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達磨大師血脈論▪P3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常的東西。我要有錢,我才快樂,那麼可能你還沒有拿到錢,你就死掉了。要趕快,現在

  就要去解脫它。如果你說:我有一天,我身體健康起來的時候,我才要念佛。我告訴你:那萬一有一天,你身體不健康你怎麼

  辦?你不要念佛啊?你不管身體健康不健康,你現在就要趕快念佛,來不及了!所以說:我們要記住,不要抱怨,甚莫怪,千

  萬不要抱怨。不要用抗拒的心面對命運,不要用抗拒的心面對境界,要不然會很痛苦的。我們要用一顆解脫的心、無相的心、

  包容的心,去面對命運。

  【今身不得自在。】

  如果你常常抱怨,你現在一點自在都沒有,你就死路一條。

  【經曰:世間無佛住處,】

  世間無佛住處,這一句話要顛倒看,也就是,一切處都是佛住的地方。這一句應該這樣解釋:世間無一處,不是佛住處。這是

  果地的覺悟才有辦法。可是因地來講,

  【菩薩不得現用。】

  菩薩就沒辦法了,因爲佛證究竟的法身,他無處不安住,菩薩沒辦法,他的妙用,沒有辦法時時刻刻現前。所以菩薩不得現用,

  意思就是因地心還是沒辦法,要到果地覺才有辦法。

  【要脫此報身,衆生過去根有利鈍,不可判;】

  「過去」就是宿世。不可判,就是沒有辦法判別。

  【上者一念間,】

  上根器的人,一念之間就解脫,諸位都是上根器,沒有問題!

  【下者無量劫。】

  下根器的人無量劫,要修無量劫,他不悟,就要修很久啦。

  【若有力時,】

  如果有力量的時候,

  【隨衆生性,起菩薩善根,自利利他,莊嚴佛土。要須了四依,】

  什麼是了四依?一定要徹底的了解四依,就是依法不依人,依了義不依不了義,依義不依語,依智不依識。

  一、依法不依人

  那個人有沒有修行,你不要管他,他講的法正不正,這個最重要!你要的是他的法,不是他的人。他的法,他依佛說,我

  們就要給他頂禮,依法不依人。法是佛講的,那當然就可以讓我們解脫,人是人做的,他是凡夫,一定有過失,沒有辦法圓滿。

  所以依法不依人,依圓滿的法,不依凡夫這個人。

  二、依了義不依不了義

  了義就是大乘、究竟的,不了義就是小乘。依了義、究竟可以成佛的道理,不依不了義。

  叁、依義不依語

  我們聽經聞法,要去思維這個道理,不要去執著這個語言,叫做依義不依語。

  四、依智不依識

  我們聞法或者是說法,要用真正的平等的空性智慧、見性的智慧去說法,不可以依照我執、我見。所以很多人講經說法:我覺

  得怎麼樣。當然不能你覺得怎麼樣。

  【乃窮實相。】

  這個才是可以究竟的。「窮」就是究竟實相。

  【若依文執,】

  如果依照文章、文字這個執著,

  【則失真宗。】

  真宗就是心法。你就失去了心法,變成在相上打轉。

  【諸比丘!汝等學他出家修道,此是出家,出生死枷,是名出家。】

  「枷」就是枷鎖。

  【正念具足,修道得成,乃至解身支節,】

  如果有人很惡,來傷害我們這個身體,用刀子割我們,一節一節的把它割斷。

  【臨命終時,不失正念,即得成佛。】

  我們沒有這種功夫,說實在話,還是很難,說來說去,還是不容易。說用刀子、鋸子,來割我們的身體,不失正念,這個哪有

  可能?針一紮下去,就哇哇叫了,沒有辦法。所以我們有正念,但是還是要念佛。到最後還是要這樣子,才比較有把握。

  【弟子上來集此論者,】

  「弟子」就是五祖自己。五祖自己很謙虛的這樣說。「上來」就是上面所集的這些論,問答叫做論,一問一答叫做論,討論就

  是一問一答。

  【直以信心依文取義,】

  如果說,只有依這個信心,然後依文來取這個義,

  【作如是說,】

  只是依文來取義,不是實證,

  【實非了了證知。】

  還是在文字的義理上打轉,還不是真的功夫。

  【若乘聖理者,】

  「乘」字改稱「乖」,就是違背。如果違背了聖理者,要好好的

  【願忏悔除滅;若當聖道者,】

  「當」就是合于。如果我所說的,合于聖道,那麼就

  【回施衆生,願皆識本心,】

  回施衆生,願一切衆生皆識本心,

  【一時成佛。聞者努力,當來成佛,願在前度我。】

  希望在我的前面度我。這當然是謙虛的話,五祖他還有人家度?五祖就專門在度人了,他還有人家度嗎?當然是講話謙虛,做

  祖師的,都是這樣謙虛。就像師傅常常告訴你們,我不是謙虛啦,你們有一天成佛,你要來度我。你要同情我,在文殊講堂給

  你們這些法,你們認真念佛,有時候了生死比師傅快。記得!去跟阿彌陀佛講講好話,來度我。

  【門徒問曰:】

  他的弟子就這樣問了:

  【此論從首至末,皆顯自心是道,】

  統統顯自心當下就是道。

  【未知果行二門,是何門攝?】

  不知道這個自心是道,到底是佛的果地的覺悟呢,還是因地的心呢?

  【答曰:此論顯一乘爲宗。】

  一乘就是佛乘,因地心就是果地覺。

  【然其至意,】

  但是最重要的道理,

  【導迷趣解,】

  是引導迷惑、顛倒的人,達到解脫。「趣解」就是解脫。

  【自免生死,】

  自己有這個能力,除掉生死的時候,

  【乃能度人。】

  才有辦法度衆生。

  【直言自利,】

  站在自利的角度,

  【不說他利,】

  不站在利他的角度,

  【約行門攝。】

  這就是行門攝。「行門」就是因地的行門。前面不是問,果地還是因地嗎?這是因地。

  【若有人依文行者,】

  依如上所說的自利利他,

  【即在前成佛。】

  那麼就是果地。最後老和尚還發一個願,發一個惡誓:

  【若我诳汝,】

  如果我欺诳你,

  【當來墮十八地獄,】

  我所講的見性法門,你依照我的方法去修行,若不見性,我就是騙你們,將來就會墮十八層地獄。

  【指天地爲誓,若不信我,】

  我現在發這個惡誓,如果按照我所講的,不見性,我騙你們,我就墮十八層地獄。但是呢,如果你不信我,不在見性法門用功,

  你麻煩大了,

  【世世被虎狼所食。】

  你墮叁惡道,像畜牲道的話,那就吃來吃去,你吃不過虎狼的。你不聞見性法,你也不相信五祖所說的,那你難免要墮叁惡道

  了。

  【最上乘論一卷終】

  我們用了十二個鍾頭,兩個禮拜,把這個禅宗的心法,達摩大師跟五祖的心法,講了一個大概,其實如果這兩個禮拜你會用,

  那不得了,就怕不會用,會用的,一句話就解決了。

  

  , 即是煩惱,色身即有生滅,法身常住而無所住,】

  加一個字,【而】無所住。同學們,在【無所住】這叁個字要劃兩條線,這個就是修行的根本,

  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,就無所住,無所住,什麼法都無所住。

  【如來法身,常不變異。】

  因爲無所住嘛,無所住就是妙用,無所住,它就是妙用,那麼如果是有所住,就是煩惱的用,

  有所住就是煩惱的用,那麼無所住就是妙用,對不對?爲什麼?妙用就是如如不動,如如不動就是無所住。

  如來法身常不變異,這個很容易會誤會,如來法身,法身是站在理體上說的,它不站在這個事相上說的,

  所以說它常住不變異。一般人都會誤會說,不變異就是像一潭死水,所以說不對的。

  法身是常不變異,就是因爲法身它是站在體上、理體來說的,站在空的角度來說的,所以他講常住不變。

  如果說法身常住不變,他怎麼能夠妙用現前?他當然不可能了,他還有報身跟應化身,對不對?

  所以法身、報身、應身,叁身是一體的啦,應化身也是法身,報身也是法身,意思就是法身的空,這個理性體,

  它同時具足一切事相上的妙用。所以說,常不變異,應當是指站在體上來講的話,站在這些事相來講,它是

  無常的,它是變異的,它變化,爲什麼叫做不可思議,神通變化,對不對?

  如果它是常不變異的話,你怎麼神通起妙用呢?沒辦法啊!就一潭死水了。這個要注意!法身是站在理上說的。

  所以經:那個【故】這個句點不要,不變異這個變異的【異】要一個句點、一個句點,那麼這個【故】的

  右下角一個句點,劃X、劃X,如來法身常不變異。

  【故經雲:衆生應知,佛性本自有之。迦葉只是悟得本性,本性即是心,心即是性,性即此同諸佛心。

  前佛後佛只傳此心,除此心外,無佛可得。顛倒衆生不知自心是佛,向外馳求,終日忙忙,念佛禮佛,

  佛在何處?不應作如是等見,】

  這個【知】劃X,改成識,意識心的【識】。

  【但識自心,心外更無別佛。】

  如果你了解這個自己的心性,那麼心性以外,沒有別的佛。

  【經雲: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】

  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

  【又雲:所在之處,即爲有佛。】

  你如果悟道,你現在就是佛,所在之處,即爲有佛,對不對

  你只要悟道,現在就是佛,不離當下嘛,當然所在

  之處統統又佛嘛,但是我們的佛在哪裏都搞不清楚。

  【自心是佛,不應將佛禮佛:】

  不應拿這個佛,心中的佛性,要來禮外面的佛。但是如果,

  【但是有佛及菩薩相貌,】

  如果你起了一個佛,以及菩薩的相貌,

  【忽爾見前,】

  忽然現在你的眼前。

  【切不用禮敬。】

  意思就是,不是叫你不要禮拜,意思就是不要著相,說:哎喲!我修行很高,我見到佛了,我趕快來禮拜佛。

  那個也是你自心顯現出來的。記住,切不用禮敬,意思不是說叫你不要禮拜佛,不是這個意思。是不要

  著相而禮敬,因爲他寫得很簡單,意思就是不能著,有佛相現前了,我就拜。

  那個其實是你心性清靜顯現出來得相、現象界,這是很正常的,見性的人,以心性念佛,他就見佛了!

  【我心空寂,本無如是相貌,】

  爲什麼?釋迦牟尼佛在《金剛經》裏面講:不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。佛根本就是無相的東西,佛是無相的

  東西,是不是?你就是念阿彌陀佛,見到阿彌陀佛,那也是你心中顯現的自性彌陀啊,阿彌陀佛的願力,

  固然是一種增上緣,最重要的還是你清靜心所顯現出來的。本無如是相,所以爲什麼不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?

  爲什麼?空寂的心性,哪裏什麼叁十二相?就是八萬四千相都沒有,什麼一相也沒有,是不是啊?

  所以不要念佛念到著相、著魔了:哎…

《達磨大師血脈論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