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呀!我見到佛了!發狂了!到第二天一起來的時候,到處告訴人家:
哎呀!我念佛見到阿彌陀佛了,我是怎麼樣有修行,你們有沒有啊?沒有啊!就開始起驕傲心了,
我從今以後決定往生了,我不要念佛、不要用功了。糟糕!
【若取相即是魔,】
若取相即是魔,師父在這個共修裏面,就一直重複的開示,你千萬不要見到佛,你就一直很知足,你就一直很快樂,
就認爲你生死沒問題了,問題很大了!對不對?所以說:如取相就是魔,讓他自然的見,不要管他、不要
理他,還是念你的阿彌陀佛,自性愈來愈清靜。
【盡落邪道。若是幻從心起,即不用禮。】
爲什麼?那是心外佛嘛!
【禮者不知,】
這個【知】就是旁邊寫個【智】,如果禮心外的佛,那就不是一個有智慧的人。這個【知】就是【智】。
【知者不禮,】
有智慧的人,他是不禮外面的佛,他雖然每天在拜佛,可是能禮所禮性空寂,感應道交難思議,對不對?
我此道場如帝珠,對不對?我們以前都念過這個。智者不禮,有智慧的人,心就是佛,就算他在禮佛,
他也知道能禮的是空,所禮的佛也是空,唯有一心作,只有一心在造作。禮、禮佛,禮心外的佛就被魔所攝。
【禮被魔攝。恐學人不知,故作是辨。】
諸佛如來本性這個理體上面,本性的理體上面,都無如是相貌,所以再加一個字:本性的【理】。
【諸佛如來本性理體上,都無如是相貌,切需在意。】
一定要注意。
【但有異境界,切不用采括,】
意思就是,你但保持一顆清靜心、無所住心,一切現象統統放下,不要管它,你好好念你的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...
不要管他看不看到,你心念得定,自然往生!切不用采括,【采括】就是摘取,【括】就是執取、收集得意思。
你不要這個執著,采括就是你不要摘取這個相,也不要執著這個相。
【亦莫生怕怖,】
不要起這個害怕、恐怖得心。
【不要疑惑,】
千萬要記住,
【我心本來清靜,何處有如許相貌?】
【如許】就是如此許多得相貌呢?不可以相取佛得啊,是不是?有相取佛就不是佛。
【乃至天、龍、夜叉、鬼神、帝釋、梵王等相,亦不用心生敬重,】
也不要去恭敬、尊重他,不需要這樣子,爲什麼?心本來無如是相,見性就是畢竟空寂。沒有這些相現前,
現前也不要管它。
【亦莫怕懼。】
也不要害怕、也不要恐懼,爲什麼?
【我心本來空寂,】
如果你要成佛,一定要體會:我心本來空寂。意思就是本來沒有這些執著、分別心,那是因爲我們得妄想
顛倒,産生得一個連鎖效應。
【一切相貌皆是妄相,但莫取相。若起佛見法見,及佛菩薩等相貌,而生敬重,自墮衆生位中。】
那還是凡夫了。
【若欲直會,】
就是直下體會,就是悟了,這個【直會】就是體悟。若欲直下體悟,
【但莫取一切相即得,】
這個要劃線了!若欲直會,如果你想要真正得體會,但莫取一切相即得,這個劃線,爲什麼劃線呢?
這一句話就是修行的根本。
【更無別語。】
就沒有什麼好說的了,其他就沒什麼好說的了,見一切相就全部放下,眼見的、耳聞的,統統放下!
【故經雲: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都無定實,幻無定相,】
定實就是定法或實法,幻無定相,
【是無常法。但不取相,】
加兩個字:即能
【合它聖意。】
就能夠,即能,即心即佛的【即】,能夠的【能】。即能合它聖意。
【故經雲:離一切相,即名諸佛。】
【問曰:因何不得禮佛菩薩等?答曰:天魔、波旬、阿修羅示見神通,】
這個【見】就是【現】,示現神通,
【皆作得菩薩相貌。】
種種的變化,加一個字:【皆】是外道,
【種種變化,皆是外道,總不是佛。】
底下這一句最重要,
【佛是自心,莫錯禮拜。】
佛是自心,就是你的心自在、解脫、清靜、無礙,這才是真正的佛,佛沒有任何相貌的,佛是自心,莫錯
禮拜。
【佛是西國語,此土雲覺性。】
佛是西國語,中國話就是覺性。你只有有這個覺性産生,你就是佛。
【覺者靈覺,應機接物,】
【應機】就是應化一切的根極需要,接一切的衆生。揚眉瞬,【瞬】就是轉動眼珠,瞬目。
【揚眉瞬目,運手動足,皆是自己靈覺之性。性即是心,心即是佛,佛即是道,道即是禅。】
【禅之一字,非凡聖所測。又雲:】
加字,
【直見本性,名之爲禅。】
直:直接的【直】,他說:見本性爲禅,就是加【直】,直接的直。
然後加一個【名之】,直見本性,名之爲禅。
【若不見本性,即非禅也。假使說得千經萬論,若不見本性,只是凡夫,非是佛法。至道幽深,】
【至道】就是佛道。佛道是很不可思議得,【幽深】就是很難見到得,所以見性的人很少,就是這樣子。
深奧不可測,叫做【深】,【幽】就是幽微難見,【幽】本來是黑暗的意思,表示很難見到。
【幽】就是幽微難見,【深】就是深奧不可測。
【不可話會,】
意思就是說,不可以用語言去體會、去契入。【典】就是經典,【教】就是言教。
【典教憑何所及?】
憑什麼能夠達到見性呢?沒辦法的!要徹底的回光返照,在事相、在理上的無生,在相上裏面,單刀直入的
契入空性,這就是了!
【但見本性,一字不識亦得。】
只有你見到本性,你就是不認識字都沒關系,像六祖一樣,對不對?不識也得,也一樣啊!
對不對?見性不關文字嘛!
【見性即是佛。聖體本來清靜,無有雜穢。所以言說,皆是聖人從心起用。】
其實用就是心。
【用體本來空,】
一切作用、一切的本體,統統是空。雖然有所妙用,比如說師父現在講經說法,你聽得了一切音聲,
對不對?它還是本性的妙用現前啊,是不是?也是空性啊!你們在聽經聞法,妙用現前,它也是空性啊!
【名言尚不及,十二部經憑何得及?】
縱覽十二部經典,又憑什麼能夠達到見性得功夫呢?不可能!見性是實修實證的東西,是真正要放掉煩惱
才有辦法的,一天到晚在經典裏面,然後在執著,頌經、拜佛、念佛,卻不肯放掉那一分的執著,
嫉妒、貪婪,那麼你沒有機會了,沒辦法解脫嘛!
【道本圓成,】
【圓成】就是圓滿具足。
【不用修證。】
不用修證,所以悟道的人就沒事了,悟道的人沒事,爲什麼沒事?他很輕閑啊,整天安閑無事,他不曉得
要做什麼,頂多做的就是利益衆生的事,是不是?講經弘法也沒有弘法相,救度衆生,也沒有救度衆生之相。
行善也沒有執著相,持戒,不持戒相,你看!多麼自在,太好了!所以見性就是萬事休,萬緣統統放得下。
沒有什麼來去相、增減相,統統沒有!所以說:不用修證。
【道非聲色,】
不能在聲色裏面打轉,就是在外相、在境界,【聲色】就是境界。道不是外在的境界,存在在這一顆心。
【微妙難見。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,不可向人說也。唯有如來能知,余人天等類,都不覺知。凡夫智不及,
所以有執相。不了自心本來空寂。】
妄執,加叁個字,【心外有】相,以及一切法,妄執心外有相,以及一切法。
【妄執相及一切法。】
他們那個英文是很糟糕的!
【無有一人得會者。自家運手動足,因何不識?】
沒有一個人了解,自己的運手動足,爲什麼不了解呢?
【故知聖人語不錯,】
就是沒有錯謬。
【迷人自不會曉。】
顛倒的衆生,他自己不能體會通達,所以爲什麼人人是佛?
你只有見性就是佛,開悟了、見性,你就是佛!
那就是對理上來講,已經透得過去了,當然就是百劫要修相好,
那當然就在事相上去磨練,見性以後,在事相上去修修福,成就佛的叁十二相。
【故知此難明,】
此的底下加兩個字:「本性」。所以知道這個本性是很不容易去了解的。
【惟佛一人能會此法。】
只有佛這個人,能夠了解這個法。
【余人、天及衆生等,盡不明了。若智慧明了,】
那個逗點劃掉,
【若智慧明了此心,號名法性,】
這個「心」的底下劃逗點。「號」劃掉,改成「方」。
【方名法性,亦名解脫,】
再講一遍,余人天以及衆生等,盡不明了這個見性法門,如果智慧明了此心,如果有一天有了智慧了,
你見性了,你的智慧開展出來了,你明了這個本心了,方名法性。
什麼叫法性?法、諸法本來的自性就是空,法性是什麼呢?就是空,一切不可得,叫做法性,
諸法的自性就是空性。亦名解脫,這樣你就解決了,就解脫了!
【生死不拘,一切法拘它不得,是名大自在王如來:亦名不可思議,亦名聖體,亦名長生不死,亦名大仙。】
大仙,所以我們在戒律學裏面,稱佛叫做大仙。
我們一般人稱的這個仙道是小仙,天人修仙是小仙,而我們沒洗澡則全是汙垢(仙的臺語諧音),
那大不相同,沒洗澡就全是汙垢。
【名雖不同,體即是一。】
名稱雖然不同,但是它的空性體性,它是一的。
【聖人種種分別,皆不離自心。】
聖人種種分別,在旁邊寫個:雖分別,不作分別想。意思就是雖然分別,可是它是來自本性的分別,
本性就有分別的能力,要不然怎麼叫做見、聞、覺、知呢?
在見,眼見叫做見性,耳聞叫做聞性,對不對?見、聞,在覺叫做覺性,在知叫做知性,
見、聞、覺、知統統是本性的作用,是不是?皆不離自心嗎!
17頁,(新版第21頁第5行)
【心量廣大,應用無窮,』
遍恒河沙界,見性就應用無窮。
【應眼見色,應耳聞聲,應鼻嗅香,應舌知味,乃至施爲運動,皆是自心。一切時中,但有語言道斷,】
這個「道斷」劃掉。一切時中只有語言,因爲語言是有形相的音聲,它是心思的代表,是心思的代表,
語言就是心中的話,就是心中的代表,心思的代表叫做語言,所以說,心事誰人知,透過語言你就知道了,是不是?
但有語言,
【即是自心。】
這個「道斷」兩個字不要。
【故雲:如來色無盡】,
當然如來色無盡了,爲什麼色無盡呢?因爲這個色身就是法身,當然色…
《達磨大師血脈論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