54頁,(新版第67頁第1行)
【于中有恒沙惡念,】
我們不只恒沙的惡念,是每一分、每一秒,都在動這個惡念。坐著也是惡念,站著也是惡念,只想:我不能吃虧,
別人死,那沒有什麼關系啦!所以不只恒沙的惡念,我們一天的起心動念,不計其數。
【于一一念中,皆爲一劫;如是恒沙不可數也,】
所以說,在相上來講,有時空的架構來說,有叁大阿僧祇。
【故言叁大阿僧祇。】
【真如之性,既被叁毒之所覆蓋,若不超彼叁大恒沙毒惡之心,雲何名爲解脫?】
所以講來講去,還是這顆心,所以現在這個講的是《破相論》,但于相不著,離一切相就是破相,破相就是離相。
【今若能轉貪嗔癡等叁毒心,爲叁解脫,】
「叁解脫」就是空、無相、無願。空門、無相門、無願,「願」就是求,也可以說是無所求。這是叁解脫。也就
是你修空就解脫。乃至于修無願,就是無求,修無相,都可以解脫。
【是則名爲得度叁大阿僧祇劫。末世衆生愚癡鈍根,不解如來叁大阿僧祇秘密之說,遂言成佛塵劫未期,】
加叁個字「要經曆」,遂言成佛要經曆塵劫。「未期」兩個字劃掉。
【豈不疑誤行人退菩提道。】
在前面加一個「斯」字。在行人後面加兩個字「令人」。「斯豈不疑誤行人,令人退菩提道。」,「斯」就是如
此。那麼這樣講,成佛要那麼久,這樣不是,「疑」就是疑惑,「誤」就是誤導。這不是疑惑、誤導了修行人,
令人家退菩提道嗎?
【問:菩薩摩诃薩由持叁聚淨戒,行六波羅蜜,方成佛道;】
【今令學者唯只觀心,不修戒行,雲何成佛?】
學者就是修行人。那麼爲什麼現在只要令學者,好好的觀照這一顆心,而不去修戒行,那怎麼能夠成佛呢?
【答:
叁聚淨戒者,即製叁毒心也。】
叁聚淨戒,就是製這個叁毒的心。
【製叁毒成無量善聚。聚者會也,無量善法普會于心,故名叁聚淨戒。六波羅蜜者,即淨六根也。】
【胡名波羅蜜,】
在印度來講:波羅蜜,
【漢名達彼岸,】
「漢」就是中國話。中國話來講就是達彼岸,
【以六根清淨,不染六塵,即是度煩惱河,】
所以我們修行,要在內在裏面下功夫,能令六根清淨。六根同一本性,但無相,六根即得清淨,同時解脫,所以
說六根清淨,其實同一個本性。只要你離相,六根頓時全部清淨,這樣就可以度煩惱河。
【至菩…
《達磨大師血脈論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