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常的东西。我要有钱,我才快乐,那么可能你还没有拿到钱,你就死掉了。要赶快,现在
就要去解脱它。如果你说:我有一天,我身体健康起来的时候,我才要念佛。我告诉你:那万一有一天,你身体不健康你怎么
办?你不要念佛啊?你不管身体健康不健康,你现在就要赶快念佛,来不及了!所以说:我们要记住,不要抱怨,甚莫怪,千
万不要抱怨。不要用抗拒的心面对命运,不要用抗拒的心面对境界,要不然会很痛苦的。我们要用一颗解脱的心、无相的心、
包容的心,去面对命运。
【今身不得自在。】
如果你常常抱怨,你现在一点自在都没有,你就死路一条。
【经曰:世间无佛住处,】
世间无佛住处,这一句话要颠倒看,也就是,一切处都是佛住的地方。这一句应该这样解释:世间无一处,不是佛住处。这是
果地的觉悟才有办法。可是因地来讲,
【菩萨不得现用。】
菩萨就没办法了,因为佛证究竟的法身,他无处不安住,菩萨没办法,他的妙用,没有办法时时刻刻现前。所以菩萨不得现用,
意思就是因地心还是没办法,要到果地觉才有办法。
【要脱此报身,众生过去根有利钝,不可判;】
「过去」就是宿世。不可判,就是没有办法判别。
【上者一念间,】
上根器的人,一念之间就解脱,诸位都是上根器,没有问题!
【下者无量劫。】
下根器的人无量劫,要修无量劫,他不悟,就要修很久啦。
【若有力时,】
如果有力量的时候,
【随众生性,起菩萨善根,自利利他,庄严佛土。要须了四依,】
什么是了四依?一定要彻底的了解四依,就是依法不依人,依了义不依不了义,依义不依语,依智不依识。
一、依法不依人
那个人有没有修行,你不要管他,他讲的法正不正,这个最重要!你要的是他的法,不是他的人。他的法,他依佛说,我
们就要给他顶礼,依法不依人。法是佛讲的,那当然就可以让我们解脱,人是人做的,他是凡夫,一定有过失,没有办法圆满。
所以依法不依人,依圆满的法,不依凡夫这个人。
二、依了义不依不了义
了义就是大乘、究竟的,不了义就是小乘。依了义、究竟可以成佛的道理,不依不了义。
三、依义不依语
我们听经闻法,要去思维这个道理,不要去执着这个语言,叫做依义不依语。
四、依智不依识
我们闻法或者是说法,要用真正的平等的空性智慧、见性的智慧去说法,不可以依照我执、我见。所以很多人讲经说法:我觉
得怎么样。当然不能你觉得怎么样。
【乃穷实相。】
这个才是可以究竟的。「穷」就是究竟实相。
【若依文执,】
如果依照文章、文字这个执着,
【则失真宗。】
真宗就是心法。你就失去了心法,变成在相上打转。
【诸比丘!汝等学他出家修道,此是出家,出生死枷,是名出家。】
「枷」就是枷锁。
【正念具足,修道得成,乃至解身支节,】
如果有人很恶,来伤害我们这个身体,用刀子割我们,一节一节的把它割断。
【临命终时,不失正念,即得成佛。】
我们没有这种功夫,说实在话,还是很难,说来说去,还是不容易。说用刀子、锯子,来割我们的身体,不失正念,这个哪有
可能?针一扎下去,就哇哇叫了,没有办法。所以我们有正念,但是还是要念佛。到最后还是要这样子,才比较有把握。
【弟子上来集此论者,】
「弟子」就是五祖自己。五祖自己很谦虚的这样说。「上来」就是上面所集的这些论,问答叫做论,一问一答叫做论,讨论就
是一问一答。
【直以信心依文取义,】
如果说,只有依这个信心,然后依文来取这个义,
【作如是说,】
只是依文来取义,不是实证,
【实非了了证知。】
还是在文字的义理上打转,还不是真的功夫。
【若乘圣理者,】
「乘」字改称「乖」,就是违背。如果违背了圣理者,要好好的
【愿忏悔除灭;若当圣道者,】
「当」就是合于。如果我所说的,合于圣道,那么就
【回施众生,愿皆识本心,】
回施众生,愿一切众生皆识本心,
【一时成佛。闻者努力,当来成佛,愿在前度我。】
希望在我的前面度我。这当然是谦虚的话,五祖他还有人家度?五祖就专门在度人了,他还有人家度吗?当然是讲话谦虚,做
祖师的,都是这样谦虚。就像师傅常常告诉你们,我不是谦虚啦,你们有一天成佛,你要来度我。你要同情我,在文殊讲堂给
你们这些法,你们认真念佛,有时候了生死比师傅快。记得!去跟阿弥陀佛讲讲好话,来度我。
【门徒问曰:】
他的弟子就这样问了:
【此论从首至末,皆显自心是道,】
统统显自心当下就是道。
【未知果行二门,是何门摄?】
不知道这个自心是道,到底是佛的果地的觉悟呢,还是因地的心呢?
【答曰:此论显一乘为宗。】
一乘就是佛乘,因地心就是果地觉。
【然其至意,】
但是最重要的道理,
【导迷趣解,】
是引导迷惑、颠倒的人,达到解脱。「趣解」就是解脱。
【自免生死,】
自己有这个能力,除掉生死的时候,
【乃能度人。】
才有办法度众生。
【直言自利,】
站在自利的角度,
【不说他利,】
不站在利他的角度,
【约行门摄。】
这就是行门摄。「行门」就是因地的行门。前面不是问,果地还是因地吗?这是因地。
【若有人依文行者,】
依如上所说的自利利他,
【即在前成佛。】
那么就是果地。最后老和尚还发一个愿,发一个恶誓:
【若我诳汝,】
如果我欺诳你,
【当来堕十八地狱,】
我所讲的见性法门,你依照我的方法去修行,若不见性,我就是骗你们,将来就会堕十八层地狱。
【指天地为誓,若不信我,】
我现在发这个恶誓,如果按照我所讲的,不见性,我骗你们,我就堕十八层地狱。但是呢,如果你不信我,不在见性法门用功,
你麻烦大了,
【世世被虎狼所食。】
你堕三恶道,像畜牲道的话,那就吃来吃去,你吃不过虎狼的。你不闻见性法,你也不相信五祖所说的,那你难免要堕三恶道
了。
【最上乘论一卷终】
我们用了十二个钟头,两个礼拜,把这个禅宗的心法,达摩大师跟五祖的心法,讲了一个大概,其实如果这两个礼拜你会用,
那不得了,就怕不会用,会用的,一句话就解决了。
, 即是烦恼,色身即有生灭,法身常住而无所住,】
加一个字,【而】无所住。同学们,在【无所住】这三个字要划两条线,这个就是修行的根本,
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,就无所住,无所住,什么法都无所住。
【如来法身,常不变异。】
因为无所住嘛,无所住就是妙用,无所住,它就是妙用,那么如果是有所住,就是烦恼的用,
有所住就是烦恼的用,那么无所住就是妙用,对不对?为什么?妙用就是如如不动,如如不动就是无所住。
如来法身常不变异,这个很容易会误会,如来法身,法身是站在理体上说的,它不站在这个事相上说的,
所以说它常住不变异。一般人都会误会说,不变异就是像一潭死水,所以说不对的。
法身是常不变异,就是因为法身它是站在体上、理体来说的,站在空的角度来说的,所以他讲常住不变。
如果说法身常住不变,他怎么能够妙用现前?他当然不可能了,他还有报身跟应化身,对不对?
所以法身、报身、应身,三身是一体的啦,应化身也是法身,报身也是法身,意思就是法身的空,这个理性体,
它同时具足一切事相上的妙用。所以说,常不变异,应当是指站在体上来讲的话,站在这些事相来讲,它是
无常的,它是变异的,它变化,为什么叫做不可思议,神通变化,对不对?
如果它是常不变异的话,你怎么神通起妙用呢?没办法啊!就一潭死水了。这个要注意!法身是站在理上说的。
所以经:那个【故】这个句点不要,不变异这个变异的【异】要一个句点、一个句点,那么这个【故】的
右下角一个句点,划X、划X,如来法身常不变异。
【故经云:众生应知,佛性本自有之。迦叶只是悟得本性,本性即是心,心即是性,性即此同诸佛心。
前佛后佛只传此心,除此心外,无佛可得。颠倒众生不知自心是佛,向外驰求,终日忙忙,念佛礼佛,
佛在何处?不应作如是等见,】
这个【知】划X,改成识,意识心的【识】。
【但识自心,心外更无别佛。】
如果你了解这个自己的心性,那么心性以外,没有别的佛。
【经云: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】
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
【又云:所在之处,即为有佛。】
你如果悟道,你现在就是佛,所在之处,即为有佛,对不对
你只要悟道,现在就是佛,不离当下嘛,当然所在
之处统统又佛嘛,但是我们的佛在哪里都搞不清楚。
【自心是佛,不应将佛礼佛:】
不应拿这个佛,心中的佛性,要来礼外面的佛。但是如果,
【但是有佛及菩萨相貌,】
如果你起了一个佛,以及菩萨的相貌,
【忽尔见前,】
忽然现在你的眼前。
【切不用礼敬。】
意思就是,不是叫你不要礼拜,意思就是不要着相,说:哎哟!我修行很高,我见到佛了,我赶快来礼拜佛。
那个也是你自心显现出来的。记住,切不用礼敬,意思不是说叫你不要礼拜佛,不是这个意思。是不要
着相而礼敬,因为他写得很简单,意思就是不能着,有佛相现前了,我就拜。
那个其实是你心性清静显现出来得相、现象界,这是很正常的,见性的人,以心性念佛,他就见佛了!
【我心空寂,本无如是相貌,】
为什么?释迦牟尼佛在《金刚经》里面讲: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。佛根本就是无相的东西,佛是无相的
东西,是不是?你就是念阿弥陀佛,见到阿弥陀佛,那也是你心中显现的自性弥陀啊,阿弥陀佛的愿力,
固然是一种增上缘,最重要的还是你清静心所显现出来的。本无如是相,所以为什么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?
为什么?空寂的心性,哪里什么三十二相?就是八万四千相都没有,什么一相也没有,是不是啊?
所以不要念佛念到着相、着魔了:哎…
《达磨大师血脉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